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文章用精神分析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探究李贽求解生死问题的心路历程,认为:李贽因对死亡的高度恐惧而苦苦寻找了脱生死之法门,进而辞官云游,剃头悟"道",不惜成为诸教"异端",却到死都未能完成信仰寻求。  相似文献   

2.
李贽,明朝晚期著名的思想家,少年饱学,中年入仕,官至姚安知府,继而辞官归隐,不欲还家,这种有才不仕、有官不敢,有家不归之“异端”,随引后入无限之叹求,李贽晚而不归,所归于他生命的永恒追求-“真”与“直”,“真”与“直”是李贽全部思想的基础,亦是他种种行为选择的最终根源。  相似文献   

3.
逍遥者,休也,无何有也,不执一切是非,直至无语。其亦学,学会休却,学会损去,直至休无所休,损无所损,由"有所待"而"恶乎待",心自回归无为本初,于是,绝学无忧。所谓的得意忘形,所谓的为为不为,学为不学。其亦积,为休却损去之积,为心灵的宽大再宽大乃至无限宽大之积。可见,真道非由空中楼阁,说有而有。"求道有可必",必如鱼而鲲而鹏,必如宋荣子之不曾入流至列子之入流但不全了了,再至庄子之为道了了而逍遥游,其学其积何其艰巨而高邈。而更实际地说,求道者,求捐势削迹,再求寥已吾志,直至求无所求。以此无蓬而广漠之心,兼怀万物,和天下,为逍遥游。因而,道之学、道之积,迥于俗之学、俗之积。而陈鼓应先生的主要问题是以俗之智去解读脱俗之智,"小知不及大知",于是,并不了了。  相似文献   

4.
李贽是明朝末年伟大的启蒙思想家,被其同道尊为“圣人”而被正统派斥为“异端之尤”。他提出的天赋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开启了中国启蒙思想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现代人面对“生死”之关,皆难以达到“认”的态度;而如果一旦达到这种“认”,也就意味着人们对个我生命即将结束这个事实承认后的接受,于是,他或她可以进入到万般挣扎之后的某种心理上的平安状态。但是,处于“认”之阶段的人.他们对死亡的接受往往是无可奈何的、非心甘情愿的、被动与被迫的,只有由对个体生命生死之必然性的“认”,上升为对人类整体生命之生生死死之必然性的体认,并最终意识到宇宙万物皆有生死成毁之必然性,人们才能获得对死亡自觉自愿的接受,并在面对自我之死时做到完全的坦然和释然,这即是由“认”到“命”的过程,中国古代儒家学者称之为“乐天知命”。终极关怀与普遍性宗教信仰缺失的中国人,面对生死之关,大多数人也只能或只有依赖“命定”的思想观念,在这方面,中国传统的儒家生死智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部《水浒》把108将性格写尽。其中的鲁达是个任性率直的卤莽人,既助人救人,又杀人放火,但作者却安排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最终找到一个较完好的生命归宿。鲁达这样的仗义英雄,禅杖打尽不平路,戒刀刺向对垒人,虽五台山出家,却又不像出家人性格,除了“戒淫欲”外,杀生、偷盗、嗔怒、恶口样样没禁,却能立地成佛,这完全因为他有一腔撼天动地的慈悲胸怀,并且童心无忌。  相似文献   

7.
近一个世纪以来 ,关于李叔同的出家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 ,诸多学者根据各自的研究对李叔同的出家原因进行解析 ,试图解开李叔同出家之谜。本文不拟对李叔同出家之因进行全面的探究 ,只试图对李叔同的文化性格进行一些粗浅探讨 ,以便对如何理解弘一大师其人其事提供一点看法。一本文所谓的“文化性格” ,主要是指人在特定的文化环境的浸润、熏陶、影响、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心理特征的综合。一个人的文化性格既具自己独有的特点和个性 ,又受到同类文化性格模型的制约 ,是类的相似性或共性和个体独异性的结合物。在一定意义上讲 ,人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面对死亡,庄子是典型的自然主义超脱论者。他认为死亡是自然变化,一个人只要把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超越人世古今之变,就可以齐生死,不再恋生患死了。庄子安死而不乐生,对人生持淡泊无为的立场,对死亡怀有一种豁达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是的,“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我就知道一个可以“触动心灵”,却因选择不当而令人深思的故事。有一个农民听说某地卖高产新玉米种子,他托亲求友、不惜高价买了来。谁知种子运回的当天,就被邻居知道了。村民们纷纷来找他,有的问他种子出售地点,有的求他转让一些,即使价钱高一些也行。面对此情此景,农民想道:自己千辛万苦才弄到的好种子,这是“机密”,怎能轻易告诉他人?买好种子是为了多打粮、挣大钱,怎能为一点“高价”就转卖呢?再说,一旦别人有了这高产种子,自己就会失去竞争的优势……农民想到这,他果断地做出了既不告诉买种子的地方,也不高价转让的选择。村民们无  相似文献   

