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哲人科学家皮尔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历史学家。文章详尽而深入地论述了他对科学史、远古史和文明史、巫术史、中世纪史、宗教史、艺术史、性史、道德史、德国人文主义史、思想史等的研究实践和有趣见解,同时探讨了他的编史学观念,这一切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技术社会学于上世纪80年代在欧美诞生,这一理论认为技术是社会型塑(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简称SST)的.笔者精选了若干案例,对社会型塑技术的主要参与者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进行了简评,意在启发我们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深夜,一位中国人走进德国某小镇的车站理发室.那理发师热情地接待了他,却不愿意为他理发.理由是,这里只能为手里有车票的旅客理发,这是规定.中国人委婉地提出建议,说反正现在店里也没有其他顾客,是不是可以来个例外?理发师更恭敬了,说虽然是夜里也没有别的人,我们也得遵守规则.无奈之中,中国人走到售票窗前,要了一张离这儿最近的那一站的车票.当他拿着车票第二次走进理发室时,理发师很遗憾地对他说,如果您只是为了理发才买这张车票的话,那么真的很抱歉,我还是不能为您服务.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本108页的小册子,但却对人们就科学能够提出的最重大的问题给予了富有启发意义的回答。诸如:科学的本性是什么?科学发现能够预先计划吗?科学增长是自我限制的吗?我们从哪里来?什么是生活的目的?我们的命运是什么?上帝存在吗? 作者力求证明,科学为什么并且如何能够处理上述问题的某几个而不能处理另外几个  相似文献   

5.
华凌 《科学大观园》2012,(20):75-75
受海洋生物章鱼、墨鱼和鱿鱼的伪装技能的启发,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设计出一种机器人,主体柔软似橡胶,可灵活自如地爬行,并且伪装自身躲避红外摄像机。该论文的作者乔治·怀特塞兹教授说,常规的机器人相当多的是用来开发海洋,虽然这些机器人各种各样,但基本上是按照哺乳动物的横剖面图设计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要把机器人设计成是柔软的有机体?因为,  相似文献   

6.
让自己的孩子成才是每一对夫妻的共同心愿,可是有多少父母能如愿以偿呢?不少孩子令父母伤透了脑筋,最后走向父母期望的反面。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究竟存在哪些问题?问题一:有些父母完全以“家长”的身份发号施令,认为自己百分之百正确,儿女除了服从没有别的选择,也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和机会。这种做法严重地遏制了孩子好问、好动、好思想的天性,实际上是在毁灭孩子。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视为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孩子有问题时,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启发,结合孩子的年龄、性别、性格特征,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7.
笔者读到《中国科技术语》2015年第1期赵中平的《mechanical properties中文译名演变过程及定义》一文,很受启发,但也有一些不同看法。该文斩钉截铁地说,"力学性能"并不存在,只有"机械性能",恐怕事实并不那么简单。问题的起源大概是对英文中mechanical和mechanics的理解。我们查找一本英文辞典(比如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便可以知  相似文献   

8.
华裔科学家崔琦是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本文对他的成长历程及其科学与为人进行了全面论述。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发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正>笔者读到《中国科技术语》2015年第1期赵中平的《mechanical properties中文译名演变过程及定义》一文,很受启发,但也有一些不同看法。该文斩钉截铁地说,"力学性能"并不存在,只有"机械性能",恐怕事实并不那么简单。问题的起源大概是对英文中mechanical和mechanics的理解。我们查找一本英文辞典(比如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便可以知  相似文献   

10.
关于“生态环境”一词的几点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术语研究》在2005年第2期上特辟专题,就“生态环境建设”提法进行了讨论。笔者仔细拜读,在深受启发的同时,觉得有几点值得商榷。一、“生态环境”一词的首创者不是黄秉维先生笔者在2003年曾就“生态环境(ecologicalenvi-ronment)”概念的起源与内涵进行过探讨,发现“生态环境”这个汉语名词在中国的出现至少已有50年历史。[1]因为,在1953年出版的译著、苏联А.П.谢尼阔夫著的《植物生态学》中就出现了俄汉对照名词“экотоп生态环境”[2]。在1956年出版的《俄英中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名词》中已经有了汉英俄对照名词…  相似文献   

