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般说来,英语动词的语态是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而得以体现的。但是动词的形态变化并不是表示语态意义的唯一形式,也就是说英语中并非所有动词的被动语态都表示被动意义,而所有的被动意义也并非都要用动词的被动语态来表示,下面就谈一些英语中含被动意义的主动结构。一、某些动词:1.某些实意动词用作连系动词带表语时可表示被动意义。可以这样用的动词多是一些感官动词。如:look,feel,smell,taste,appear,sound,prove,go,lay,remain,等。①Helookssad.他(被)看来有些悲伤。②Hisfineworkingclassqualitiesremainunchang…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表示给予义的典型动词"给"的语法结构的内部有一个深层的意义系统.在这个意义系统中"给"除了具有给予这个具体意义外,还有标记事件的目标对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介词"向"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动作方向的介词"向"是由动词"向"虚化而来,这个过程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了.从句法环境、句法意义等方面来考察,两汉、魏晋时期的"向 N V"与先秦时的"向 N 而 V"在历时的发展上有着连贯性,此时的"向"处于"动一介"转化的过程中.这一时期的"V( N1) 向 N2"格式来源于"向"构成的单动式.引进动作涉及对象的介词"向",是由表方向的用法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4.
汉语"沐浴"类动词在上古汉语时期主要由"浴"来表达;中古汉语时期主要由"洗浴"等并列式复合词和"洗涤动词+身"来表达;近代汉语时期主要由"洗浴"和"洗澡"来表达,"洗澡"一词最后奠定了在汉语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说“得”     
“得”在现代汉语中代表了几种不同层级、不同类属的语言单位,各具不同的功能,表示不同的意义.“得_1”是一个半虚语素,是判别动词词性的后缀之一,表示“已经得到”的意思.“得_2”是一个普通的能带宾动词,具有一般动词的功能,表示“拿到”、“占有”的意思.“得_3”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能愿动词,表示“要”或“可以”等多种意思,除具有一般能愿动词的语法功能外,还可以充当可能补语.“得_4”是结构助词,用于中心语与补语之间,充当补语的标志,对补语的语用意义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祈使句中动词重叠式及其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祈使句中动词重叠式的形式、重叠条件以及语用方面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的分析,可以看出祈使句中动词重叠式主要表现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和缓、委婉语气,从而体现出在礼貌程度上它次于带"请"等礼貌词或带语气词的祈使句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虚拟语气是体现英汉两种语言习惯区别的一个语法现象。在汉语里表示假设虚拟的情况常用一些虚词来表示,例如"假设"、"如果"等等;而英文中表示虚拟的情况,不但有虚词的提示,谓语动词也要做相应的变化。虚拟语气一直都被认为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也便成为了各类考试的热点,因此弄清虚拟语气的结构及不同情况下的用法,对英语的学习显得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田惠 《科技咨询导报》2012,(19):226-226
日语中的授受动词在日语学习中是个难点。本文通过例句对三组授受动词进行比较,解析了「あげる」、「もらう」、「くれる」作为授受动词的用法,也同时介绍了这三组动词作为补助动词时的表达。授受动词不仅仅是单纯表示"物的移动",也经常作为包含敬语的依赖表达来使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表音文字的英语和表意文字的汉语有很大的区别。具体运用到使役意义和偏正关系的动词诃化的表达上,英语动词中表示使役意义的派生词和单纯词以词化式呈现,汉语则需借助分析型表达法;汉语双音化偏正关系动词常常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呈词化表达法,而英语无双音化倾向,对此只能依赖分析型表达法;英语在表示一些动作性动词的偏正关系意义的时候,多采用词化表达法,而汉语基本上是用短语表示。  相似文献   

