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分析单芯电缆的各种三相敷设排列情况,通过对单芯电缆金属护套工频感应电压的计算,得出三相单芯电缆最佳的敷设排列方式。  相似文献   

2.
多回路电缆以集群方式敷设时,各回路之间的电磁耦合和热耦合都将加强,对电缆导体线芯和金属外护套的交流电阻及涡流损耗的影响均不可忽略。为准确计算四回路电缆在4×4孔排管敷设方式下的载流量,借助于Comsol和MATLAB软件建立电磁-热-流耦合物理场有限元模型,将电磁场、温度场及排管内空气流速场耦合求解。首先通过求解电磁场计算电磁热损耗,然后作为载荷施加于传热模型进行温度场分布计算。该模型对电缆复杂的邻近效应、趋肤效应进行直接仿真计算,考虑了金属材料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且传热模型中耦合了空气自然对流、热辐射和固体热传导3种导热方式。利用所提模型对6种排列方式下的电磁热损耗和温度场分布进行计算;并利用二分法计算相应的载流量。结果表明,排列方式对电缆间的邻近效应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优化排列方式可降低电缆损耗、提升载流量。  相似文献   

3.
根据传热学和有限元基本原理,利用土壤区域划分法,建立了一种基于有限元法的XLPE电缆载流量计算模型,能够按照土壤热阻系数的不同对XLPE电缆周围土壤区域进行划分。根据XLPE电缆的结构参数和周围敷设区域的物性参数分析了XLPE电缆内部各层的温度分布情况,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二分法来计算电缆载流量的方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IEC60287中的热路法,该模型不仅计算结果准确,而且能更方便地考虑外界环境因素对电缆载流量的影响。通过实例仿真得出了不同影响因素对电缆载流量的影响规律,为优化电缆敷设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雪峰 《科技信息》2011,(13):752-752,827
电力电缆作为电能传输的重要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敷设方式及敷设环境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电缆载流量计算方法中,各参数一般都采用IEC-60287标准中的推荐值,与现场运行中电缆的参数存在较大差异,致使载流量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际值有着明显偏差。同时,电缆的敷设方式多种多样,如直埋、电缆沟、隧道、排管敷设等。不同的敷设方式,将直接影响到电缆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因此,如果能够根据复杂的外界环境,实时准确的计算出电缆的载流量,确定最优的敷设方案,对于提高电缆利用率,保障电缆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压电力电缆温度场和载流量数值计算软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VB6.0开发基于有限元的高压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在直埋、排管、隧道和沟槽等敷设方式下的温度场和载流量计算软件.该软件集成了图形化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建立了各种电力电缆参数的数据库,可以动态修改电缆参数,方便地选择和设置电缆型号、敷设方式、接地方式、排列方式和环境参数.测试表明,该软件可以满足大多数工程需求.  相似文献   

