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04年3月31日召开了2004年度第一次常委会议。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路甬祥出席了会议并作了十分重要的讲话。副主任和有关方面负责人于永湛、江蓝生、章综、汪继祥、潘书祥、马燕合、周文能、朱未彤、刘新民、王铁琨、焦刚、李慧政、康凯、肖党荣、郭志明等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章综副主任主持。会议首先听取了潘书祥副主任关于“全国科技名词委2003年工作情况和2004年工作计划要点”的汇报。关于2003年工作情况:2003年,全国科技名词委根据常委会通过的工作计划,在以路甬祥主任为首的名词委常委会以及中科院、科技部、国家基金委等部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克服“非典”带来的不利影响,完成了常委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特别是已初步完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网站的建设,为更好地宣传全国科技名词委、推广规范科技名词、利用网络进行科技名词审定奠定了基础。2003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共开展了20多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公布及出版工作。其中航天科技、免疫学(定义本)、遗传学(定义本)、生态学(定义本)、中医药学(定义本)、高分子化学命名原则等6个学科完成了审定任务;公布出版了两册机械工程名词(定义本,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仪器仪表)及航空科技名词(定义本)、自然辩证法名词、土木工程名词、两岸药学名词、两岸船舶工程名词等7种书。2003年,有近20个学科按照预定计划继续开展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其中包括海洋学名词(定义版)、地理学名词(定义版)、医学名词(放射肿瘤学等)、力学名词(定义版)、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名词(定义版)、细胞生物学(定义版)、航天名词(定义版)、机械名词(定义版,工程机械等)、语言学名词(定义版)、资源科学名词(定义版)、管理科学名词(定义版)等。2003年,全国科技名词委新组建了通信科技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并取得了较快的工作进展。2003年,全国科技名词委继续开展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努力为促进“两岸三通”、实现祖国统一作出更大贡献。其中,信息科技、测绘、动物、药品名称、船舶、地理信息系统、天文学、化学工程等学科都开展了积极的活动。例如,2003年9月底,两岸动物学家在北京召开了名词对照研讨会,确定了学科框架和主要对照名词;12月,两岸测绘专家在台湾召开了名词工作研讨会,会议通过了《两岸测绘学名词对照本》二审稿;同时,大陆代表团还同台湾地理信息系统专家讨论了《两岸地理信息系统名词对照本》,以完成该学科的名词对照工作。2004年3月,电子学、计算机、通信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在台湾召开第二届海峡两岸信息科技名词对照研讨会,完成了这些学科的名词对照任务,并确定了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及目标。2003年,全国科技名词委积极开展了科技名词推广应用工作和术语学研究活动,与国内外术语学界和相关工作机构开展了较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名词委两次组织参加国际会议,完成了中奥科技合作项目;多次参加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参加了2003年国家辞书评奖工作;积极开展了规范名词的宣传推广活动。《科技术语研究》期刊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创新、适时地调整栏目结构和内容,采取更加灵活的形式,进一步贴近读者和关注社会热点。2003年按期出版4期刊物,共刊登各类文章90篇。其中,SARS定名讨论,“证”、“症”、“征”在医学界应用辨析的讨论,“数字用户线”等一批文章影响较大,使刊物更好地发挥了宣传名词工作、总结审定经验、积累研究成果的作用。2003年,全国科技名词委积极组织对一些社会关心的用词用语进行讨论,例如,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全国科技名词委同中华医学会一道组织专家研讨SARS的正确定名问题,并向卫生部做了专门报告;此外,还组织专家学者专项研讨了“碳”和“炭”二字的用法区分和“太空”、“空间”、“航天”、“宇航”、“航宇”等热点词应用领域和范围。2003年,全国科技名词委投入一定的经费和人力,初步建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网站。网站的建成,搭建了全国科技名词委与各名词审定分委员会以及专家联系的平台,还提供了全国科技名词委与社会联系的渠道,为开放名词审定工作创造了条件。目前,网站不仅包括全国科技名词委术语库和检索查询系统、全国科技名词委机构发展沿革等内容,还提供网上名词书、刊的订阅栏,提供对名词查询检索的反馈意见表等,以实现与社会互动。关于2004年工作计划要点:1.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工作2004年继续进行名词审定和增补定义工作的有海洋学、地理学、力学、医学(8~11)、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机械工程、语言学、资源科学、化学、管理科学、中医药学、化学命名原则等学科,其中将完成5~6个学科的审定任务,并出版4~5种学科名词。2004年将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科领域,组建新的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并开展一些调研工作,做好名词审定工作的中长期规划。2.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继续做好信息科技、测绘、动物、药品名称、生态、地理信息系统、天文、机械、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化学、化工等10个学科名词对照工作。并争取在更多学科领域开展两岸名词对照工作,为减少和消除两岸语言障碍、促进两岸科技文化交流与实现祖国统一作出更大贡献。3.全国科技名词委网站建设向社会开放全国科技名词委网站。通过一定时间的运行,并根据科技名词审定公布的进度和社会需求,及时修订、补充、调整网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名词委要积极探索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在与社会实现互动方面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4.继续开展好国内外术语学研究、交流与合作活动开展术语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广应用已公布的规范科技名词是全国科技名词委的一项长期任务。2004年拟开展以下方面的工作:(1)名词委计划重点总结审定工作经验,召开有各领域专家共同参加的研讨会,探讨审定工作新形式、新方法。(2)加强与国内外术语学界、辞书界,以及相关机构、团体的交流与合作。(3)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宣传科技名词规范化的重要意义和名词审定工作成果,发布试用科技新词。