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附子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RP-HPLC测定不同地区附子药材中3种酯型生物碱———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实验以RP-C18色谱柱为固定相,乙腈-0.1%的乙二胺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梯度洗脱程序:乙腈和0.1%的乙二胺水溶液的比率0~17 min为46∶54,17~37 min为82∶18;37~50 min为46∶54,流速为1.0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30 nm.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标准曲线范围分别是5.62×10-6~5.062×10-5mol/L、2.614×10-6~2.614×10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产乌头碱的内生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白喉乌头根中分离内生真菌,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内生真菌对4种指示菌的抑菌作用,通过薄层层析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中乌头碱,最后基于真菌形态特征和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从白喉乌头根部共分离得到20株具有抑菌活性的内生真菌,其中菌株YLAC-3发酵液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球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且其发酵液中发现类似于乌头碱的化合物.说明菌株YLAC-3发酵液有较为广泛的抑菌活性,它可能产生乌头碱.菌株YLAC-3菌落、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类似于曲霉菌属,与已报道的塔宾曲霉菌ITS序列(KP196359)的相似度为99%.初步鉴定该菌株为曲霉菌属有效发表种Aspergillus tubingensis的一个菌株.  相似文献   

3.
附子不同组织中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附子不同组织中乌头总碱和3种双酯型生物碱一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乌头类总生物碱的含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色谱柱为:Zorbax extend—C18(150mm×4.6mm,5.0μm),流动相为乙腈-0.1%乙二胺,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为240mn,柱温30℃。结果表明:附子不同组织中生物碱的含量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子根、茎秆、叶、须根和母根中乌头类总生物碱含量分别为:5.53,3.81,14.77,8.87和4.58mg/g;3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在不同组织中的含量顺序为:须根〉子根〉母根〉叶片〉茎秆。该研究可为附子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光度法测定尿液中乌头碱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乌头碱在波长234 nm处有较好的吸收,建立了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尿液中乌头碱含量的方法.在优化的条件下,乌头碱的线性范围为0.645μg/mL~64.5μg/mL;检出限为5.66×10-8g/mL;相对标准偏差的平均值为0.13%.此方法用于测定尿液中乌头碱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发酵对川乌、附子中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微生物发酵对川乌、附子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的影响。将菌种以孢子悬液的形式接入灭菌生川乌、生附子、制川乌、制附子药材中,30℃固态发酵培养7 d提取生物碱,对照组为未发酵药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研究发现发酵药材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质量分数明显低于原药材:生川乌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390%、0.0195%、0.0320%,而发酵生川乌中分别为0.0231%、0.0039%、0.0117%;生附子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2750%、0.0670%、0.0550%,而发酵生附子中分别为0.0633%、0.0552%、0.0291%;生川乌+附子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395%、0.0075%、0.0078%,而发酵生川乌+附子中分别为0.0202%、0.0022%、0.0026%。该结果表明微生物发酵有助于降低川乌、附子中有毒生物碱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HPLC-ESI-MS技术和HyperChem7.5软件分析乌头碱的质谱裂解规律。方法:在正离子模式下,以电喷雾离子源,采用选择性离子扫描分析乌头类生物碱的一级和多级质谱;用半经验计算法计算各化合物的几何结构参数。结果:利用HyperChem7.5软件辅助解析了乌头碱的多级质谱碎片。结论:在软电离条件下,乌头碱分子以失去CH3COOH,CH3OH和CO为主,为乌头类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规律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测定桂附地黄丸中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HPLC-MS)。方法:采用HPLC-MS,色谱柱为Polaris C18-A(50 mm×2.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90 10),流速为0.2(mL.m in-1),质谱检测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检测。结果: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浓度分别在46.4~278.4(ng.mL-1)(r=0.999 5)、6.8~108.8(ng.mL-1)(r=0.999 8)和48.2~771.2(ng.mL-1)(r=0.999 7)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7.9%(RSD=3.0%)、98.2%(RSD=3.2%)和97.6%(RSD=3.0%)。结论:该法是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可为桂附地黄丸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丽江紫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进行研究.利用反复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中分离鉴定了6个二萜生物碱:查斯曼宁(chasmanineⅠ),塔拉萨敏(talatizamine Ⅱ),草乌甲素(crassicauline A Ⅲ),丽江乌头碱(foresaconitine Ⅳ),acoforestinine(Ⅴ),滇乌碱(yunaconitine Ⅵ).其中化合物Ⅰ、Ⅲ、Ⅳ、Ⅴ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乌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植物形态特征、分布、生物学特性、繁殖方式、主要生物碱成分和杀虫活性等几个方面对毛茛科含有杀虫作用成分的乌头属植物进行了综述,并对乌头的开发利用前景等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乌头类植物药三种双酯型生物碱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从化学结构、体内代谢、毒理与药效、配伍与炮制等方面对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论述,可为相关研究者提供较全面的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新疆地产西伯利亚乌头(Aconitum barbatum var.hispidom DC.)根进行性状,组织及薄层层析鉴别,实验结果表明西伯利亚乌头与川乌、草鸟有明显的差异;总生物碱含量明显高于川乌、草乌,且主含新乌头碱。  相似文献   

