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庄子·盗跖篇》中所记载的孔子见盗跖故事直接来源于先秦俳优的说唱故事,《庄子》中的反孔态度,也与先秦民间所流传的嘲讽孔子的故事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盗跖篇》中的相关内容可以推测在战国时,已形成了一个以出游为结构模式的长篇孔子故事。  相似文献   

2.
叶公沈诸梁、鲁阳公公孙宽、墨学创始人墨翟同是春秋战国之际楚国的杰出人才。他们三者以叶公为核心构成十分紧密的关系。叶公培养了鲁阳公并把他推上楚国政治舞台的第一线。墨子从叶公的政治遗产中吸取了极其丰富的思想营养 ;鲁阳公与墨子平等相处 ,墨子的思想观点给鲁阳公的政治实践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人生一壶水     
我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带弟子们瞻仰鲁桓公宗庙,在案桌上发现一把形状古怪的酒壶。孔子便问守庙人:"这是什么酒器?"答:"是君子放在座位上用来警惕自己的酒壶。""啊,我知道它的用处了!"孔子转头对弟子们说道:"去取清水来,灌进这把酒壶里。"弟子舀来清水,徐徐注入酒壶,大家都屏息静气地观看。  相似文献   

4.
"礼乐"作为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基于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时代环境提出来的。它承袭了周代的礼乐传统,但又被孔子赋予"依于仁,志于道"这一新的内涵。礼别异,乐合同,礼乐关乎人的性情,是孔子用以感化人心,践行仁德,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通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以仁为基础的礼乐思想,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个人的审美生活之境,走向群体的审美生活之境。因此,孔子礼乐思想具有实践美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左传》中一段"子曰"对"泄冶死谏"的道德评判,看似与孔子一贯的伦理主张不合,乃至有些学者怀疑这里的"子曰"并非孔子的言论。但经过分析尤其是通过与《论语》中类似"子曰"的比较,它与孔子的思想没有矛盾,而毋宁是体现了孔子评价政治伦理行为的慎重态度及其评价本身的复杂面相。围绕君子如何对待善恶政治这一主题,进而分析了《左传》中其它几段"子曰",以作为佐证说明,它们可以与《论语》的相关思想互补,从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6.
任民 《科技信息》2012,(20):22-22
教师要处理好与后进生的关系,必须建立正确的工作规范。《论语》中说到孔子"绝四",即他能克服四种常人易犯的错误:凭空揣测、绝对化判断、固执己见、自我中心主义,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的"绝四"或"四毋"能给当代教师树立正确对待后进生的工作规范以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被孟子誉为"圣之和者"的柳下惠受到后世儒家的大力推崇,"坐怀不乱"故事的广为流传,更是将他塑造成一位道德完人。然仔细分析典籍记载,从孔孟对其的赞许,到《毛传》的传说故事,再至《孔子家语》中的基本定型,佛教典籍内的短暂征引,最后至明清小说中"坐怀不乱"成为一个成语典故,故事乃是由后世逐步演绎而出,而并非历史事实。其出现的原因,一在于后世对儒家典籍的误读,二在于儒家自身理论建构的内部需要,三在于汉代儒家传经解经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被孟子誉为"圣之和者"的柳下惠受到后世儒家的大力推崇,"坐怀不乱"故事的广为流传,更是将他塑造成一位道德完人。然仔细分析典籍记载,从孔孟对其的赞许,到《毛传》的传说故事,再至《孔子家语》中的基本定型,佛教典籍内的短暂征引,最后至明清小说中"坐怀不乱"成为一个成语典故,故事乃是由后世逐步演绎而出,而并非历史事实。其出现的原因,一在于后世对儒家典籍的误读,二在于儒家自身理论建构的内部需要,三在于汉代儒家传经解经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论语》"绘事后素"一则是孔子与弟子对话中探讨文艺美学的一个经典命题,它切实而且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重要文艺美学思想。这则《论语》纠结着"素以为绚"、"何以为绚"而加以展开,但却未能全面理解审美机制的发生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孔子的审美哲学存在局限。而从和合文化角度出发,我们似乎能够为之找到一个切中肯綮的解释途径。  相似文献   

