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比较玉米单作、苜蓿单作和苜蓿玉米间作3种种植模式的田间土壤水分含量和地表径流量,产量与产值等,明确了苜蓿玉米间作在四川丘陵坡耕地的土壤水分变迁规律.结果表明:(1)在降水较多的7月,苜蓿玉米间作田的土壤含水量在0~20 cm,40~60 cm和80~100 cm土层分别为19.5%~21.6%,18.2%~20.3%和16.3%~18.5%;在降水较少的12月,其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9.5%~21.7%,18.2%~20.1%和17.1%~18.5%.(2)丘陵坡耕地苜蓿玉米间作田的土壤有效含水量在6~9月较高,在11月~翌年3月较低;在6~9月大于玉米单作田,小于苜蓿单作田;在11月~翌年3月则低于玉米单作田,高于苜蓿单作田.(3)2012~2014年,苜蓿玉米间作田的地表平均径流量为15 471 m3/km2;比苜蓿单作田增加56.1%,比玉米单作田减少29.1%.(4)苜蓿玉米间作田的苜蓿干草产量为18 073~22 164 kg/hm2,玉米籽粒产量为3 864~4 176 kg/hm2,玉米秸秆产量为4 830~5 890 kg/hm2,其产值为49 900~50 100元/hm2,略低于苜蓿单作田,显著高于玉米单作田.从土壤水分变迁和地表径流等角度综合考虑,在四川丘陵坡耕地推行苜蓿玉米间作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在推行过程中需注意选取耐高温、耐高湿的苜蓿品种,并注意苜蓿生长期间的病害防治.  相似文献   

2.
以祁连山北麓自然垂直带(2 500~3 000m)高山草甸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样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海拔土壤(0~60cm)有机碳和全氮分布及与土壤水分入渗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机碳氮在不同深度土壤中含量并不相同,在表层含量较高,随着土层的加深其含量逐渐递减,且随海拔的上升,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呈增加趋势,表现为2 800~2 900m2 700~2 800m2 600~2 700m2 500~2 600m.不同海拔高山草甸土壤水分初渗速率随土壤碳氮含量呈同步正相关关系,入渗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但在不同海拔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速率的递减率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开封地区五个气象站1971-2013年0~20cm(浅层)地温、0cm最低最高逐月平均资料,采用平均分析法、气候倾向率统计分析方法,对43a开封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该地区的浅层地温、0cm最低地温逐年变化有增加的趋势,近年来增加幅度增大,0cm最高地温开封、尉氏、杞县站为上升,兰考、通许站为下降;0cm最低地温逐年变化为增加、0cm最高地温年变为下降的趋势,使得地表平均温差趋于减小。日平均5cm地温稳定通过14℃界限温度日数逐年总趋势为上升,稳定通过14℃初日逐年变化出现偏早趋势,终日逐年变化出现偏晚趋势。研究结果对于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适当调整种植区划和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南瓮河自然保护区落叶松岛状林湿地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的垂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岛状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0~10 cm土层最高,20~30 cm土层最低,其他土层差异不明显.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容重、含水量和C/N比显著相关;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碳、容重和含水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扎龙湿地融冻时期土壤的取样分析,研究了融冻时期0~60 cm土壤含水量变化,对比分析不同土壤类型下土壤含水量变化.结果表明,冻土层面上土壤含水量变化复杂,土壤含水量变化与冻土分布深度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在实际沙尘暴传输过程观测中,发现粒子杂质含量不断增加,且光信号衰减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针对这一情况,应用Mie 理论得到了含水量占50% 且硫酸盐含量不断增加时,单个沙尘粒子的吸收、散射和衰减效率因子随粒子尺度参数的变化,沙尘群体的吸收和散射系数随波长变化以及沙尘群体的衰减系数与峰值半径之间的关系. 仿真数值显示:随着硫酸盐含量的增加,单个沙尘粒子的吸收效率因子不断增加,散射效率因子不断减小,总的衰减效率因子变化不大;沙尘粒子群体的光学特征与单个粒子的相同,峰值半径变化时衰减系数的变化比较明显;随高度的增加,沙尘的衰减系数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7.
