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混交度、角尺度及以大小比数为权重的空间优势度和树种优势度4个空间结构参数,对比分析不同强度(中度34.4%、强度47.1%和极强度69.5%)择伐下杉阔混交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变化,探讨择伐强度对杉阔混交人工林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混交程度看,择伐强度越大,越易导致林木单种聚集.与伐前相比中度择伐后林分和主要树种的平均混交度都有所增加,强度和极强度择伐后林分平均混交度明显降低,杉木平均混交度增加而木荷则显著降低;不同择伐强度在一定程度上都改善了林木的空间分布格局,中度择伐后林分的单木聚集分布改善最为明显;从空间优势看,中度或强度择伐能够维持及提高林分和主要树种空间优势度,有利于发挥林分生长潜力.综合来看,中度择伐后林分空间结构趋于合理,建议采用中度择伐作为优化杉阔混交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间伐强度下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进一步优化林分经营管理措施,准确评估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短期影响,为提高人工林的碳汇能力提供依据。【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官庄国有林场11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坡度、坡位、土壤条件相对一致的林分,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弱度间伐(31%,伐后林分2 250株/hm2,LIT)、中度间伐(45%,伐后林分1 800株/hm2,MIT)、强度间伐(63%,伐后林分1 200株/hm2,HIT)等3种间伐强度;共设置9块20 m×20 m样地,采集深度为1 m剖面内不同土层的土壤;并在样地内每木检尺,利用生物量回归方程对乔木层生物量进行估算,同时实测林下植被和凋落物生物量;通过元素分析仪测定植被和土壤碳含量,并根据碳含量估算碳储量。【结果】间伐后3年,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减小,LIT、MIT、HIT处理样地乔木层碳储量依次为66.16、58.78、49.71 t/hm2;杉木人工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0.03%~0.19%和0.01%~0.67%;凋落物层碳储量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2.87%~4.32%,间伐对凋落物层碳储量无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在不同间伐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杉木人工林土壤层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HIT处理土壤层碳储量较LIT和MIT处理降低了32.07%和1.03%。间伐后3年,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LIT、MIT和HIT处理样地总碳储量依次为173.85、161.12、121.73 t/hm2。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之和占比超过90.00%,表明乔木层和土壤层是巨大的碳库,且间伐短期降低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结论】间伐后短期内杉木人工林乔木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下降,而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碳储量则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间伐3年后试验林地还处于恢复期,杉木人工林间伐短期内会降低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研究结果可部分解释间伐后短期内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储量的分布格局,并为研究区的人工林碳汇增加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营林措施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下植被的多样性影响及其关键控制因素,从本质上解释人工林下植被变化的调控机制。【方法】以3种不同间伐强度(强度:74%,中度:50%和弱度:34%)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究间伐强度对林下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林下植物物种组成与生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控制因子。【结果】间伐8a后,杉木林下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间伐措施能明显改变灌木层的物种组成,这种效应在中度间伐和强度间伐的杉木林中表现尤为突出;间伐不仅能显著改变杉木林下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Whittakerβ多样性,而且也能明显改变草本层的物种组成,这种作用在强度间伐的杉木林中最强;冗余分析(RDA)结果揭示了土壤碳氮比和乔木胸高断面积是影响杉木林下灌木层物种变化的最主要因子,而影响林下草本层物种组成的最显著因子为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乔木胸高断面积。【结论】间伐措施,特别是高强度的间伐措施能显著改变灌木层的物种组成,以及草本层的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可能对杉木人工林的生态过程和林木生长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杉木中幼林抚育间伐试验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开悦 《科技信息》2011,(7):377-378
对初植密度为3000株/hm2的7~9a生杉木林进行不同始伐时间、不同间伐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在预定时间和间伐强度范围内,始伐时间越早或间伐强度越大,林分平均胸径、树高、材积的增幅也越大,经济效益越高。其中以7a生间伐强度30%对林分的胸径、树高、材积的生长效应最明显,以7a生间伐强度20%的林分蓄积量为最大。因此,以培育大中径材为目标,则适宜的初次间伐方案为始伐期7a、强度间伐30%,若培育中小径材的林分,则宜为始伐期7a、强度间伐20%。  相似文献   

