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视网膜疾病是眼科疾病研究中的难点,也是致盲的重要原因。多种原因引起的视网膜疾病的共同结果是光感受器细胞或神经节细胞的变性坏死。当前对坏死的视神经细胞缺乏有效治疗措施。因此,利用干细胞,尤其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诱导分化成为视网膜细胞;恢复和重建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有望成为视网膜疾病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是视网膜神经保护中被研究最多的因子之一,以往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CNTF对光感受器细胞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近期研究则表明其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同样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且能提高病理状态下这些视网膜细胞的存活能力。该文就CNTF的基本结构及其在不同视网膜疾病中的研究应用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展望其在不同视网膜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视网膜变性大鼠视网膜内核层的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证实先天性视网膜变性(RCS)大鼠视网膜内核层存在神经原变性.方法使用出生后第18,20,28,35,42,45,56,60,70和100d的RCS大鼠视网膜和正常SD大鼠比较,利用视网膜内核层细胞标记物抗Calbindin,PKC和Calretinin血清,经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标记水平细胞、杆双极细胞及无长突细胞,并统计这三种细胞的数目.结果和正常SD大鼠视网膜比较,RCS大鼠从18~20d开始视网膜变性,除了外核层细胞死亡,内核层细胞也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并表现为浓染或水肿.统计结果表明,内核层水平细胞数目从出生后60d开始减少,杆双极细胞在出生后20d即数目已减少,但可保持至100d才有进一步减少,无长突细胞虽然在出生后20~35 d数目明显减少,但可一直保持这个水平.结论RCS大鼠视网膜内核层细胞存在神经原变性,水平细胞、杆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发生损失的时间不同,反映了中继神经原变性很可能是这些细胞变性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褪黑激素受体Mel1a在无蹼壁虎视网膜的空间差异性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褪黑激素对视网膜功能的调节机制,本实验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BC法)观察了褪黑激素受体Mel1a在无蹼壁虎视网膜的表达与分布.发现褪黑激素受体Mel1a免疫阳性结果主要位于光感受器细胞层的内节和内网状层的细胞突起.在外网状层、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部分细胞的胞体或突起Mel1a免疫染色呈阳性.统计表明,视网膜中央区光感受器层阳性内节线密度(3.3532±0.6941/mm)较周边区(颞或鼻侧)(21.0186±1.5023/mm)明显小(P<0.001);光感受器细胞阳性内节面积占内节总面积的百分率中央区(15.8579±2.2908%)较周边区(43.8575±5.3839%)明显低(P<0.001).褪黑激素受体Mel1a在无蹼壁虎视网膜的分布特点,提示褪黑激素可能通过Mel1a的介导对无蹼壁虎视网膜生理功能的调节不同区域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mesenchymal stem cells,rMSCs)诱导分化成视网膜光感受器样细胞的能力。方法:用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MSC细胞,经流式细胞仪鉴定后,利用光感受器细胞培养上清液诱导MSC细胞14 d。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Rt-PCR观察诱导后的细胞是否表达视紫红质(Rhodops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果:诱导细胞14d后即可见有神经元样细胞出现,实验组MSC的Rhodopsin表达率为35.1%±6.2%,而对照组中无Rhodopsin阳性的细胞,实验组MSC的NSE表达率为33.6%±4.0%,对照组为10.6%±5.0%,实验组MSC的GFAP表达率为9.6%±1.5%,对照组为13.7%±3.0%。RT-PCR鉴定结果分析示实验组MSC的GFAP、NSE、Rhodopsin mRNA均有表达,而对照组的只表达GFAP和NSE,未见Rhodopsin条带。结论:体外培养的rMSC,经过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培养上清液导,可以分化为视网膜光感受器样细胞。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褪黑激素对视网膜功能的调节机制,本实验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BC法)观察了褪黑激素受体Mel1a在无蹼壁虎视网膜的表达与分布.发现褪黑激素受体Mel1a免疫阳性结果主要位于光感受器细胞层的内节和内网状层的细胞突起.在外网状层、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部分细胞的胞体或突起Mel1a免疫染色呈阳性.统计表明,视网膜中央区光感受器层阳性内节线密度(3.3532±0.6941/mm)较周边区(颞或鼻侧)(21.0186±1.5023/mm)明显小(P<0.001);光感受器细胞阳性内节面积占内节总面积的百分率中央区(15.8579±2.2908%)较周边区(43.8575±5.3839%)明显低(P<0.001).褪黑激素受体Mel1a在无蹼壁虎视网膜的分布特点,提示褪黑激素可能通过Mel1a的介导对无蹼壁虎视网膜生理功能的调节不同区域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振荡电位异常改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多种眼科疾病进行视网膜振荡电位(Ops)的检测及分析,探讨了视网膜振荡电位在眼科多种疾病的诊断及评估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61例412只眼进行Ops检测,对Ops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糖尿病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及分支静脉阻塞、高度近视及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均有不同程度的Ops总幅值改变。同时发现,老年性黄斑变性、老年性白内障、弱视、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及轻、中度近视者,则Ops总幅值无明显改变。结论视网膜Ops的检测是临床眼科诊断及评估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8.
