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云南5月强降水天气与亚洲季风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利用相关分析和EOF方法,研究了云南5月大雨、暴雨日数与亚洲季风这一大尺度气候环流背景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云南5月强降水天气与南亚季风强度指数相关较好,其中同期5月,相关系数为0.493,前期4月,相关系数为0.447,均超过了99%的显著性水平;其次是前期1月,相关系数为0.312,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而云南5月强降水天气仅与前期4月南海季风强度指数相关较好,相关系数为0.415,通过了98%的显著性检验,与其他月份相关不显著.同时11a滑动相关系数也清楚地反映了南亚季风对云南5月强降水天气的影响大于南海季风.另外,利用EOF方法,获得了云南5月大雨、暴雨日数3种主要的空间分布型:全省一致型(除昭通市)、西部和东部、南部相反型以及东部和西部、南部相反型.第1类型与亚洲季风强度指数关系较为密切,特别是与南亚季风;第2类型主要与南海季风相关较好,第3类型受亚洲季风强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隆起最终奠定了我国现代地貌格局与地形特点,我国现代季风环流的建立与高原隆起有直接关系。我国现代季风与第三纪末的古季风在成因与强度上有质的差异。伴随高原的隆起,我国自然地理环境从上新世末的以行星风系为主的区域分异演变成现今的三大地理区。  相似文献   

4.
The International Geosphere Biosphere Program (IGBP), which promotes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was initiated in the early 1990s. IGBP and other programs have uncovered much evi-dence that the Earth system is complex and nonlinear, ex…  相似文献   

5.
高层辐散对热带季风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亚洲南部的季风,主要是由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但也有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的观点是不合理的。亚洲南部的季风(下称南亚季风)和亚洲东部的季风(下称东亚季风)一样,都属于海陆季风,主要是由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引起的。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对南亚地区的影响强度受到海陆热力差异的制约,其固有的季节移动作用,对南亚季风形成只起加强的作用。南亚夏季的过赤道西南风强大,是大陆及青藏高原热力作用的结果。没有东南信风带的季节移动,南亚地区也会有西南季风出现。  相似文献   

7.
云南夏季风演变诊断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三角形方法”,分别对云南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三角形区域的水汽通量散度,假相当位温,垂直速度等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发现1980年夏季云南先后受到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影响.其中,东亚季风首先影响东部地区;之后,印度季风爆发,并影响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其影响范围和强度都超过了东亚季风;而东部受到两个季风系统的影响,是两种季风的交汇之处.  相似文献   

8.
利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年降水与亚洲季风这一大尺度气候环流背景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年降水与南海季风轻度指数相关较好,有4个月通过了90%的显著性检验,其中1月份的0.280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0.2732),6月份的-0.345通过了98%的显著性检验(0.3218)。同时,11a滑动相关系数也能清楚地反映亚洲季风对云南年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佳华  符淙斌 《自然科学进展》2002,12(10):1098-1100
利用遥感信息反演的叶面积指数(LAI)数据和生物气候数据,研究区域尺度的植被生态系统季节和年际变化对东亚季风的响应.结果发现,中国东部季风区的植被生态系统与东亚季风气候呈显著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相关.在季节尺度上表现为随着东亚季风从春季到秋季的由南向北的推进过程,植被生态系统出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年际尺度上,高的LAI出现于强的东亚季风年,而低的LAI值则与弱的东亚季风年相对应.证明中国东部季风区呈现出季风驱动生态系统的明显特征,而且LAI可显示这一强的信号.  相似文献   

