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9 毫秒
1.
电热加速器中毛细管高压放电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文对毛细管受限高压放电的不同物理过程进行了描述。通过建立稳态径向通道模型、稳态一维模型、准稳态模型和瞬态集总模型,从不同的角度对毛细管受限高压放电的特性进行分析。并运用集总模型对不同参数的毛细管放电过程进行了计算比较,得到了一些毛细管特性规律。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CO2制冷系统中绝热毛细管一维稳态分布参数模型,以研究跨临界CO2系统中毛细管的性能和流动特性.分别采用3种不同摩擦系数关联式(Churchill、Colebrook、Bittle&Pate关联式)进行模拟和比较,研究了CO2在毛细管内的温度、压力、焓、熵及干度等的沿程分布规律.分析了管径、入口压力、入口温度和背压等4个参数对毛细管质量流量的影响,并考虑了壅塞现象.结果表明:采用Churchill和Colebrook关联式的效果较好,92%的计算值误差在10%以内,而Bittle&Pate关联式不适用于CO2绝热毛细管计算,因为它未考虑毛细管内壁的粗糙度;背压对质量流量影响很小,即使发生壅塞,壅塞质量流量和未壅塞时的质量流量差别也不大.  相似文献   

3.
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牵入同步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状态空间数学模型,对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在不同负载下的异步起动和牵入同步过程进行仿真计算,对牵入了同步的临界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探讨了电磁参数对牵入性能的影响,得到永磁电动机设计中实用的临界牵入特性曲线。  相似文献   

4.
针对毛细管进口压力、状态以及结构尺寸变化对毛细管流量的影响,提出一种新的毛细管流量快速计算公式.该公式为显式形式,不存在迭代,保证了流量计算的快速性和绝对稳定性.在给定出口背压情况下,可判定出口是否为临界流.利用取点软件从ASHER Handbook诺模图上取点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流量平均相对误差为2.17%,最大相对误差为13.42%,结果较理想;对毛细管内径、长度和进口过冷度(干度)变化引起流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可直接用于毛细管流量计算.  相似文献   

5.
对毛细管材料进行了热分解实验(TGA),提出了聚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和环氧树脂的实验数据。由化学分解动力学参数建立了毛细管消融模型。并与物理的能量平衡处理进行了比较,最终在等离子体发生器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气液双相流动滑移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R12制冷剂在毛细管内发生临界流动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临界压力和临界流量的计算值与实验数据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平板颤振临界风速的参数灵敏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用于计算对称和非对称平板颤振临界风速的数学模型;详细分析了平板阻尼、宽度、质量、质量惯矩、竖弯频率、扭转频率、颤振导数、偏心质量和偏心距等参数对颤振临界风速的影响;提出并论证了平板颤振临界风速益损系数的诺模图理论,绘制了与各参数相关的诺模图.分析结果表明,借助新提出的益损系数概念,可以方便地进行颤振临界风速参数灵敏度分析,获得诸多定性和定量规律。  相似文献   

8.
非牛顿流体渗流的特性参数及数学模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不均匀的毛细管组模型,建立了幂律型流体和宾厄姆(Bingham)流体渗流的广义达西定律和一般的渗流方程,导出幂律型流体渗流的有效渗透率和有效粘度以及宾厄姆流体启动压力梯度与流体特性参数和地层介质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根据弹性稳定理论研究了变截面杆在火灾环境下的静力特性问题,导出了火灾条件下变截面杆件的静力稳定临界荷载和临界长度计算式,讨论了温度、长细比、杆件截面形式、材料特性等因素对杆件稳定临界荷载和临界长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温度、长细比、杆件截面形式、保护层厚度对杆件稳定临界荷载和临界长度影响较大,构件自重的影响可忽略,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不同约束条件下杆件的计算参数。  相似文献   