12.
乌头属植物中二萜生物碱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新二萜生物碱的来源、结构及其主要特点等方面,综述了1990—1995年乌头属植物中二萜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首次对土官村乌头(Aconitum tuguancunense Q.E.Yang)中的二萜生物碱进行了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从中分离纯化得4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和理化常数对照鉴定了其化学结构,包括3个二萜生物碱和β-谷甾醇.  相似文献   

14.
从东川乌头块根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去甲二萜生物碱,通过波谱和化学方法鉴定它们分别为:印乌碱(Ⅰ)、粗茎乌碱(Ⅱ),尾毛乌头碱宁(Ⅲ),滇乌碱(Ⅳ),其中(Ⅰ)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5.
藏药哈巴乌头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藏药哈巴乌头(Aconitum habaense)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利用反复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中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和理化常数测定鉴定了结构,其中5个为二萜生物碱,分别是粗茎乌碱甲(crassicauline,1)、查斯曼尼丁(chasmaconitine,2)、滇乌碱(yunaconitine,3)、印乌碱(indaconitine,4)、塔拉萨敏(talatizamine,5),同时还得到2个酚性类化合物和β-谷甾醇.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乌头组培快繁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静  何毅 《贵州科学》1998,16(2):120-123
用普通MS培养基进行乌头组培快繁的研究,乌头的愈伤组织容易形成,培养基中附加BAImg/l和KTlmg/L可以从叶腋产生健壮的苗,从愈伤组织诱发出根需附加KTlmg/L和NAA0.2mg/L,但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仍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从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七星草乌(Aconitum contortum Finet et Gagnep)的根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其物理化学常数和IR,UV,NMR和MS分析,分别确定为七星草乌碱(1),三十二烷(2),十三烷(3),三十一烷(4),二十烷(5),二十六烷(6),二十一烷(7),单斜硫(8),化合物(9)结构待定.七星草乌碱(1)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雪上一枝蒿不同部位提取物的体内外毒性,以MTT法测定了药物在体外对Vero猴肾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测定了药物对小鼠的口服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表明:雪上一枝蒿各提取部位对Vero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药物浓度为500 μg/mL时,氯仿、石油醚、正丁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体外培养24 h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63.9%, 69.7%, 32.9%和18.2%.氯仿部位、石油醚部位、正丁醇部位对小鼠的经口LD50分别为37.991 mg/kg、6766.928 mg/kg、5492.337mg/kg.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江油附子不同品种的生理和生长发育特性,选用了来自不同地区的五个附子主要品种,分析测定了其与氮代谢关系密切的谷草转氨酶(ALT/GOT)和谷丙转氨酶(AST/GPT)活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从3月25日至7月25日间,各附子品种ALT/GOT和AST/GPT活性总体上表现为前期变化不大,后期迅速增长的变化特性,反映了附子植株的生长和发育特性;不同品种的酶活性及其变化特性间存在较大差异,反映了不同附子品种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研究认为,应该加强江油附子的品种资源研究和规范管理,以提高附子产品质量和及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