10.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对孔子弟子梁鳣均有记载,但对其年龄的记述却存在分歧.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可知,<家语>关于梁鳣"少孔子三十九岁"的说法更为可靠.<家语>中对梁鳣和商瞿"出妻"的记载表明,不仅两汉时期存在大量"无子出妻"的情形,在先秦时期也不鲜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殷周政治变革入手,探讨庄子处世之道的历史根源。这里的"处世之道"不仅包括庄子对个体"处世"的思考,还包括庄子对人君"处世"的思考。这一重大变革的影响就是春秋时期治世理论对"德"的进一步强调,以至于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治世理论。庄子人君的处世之道,或者说治世之道,是对这些方面的继承和再阐释。但庄子对德政中"有为"的方面,即后来孔子所谓"仁"的方面多有批判孔子在构建其政治哲学之余,也有关于个体精神自足、自由、自乐的论述。庄子一方面继承老子之道,发展了这种独立人格精神,另一方面在对意识形态之"仁"的批判中真正回到孔子"仁"的原初意义"仁者爱人"上。  相似文献   

12.
为了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创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持久的智力支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学习传统显得尤为重要.孔子是中国传统教育、传统学习思想之祖,中国的教育、学习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不能绕过孔子."五四"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打倒孔家店"的声浪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对孔子作两点论,即要把"历史的孔子"与"实在的孔子"区分开来.他认为"实在的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时代之圣哲,其说也是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我们必须"敬之"、"尊崇之".孔子死后,成为"历史的孔子",历代统治者都利用他、包装他、强化孔子学说中维护君主政治"护符"的一面,使孔子及其学说愈变愈成为"专制政治之灵魂".因此"五四"时期,批判"历史的孔子"是完全正确而且非常必要的,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还"实在的孔子"的圣哲真面的革命.本文就是论述"实在的孔子"对中国学习思想的伟大贡献,认为从传统教育、传统学习的视域看,孔子不愧为我们民族的"圣哲".  相似文献   

13.
辩"萍乡得名"于"楚昭王渡江得萍实",所据古文献为《孔子家语》,《孔子家语》真伪辩本属中国学术史上著名公案,多以《孔子家语》属伪书定谳,终为当代出土古文献证实是真书,但仍缺乏足够文献证据。萍乡三田商周古城近年出土晚商周初至春秋晚期的相当数量考古文物,弥补了古文献证据的不足,"楚昭王渡江得萍实"之典获新证。  相似文献   

14.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将学习视为自我修行、培养能力的一种手段是孔子关于学习目的的重要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孔子关于"君子"的人格理想。《论语》不仅从"立己"、"立人"这两个不同层面上提出这一思想,而且还从学习内容的设定上加以实施和体现。孔子"学者为己"的儒家教育思想,虽说难免过于理想化,但其重视德育,旨在培养特立人格的思想,在过多注重智育而德育不足的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讲故事"是从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本文讲述如何培养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的能力,结合《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实践,阐述讲好故事的关键在于找对方法,掌握技巧。讲好故事的基础是要对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强调口语化;讲好故事的关键是要掌握声音艺术,通过声音的变化来塑造形象;充分利用眼神和肢体动作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要讲演结合,注重交流。  相似文献   

16.
高校后勤工作为高校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更是学校各种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高校后勤部门,作为管理学校国有资产的重要承担者,在工作中如何处理好"义"、"利"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义利观问题上提倡重义轻利,更指明了如何合理妥善处理好"义"、"利"关系,为当前后勤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价值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语》在孔子"自卫反鲁"后由孔子弟子开始编辑,成书于孔子生前的公元前481年至公元前480年间。孔子曾为《论语》的编辑提供过若干材料。成书于孔子生前的《论语》约包含了今本章数的百分之九十,其余为孔子卒后《论语》修订时所加。  相似文献   

18.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对子路等人说:"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徒手搏虎,徒足涉河,这完全是莽夫所为,笨得到家了,孔子是不取的。在他的入门弟子中,就曾经有这样一个莽夫,后来被他成功地改造了。孔子尝游于山,使子路取水,逢虎于水所,与共战,揽尾得之,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所写的"空城计"的故事,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但诸葛亮导演的这场"空城计",只是罗贯中虚构的一个传奇故事。不过,在这之外,历史上倒曾有过不少"空城计"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学思想的奠基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人学体系。孔子的人学思想包括人的本质、人的建设、人的价值、人性与天命等方面。此外,孔子从"人群层次的分类"这个角度,对人的分类进行了归纳总结。孔子的人学思想主要保留在《论语》一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