(4)加强同国家有关部委以及大中学校教材编写部门和出版单位的联系,探讨相互配合、共同推广规范名词的措施。5.办好刊物2004年刊物从小16开改版为大16开本。期刊编辑部将努力办好《科技术语研究》,做到保持特色、积极创新、扩大效果。6.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为配合西部开发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发展,以及少数民族科学技术用语的发展,全国科技名词委将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常委会在听取了工作汇报之后,对报告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审议。路甬祥主任在讲话中着重指出,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语言本身是一个交流工具,而科技术语则是科技发展的途径和延伸、推广,如果名词术语不统一,就会影响交流,有时还会发生误解,影响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影响科学研究,影响国内和国际的交流合作。在中国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名词术语工作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期。在新的一年以及今后10到20年之间,我们做好名词术语工作的任务变得更加重大,更有意义,更加迫切,因此,我们要探索名词术语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在名词术语工作中,也要强调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名词工作应当优先考虑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方面影响最大的名词术语,强调社会协调发展。我们要按照求真务实的精神,循序前进,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有所侧重,开拓创新、继续前进。各位副主任和代表就名词审定及各项相关工作相继发表了重要意见。会议充分肯定了全国科技名词委2003年的各项工作,原则通过了2004年工作计划。会议一致认为,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的历史新时期,这对名词审定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有挑战。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工作,蓬蓬勃勃创新,以2004年工作的优异成绩,向即将来临的名词委成立20周年献礼。  相似文献   

2.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名词委)于1999年3月12日召开了1999年度第一次常委会会议。名词委主任卢嘉锡、副主任及副主任代表章综、马阳、于永湛、叶柏林、邵立勤、李廷杰、潘书祥、田学友、李春武、杨光、高润生、吴瑰琦等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章综副主任主持。会议听取了潘书祥同志关于“全国名词委1998年工作总结和1999年工作要点”的汇报。近两年,全国名词委公布的科技名词从学科到数量同前几年相比均有较大增加,今明两年仍是全国名词委公布规范名词的高峰期。1998年公布了4册规范名词——《医学名词·6》(外科学)、《船舶工程名词》(定义版)、《水利科技名词》(定义版)和《电工学名词》,此外,还有4册进入出版流程(天文(定义版)、土壤(定义版)、药学和生物学合订本),1998年基本上完成了全国名词委常委会年初制定的计划,同时为1999年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已公布科技名词的大合订本已完成计算机合库工作。目前仍有13个学科在开展审定工作,即医学、机械、测绘、化学命名原则、电力、航空、航天、土木、冶金、计算机(第2版)、昆虫、自然辩证法、水产等学科。其中大部分在1999年可完成审定任务。1998年组建了“地理信息系统名词审定委员会”。另外还进行了通信、生态学、计量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筹建工作。迄今为止,全国名词委已完成了40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共出版了44册各学科的规范名词,累计142,000余条。从所公布的学科来看,基本上覆盖了科学技术的绝大部分领域。社会上科技名词使用混乱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使用全国名词委公布的规范名词逐步成为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深入开展名词审定工作的同时,名词委积极开展了科技新词的命名及发布试用、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和规范名词的宣传推广等工作。1998年7月全国名词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101—109号元素的中文定名,同时还发布了信息技术方面intranet等部分新名词,生命科学领域也收集和审定了部分新词,在《科技术语研究》上予以发布试用。另外,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等也都收集了一批新词。在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方面,化学、大气科学、航海科技、昆虫学、天文学、水产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在积极开展工作。如化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在确定101—109号元素定名时,积极同台湾化学专家联系、研商,最后取得了一致的意见,成为两岸名词工作的一个范例。此外,化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还于1998年8月在京召开了两岸高分子化学方面名词命名和新词定名的研讨会,制定了下一步工作计划,如在因特网上公布新词定名等。其他方面的工作也都按年初计划得到贯彻落实。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原则同意名词委1999年工作计划,要点如下:1.进一步搞好名词审定工作1999年全国名词委计划完成7—8种规范名词的出版任务,比较成熟的有:天文(定义)、土壤、药学、医学(7)、医学(8)、心理学和生物合订本等7种。同时冶金、测绘、土木、航天、机械(1—3)、昆虫、医学(9)、电力等学科会有2—3种可达到出版要求。此外,还要抓紧航空、水产、自然辩证法的审定工作,争取达到上报条件;对已经公布数年,名词书已无库存的重要基础学科,应有选择地进行增补新词和加定义的工作。今年在这方面计划以《化学名词》为重点,做好增补新词和修订的工作,力争收词量达到1.2—1.5万条的规模,增强时代感和实用性。同时继续做好计算机名词的修订增补工作。抓紧、抓好与国民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1999年将筹建通信、生态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和管理科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今年要重点做好名词审定的学科拓展和建设,这是加强名词委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保证,也是名词委的本职工作。我们应抓紧做好调研工作以开创新的工作局面。2.