10.
纸蜂窝结构参数对面外承载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纸蜂窝结构特性和压缩破坏机理的分析,建立以原纸环压强度为控制的纸蜂窝结构面外载荷理论模型和临界载荷计算方法.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研究,分析结构参数对纸蜂窝面外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蜂窝边长、孔径比、纸壁初挠度和半波个数的增大,临界载荷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故纸壁初变形对纸蜂窝承载能力的影响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11.
顺应开展制冷工质替代研究的趋势 ,对 R2 2的替代工质三元非共沸混合工质 R40 7C在毛细管中的绝热流动进行了分析计算 ,分别建立了能量、质量方程和压降计算公式 ,并分别就过冷区和两相区作了理论求解 .将 R40 7C与 R2 2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应比较分析 ,该计算模型将对R40 7C空调系统的优化分析和控制提供了有效的部件性能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2.
毛细管两级串联节流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单根绝热毛细管模型建立了绝热毛细管的两级串联节流模型,并根据房间空调器的相关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以两级毛细管的同何尺寸(内径和管长)为变化参数,通过模型对串联节流流量特性进行了仿真和分析,发现了流动壅塞位置的多样性及其对流量的影响,提出了可以指导房间空调器中串联毛细管设计的两点结论:高压连接管只要满足一定的几何尺寸范围就能起到辅助节流的作用;热泵工况下辅毛细管的内径是影响流量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在内径为1.6 mm的竖直玻璃毛细管圆管内的氮气-CuO水基纳米流体的上升两相流流型分布图.首先对毛细管内氮气-去离子水的两相流流型进行实验研究,并与常规管的半理论半经验公式进行了比较.然后在水中添加不同比容积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CuO纳米颗粒制备成纳米流体,对氮气-纳米流体在垂直毛细管内的流型图进行了测量.研究发现,和常规管相比,毛细管内气-水两相流各种流型的转化在较低的流速下就已产生.使用纳米流体后,毛细管内的气液流型转化在更低的流速下产生.纳米流体对两相流流型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添加表面扩散剂SDBS和纳米颗粒后降低了溶液表面张力而产生的.纳米流体中的纳米颗粒和表面扩散剂浓度对流型图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泡沫在孔隙中的流动行为影响波及范围和驱油效率,对提高采收率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建立单毛管模型,利用Level-set方法研究了泡沫在单毛管内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了泡沫通孔隙介质中运移产生的贾敏效应、聚并机理和微观选择性运移机理,评价了不同类型泡沫的封堵性能;然后,通过XB油田岩芯的CT图像构建了真实的孔隙介质微观数值模型,研究了泡沫在其中的运移特点。结果表明,泡沫变形程度随管径比的增大而减小,润湿壁接触角对毛细管内泡沫的流变性无影响,半径1.2 μm的N2泡沫破裂时的液相流速临界值为64 mm/s;泡沫通过孔道时所受压力与其表面张力成正比,泡沫具有优先通过大孔道的微观运移特征;N2泡沫稳定性强,封堵性能好,较适合高含水期的低渗油田进行调驱,为现场采用气液分散体系进行调驱并提高采收率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PSC型旋风管内气相流动的实验与数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采用实验测量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PSC型旋风管内气相流动的三维流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雷诺应力湍流模型对流场的模拟计算与五孔球探针的测量结果基本相符,二者均证实PSC型旋风管内带有开缝结构的导流锥和排尘锥能够实现有效的气固两相流动控制,改善流动分布状态,有利于分离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总压管在超音速流场测量中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压管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的测量流体平均流场的方法 ,分析其在超音速测量中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从二维轴对称的 N- S方程出发 ,利用二阶精度有限体积法和 S- A湍流模型对喷嘴的超声速自由射流流场以及在其不同位置处加入总压管后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实验 ,模拟结果显示了总压管对超音速流场结构的影响 ,并得到了利用总压管测量超音速自由射流流场结构时 ,在一定区域内误差较小 ,但在超音速向亚声速过渡的区域内误差却较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根据气液两相流动的均相流假设,建立了绝热毛细管的分布参数模型.在冷热工况下空调系统制冷剂充注量差值的基础上,采用该模型模拟计算了应用毛细管节流的热泵型空调系统中主副毛细管的长度.将储液器法和采用主副毛细管控制制冷剂流量这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系统高低压差和制冷剂流量时,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因此,提出了采用主副毛细管和增加储液器相结合的方法控制热泵型空调系统冷热工况下的制冷剂流量.  相似文献   

18.
Capillary tub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as expansion devices in small-scale refrigeration and heat-pump systems. However, adiabatic flow through a capillary tube is extremely complicated, despite its simple geometry. This work present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homogenous flow model and separated flow model, which were used to simulate the flow of isobutene (R600a) through adiabatic capillary tube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friction factor and two-phase viscosity correlations, and the effect of metastable flow on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were investigated. The predicted mass flow rate was lower when the separated flow model was used. The separated flow model performed better in predicting a mass flow rate over 2 kg·h?1. The Colebrook friction factor correlation combined with the Dukler or McAdams viscosity correlation yielded smaller deviations of 5.43%, 5.49% and 5.44%, 5.43% when ignoring and considering the metastable flow, respectively. Additionally, the homogenous flow model adopting the Bittle and Pate friction factor and Dukler viscosity correlations achieved the highest accuracy with a mass flow rate under 2 kg·h?1. The mean error was 4.12% in the case without metastable flow, and 3.37% in the case with metastable flo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