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谈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控制措施及提高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沥青混凝土路面不平整的产生原因,提出了提高路面平整度的技术、路面平整度控制措施及路面不平整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时从基层清理直至混凝土路面浇注、路面验收等系列施工过程。  相似文献   

3.
水泥混凝土路面因具有强度高、刚度大、受温度影响小、使用寿命长、养护费用少等优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此种路面在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诸多病害.文章首先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进行概述,接着阐述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治理方法,最后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预防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路面是用各种坚硬材料铺筑在路基顶面,供车辆直接在其表面行驶的道路结构物.路面可分为高等级路面和低等级路面,城市道路路面以修筑高等级路面为主,高等级路面又有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区分,文章结合太原市城市道路路面的实际情况分析沥青路面的病害、成因及防治、维修措施.  相似文献   

5.
路面平整度是评价路面质量的主要指标,文章根据影响路面平整度的主要因素,分析提供了路面施工过程中应控制的各种措施,为在施工中确保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路面平整度是评价路面质量的主要指标,文章根据影响路面平整度的主要因素,分析提供了路面施工过程中应控制的各种措施,为在施工中确保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路面平整度是评价路面质量的主要指标,文章根据影响路面平整度的主要因素,分析提供了路面施工过程中应控制的各种措施,为在施工中确保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试论市政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市政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管理展开探讨,结合市政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特点,从施工队伍的选用、原材料和配合比、施工准备、混凝土面层铺筑及养生等方面阐述了市政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管理的具体内容,以期保证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9.
为便于对水泥路面病因进行分析、研究,制订维修和防治措施,为此按其病害的成因、表现形态、对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采用简明扼要的表述方式,分别从水泥砼路面病害的类型、裂缝产生的过程等对路面的质量影响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分析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的各种病害,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结合笔者工作实践探讨了水泥混凝土路面修补材料并作了技术分析;然后提出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修补工艺、接缝修补工艺、板角断裂修补工艺、孔洞坑槽修补工艺、路面板纵横向开裂局部修补工艺;最后提出了一些预防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Symplectic(辛)几何学与航空发动机的结构设计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邓子辰计算结构力学与最优控制模拟理论的建立,说明这两门学科之间存在相似性。近几年的工作主要是将结构力学中的一些有效方法(如多重子结构法、能量法等)成功地引入了最优控制领域,并已取...  相似文献   

12.
静电纺丝作为一种广泛采用的纳米纤维制备技术,影响其纤维形貌的主要因素包括材料参数、工艺参数和环境因素等.采用聚氧化乙烯(PEO)溶液,通过研究溶液属性(分子量、质量分数、电导率)和工艺参数(工艺电压、电极间距、喷嘴内径等)对纤维形貌的影响,得出相关参数对纤维直径和形貌的作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PEO质量分数由4%到8%时,图案形貌经历了球状颗粒-珠丝共存-纤维的演变过程;分子量由40万到60万时,纤维由珠丝结构变成均匀光滑的丝,进一步增大分子量,纤维开始变得粗细不均并出现锯齿结构;当电导率由151到355 s/cm时,纤维直径变粗5倍;工艺电压(25~30 kV)增加,纤维直径先增加后减小,梭形颗粒先增多后减少;电极间距(15~25 cm)的增加使PEO纤维的直径减小,梭形颗粒先增加后减少;喷嘴内径由160 m增大到600 m时,纤维先是变得均匀光滑,后出现黏并结构.这些研究结果能够更好地指导静电纺丝技术在生物医用、纳米装置及纳米制造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刘金云  刘锦淮 《自然杂志》2017,39(5):340-346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典型的可充电电池,在储能技术领域占主导地位,应用极为广泛。近年来,科技发展对锂离子电池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高能量密度、高安全稳定性等,驱动着电池材料与结构不断创新发展。研制石墨烯基复合正极负极材料,是极为活跃的方向。在此,对锂离子电池的结构、面临的突出挑战以及石墨烯基正极和负极材料研究前沿进行了介绍,重点围绕石墨烯增强电极材料电学特性的基本原理和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作了阐述,也提出了未来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4.
任芳 《科学之友》2008,(10):119-120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问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提问的目的指向是什么,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问题值不值得发问,怎样进行提问以及提问的时机如何把握,教学中均需要认真解决。文章根据笔者课堂教学体验,对这些课堂提问策略进行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河南巩义白河窑址发现了迄今考古发掘时代最早的白瓷,同时在白河窑和黄冶窑晚唐地层中也发现了若干青花瓷残片,这是目前唯一在窑址发现的唐青花标本,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学意义。通过对白河窑北魏青瓷、北魏白瓷和唐代白瓷进行化学组成、烧成温度、显微结构、白度等一系列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分析的手段对数据归纳处理,首次阐明了白瓷在河南巩义起源与发展的演变规律。另外,通过对白河窑和黄冶窑两个窑址出土的唐青花、唐代白瓷、唐三彩以及白釉蓝彩标本的综合测试分析,从科技角度揭示了唐代青花瓷产生所经历的"唐三彩—白釉蓝彩—唐青花"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演变规律,为探讨青花瓷的起源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查传捷  李琦 《自然杂志》2012,34(6):318-326
科学界有一种不成文的法则:物理是具体模式,其原始术语摘自于真实世界的对象与关系。数学则是理想模式,其原始术语来自于对猜想的演绎。一般说来,物理学以观察、测量与实验为现象辩护。数学则是以推理演绎为物本身辩护。前者是对物理现象的诠释,后者是阐述事物隐含的本质。显而易见,这两种知识有本质上的差异,亦各有先天的盲点与缺陷。因此在入门的瞬间,彼此不一致的裂痕业已出现,并延续下来。这就是千百年来科学知识疑窦丛生的肇因。这篇论文秉持真理,根据宇宙时空结构转换所遵循的自然律为立足点,更为数学打开了通往物理公设化(axiomatisation)的门扉,进而令数学与物理学一致,以破解千百年来科学界“悬而未解”的种种问题,从根本上彻底消弭了自古以来令数学与物理陷于严重困扰的基础危机。  相似文献   