《科学观察》2012,(5):30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中峰教授、孙兴怀教授、杨雄里院士率领视网膜研究团队,发现了青光眼视网膜胶质细胞激活新机制,为临床上防止青光眼恶化以及有效阻止青光眼所导致的视网膜神经细胞的死亡(失明)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青光眼是由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导致的不可逆  相似文献   

9.
GAP-43在锦鲤荒漠沙蜥和雉鸡视网膜内分布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GAP-43具有多种功能,主要与神经元轴突的生长、再生、神经递质的释放及膜泡的吞噬有关.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了正常成年锦鲤、荒漠沙蜥和雉鸡视网膜内GAP-43分布.结果显示GAP-43主要分布在内网层,另外,在内核层、外网层、光感受器细胞层因动物不同也呈现不同的分布特点,而在节细胞层中3种动物均未发现GAP-43阳性染色.在锦鲤视网膜中GAP-43主要分布在内网层和内核层的无长突细胞;在荒漠沙蜥视网膜中GAP-43主要分布在内网层和外网层,在雉鸡视网膜中GAP-43主要分布在内网层、外网层、外核层和光感受器外节,其中在雉鸡视网膜外核层和光感受器外节中发现阳性分布是在脊椎动物此层发现GAP-43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N-甲基-N-亚硝脲(N-m ethyl-N-n itrosourea,MNU)对SD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出生后50 d的SD大鼠84只,随机抽取4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余下80只分为4组,每组20只,分别按体质量一次性腹腔注射MNU 80、60、40和30 mg/kg。各组每次4只分别于12 h、24 h、48 h、72 h、120 h行右眼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ERG),并于造模后1 d、2 d、3 d、5 d、7 d处死动物,取眼球做组织学检查。结果:1)显示正常对照组的大鼠ERG波形清晰,a、b波振幅正常。MNU 80、60、40和30 mg/kg剂量组a波消失时间分别为3 h、12 h、24 h、120 h;b波消失时间分别为12 h、24 h、72 h、168 h。2)形态学检查测到正常组大鼠中心视网膜的外视网膜厚度为(98.4±1.8)μm。MNU处理后5 d和7 d,80、60、40和30 mg/kg剂量组外视网膜厚度分别为0μm、(9.5±2.3)μm、(42.8±2.7)μm、(71.3±2.4)μm和0μm、0μm、(20.8±2.5)μm、(62.9±2.0)μm,其损伤程度和剂量及时间成正比。结论:MNU可选择性地诱导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发生凋亡,该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人们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体外可经生长因子诱导,抗氧化剂诱导,中药诱导,增加细胞内cAMP等不同途径的诱导方法,分化为神经外胚层来源的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因此一些研究者尝试以上诱导途径使MSCs分化为视网膜神经样细胞,用于体内相关疾病的细胞替代治疗,为多种疾病带来了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色素变性及老年性黄斑变性是严重威胁视力的疾病,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有跨胚层分化能力,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神经细胞分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为视网膜色素细胞的研究为此类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成为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不同培养条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影响以及视网膜前体细胞眼内移植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白点状视网膜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的进行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多在幼年时期发病.主要表现为特征性的眼底白点状改变,夜盲症和视野缩小.白点状视网膜变性具有遗传异质性,目前已证实与RHO基因、RLBP1基因、RDS基因的异常有关.