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前,我国对于创新联合体在组建及运行过程中的功能、作用机制研究不足,尤其缺乏将其置于“双循坏”背景下作为搭建完整创新生态体系中重要一环的建设路径研究。组建创新联合体,有助于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打破传统科研组织范式,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案例,分析其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的实施机制与运行模式,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创新联合体的实践路径,包括推动市场牵引的企业技术需求凝炼机制、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研发供给体系、强化成果产业化中端服务保障机制和打造基于国内国际双循坏的全球协同创新生态,为新时代更好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模式借鉴和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创新联合体建设试点。但由于对创新联合体的理解不同,以及各地具体情况各异,有些地方组建了非企业为主导的创新联合体。本文从创新循环为基础,分析企业在创新联合体中的关键作用,提出创新联合体只能以企业为主导,才能实现创新循环的正反馈。  相似文献   

3.
《坚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府推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 浙江省积极探索科技自立自强浙江路径,支持领军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联合体中的引导推动作用,从国家顶层资源争取、项目部署、人才引育等各方面对创新联合体给予综合支持.  相似文献   

4.
<正>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是新时期我国打破传统科研组织范式,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依然存在主体稀缺、行为扭曲和定位模糊等问题。本文借鉴发达国家相关做法和经验,提出了我国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的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创新联合体存在组建时指导政策不足,部分已建成的创新联合体运营效率不高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对照现有产学研合作平台,分析了构建创新联合体的核心要素,探索了基于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创新联合体建设模型,从建设、运营、保障三方面探析其建设模式,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应用场景有助于推动大中小企业联合高校与科研院所融合创新,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提供强大动力。创新联合体应用场景构建存在着领军企业牵头创新的积极性不足、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联合体内部创新链断裂、政府主导职能发挥不到位等瓶颈问题,严重降低了创新联合体的创新产出效率,大大阻碍了创新联合体破解关键技术难题,不利于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实现。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应重点打造“五大应用场景”:推动领军企业开放机会场景,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与合作意愿;建立多元化人才孵化场景,科学设计人才激励机制;优化资源要素流转场景,合理安排资金投入;健全产学研用联动场景,形成稳定契约关系;完善制度政策供给场景,发挥政府的主导优势。  相似文献   

7.
高校组建跨院系跨学科研究机构的体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适应高校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学科融合、优势集成、构建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的需要,强调跨院系跨学科组建研究机构的必要性。从建设目标和要坚持的原则出发,提出跨院系跨学科组建研究机构的体制问题。并紧密结合科技创新工作的要求和规律,本着创新机制的要求,提出跨院系跨学科组建研究机构的机制建立问题。  相似文献   

8.
“点燃科技星火的人”是人们对科技特派员的美誉。2003年,浙江省开始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3年多时间,浙江省实现了乡乡都有科技特派员的目标。通过完善制度、创新机制、深化实践,浙江省科技特派员队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掀起了农技推广的新浪潮。  相似文献   

9.
《今日科技》2008,(5):F0003-F0003
浙江省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由省科技厅根据浙江省科技发展需要牵头组建。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对浙江省的实验动物科技资源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公共服务,努力降低全省科技创新成本,提高省财政使用绩效,增强全省生命科学的研究能力和保障人民健康的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10.
创新力是一个国家发展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依托于“科教新国”战略,对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进行探讨,并在南京师范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进行了实施,从科技创新平台的原则与目标、平台的管理以及平台的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细致介绍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内容。创新平台的最终目的在于组建一支科技创新团队,汇聚一批优秀人才从事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为学校的优秀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合作互助、共同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是顺应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必然选择.企业创新联合体组建的目的一是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二是要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三是要支撑新型举国体制,提高整体创新效率.南京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需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优化完善重大科技任务组织方式、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2.
侯小波  王颖 《天津科技》2009,36(6):72-74
当今世界,不论是发达的工业化强国还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都把促进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形式.国际经验表明,进行科技政策创新,机制的建构是关键.我国发展科技政策创新的机制构建包括宏观调控机制、人员激励机制及产学研结合机制.  相似文献   

13.
吴飞  赵燕 《科技智囊》2022,(1):23-32
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导技术,对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人工智能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依据,阐述了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提出主要的应对策略: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扩大体育产业规模;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健全体育产业体系;加快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体育产业布局;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改善体育产业生态.  相似文献   

14.
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传承文明、探求真理、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的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制度创新的引领者和实践者。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我国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已刻不容缓地摆在了高校面前。我们期待着通过政府主导、全社会的支持、高校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快速提高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期关键词     
《今日科技》2008,(1):1-1
大院名校 浙江 浙江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设创新载体的进度和成效都远远超过预期。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是集聚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为了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浙江省进一步总结经验,再接再厉,抢抓机遇,计划引进共建更好更多的创新载体,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6.
对科技创新机制建立的几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创新体系至关重要。通过分析,提出了在促进科技人才培育与发挥作用、促进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等几方面进行科技创新机制建立的有关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探讨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安徽省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时期跨越发展,近日,安徽省科技厅组织召开了部分骨干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研讨会,参会企业围绕高水平研发中心建设、研发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及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等相关议题,交流探讨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在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关键和前瞻技术研发和重点项目建设、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把辽宁建设成为我国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增长区域,必须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关键性措施,把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更加突出出来,高扬起创新的大旗,使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互为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杠杆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发展的需要,我国许多地方大学都组建了科技创新团队。地方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是地方大学增强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加强其激励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合作为基础研究了地方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从理论探讨了科技创新团队合作的可能,构建了地方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模型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机制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新农村建设的实现,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并不强。造成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机制不健全,以及金融支持不够。因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机制创新、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是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