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根据空间自相关理论分析探讨了旅游业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和格局,运用Geo da软件对长三角地区16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做了定量研究.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在人次和收入上的全局自相关水平均不显著,Moran's值较低,未通过Z统计检验;旅游业发展不存在显著集聚和分异;旅游业发展水平因城市等级差异呈现相应随机分布格局.城市象限分布图反映出城市等级与旅游业水平对应关系,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是各指标的高值中心,与其他城市的相对低值构成随机分布空间格局,高值城市周边城镇是其服务和旅游辐射区域,旅游业城际间自相关水平开始下降,呈现出网络一体化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县域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和空间要素配置的基本单元。通过构建县域旅游竞争力评 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晋中市县域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借助最优参数地理探 测器模型(OPGD)分析县域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晋中市县域旅游竞争 力整体水平较高,各县域空间分异特征显著,高值区集中在西部呈带状分布,低值区在东部片状分 布;(2)晋中市县域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的主导影响因素分别是旅游公共设施资源、旅游业发展实 力、旅游资源、经济发展实力、社会经济支持力,各影响因素对县域旅游竞争力的交互作用呈现出 双因子增强的效果;(3)经济发展实力、社会经济支持力和生态环境支持力对县域旅游竞争力的影 响并不是简单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31个省域为研究单元,使用ESDA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究了2011—2017年省域文化资本存量与旅游业发展的时空关联特征,并分析了文化资本存量对旅游业发展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表明:(i)有形文化资本占省域文化资本存量的比例比无形文化资本的更大,在研究期内省域文化资本存量不仅呈稳步积累的态势,而且其空间分布格局具有高经济发展水平指向性;(ii)省域文化资本存量和旅游业发展存在明显的时空关联特征;(iii)文化资本存量对旅游业发展存在正向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但其间接效应较大和反馈效应较小,省域之间在利用文化资本中存在“搭便车”行为; 区域之间应通过加强有形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共同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平台等方式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6,2011,2016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西北5省域和西南4省域旅游业的面板数据,采用改进后的DEA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其旅游业生态效率值,同时对其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6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旅游业生态效率值呈波动递增趋势,西北地区生态效率值比西南地区略高;经济带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值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中,全局空间自相关呈负相关关系,局部空间自相关表现出局部空间差异较大的关联特征.在生态效率评价和空间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旅游业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Moran’s I指数和空间关联局域指标测算中国省域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局部集聚空间格局演变,在此基础上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视角建立城镇化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旅游业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城镇化发展呈现明显的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明显;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显示省域城镇化空间溢出效应能够显著促进邻近省域城镇化发展;省域旅游业发展有助于省域城镇化发展,呈现显著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2004—2013年我国大陆31个省域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Moran′s I,分析了我国省域时间序列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全域空间自相关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全域空间上,我国大陆31个省域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平均关联程度呈较低水平的空间正相关,关联程度不太显著。在局域空间形态上,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部分省域国际旅游(外汇)收入长期处于低值被低值包围的低-低空间自相关形态;而高值被高值包围的高-高空间自相关的空间集聚形态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低-高形态的空间集聚形态主要分布在华中地区;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东北地区的辽宁,西南地区的云南是我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高-低空间形态集聚的主要地区,但这些地区与周边省域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空间关系均为负空间相关。  相似文献   

7.
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评价及其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综合评价模型,选择合适的指标,以省域为研究单元评价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1999-2011年间我国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平均值为0.641,处于中等协调阶段,研究期内协调度变化趋势呈现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2)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空间分布区域差异较大,共涉及6种协调类型,其中低度协调和失调的地区占到64.5%,中国省区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的协调层次;(3)协调度的区域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存在着空间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重庆市38个区县的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整体旅游发展水平偏低且发展不均衡,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旅游核心企业数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GDP、 A级旅游景区数量和城镇化率是影响重庆市县域旅游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影响因子间存在"1+12"和"弱+弱强"的现象;都市旅游区、渝东北旅游区、渝东南旅游区和环城旅游区内部的旅游发展水平主要影响因子呈现出部分服从整体且个体差异性并存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是旅游发展的3大基本要素,旅游经济是旅游业发展以及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体现,据此构建了江西省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重力模型、旅游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结合ArcGIS可视化表达对2005~2015年江西省旅游发展进行评价,并对江西省旅游发展空间错位及时空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江西省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经济的发展不均衡,各地市之间的差距都较大,但综合水平都不高,旅游设施成为江西省旅游发展的"短板",旅游资源逐渐成为影响江西省旅游均衡发展的关键;2)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重心整体向南迁移,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重心整体向北迁移,4个重心始终在江西省北部震荡徘徊,整体上呈现出布局分散的特点,而4个重心所形成的空间范围随着时间的演变在逐渐缩小;3)10 a间江西省旅游发展空间错位状况普遍存在且分异明显.高度错位区始终在江西省北部,错位程度逐渐南移,呈现出"北部凸显—中部凹陷—南部凸显"的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0.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定量分析影响旅游景区发展的因素,是减少无效投资、降低成本、促进旅游业高效发展的重要渠道.文章基于GIS地理信息技术,以云南省2017年A级旅游景区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云南省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①云南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集聚型分布,且均衡性低,集中程度高;②云南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密度总体呈现"西北多,东部边缘少,中部多"的分布特征;③云南省旅游景区发展活跃,热点区域数量远多于冷点区域,且冷热点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西南—东北空间特征;④云南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受自然和人文两大因素影响,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河流水系城市分布交通(公路、铁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GDP)人口密度地形起伏(DEM).  相似文献   