5.
以贵州南部三州为研究区,运用连续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基于2010年森林清查小班数据,估算了2010年贵州南部森林植被净生产力,以此为基础,计算了2010年贵州南部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价值量。结果显示:2010年,贵州省南部森林生态系统年固碳量861.39×104t C,年释氧量2 306.07×104t,单位面积年固碳量1.95t C/(hm2·a),单位面积年释氧量5.21t/(hm2·a);贵州省南部森林生态系统年固碳价值103.37亿元,年释氧价值230.61亿元,总价值333.98亿元;杨树单位面积固碳释氧价值最强,达到0.86万元/(hm2·a)和1.92万元/(hm2·a);柏木单位面积固碳释氧能力最弱,分别仅有0.10万元/(hm2·a)和0.23万元/(hm2·a);固碳释氧价值在空间上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增趋势,这与贵州南部的水热条件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对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有助于人们了解其重要性和制定有效的森林资源保护政策。本文研究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采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小班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应用分布式测算的方法,对其2013年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和森林游憩5项服务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为6. 84亿元/a;(2)价值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森林游憩(4. 0960亿元/a)固碳释氧(1. 041亿元/a)涵养水源(0. 9983亿元/a)保育土壤(0. 7001亿元/a)净化大气(56. 94万元/a),其中,森林游憩的价值最高,占总价值的59. 87%,其次为固碳释氧,占总价值的15. 22%;(3)单位面积幼、中龄林的固碳释氧价值量的比重大,过熟林最低;(4)不同林分类型单位面积的4种服务功能(除森林游憩外)相比,软阔价值量最高,为11. 99万元/(hm~2·a),经济林最低。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过熟林采取间伐补植、异龄混交的林业经营措施,同时适当进行阔叶树种补种,提高林分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7.
孙浩  江柳春  刘晓勇  徐聪荣  徐昕  马莉燕 《江西科学》2021,39(3):410-415,435
为合理评价江西省生态公益林典型林分的生态效益,在对不同林分的结构指标和功能指标测定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林分生态效益的层次结构模型,并用综合评分法对8种不同典型林分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混交林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固碳释氧等方面最优,硬阔林在水源涵养功能方面最优,竹林在固土保肥、生物多样性方面最优,杉木林在净化大气功能方面最优;典型林分生态效益综合评价结果为:混交林(1.0711)>硬阔林(1.0673)>软阔林(1.0080)>杉木林(0.9974)>竹林(0.9972)>马尾松林(0.9680)>国外松林(0.9661)>灌木林(0.9617),说明混交林和阔叶林的生态效益优于其他林分类型,其排序结果将为生态公益林差异化补偿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并建议在今后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中,加大对混交林和阔叶林的保护力度,对针叶纯林进行补植改造,提升全省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以广西国有雅长林场13 a生光皮桦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强度间伐试验(对照:未间伐,弱度间伐:16.9%,中度间伐:26.4%,强度间伐:46.2%),探讨间伐5 a后光皮桦人工林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结果显示:抚育间伐能够显著促进光皮桦胸径和单株材积增长,改善林分径级结构.与对照相比,不同间伐强度下林分平均胸径分别增加了3.8%、5.0%、7.5%,单株材积分别增加了1.1%、1.5%、2.2%.但间伐显著降低了光皮桦林分蓄积量,且对林分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显著降低了光皮桦林土壤全磷、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但土壤中全氮含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大有所增加,土壤铵态氮含量略有下降,但影响不显著.不同间伐强度作用下,0~40 cm土层土壤中土壤酶活性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中度间伐(26.4%)既有利于提高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促进林分生长,又可以对光照、土壤等进行合理有效利用,是最适合光皮桦人工林抚育的间伐强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基于碳汇木材复合经营目标的最优森林管理,为提高森林综合效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福建顺昌国有林场杉木和桉树经营成本数据,结合生长收获模型和碳储量模型,利用修正的Faustmann-Hartman模型,以社会效用最大的综合效益为决策目标,模拟分析营林成本、碳价格、木材价格和利率变动对杉木、桉树多效益经营下综合效益的影响。【结果】在当前营林成本和经营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多效益经营提升了综合效益,说明碳汇经营具有一定的投资效益。在营林成本变动(-40%~40%)范围内,随着营林成本的增加,杉木综合效益从40 402.33元/hm2下降到5 599.02元/hm2,桉树综合效益由51 521.61元/hm2下降到15 530.34元/hm2,两树种轮伐期均延长2 a。碳价格由0上升到500元/t时,杉木综合效益由21 423.52元/hm2上升到34 209.48元/hm2,最优轮伐期均为20 a;桉树综合效益从25 845.13元/hm2上升到92 644.11元/hm2,最优轮伐期由8 a下降至6 a。在木材价格变动(-20%~20%)范围内,随着木材价格的增加,杉木综合效益由4 545.44 元/hm2上升到41 117.14元/hm2,最优轮伐期缩短1 a;桉树综合效益由9 575.92元/hm2上升到56 470.14元/hm2,最优轮伐期缩短3 a;利率从1%上升到7%时,杉木综合效益由383 745.32元/hm2下降到890.14元/hm2,最优轮伐期缩短6 a;桉树综合效益由254 648.72元/hm2下降到16 728.99元/hm2,最优轮伐期缩短1 a。【结论】杉木、桉树的综合效益受碳价格和木材价格正向调节,受利率和营林成本的负向调节;杉木、桉树的综合效益对不同经济因素敏感性大小和顺序不同;在森林综合效益方面,桉树大于杉木,而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杉木响应优于桉树。  相似文献   