17.
保卫地球——近地天体的巡视与防御陨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中为 《自然杂志》2010,32(3):166-171
地球处于危险的宇宙环境中。运行到地球附近的"近地天体(NEO)"潜在着撞击地球的危险。实际上,地球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地受到这些天体的轰击,月球和水星的斑痕累累陨击坑就是最好的佐证,只是地球经历严重演化而抹去了老的陨击遗迹,仅见到170多个较近期的陨击构造。幸运的是,现阶段的陨击大多是规模小的,危害不太大。然而,陨击是很难预料的,一旦发生较大的撞击,就会造成比大地震还严重得多的危害。1994年的彗星撞击木星事件轰动世界,启迪人们更加关注地球被撞击的危险问题。实际上,也不乏地球近期遭遇陨击的例子:1908年的通古斯爆炸事件;1976年的吉林陨石雨;2008年的小行星2008TC3陨落在苏丹。2010年初,美国科学院公布《保卫地球:近地天体巡天和缓解危险策略最终报告》,笔者将结合有关资料作简要介绍,让公众了解真实的科学知识和对策,以免被歪曲的影视情节所误导。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分析中国古代设计承继与设计美学、哲学在社会中的现实反映为立足点,从古代设计的社会地位与古代设计的思想渊源两部分探索,列举了设计的具体实施形制,表现方式、范围,以及其社会品评法则。对设计实体与设计思路、审美评价准则的演变作了总结。提出古代设计演化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总体设计方向,服务于人,服务于现实生活为设计标准的深邃美学哲学实践观念。  相似文献   

19.
陈侃  王长谦 《自然杂志》2013,35(1):64-072
斑马鱼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研究中。斑马鱼个体小、养殖费用低廉、身体透明,及易于基因操作等优势,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模式生物。笔者综述了模式生物斑马鱼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斑马鱼的心血管发育、心血管影像、相关遗传学技术及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优势与不足;然后通过总结既往的研究,重点阐述了斑马鱼在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脏再生、炎症、动脉生成、血栓及心血管药物筛选等领域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0.
在龙门山中、北段发生汶川Ms8.0级特大地震5年之后,2013年4月20日在龙门山南段发生了芦山Ms7.0级地震。基于芦山地震基本特征及其所处的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地貌水系特征、重力异常分布特征,分析芦山地震发生的区域地质背景,并探讨2013年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地震之间的关系。初步获得以下认识:①芦山地震并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它们是两次独立的地震,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汶川地震可能促进了芦山地震的发生;②下地壳流向上仰冲可能是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共同的成因机制,这一成因机制可以很好地解释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之间的空区;③龙门山南段在山前发育多条断裂和褶皱带,使得这一地区由北西向南东的应力在山前多个断裂和褶皱带得到一定的释放,因此不具备发生类似汶川地震这样特大地震的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