11.
基于构建的旅游业发展效率指标体系,运用Super-SBM的DEA模型对河南省3种尺度下旅游业发展效率进行测度,进而分析其空间分异机制.结果显示:①分区尺度下,豫中区、豫西区旅游业发展效率高,豫东区旅游业发展效率一般,豫南区旅游业发展效率较低.②市域尺度下,高值区逐年增多,主要集中分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低值区逐渐减少,并向较低、较高值区转化,近期主要分布于中南部、东部和北部地区;较低、较高值区在数量上相对稳定,在空间分布上覆盖面较广.从"冷热点"看,热点区逐渐增加,并向中北部和西部方向发展,该区域空间关联性较强;冷点区在研究期内相对稳定,但在空间上由西南部逐渐向中南部和东部转移,该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效率差异较大;次冷、次热点区呈微弱的波动变化,较稳定地分布于中部、南部和北部地区.③县域尺度下,高、较高值区分布范围相对较广,但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和北部,在空间上形成相对集中的片状分布格局;较低、低值区域占据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在数量上占据明显优势,在空间上形成相对广泛的连绵分布区.从县域"冷热点"看,热点、次热点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郑-汴-洛区域,太行山前地带以及"T"字型集中分布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东部、西南部和南北等区域,连绵的分布态势依旧明显.④空间分异机制方面,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是效率提升的核心驱动力,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是效率提升的基本保障,旅游资金投入保障是效率提升的重要支撑,旅游从业人员数量与质量是效率提升的关键环节,旅游投入与产出协调是持续提升效率的重要动力,旅游项目规划和运营策划的拉动是新时期效率提升的新引领点.  相似文献   

12.
中部地区高级别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布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地理数学方法中的空间分析手段,通过对中部地区198处高级别旅游区(点) 在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结构与布局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1)中部地区高级别旅游资源在省域间和省内两个层面呈凝聚分布,并与城市人口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中部地区高级别旅游资源层次分异明显,旅游资源总体分布呈现中间集中,南北两端稀疏的态势,其中河南省为中部旅游资源强省;(3)中部地区旅游资源发展速度总体表现复杂,其中,河南和安徽发展速度较快,其他省份较慢.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运用熵值法综合测算各省域数字技术发展水平和数字技术融合水平,并利用ArcGIS软件绘制数据地图揭示其空间特征.研究发现,两种水平均存在分级现象.在空间分化方面前者呈现出大部分省域水平低,中部少数省域水平中等,沿海省域水平高的特点;后者呈现出由东向西、由中向南北递减,沿海省域水平高的特点,区域差异显著.数字技术发展水平落后于数字技术融合水平表现为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GeoDa空间统计分析方法,通过空间位置建立数据间的统计关系,利用2012—2014年的省域科技经费投入数据与区域GDP数据,对我国31个省域之间的科技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及与区域GDP发展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在科技经费投入空间上的聚集分布十分明显,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的地区则呈现出了低低聚集的现状。同时,虽然我国部分省域科技经费投入已经达到占GDP比重2.5%的2020年科技研发投入目标,但是仍然有一些省域在这一指标上偏低。基于这些结论,建议从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优化财政扶植等方面入手,为我国科技健康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4—2016年新疆吐鲁番葡萄沟实地调研及问卷数据,对葡萄沟4个社区居民旅游业参与积极性与不同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引入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分析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葡萄沟社区居民旅游业参与积极性与家庭年收入、户主年龄这两个因素相关性最大;居民旅游业参与积极性的分布呈现出空间聚集特征,存在明显的局域空间相关性;4个社区居民旅游业参与积极性均不相同,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16.
我国旅游饭店时空分布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1989-2003年我国旅游统计资料,初步分析了我国旅游饭店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原因,探讨了我国未来旅游饭店时空分布发展格局.我国旅游饭店目前时空分布不均现象与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性相适应,随着中、西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饭店发展速度将趋于减缓,空间分布将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7.
对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遗产旅游绩效进行量化测度与评价,并从空间视角研究遗产地旅游绩效与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联关系,解析其空间分异特征。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文中具体采用了AHP法、熵值赋权法、相关性分析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表明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遗产资源的优越度指数和规模度指数均较高,但其开发利用水平呈现出空间不均衡的格局;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系统和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参差不齐,与其自身旅游绩效的发挥有着紧密的关系,并受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深刻影响。提出通过进一步提升区域内文化遗产利用的绩效水平,实现绩效空间的均衡化,加强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与旅游绩效系统的协调性,对于实现区域文化遗产利用价值,促进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河南科学》2016,(12):2098-2104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其旅游业协调发展意义深远,前人的研究表明,我国旅游目的地普遍存在旅游空间错位现象.建构了旅游目的地空间错位的评价标准体系,以二维矩阵模型评价辽宁省域旅游目的地空间错位,发现辽宁省域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与旅游地资源并不错位,验证辽宁省域旅游目的地存在旅游经济与旅游景观资源的空间错位,提炼出辽宁省域游目的地全域全产业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青海省147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和定量统计方法分析青海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青海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地理空间上集中程度较高,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分布格局呈现出小集聚、大分散的特征;(2)青海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东西部差异明显,80%以上的重点村分布在东部片区;(3)山水条件决定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整体分布格局,气候及农业类型是造成重点村空间分异的重要原因;(4)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与区域人口、经济和旅游产业等要素的关联度较强,并受到乡村历史文化的影响,政策因素倾向于在小尺度行政区域内对重点村的分布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20.
构建反映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与GIS空间表达技术,对淮海经济区内的县域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县域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东部地区的发展明显高于西部地区;高水平地区极化特征明显,低水平地区和中低水平地区的分布相对集中,空间分异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