10.
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服务功能的认识与评价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水量平衡法、瑞典碳税率法、影子工程法、市场价值法估算了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结果表明: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总量为114 839万元/a,单位面积的经济价值为104 253元/(hm2.a).7项服务功能价值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固土保肥>其他生态功能>娱乐文化>净化大气环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间伐保留密度和施用不同比例N、P肥对杉木中龄林生长和材种结构的影响。【方法】在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9年生立地指数22的杉木人工林中设置9块标准地,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间伐和施肥的配套试验,间伐保留密度为1 200、1 500和2 250株/hm2,N肥施用量为0、100、200 g/株,P肥施用量为0、250、500 g/株,连续观测4 a。【结果】不同间伐密度和N、P肥施用量对杉木树高生长影响不显著,不同间伐保留密度对杉木林平均胸径增长有较大影响,最小密度与最大密度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N肥施用量和P肥施用量对杉木林平均胸径增长影响较小,不同N、P肥施用量间差异不显著。不同间伐保留密度间平均单株材积增量存在显著差异,N、P肥施用量对平均单株材积增量影响较小。不同密度林分间蓄积量增量并不显著,但较高水平N、P肥施用量能促进林分蓄积量增量显著提高。低间伐保留密度显著影响杉木大径材出材量,而1 200株/hm2保留密度下大径材出材量最高,1 500和2 250株/hm2保留密度下能够获得较高的中径材出材量。高水平...  相似文献   

12.
福建含笑杉木混交林生物量和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对福建含笑纯林和混交林进行造林试验,研究了5年生不同造林模式的林分生物量和培肥土壤能力。结果表明,福建含笑和杉木行间混交林具有较高的林分总生物量和乔木层生物量(85.48t/hm2、78.48t/hm2),而杉木纯林和乔木层总生物量均最低,仅为52.04t/hm2和43.04t/hm2。行间混交模式的土壤团聚体最好,结构破坏率小,土壤容重下降;土壤孔隙度和土壤通气度增大,分别比杉木纯林大14.5%和3.66%。行间混交林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明显高于杉木纯林,土壤酶活性明显加强,更有利于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山区风景林现状分析及经营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北京市山区风景林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全市各区县山区风景林面积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昌平区(8 022.1 hm2)、海淀区(5 881.9 hm2)、门头沟区(4 999.8 hm2)等少数几个区县,且有77%面积的山区风景林由中幼龄林构成。从风景林树种组成上来看,由纯林组成的风景林面积比例较大;树种也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树种上,不利于风景林林分稳定,也降低了风景林观赏性。针对北京市山区风景林现状,笔者提出采用分类经营措施,按照分类经营原则,将北京市山区风景林划分为游憩型风景林和生态型风景林,同时对风景林经营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结果表明:26龄杉木纯林群落生物量平均为183.89t/hm2,其组成层次的生物量分配序列(%)为乔木层(93.60)>枯枝落叶层(6.14)>灌草层(0.26)。乔木层年平均净生产量为6.62t/hm2·a,低于中心产区;平均木单株年平均净生产量10.93kg/a,高于中心产区,揭示现有林分密度偏小。26年生林分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分别为20.7m和24.0cm,其干材生物量平均达61.5%,适宜培育杉木大径材。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两阶抽样法对浙江省仙居县487万hm2公益林区域内,111个生态公益林样地的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松木林和杉木林、毛竹林、灌木林等6种主要林型的生物量动态变化及其分布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仙居县杉木林群落生物量最高,平均为9975 t/hm2;针阔混交林次之,群落生物量平均为9613 t/hm2;灌木林群落生物量最低,平均为3880 t/hm2。如果采用本地的参数和按类型进行详尽的调查和统计,得到的生物量和生产力估算将更可靠。  相似文献   

16.
<正>作者从1980年开始,为探索现有杉木幼中龄林培育成速生丰产林的可行性,进行了多点,大面积的试验。供试的9618亩杉木幼中龄林,通过间伐、深挖、施肥等技术措施,在平均林龄9.2年生时,达到每亩平均蓄积量7.255m~3,每亩年平均生长量0.787m~3,已达到新造杉木速生丰产林的生长指标。  相似文献   

17.
<正>根据290块I-69杨标准地调查资料,以密度效应模型为基础,以林分胶合板材产量最大为目标,导出了最佳造林密度模型。通过对模型拟合,采用最佳造林密度模型求得I-69杨胶合板用材林造林密度为小于286株/hm2。立地指数小于等于16m的立地不宜用于营造胶合板用材林。要实现胶合板材培育的基本目标D>26.8cm,林分优势高必须大于28.9m。以选择立地指数大于等于20m的立地为佳。在立地指数18、20、22m条件下,满足I-69杨胶合板用材林培育目标的最短轮伐期分别为11、10、9a;最大造林密度为257、240、236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