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经济增长中生产要素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永健 《系统工程》1999,17(4):78-80,77
劳动力,资本和科学技术并称生产的三大要素。本文以珠江三角洲三大中心城市-广州、深圳,香港为研究,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1981-1994年以科技进步要素为主的三大生产要素在三市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比较了三市劳动力的固定资产装备率和劳动生产率,估计了三市产出对劳动力投入与资本投入的弹性参数,测算了技术进步率及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  相似文献   

2.
工业化过程伴随着巨大的能源消耗.本文将能源、资本和劳动力视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利用技术可变的面板随机前沿生产模型,估算了1995~2004年我国省级的全要素生产增长率(TFPG).进一步将TFPG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增长.结论显示:(1)样本期内能源的产出弹性显著为正,且从2002年起其产出弹性大于劳动力产出弹性.(2)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TFPG依次递减.(3)技术进步增长是TFPG主要推动力,其次是规模效率,而技术效率对TFPG起到负的影响,且增长逐年递减.  相似文献   

3.
中国多部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多部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将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产出增长完整分解成十个部分,并与一定的经济意义对应起来(主要有:劳动配置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劳动投入总量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单位劳动投入产出水平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资本配置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资本总量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水平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后结合实际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1990年-2000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该段时期内,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三个:资本投入总量的增加,对增长的贡献份额为45.5%;单位劳动投入产出水平即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提高,对增长的贡献份额为40.2%;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水平的增长,所创造的经济增长占总增长的份额为15.8%.  相似文献   

4.
在DEA-Malmquist指数的基础上,考虑能源要素,进一步把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产出的增长分解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以及要素投入的增长效应.研究发现,考虑能源要素后, 2002-2009年间: 1)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产出的平均增长率为21.48%,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长; 2)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平均每年带动产出增长7.48个百分点,其中技术进步贡献2.98个百分点,技术效率改善贡献4.5个百分点,要素投入平均每年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为14个百分点; 3)要素投入增长在经济增长中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速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为了维持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 必须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包括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应用阈值回归模型分析在不同经济增长阶段, 经济增长、工业结构、全要素电力使用效率和电力价格对电力消费的 差异性影响, 并基于此揭示1980--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增长的非对称变化特征. 研究表明: 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各变量对电力消费的 作用存在差异, 人均GDP增长率高于9.25%时, 工业结构的重型化显著推动电力消费的增长, 而电力使用效率并未得到有效提高, 对电力消费 增长的抑制作用有限; 反之, 人均GDP增长率低于9.25%时, 经济增长是促进电力消费的主要力量, 电力使用效率的提高则有效地抑制了电力 消费的过快增长. 分析结果也表明, 电价扭曲削弱了价格机制配置电力资源以提高电力使用效率的作用, 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力价格改革势在 必行.  相似文献   

6.
要素空间集聚、制度质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素空间集聚影响空间资源配置效率,制度质量影响要素积累效率,两者的综合作用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本文通过量化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劳动力和创新要素集聚,构建要素空间集聚指标,运用中国1997-2016年的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动态面板数据(SDPD)模型实证检验了要素空间集聚、制度质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要素空间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表现出阈值效应,东、中、西和东北部地区的集聚中心分别是广东、湖北、四川以及辽宁;要素空间集聚和制度质量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正向作用,两者存在互补的影响关系.研究还发现: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要素空间集聚、制度质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要素空间集聚、制度质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最显著.  相似文献   

7.
污染约束下可耗竭资源最优消费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假设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运用最优控制理论,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将污染因素充分体现在效用函数及约束条件中,构建了污染约束下可耗竭资源最优消费模型并给出具体解析解.结果表明:消费函数是初始资源储量与初始污染存量比值及初始污染存量与初始资本投入比值的减函数;在一定条件下,消费量最大值与其初始值比值是贴现值的减函数,该比值也是初始资源储量与初始资本投入比值及初始污染存量与初始资本投入比值的增函数.由此得出结论:污染的初始值较高会使得消费减少,遏制经济的增长,这说明从居民消费角度看,经济增长与治理污染并不相悖,而是相辅相成的.该结论对促进我国增加治理污染的投入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人口结构失衡阻碍了经济增长,而移民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补充经济系统中的劳动力,因此受到广泛关注.为探讨移民对老龄经济系统的影响,本文构建了基于移民的老龄经济模型.该经济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唯一鞍型稳定的平衡增长路径.在此路径中,移民的作用是"中性"的,对经济系统仅存在水平效应而无增长效应.即引入移民提高了均衡总资本和总产出水平,并提高了社会福利,但并不影响产出或资本增长率,也并未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为使移民政策在老龄化背景下发挥积极作用,本文进一步将技术进步率表示为移民的函数,由此说明,引入高人力资本的移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人口老龄化的负面作用,从而在长期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胥莉  庄莹  孙昊 《系统管理学报》2020,29(5):934-942
要素流动产生溢出效应,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离不开省际间相互溢出效应的持续作用。通过构建GVAR模型,利用全国29省(市)的面板数据,在充分考虑各地区相互影响的异质性基础上,实证了上海、武汉和重庆各区域的经济增长空间外溢效应,以及3个中心城市间的相互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东部省际间经济增长的联动性较强,中部次之,西部较弱;而中心城市间的经济关联程度不高。进一步对溢出效应的变量回归分析,发现本地区的资本投入与外商直接投资(FDI)与溢出效应呈正相关,而外地区的资本投入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溢出效应呈负相关;实证结果有助于规划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正确认识相互间的发展关系,推动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了交互效应空间面板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pSVAR)以分析区域经济增长传导机制,建立了共同因素已知情形下交互效应SpSVAR的估计程序,并采用Monte Carlo模拟对模型估计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本文构建的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空间传导机制与路径,发现本模型对其具有很好的解释能力。结果证实了区域经济增长传导路径的存在性。从时间上来看,在短期内,经济增长、出口对其邻近省份的经济增长波动较大,甚至出现抑制作用,而消费、投资对其邻近省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在长期内,消费、投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而经济增长、出口促进水平较低。从空间上看,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本省对其邻近省份的传导作用降低。  相似文献   