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计算含不同尺寸裂纹的海洋立管在内压和波浪力共同作用下的疲劳寿命,分析了海洋立管的疲劳寿命随裂纹几何参数的变化规律.发现对于深度a=5mm长度变化的裂纹,海洋立管的疲劳寿命随着裂纹夹角的增大逐渐减小;当裂纹之间的夹角从10°增加到50°时,疲劳寿命随裂纹长度的增加而减小的程度趋于平缓,即两裂纹之间的夹角对海洋立管疲劳寿命的影响随着裂纹夹角的增大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8.
应用电导法和黏度法研究了AOT/异辛烷/水微乳液,AOT/异辛烷在质量比4∶5和35℃时,测定不同含水量的电导率和黏度.实验结果表明,含水量0.13~0.20时,电导率随含水量的增大基本保持不变,含水量0.20~0.30时,电导率随含水量的增加不断升高,含水量0.30~0.40时,电导率随含水量的增大不断下降;含水量0.13~0.25时,黏度随含水量的增大不断增大,含水量0.25~0.35时,黏度随含水量的增大基本保持不变,含水量0.35~0.40时,黏度随含水量的增大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9.
考察了溶液pH值对聚丙烯酸(盐)/丙烯酰胺高吸水树脂(PAAAM树脂)吸液性能和吸附Cu2 和Fe3 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蒸馏水中,当pH值从2增加到4时,PAAAM树脂的吸液倍率迅速增加;当pH值在4~10时,吸液倍率基本不变;在pH≥10时,吸液倍率迅速减小.在NaCl、Na2SO4和Na3PO4溶液中,当pH值从2增加到3时,三种电解质溶液中的吸液倍率相同;在pH值为3到12时,吸液倍率逐渐增加,且按盐溶液顺序QNaCl相似文献   

10.
针对沥青路面材料阻尼特性问题,本文基于动力学基本理论,阐述了沥青路面阻尼机理,从材料组成角度和时间角度出发,分别讨论了沥青混合料的组成成分、龄期、含水量对沥青路面阻尼特性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随着集料的刚性成分增加,阻尼特性越来越明显,随着集料粒径的增加,阻尼值逐渐减小;材料的阻尼特性会随着龄期的增长而逐渐减小;材料的阻尼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在前期逐渐增大,且增大速度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1.
为减轻污泥中重金属的危害,利用ER复合菌对天津某河道中的污泥进行了处置。首先在试验样品中添加污泥干基重量5%~55%不同剂量的ER菌,然后放置于30℃的恒温环境中进行30天发酵,最后采用原子光吸收法测试游离态重金属含量。试验表明,随添加剂量的增加,重金属含量呈减小趋势并逐渐趋于平缓。复合微生物对重金属镍有31.1%的去除效果,对重金属铬、铜、汞有8%~25%的去除效果;故微生物固化法能明显消减该污染土中的游离态重金属,并且具有安全、无二次污染、无新的污染物引入等技术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以乌江北源2000年、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和DEM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软件,探究喀斯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期间,耕地大幅度减少(-2.29%),林地、草地和水域用地却在增加(+1.53%、+0.21%、+0.47%).2)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差异显著,在高程1 200~1 600 m、坡度15°~25°、与河流主干距离10 km区域内变化最为剧烈.3)主要地类转化包括:以耕地转向林地、草地、水域用地为主,多发生在高程1 200~1 600 m、坡度15°~25°的与河流主干距离10 km区域内;林地、草地转向水域用地,多发生在高程1 200 m、坡度8°~15°的与河流主干距离10 km区域内;林地向居住用地转化,多发生在高程1 200~1 600 m、坡度8°~15°与河流主干距离10 km区域内.4)土地利用变化程度与高程、坡度和河流主干距离有高度的相关性,且随着高程、坡度的增加先增加再减小,随着与河流主干距离增加明显急剧较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7Be示踪方法,研究次降雨条件下浅沟集水区片蚀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次降雨发生前后,7Be在浅沟集水区不同部位发生显著的空间分异,7Be含量的差值随坡长整体上呈波动趋势,坡面上部在0~ 10m范围内侵蚀强度较弱,局部区域有沉积发生,在坡面中部坡长为45 ~50 m左沟脊处土壤侵蚀相对严重,坡长大于75 m的坡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自制的喷射式冲刷实验台,进行20Cr钢在液固两相流环境中的冲蚀实验研究,采用失重法分别对砂比进行了多组对比试重状态;结果表明:含砂量小于时,失重量逐渐增加,在25kg/m~3出现失重量的最大极值,此时石英砂撞击材料的表面几率明显增大,颗粒之间的相互碰撞作用也很小。随后随着含砂量增加,固相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加强,失重量逐渐减小,逐渐达到一个稳定值。  相似文献   

15.