其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本文就白点状视网膜变性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重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而小胶质细胞作为视网膜上固有的巨噬细胞,是由发育过程中血液单核细胞进入视网膜而形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具有免疫活性,活化后能够表达和分泌各种因子,参与了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反应,其功能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能加重神经元的损害,另一方面又能促进神经元的再生。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小胶质细胞的"正面效应"有利于维持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而其"负面效应"可能在AMD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以小胶质细胞为靶点的治疗,可能延缓或减轻AMD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虹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自体虹膜色素上皮细胞(Iris Pigment Epithelium,IPE)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变性的效果.方法 采用酶-机械分离-酶消化法法获取高纯度、高活力的RPE细胞用于移植,采用外路法将IPE细胞悬液移植入视网膜下腔. 结果 IPE移植术后患者眼底移植区色素沉着减少,未见渗出,出血,视网膜平,视力从入院时的0.15提高至术后2W的0.2.多焦ERG显示移植区P1波平均反应密度上升.结论 IPE细胞移植有望成为RP治疗的一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尹成玉  崔勇  王斌  刘韬  董辉  高杰  高旭超 《科技信息》2011,(31):430-431,449
视神经损伤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丢失为主的病理变化导致了视功能障碍,随着一定数量存活的RGCs在合适环境下的修复再生,视功能可有一定的恢复,综述相关研究文献,旨在了解视神经损伤及修复再生可能存在的规律,以及促进其再生的方法,客观评价视功能恢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以视物变形为首诊的视网膜脱离患者误诊原因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09年12月间67例以视物变形首诊的患者。进行详细病史再询问、详细眼底检查、B超或造影后得出最后诊断并进行手术治疗。结果:67例(67眼)以视物变形首诊患者中视网膜脱离8例(8眼,11.9%),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炎29例(29眼,43.3%),黄斑水肿(10眼,14.9%),老年性黄斑变性(20眼,29.9%)。8例视网膜脱离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炎(n=4,50%),视网膜色素变性(n=2,25%),黄斑水肿(n=2,25%)。8例视网膜脱离均进行了视网膜手术,术后B超复查视网膜平坦,术后矫正视力均好转(100%,P<0.01)。结论:症状不典型的视网膜脱离容易被误诊,系统的眼部检查和详细鉴别诊断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自然》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小鼠衰老细胞与神经变性之间的因果关系。该研究结果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开辟了一条潜在新途径。已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细胞(失去分裂能力的功能失调细胞)在体内积聚,并积极促进组织变性。去除这些细胞可以抵抗许多衰老的影响。在脑老化和神经变性疾病的背景下也检测到衰老细胞,不过它们在其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美国梅奥诊所的Darren Baker及其同事使用转基因小  相似文献   

19.
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及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视网膜退化及致盲的常见原因.研究发现,这些患者视网膜中的大部分神经细胞及视神经通路依旧完好,借助人造视网膜的电刺激有可能恢复患者的视觉.专用集成电路是人造视网膜系统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介绍了人造视网膜系统中专用集成电路的发展,并提出了用于新一代高密度电刺激人造视网膜系统的专用集成电路体系架构,同时设计并测试了采用此体系架构的一款128通道的专用芯片.  相似文献   

20.
麻雀视网膜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麻雀(PAsser montanus)视网膜与其白昼活动的关系,以常见麻雀视网膜为材料,用组织学方法进行某些定量研究,并观察其结构.观察结果表明:麻雀视网膜中有大量的视锥细胞,视锥细胞分为单锥(SC)和双锥(DC)两大类,视细胞在中央区较多,在周边区较少,视锥与视杆比为9.2:1,视细胞与神经节细胞比为5:1,视网膜中视神经节细胞的密度、直径及排列方式随距离中央区的远近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