11.
本文梳理总结了房地产投资、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理,利用我国253个地级城市2003-2016年面板数据,依据区域不同,将城市样本划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依据中小规模城市标准,将城市样本划分为两个部分,使用PD-GMM (panel data-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方法,建立和估计了房地产投资、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5个面板数据模型,得出结论:1)城市房地产投资与城市产出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即在城市发展初期,城市产出会随着城市房地产投资的提高而增加,直至达到城市房地产投资的边际收益为0的点,城市产出随着城市房地产投资的提升呈现减小趋势.2)城市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即提升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有利于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经济越发达,城市规模越大,居民消费对城市产出的正向效应越大.3)房地产投资的持续增加将减弱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城市经济越发达,城市规模越大,减弱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在云鹤等(2009)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经济增长模型和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增长质量的指标,并利用1996~2012年中部六省的数据,通过比较实证,对湖南省"九五"、"十五"以及"十一五"三个增长阶段经济增长及增长质量不同表现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1)中部六省虽然在转方式、调结构的道路上不断努力,但是目前均尚处于经济粗放增长阶段;(2)湖南物质资本投入的增加对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非常大的助推作用,但是物质资本的深化并没有带来相应产出效率的提高;(3)在全要素生产率的三要素中,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质量的提升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从研究期间的表现看,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十一五"湖南经济取得良好表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将环境引入生产要素,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从变化趋势、动力、成因,以及不同生产要素的作用差异等方面,对2000-2007年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环境效率的提高快于资源效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末端治理模式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有其合理性;②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而各市州间表现出较大差异;③长春、吉林等区域中部核心城市的经济运行绩效对于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起着主导作用;④吉林省区域内部和年度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式差异较大,在投资拉动战略下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⑤在推动区域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提高劳动力素质、组织管理效率等软技术对全要生产率的贡献,同时重视环境成本的高位运行问题。  相似文献   

14.
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源净进口急剧增加,能源原材料进口关税税率持续下调.为了研究中国能源进口政策,本文建立一般经济均衡模型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我们利用2010年国家统计数据,设定2010年为基准均衡,考察能源关税税率政策和能源净进口政策,调整能源关税税率或者调整能源净进口量对各产业生产产出、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能源投入、总收入、社会福利等经济指标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各产业之间结构性调整.适当降低能源关税税率或者适当提高能源净进口一方面会引起国内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和能源投入(进而生产产出)向第三产业发生转移,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对收窄中国贸易顺差影响显著.最后我们利用CES形式的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进行敏感性分析,表明结果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15.
投资波及效应评价的空间一般均衡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反映跨区域经济特征变化的空间一般均衡模型.通过比较投资前、后各区域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中间投入和附加价值投入量,企业产出及居民效用来定量计算投资的波及效应和社会效果,并采用美国、欧洲和亚洲3个区域的经济数据对模型的系数进行确定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计算结果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基于要素投入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和1995-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灌溉设施、农村公路对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固定资本的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其次,采用增长核算方法将农业全要素生产力(TFP)分解为技术进步、规模经济、灌溉设施的贡献率、农村公路的贡献率四个部分,测算灌溉设施、农村公路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灌溉设施、农村公路对劳动力具有互补效应,对固定资本具有替代效应,这两种基础设施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灌溉设施和农村公路促进了农业生产率增长,且灌溉设施的作用较大.因此,加强灌溉设施、农村公路的建设有利于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优化农业生产中要素投入结构,提高农业TFP.  相似文献   

17.
1978~2007年市场动力对中国工业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动力条件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实证研究表明,消费、投资、出口与工业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构建了一个协整模型来测度市场动力与新型工业化之间的量化关系.长期来看,消费对工业化的影响最大,投资次之,出口的影响最小.短期内,中国工业化水平受投资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消费,最小的是出口.滞后变量模型表明消费、投资、出口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存在典型的滞后效应,其中消费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投资和出口.  相似文献   

18.
基于软计算的生产要素对地区经济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对中国31个地区采用GA-ISODATA算法分类的基础上,遵循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生产要素固定资产、人力资本、耕地面积到经济产出的模糊影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3年阶段,科技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不同的,发达地区固定资产、人力资本投入的作用大于欠发达地区,而耕地面积的作用小于欠发达地区;对不同地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呈现大于固定资产投入的现象;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文将资本存量区分为国内资本存量和国外资本存量,基于Biennial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考虑环境消耗的中国1998—2011年间的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分解.测算结果显示,整体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劳动投入、国内资本、国外资本以及环境消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33%、3.67%、48.1%、18%和25.9%.分地区统计发现,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大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资本的依赖性最大,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国外资本的依赖性最大.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对资本依赖度较大且存在地区差异,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限,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对环境产生了巨大消耗,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供了在经济活动中需要时间的情况下建立经济模型的新方法。从标准的经济模型(列昂节夫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出发,我们重新对从一般向量到短期分布的经济活动进行了描述。在进行这种描述过程中,我们保持了标准模型的规范结构和其简单性。这便是我们的方法之所以有功效的关键。这种方法在解决某些动态投入-产出问题中显示了自己的作用。具体地说,我们可以求解奇异资本构成问题(即奇异导数系数矩阵)、非平衡增长问题和不同时间剖面上的投资及其他生产活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