6.
张林  郑东 《科技资讯》2014,(2):120-122
本文以南京新华日报项目为例,介绍矿物电缆的构造,分析其优点缺点,对比矿物电缆在水平支架上敷设与在水平桥架内敷设方法,矿物电缆敷设质量控制重点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7.
10 kV XLPE电力电缆稳态温度场和额定载流量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电力电缆的载流量的确定受几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电缆结构、敷设条件和周围环境,电力电缆温度场和载流量计算对于在保证电缆线路运行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电缆的输送能力、提高其经济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针对排管敷设方式的10 kV三芯交联聚乙烯(XLPE)电力电缆,以IEC60287标准算法为依据,采用热路解析法对其在稳态运行条件下的温度场和载流量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电缆载流量随着电缆敷设根数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结论计算结果有助于运行中电缆载流量的评估和新敷设电缆线路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以单根直埋敷设的10 k V三芯电缆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电缆暂态热路模型,并将其简化等效为一阶RC热路,根据所建立模型推导了应急时间与线芯温度的关系式。同时,设计了直埋敷设电缆加载不同应急负荷时的温升实验,实测了各组实验的应急时间。通过与应急时间计算值的对比,分析实验结果与误差,验证了理论计算的正确性,并得到不同应急负荷下的电缆应急时间变化规律,为电力部门指导电力电缆的运行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张桂锋 《科技资讯》2014,(4):189-190
从高压单芯电缆线路的工程设计角度,提出改善电缆载流量的一些方法,包括采用合理的电缆排列配置方式、采用合理接地方式和分段长度、降低敷设环境温度、降低电缆外部热阻和采用合理敷设方式,并且对上述方法进行计算分析,统计其对电缆载流量的影响程度,从而让设计人员在工程实际中,清楚知道采用哪种方法更能有效的改善电缆载流量。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电缆金属护套多点接地情况下环流变化规律,利用集中参数电路,提出了基于复矩阵方程形式的环流模型.为求解该复矩阵方程,提出了泄露电流和大地漏电流的等值电路及其求解公式.为验证环流模型的准确度,利用仿真软件ATP对金属护套多点接地的多种情况进行了仿真.对比在不同接地方式、敷设方式、多点接地个数和位置的仿真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环流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小于3. 79%,能够较为准确地计算护套环流.运用该模型分析了在交叉互联接地方式下,金属护套发生故障接地时环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换相点附近的护套发生故障接地时,环流为极大值.文中基于该变化规律,提出了仅根据电缆线路首末端接地线处测量的三相环流值判断故障电缆的相位和大体位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降低高压单芯电缆金属护套的感应电压,从而增大传输效率、减小工程的造价,本文对水平排管敷设的多回电缆线路相序排列组合进行研究.首先通过计算分析多回路电缆中任意相邻3根电缆之间的影响规律,发现相序组合方式对电缆金属护套感应电压影响显著,直角三角形排布感应电压较小.然后运用电磁暂态仿真软件ATP-EMTP对多种双回路相序组合方式进行仿真对比与分析,其结果表明:电流幅值相同的多回电缆线路最优布置中,均存在直角三角形相序组合;在电流幅值不同的多回电缆线路中,直角三角形布置方式优势明显.因此,建议在多回路电缆设计中考虑直角三角形布置方式.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同轴电缆差模干扰的数值计算方法.结合电缆的长短及敷设情况,计算了雷击建筑物时室内电缆的差模干扰.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同轴电缆差模干扰的数值计算方法,结合电缆的长短及敷设情况,计算了雷击建筑物时室内电缆的差模干扰。  相似文献   

14.
变形对称多芯屏蔽电缆电容的LBEM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用线性边界元法计算对称多芯屏蔽电缆电容的基本原理和求解过程.2个工程实例的计算结果表明:用线性边界元法计算对称多芯屏蔽电缆,不仅具有较高的精度,而且可很方便应用于各类变形多芯屏蔽电缆的工程计算;给出了两种多芯屏蔽电缆不同位置放置时各芯线间的耦合电容随变形程度变化的关系曲线,获得了两种电缆合适敷设位置.  相似文献   

15.
浅议10kV电力电缆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文郁 《科技资讯》2011,(6):133-133
电缆敷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电缆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介绍了电缆安装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排管敷设、隧道敷设、水下敷设、沟道敷设、直埋敷设方式,提出了电力电缆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在利用电缆槽敷设聚乙烯电缆时的电缆燃烧规律,设计倾斜电缆槽试验台,开展电缆槽内聚乙烯电缆燃烧火蔓延实验。通过改变外部敷设条件、典型敷设角度和引燃位置,探究在不同条件下电缆火蔓延规律及温度特点,并结合实验结果给出电缆敷设设计安装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在燃烧过程中,槽内敷设电缆燃烧更加稳定;随倾斜角度增大,电缆火焰加速蔓延,峰值温度更早达到;槽内敷设电缆燃烧时会出现分区燃烧和伴随升温现象;槽内敷设电缆逆流火蔓延时,倾角越大,集中燃烧越早出现。  相似文献   

17.
机械敷设电缆是城市改造电缆入地工程常用的方法,为保证敷设过程中的人、机、电缆的安全,必须对相关参数进行计算,合理配置敷设机具,周密组织施工。本文主要阐述了机械牵引在电缆敷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客运专线站场范围内电力电缆的各种敷设方式的选择,说明了不同敷设方式的适用范围及具体要求,分析了站场内特殊地段电缆敷设及过渡方案,并结合工程实际阐述了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对提高客运专线站场电力外线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介绍德胜电厂(2×300MW机组)工程电缆敷设的设计情况与施工情况,对比分析了以往工程电缆敷设长度过长的问题,以达到整合社会资源,节省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电缆敷设是指电缆从配电箱出来以后到达用电设备或另一个配电箱的走线方式,一般而言,不同的环境、条件、性质所选择的电缆敷设方式也有差异。电缆敷设和二次接线是变电所建设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与整个工程的质量息息相关,也是涉及到变电站各项保护功能实现的重要项目。在电缆敷设和二次接线施工过程中,涵盖许多内容和程序,各个环节都对整个工程的质量息息相关,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改进工作是提高其质量的关键。文章从变电站电缆敷设和二次接线的一般工艺着手,探讨了如何改进其工艺提高工程质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