10.
通过高原隆起与季风形成时,西伯利亚高压和印度低压的形成时代,高原下垫面感热通量极值中心与季风环流中心的对应关系以及高原热力作用使高原季风能够在对流层中部建立等四个方面分析,说明了青藏高原的存在,是我国季风形成中的一个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厦门、福州季风气侯的特点,与华北温带季风气候不同,也与华南热带季风气候不同,而且两地本身季风特点也有差异,表现在各时期季风的强弱、规模、进`退消长的程度不同,反映在气温、降水等天气变化上,同时也指出不同季风季的季风,有其冷暖不同的气团源地,进而分析了两地季风气候特点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国万象洞中发现的一根石笋让研究人员得以重新构建出一段长达1 810年的"历史记录",其中关于亚洲季风的线索为人们了解季风强度如何与我国历史朝代的兴衰联系起来提供了独特的一瞥.相关论文发表在11月6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  相似文献   

13.
晚更新世末期东亚季风活动与陆架区沉积环境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距今18000年的最后冰期最盛时期到距今10000年开始的全新世海侵,全球气候发生过急剧的变化。位于亚洲东部的古季风活动也经历了盛衰变化。大量的钻孔及浅地层剖面分析资料已经证实,冰期最盛时期陆架区古季风活动加强,陆架出现了沙漠环境与黄土沉积。当冰期结束,气候转暖,冬季风减弱之际,南黄海陆架及长江三角洲一带的沙漠与黄土分布范围也随之缩小,原先的沙漠活动区变成了黄土分布区,也就是所谓硬粘土沉积区。随着古季风活动的进一步衰退和海面的不断升高,来自陆架区的东北风变为冷湿气流。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陆架上出现了有利于沼泽发育的环境,全新世海侵把泥炭层淹没。陆架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地层中出现沙层、硬粘土和泥炭层的沉积序列,即“三元沉积结构”,是古季风盛衰过程的最好记录。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arbonate content and loss on ignition for a long sediment core (737 m in length) drilled in Heqing, the orbital scale evolution of the Southwest Monsoon is revealed, by using overlapped spectral analysis and filter methods. It is shown that the obliquity cycle and precession cycle are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Southwest Monsoon evolution and that the change of the global ice volume and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lso impose great influences on it.  相似文献   

15.
1 Introduction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has been detected by considering roles of El Nin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cycle, snow cover over Eurasia and Tibetan Plateau, and signals from the soil (namely, the soil temperatur…  相似文献   

16.
在台湾中央气象局的网站上关于台湾气候,是这样描述的:由于台湾位于东亚沿岸,大陆及海洋的气候形态都会影响到台湾的气候,冬季有來自西伯利亚的大陆冷高压,以东北季风为主,夏季则有来自太平洋的海洋性高气压,以西南季风为主.冬季,台湾东部位于东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夏季,台湾受偏南风的影响,降水量很大,尤其是 5、6月份,受偏南季风的影响,在台湾形成了降水最为丰沛的梅雨季.  相似文献   

17.
对流层低层的风可以看成是二部分的组合,一部分是季风,而另一部分是非季风的行星风。在对流层低层行星风的季节性变化很小,所以可以用多年平均的年平均风来代表。这样,就可以将季风从实际风中分离出来。作者用这种分离出来的季风讨论了亚洲、非洲、澳洲和印度尼西亚四个著名的季风区季风的年变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1981,1982年6—9月东亚与澳大利亚部份测站的常规资料作诊断分析,探讨东亚夏季风系统各主要成员与南海台风活动的关系.结果得到,澳大利亚冷高压加强,105°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跟着增强,南海的ITCZ发展,南海台风生成于澳大利亚冷高压高峰后的衰减时段.西南季风气流是南海台风的重要能量输送带。南支高空东风急流的增强与北支东风急流的动量下传,有利于南海台风生成.西太平洋气旋波移入南海促使南海低压生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了我国关于热带北界问题的争论,把代表性意见分成四组,并分析找出了分歧产生的原因。最后本文把争议地区命名为季风热带。提出了季风热带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现代季风形成和地貌三大阶梯分异的影响方面分析了青藏高原在我国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青藏高原隆起是我国现代季风形成和地貌三大阶梯形成的关键因素,也正是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才使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