石灰改良黄土路基的CBR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银武大通道罗定高速公路定西段黄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含水量、石灰剂量、浸水时间和击实次数对黄土与石灰土的CBR值影响.结果表明:黄土的CBR值对含水量变化比较敏感,掺拌生石灰后,石灰土的CBR对水的敏感性逐渐减小,其水稳性也优于黄土;在不考虑石灰土强度随龄期增长的条件下,最佳石灰剂量范围在1%~3%之间,石灰土被充分压实后再浸水4 d的CBR值可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6.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稀土元素Ce掺杂的BaTi1-xCexO3(x=0.001,0.002,0.005,0.01)陶瓷.研究了Ce掺杂对BaTi1-xCexO3物相结构、晶粒生长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BaTi11-xCexO3为单一钙钛矿结构,随Ce掺杂量增加,晶格参数c/a逐渐减小;在烧结过程中,Ce掺杂可以抑制晶粒生长,有效的控制晶粒尺寸;陶瓷密度随Ce掺杂量增加而逐渐增大,最高可达理论密度的94.1%.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有限差分法采用Flac3D软件对某深基坑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法的开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介绍了该工程计算模型及其土层物理力学参数、预应力锚杆长度等参数的选取,阐述了锚杆预应力的具体施加方法及模拟施工过程的详细步骤,研究了基坑侧壁水平位移、基坑地表沉降、坑底隆起量、预应力锚杆内力等随基坑开挖深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法对控制基坑开挖变形有良好的效果,基坑的水平位移呈曲线分布,水平位移最大值发生在基坑顶面,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基坑地表沉降的范围不大且数值很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改良重金属污染土修复工程中常用的水泥固化/稳定法技术。【方法】以“氨碱法”制碱工艺的碱渣作为添加剂,通过室内试验研究水泥固化含铅重金属污染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及毒性浸出特性。【结果】固化土强度随养护龄期的增大逐渐提高,随铅离子含量的增大逐渐减小;与单一水泥固化含铅重金属污染土相比,碱渣的掺入使水泥固化土早期强度提高10%~25%,长期强度降低20%~30%,固化土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得到提高,不同浸出方法中浸出液铅离子浓度随碱渣掺入量的增大逐渐降低。【结论】碱渣的掺入提高了固化剂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与等量单一水泥相比,其浸出液中铅离子浓度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19.
大气辐射环境中高通量中子对铁电存储器的单粒子效应不容忽视.该文利用蒙特卡罗方法研究了铁电存储器的中子单粒子效应.中子入射在铁电存储器灵敏区域造成的总能量沉积随中子能量的增大而增加,且在灵敏区域内部的总能量沉积值略大于在边界处的.中子能量为1~5 MeV时,铁电存储器中没有发现单粒子翻转.中子能量为6~16 MeV时,铁电存储器会发生单粒子翻转.当中子能量从6 MeV增大到8 MeV时,单粒子翻转截面从6×10~(-16 )cm~2增大到6×10~(-15 )cm~2,增大约1个数量级;当中子能量从8 MeV增大到16 MeV时,单粒子翻转截面从6×10~(-15 )cm~2增大至1.8×10~(-14)cm~2,只增大到3倍左右.中子还会导致铁电存储器出现单粒子功能中断,其单粒子功能中断错误数随功能中断线性能量传递(linear energy transfer, LET)阈值的增大呈指数形式减小.同时,铁电存储器的功能中断LET阈值越大,其单粒子功能中断错误截面受中子能量的影响越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设计了10位40MSPS的ADC片内面积小、高精度的基准电压源,采用带隙电压源为基本结构,重点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高增益、宽输入范围的CMOS运算放大器,以提高基准电压源精度;并设计出两组基准电压RET与REB,及其差值为ADC的基准比较电压,以进一步减小绝对误差.采用Chart0.35μmCMOS工艺参数进行了Hspice仿真,所设计的运算放大器增益为88dB,基准电压源的随电源电压变化的偏差小于5mV,温度系数小于10-4/℃.经流片测试所设计的基准电压源能很好地满足ADC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