11.
10月26日这天,范秋菊不约而来, 当时我没有空,只能请她稍等片刻。她局促地在沙发上坐下,并不看我给她准备的报纸,只是双手紧紧抓住膝上的黑色皮包,两眼盯着地面,渐渐竟入了神。"要不,我们下楼谈吧!"我的声音对一个深思着的人来说显然过于突兀,她惶然抬头,我看见一张苍老的脸,和一双凄苦的眼睛。"我离婚一年多了。在这场婚姻里我挣扎了十年,痛苦了十年,到最后, 我却失去了所有……"哽咽地说完这句话,范秋菊忍不住放声大哭。我没有打扰她,只是在她收住眼泪的时候,递上了一包纸巾。哭,对一个女人来说不失为一种发泄的好方法。我们那代人对爱情的想象力似乎格外贫乏,不像现在的女孩子,知道挑选。我们单纯得很,因为没谈过什么恋爱,所以也不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更不懂什么叫合适与不合适。1978年,我26岁了,但还没谈过恋爱。那年,陈文生出现在我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2.
本刊59年第一期刊载了王雪苔同志的“矛盾法则在祖国医学辨证施治中的体现”一文以后,引起了医学界同志们的注意,大家认为用“矛盾论”观点来分析祖国医学中的理论问题的尝试是有启发作用的,同时也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本期刊登的王雪苔同志的文章便是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阐发。另外转载了上海中医学院同志对王同志前文的看法,一并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中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原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李昌同志于1964年6月间向哈尔滨市部分科学技术工作者与哲学工作者作的一个报告的记录。虽然这个报告距今已近一年了,但其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今天读起来仍然很有启发。现在我们征得李昌同志同意,把它发表出来,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都说我们是“白骨精”,其实我们是“白领骨干精英”。不过,现在的电脑比孙悟空还厉害,不知不觉中就要把我们变成妖精的“精”。不,不,不!原本的剧情应该是,我们从电脑这个妖魔身边上演了胜利大逃亡。大脑虽说大脑的潜力只开发了很少的一点儿,但工作一天常有大脑透支的感觉。每天在电脑前接受辐射,心肺活动本来就不畅快,加上空调房里氧气缺少,大脑在难以发挥最佳状态的工作环境里加倍工作,疲劳感会来得更容易些。对策:利用好午休时间。午餐不要只简单地在楼下食堂解决,走两步离开这座大厦,饭后别立刻回办公室,找片安静的树荫,闭上眼睛,夏日的…  相似文献   

15.
一报还一报     
一个面包师长时间从一位农民邻居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觉得本应该是重3磅一包的黄油似乎太轻了点。于是他开始定期地称一称黄油,发现每回都是分量不足,这等于是,他每次都多付了钱。他特别生气,便开始提起诉讼。这一来事情就闹到法官面前。  相似文献   

16.
从自然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视角,齐曼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宏大而"真实的"图景.在对科学的自然主义描述中,主要立足于社会学维度,齐曼消解了社会建构论和朴素科学主义的科学知识观,提出了科学知识是"建构"与"发现"的真实融合的辩证观点,对于深化我们对科学知识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动物如猫、狗、鼠等小动物的四胶受伤后,本能地会不断用舌舔伤口,从而使伤口得以自愈,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动物的唾液中含有能愈合伤口的特殊物质。这一动物的本能现象使科学家们受到一些重要启发。早在1962年,美国的柯亨博士等人在小鼠颌腺中发现一种新的活性成分,可促使新生小鼠开睑、长牙。随后,他们将这一活性成分加入培养的皮肤表皮  相似文献   

18.
墨家的推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是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逻辑学家。《墨经。在中国和世界逻辑史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墨家对于“说”(推理)的本质、作用、范畴、种类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对我们的逻辑思维极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9.
乞丐的忠言     
我这个人就好玩个麻将,平时,我们几个“麻友”都是在茶楼里玩的。这天是冬日里难得的好天气,我们决定把“战场”摆到公园里去,一边战斗,一边享受阳光。战斗刚打响,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老头来到我们桌旁,伸出一只黑不溜秋的老手,颤抖着向我们要钱。我们只顾玩牌,谁也没理他。乞丐见得多了,同情心也就麻木了。那只黑不溜秋的手不抖了,慢慢地收了回去。但他并没走开,而是很感兴趣地看我们玩。开始,他只是弓腰缩背地站在一旁,悄声敛息地观战,渐渐地,便围着桌子转来转去,四方的牌都看。当某人因出臭一张牌,把自己一副好牌给毁了,他就皱起眉…  相似文献   

20.
分子生物学是20世纪中期逐渐成形的生物学学科,旨在从分子层面对生命体进行研究,并涉及到对生命本质的哲学理解。在巴斯德研究所的微生物学传统、新拉马克主义在法国生物学界的支配地位、遗传学和胚胎学之间的断裂等背景下,法国分子生物学家雅克·莫诺的工作从早期的酶适应研究逐渐转向了关于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并最终将生命体看作一台既非纯粹的机械决定论,又非目的论的控制论机器,这一观点在今天对于理解生命本身以及分子生物学都具有丰富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