10.
李贽是晚明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终其一生反叛传统道学思想。从时代、地理、家庭环境及其心学渊源来探讨李贽人格之形成,并以其形成之人格与封建儒教之对立来探讨李贽的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传奇而富有冒险精神的一生,直接影响了他的写作,尤其影响了他对待死亡的态度.在海明威的许多作品里,有着对死亡的不断的理性思考.从最初的恐惧到后来的超然,海明威最终把死亡看作是一种美丽,一种平静.在他的杰作<老人与海>里,他把自己对死亡的意识赋予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与老渔夫Santiago进行了几日的殊死搏斗后,仍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在和老渔夫的搏斗以及被鲨鱼的蚕食之后,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骨架,但海明威对它悲壮的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因为他认为体现了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后的死,才是最美丽的死.  相似文献   

12.
李锐的《旧址》中呈现出的苦难意识和西方现代派文学有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即把苦难当作一种本体意义上的生存境界来加以感受和表现,并成为小说创作中表现的主题。《旧址》以碎片式的叙事方式,以李氏家族在大革命时期和"文革"时期所遭受的生死苦难作为一个窗口,进一步揭示出人类生存共同面临的困顿局面以及作家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出生入死”是人类的必经之路,对于死亡的恐惧源于对短暂个体生命的认识。歌是人类最初表达情感的声音,魏晋士人用挽歌诗宣泄对生死的痛苦之思,其坟墓意象是诗人直面死亡、认同死亡的表象,通过这样的表象,传达出他们悲美的生命意识,其中陶渊明的挽歌诗为人类畏死情结找到了解脱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4.
诗人李贺在短暂的生命旅途中,病痛和政途失意造成心理的阴霾在其诗歌中有多方面的表现。诗风的急剧转变也是畏惧死亡的某种心理折射;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构建,在美好的仙境中寄托超脱凡世的追求,体现了李贺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儒家中庸生死观在唐人思想中有表现,唐朝诗人追求精神超越,说明李贺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品读李贺的诗歌,既能深刻地体悟到李贺本人的生死观,又能进而理解唐人对生死的各种诠释。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 ,1918年夏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 ,友朋中夏尊与马一浮助力最大。 1998年发现的“弘一大师致叶为铭书信九通” ,证明在李叔同出家这个问题上 ,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叶为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叶为铭在李叔同莅杭任教后 ,即与其意气相投 ,在李叔同出家前后给予多方面的帮助 ,并对李叔同的出家事佛持完全肯定态度。弘一对叶为铭的助缘铭记不忘  相似文献   

16.
初到杭州,李叔同在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上,主要是持守人文主义立场的.经过一系列事件,其思想开始发生转变,一方面有了佛教的解脱愿想,另一方面又掺杂进道家的隐逸情怀、儒家的道德追求,以及异教的神恩观念.出家之后,弘一大师的思想完全转向佛教,很快形成了融净土、戒律、华严于一炉的思想格局.其佛学思想虽受到唯心论的熏染.但顺应近世佛教的主流,仍以净土信仰为圭桌.  相似文献   

17.
蒙田,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其《随笔集》中,以研究自己为起点继而扩展到全人类,从研究死亡出发找寻生命的意义,最终消融了对于死亡的禁忌。  相似文献   

18.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著名人物,他身为和尚却并不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而最终修成正果,似乎不可思议。其实鲁智深的成佛,既有佛教的理论依据,又是由其本身的佛性所决定的。佛教的理论依据如佛家的"禅非坐卧"、"呵佛骂祖"和"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等思想。而他的"率性而为,不拘小节"、"无性"大境界和"侠骨佛肠"等则是其佛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9.
曹植的诗歌精神及其艺术形式能够取得卓异的成就,除其本身的天赋灵质及人生的深沉感慨之外,也有对前代优秀成果的继承,其对屈骚的继承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与屈骚儒家人生价值理念一脉相承;二、对屈骚“怨”的主题的继承;三、对屈骚“香草美人”模式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