10.
《敦煌变文》的词汇很有特点,对于构建科学而系统的汉语词汇史有着重要意义.对《敦煌变文》中表"提拉"义的七个动词加以探讨,通过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类动词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比较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两周金文中的"休"有形容词、动词、名词三种词性.用为形容词时有充当修饰语、单独成句和充当谓语三种句法功能;用为动词时主要表示"赐予"义,可出现于多种句式中;用为名词时表示"恩惠""美德"一类抽象义,是形容词"体"的词性转变.三种用法中,形容词是基本用法,名词和动词为其引中用法.  相似文献   

12.
英语动词时态形式的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态"和"时间"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过去的英语语法书过度地强调了动词时态形式的 时间范畴,很多外语学习者认为:过去时态表示"过去",而现在时态表示"现在"。从语用学角度分析 动词现在时态形式和过去时态形式的不同语用功能,以期对其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重庆方言"得(dei)"可作方位介词表示"在"、"到"的意义,这种用法也见于中、近古时期汉语的一些书面语言."得"的介词用法并非源自"在/到"的轻音化形式,亦非由"到"或"著"的音变所致.其来源路径当是:"得"放在"给与"类动词后,因"施受同辞"引申为动词"给",然后虚化为引进对象的介词.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得"作介词又进一步用在"动词 得 处所名词"的格式中,语境促成了方位介词"得"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表示静止状态方位的介词“在”是由静态类动词“在”虚化而来。介词“在”表停点或终到点的语法意义取决于它所依附的动词的语义特征。南北朝时期,表示停点题元标记的“在”字短语开始前移,句子的中心成分变得相对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语法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太谷方言与整个汉语一样 ,动词没有自身的时的形态和形态变化。汉语中的时态主要是通过用时间词对动词加以限制来表示的 ;而太谷话里却少见普通话中的时间词 ,它的时态是靠“来”、“呀”、“的”等助词表示的。太谷语中“来”表示过去时 ,“呀”表示将来的 ,“的”表示现在时  相似文献   

16.
基名词的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是英语名源动词的语义来源,而某一项义素之所以能够成为名源动词的语义基础,是由于特定的语境和词语搭配关系,通过"视觉化"手段来凸显基名词的某一项义素,然后通过某些衍生手段如比喻、引申等滋生出名源动词在特定语境下的动词语义。名源动词的语义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呈多样性,因此,名源动词所表达的意义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南康客家话中的词缀"子"比起汉语普通话来在用法上更为特殊,功能上也较为丰富,其中又以用在形容词、量词及动词之后显得更为特殊一些,用在形容词之后往往带有上了"使程度降低"的附加意义;用在数量词之后则赋予了"数量减少"的附加意义;用在动词之后,根据动词的不同类型又具有了"不专注、不投入或目的性不明确或出于下意识"或"使人觉得单调、厌倦或者结果不甚明确"等附加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里"动词+补语‘见’"与"动词+补语‘到’"在语义表达、语体特点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应该追溯到它们不同的来源和发展过程。从来源看,连动式"动词+到+名词词语"和"动词+见+名词词语"在内部语义关系的差异影响到它们各自的语法化进程。从发展来看,中古时期"运行义动词+到+时间或地点名词"中"到"语法化为介词,但这种结构中的"到"与补语"见"无关。近代汉语时期,在"感觉动词+到+名词(客观上不可到达的物体)"结构中,由于语义关系的改变,"到"意义虚化,逐渐依附于前面的动词,"动词+到"与"动词+见"开始混同,并且进一步扩展到感觉动词之外的其它动词。  相似文献   

19.
壮语中有一些从属于动词短语的语法标记,它们中的许多皆来自于动词且失掉了词汇意义,而虚化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体”的标记。文章对这些语法标记进行描写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就"表示动作终到点的功能已初露端倪。当"V1+就+N"式中的V1为运行动词时,随着"就"在这种句法结构中的频繁出现,句子的语义重心逐渐落到V1上,"就"的"往……去"表示运行的功能逐渐由前面的运行动词来承担,"就"慢慢失去表示运行的义素,虚化为表示动作终到点的介词,相当于"到"。"就"是先获得表终到点的功能,继而获得表示所在处的功能的。南北朝时期,表动作发生处所的介词"就"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