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科技》2005,(5):28
4月26日,科学技术部在合肥组织中国农科院刘更另院士等省内外9名专家,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点课题—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进行了可行性论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实施方案符合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总体要求。目标具体,方案可行,同意按照实施方案尽快组织实施。这标志着安徽省即将加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行列.  相似文献   

2.
《辽宁科技参考》2004,(11):F002-F002
2004年11月5日,省科技厅、省农委在辽宁省农科院共同组织举行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辽宁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启动仪式。省政府副秘书长魏文铎代表省政府宣布课题正式启动。省科技厅副厅长徐铭与九个示范县(市、区)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副市长、副区长)现场签定了课题任务书。  相似文献   

3.
《安徽科技》2007,(5):24
日前,安徽省承担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成果通过了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相似文献   

4.
《辽宁科技参考》2006,(4):F0002-F0002
辽宁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是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子课题之一,其涉及部门之多、参与人员之众、普及面积之广,在我省承担的国家科技课题中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5.
《合肥科技》2006,(7):17-17,F0004
2006年7月20-21日,安徽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安徽省农科院和安徽农业大学承担,贵池区和庐江县人民政府具体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双季早稻示范进行了田间测产和考评。  相似文献   

6.
2007年,安徽省科技厅等组织实施的“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再获佳绩,稻麦最高单产分别达到845.3公斤/亩、648.8公斤/亩,为安徽粮食连续4年获馄丰收作出了重大贡献,2007年度全省粮食预计总产将超290亿公斤,创历史新高。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区已成为全省稻麦生产的样板。为全面提升安徽水稻、小麦产业发展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一支撑。  相似文献   

7.
《安徽科技》2011,(Z1):56-57
杨惠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编号:2006BAD02A06)课题负责人,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总农艺师,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他主持的“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于2010年10月11日通过科技部组织有关专家的验收.专家组认为,该课题实施方案合理,技术路线正确,组织管理措施得力,经费使用合理,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计划任务和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8.
《安徽科技》2011,(z1):70-72
日前,国家正式启动“‘十二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根据科技部的统一部署,安徽省将继续承担“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任务,并与与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签订了“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协议.“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坚持“突出关键技术创新;加强新技术的集成示范,加速成果的转化;整合其他科技项目、人才、基地等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合力;注重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加强与科技特派员、种业企业的结合,延伸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内涵”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与科技水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据此原则和协议要求,安徽省进一步确立了“十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原则、总体目标及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9.
《安徽科技》2011,(Z1):30-32
“十一五”期间,该课题全面对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及省科技厅配套支持开展的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和运行与绩效评估,为科技管理部门提供“工程”运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决策支持.同时,在粮丰工程的实施基础上,结合《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 -2020》 的部署及安徽省粮食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开展了安徽省粮食产业发展研究、提出粮食科技项目建议,制定农业及粮食科技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0.
《安徽科技》2011,(7):31-31
本刊讯 近日,专家对我省主持的“‘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中部(安徽)稻麦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课题太和县项目区进行了田间测产。专家组考察了小麦核心区和示范区,并选择代表性田块进行了实割实收。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任务.工程以提高稻麦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立足淮北、沿淮、江淮和沿江四大粮食主产区,主攻水稻、小麦两大作物,加强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突破,开展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区建设,实现作物技术集成创新与大面积丰产高效.  相似文献   

12.
《安徽科技》2006,(10):30
安徽省科技厅日前公布,“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取得丰硕成果。安徽省凤台、天长、肥西、贵池、庐江等25个县2005年实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74.52万公顷,平均每公顷增产稻谷1007千克,合计增产稻谷82.53万吨,增产增收效益达11.89亿元。日前,该课题在长沙通过验收,受到了由著名水稻专家刘更令、袁隆平、黎懋明等组成的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3.
《安徽科技》2011,(z1):27-30
“安徽水稻丰产高效集成技术辐射”课题由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牵头实施.课题在全省水稻、小麦主产区选择典型县(市、区)建立水稻、小麦丰产高效技术辐射区,有效组织农科教单位科技资源和地方农技推广力量,创新粮食科技推广组织方式、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成果的大规模应用转化,全面提升安徽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肥东县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和安徽省优质农产品十强县,全县耕地面积9万公顷,常年水稻种植面积达6万公顷,年产稻谷45万吨以上.2005年,在成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的示范建设县后,肥东县按照"优良品种、节水栽培、测土施肥、丰产高效"等技术优化集成的实施方案,基本形成适合肥东油(麦)茬中稻种植的高产、高效的新技术体系.全县10个乡、镇的示范区全部达到9000千克/公顷的单产指标,较2002、2003、2004年平均单产(7161千克/公顷)增产1639千克/公顷,提高22.4%,超过了"每公顷增产1050千克、提高15%"的示范指标.  相似文献   

15.
《安徽科技》2011,(Z1):63-69
2006年9月18日,人民日报安徽水稻丰产技术结硕果千万亩示范区年增收近12亿元安徽省科技厅日前公布,"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取得丰硕成果。该省凤台、天长、肥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创新体系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是按照国务院对我国粮食生产的部署,由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启动实施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重点针对粮食持续丰产和产后减损增效的共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集成转化与大面积应用.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是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12个实施省份之一,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也是安徽省近年来组织实施的层次最高、规模最大、任务最重、投入最多的农业科技项目之一,共有23个县(市、区)领导、6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参加项目组织实施。4年来,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保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以及关键技术突破与示范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8.
吴文革 《安徽科技》2005,(11):21-23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苏单季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在江苏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集成力量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参加,在人力、物力和资金上给予了充分的保证.首先,成立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决定课题的重大事项,协调落实地方配套经费.课题由扬州大学农学院主持,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推广中心等单位联合协作;著名水稻栽培专家凌启鸿教授领头成立了项目技术专家顾问组,扬州大学农学院张洪程教授出任首席专家.其次,共同制定项目的总体实施方案,选择江苏的苏北、苏中、苏南增产潜力大的典型性代表县市进行联合实施,充分发挥整体优势,按照既定的目标、突出重点进行统一设计、分工合作,协同攻关.第三,项目的攻关集中了江苏省各优势研究机构,组成了优秀专家队伍,并与布点县市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组成的产、学、研队伍共同执行,针对各自的区域特点和问题在核心试验区和示范区进行技术创新、集成、示范.  相似文献   

19.
<正>2010年8月2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翠屏区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在翠屏区李端镇成功测产验收,参加验收组专家有宜宾市农科院副研究员黄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8月17日,翠屏区经信科技局、农林畜牧局承担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翠屏区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冬水田杂交中稻节水节肥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在李庄镇南胜村,宋家乡洋坪村、回龙村,成功测产验收。此次验收由宜宾市科技局按照省科技厅粮丰工程验收要求,组织育种、农技推广等方面的市、区级相关专家组成验收组,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员徐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