继续开展好科技新词的发布试用工作1999年应当加快审定进度和增加发布数量,同时要保证发布新词的定名质量和权威性。新词工作仍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重点,其他学科也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收集和审定新词。除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试用一些“热点新词”之外,还要在《科技术语研究》或有关报刊上发布试用新词。3.继续推动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与对照工作经过近几年实践,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已经在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目前仍应采取积极、务实的方针以两岸科学家共同编订对照本为主,同时也要开展新词共同定名工作。1999年计划开展大气、昆虫、航海、化学等学科的名词对照工作,并积极推动和促进水产、测绘、船舶、天文等学科的名词对照工作。4.开展好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广工作建立名词委学术委员会,制定术语学理论研究计划,组织开展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研讨,鼓励学术研究,写文章出成果,在工作中要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形成符合汉语特点的术语学理论和学派作出努力。保持同国际术语学界、联合国文献术语部门及其他华语地区和国家的长期交流合作,同国内外有关部门和组织交换术语工作资料,积极联系和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努力办好《科技术语研究》期刊,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坚持高品位、高学术水准,提高刊物质量,使期刊切实成为加强术语学理论研究、指导名词统一工作、推广规范名词的重要园地。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术语工作。5.搞好名词委办事机构的内部建设和各项改革(略)6.全国名词委换届筹备工作全国名词委第三届委员会至1999年底任期将满,为此,1999年要为全国委员会换届做好筹备工作。在全国名词委换届筹备工作中,我们将对一些基础学科和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召开若干学科专家座谈会,明确21世纪科技发展动向,确定第四届委员会开展工作的重点;制定全国名词委21世纪初叶的发展规划,提出第四届全国名词委全体会议中心议题和方案,报常委会研究批准;准备第四届全国名词委全体会议各类会议文件并做好会议经费、物资和服务保障方面的筹备工作。1999年是完成第三届委员会各项任务的关键年度,也是各项工作极为繁重的一年,我们要以对我国科技名词统一事业高度负责的历史责任感和热情,努力完成好第三届委员会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以更大的成就,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相似文献   

3.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于2001年3月23日召开了2001年度第一次常委会会议。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路甬祥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及代表王景川、朱作言、章综、马阳、宣湘、汪继祥、潘书祥、董琨、李琛、马宏建、郭志明、王奇、朱小萍等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章综副主任主持。会议首先听取了潘书祥同志关于“全国科技名词委2000年工作总结与2001年工作计划要点”的汇报。2000年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为:2000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完成了换届工作。2000年6月15~16日在京召开了全国科技名词委第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中科院路甬祥院长、科技部程津培副部长、社科院江蓝生副院长、工程院沈国舫副院长、中国科协胡启恒副主席、中科院党组郭传杰副书记和全国科技名词委委员及各界人士150多人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产生了全国科技名词委第四届委员会,总结了第三届委员会的工作,制定了第四届委员会工作计划,交流了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经验,修订了全国科技名词委有关章程,圆满完成了各项预定任务。2000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出版了冶金、心理学等5种规范名词(从2000年起,公布出版的名词书已改装为精装本);昆虫、测绘(定义版)等8个学科达到上报条件;此外,航空、航天等10多个学科继续开展名词审定工作。本年度新组建了管理科学、免疫学和中医药学三个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并已开始了审定工作。同年,力学、遗传学分委员会完成了换届工作,并已着手开展增补新词和加注定义的工作。2000年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和统一工作取得较大进展,航海、昆虫和大气三个学科经过两岸专家的共同努力已完成对照工作,这三个学科的对照本将于2001年陆续出版,这是两岸名词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药学、船舶、天文、计算机、水产、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也在积极开展对照工作。2000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努力办好《科技术语研究》刊物,按期出版4期,刊登文章89篇,得到了各方面专家、读者的积极评价。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正式加入国际术语信息中心,与加拿大魁北克政府签署合作协议,互换术语数据资料。此外,努力做好已公布名词的宣传推广工作,生物学合订本即将出版,大合订本的初稿已基本成形。这些工作将进一步促进规范科技名词的推广使用。2001年工作要点如下:1.继续做好科技名词的审定和公布工作(1)2001年全国科技名词委计划完成昆虫(定义版)、机械(2、定义版)、土木、医学(7)(8)、测绘(定义版)、计算机(二版)等学科名词的公布和出版任务,此外,还将出版《生物学合订本》以及3种海峡两岸名词对照本。航空、航天、机械(3)、电力、水产等学科完成审定任务,达到上报要求。(2)拓展新的学科领域进行名词审定工作。拟议中的学科有通信、环境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等。2001年,还将组建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通过语言学名词审定的试点工作,将有一些社科领域—特别是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将逐步开展名词审定工作。(4)已完成第一批名词审定工作的学科,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继续开展增补新词和加注定义的工作。2.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增强规范名词的行政推广力度3.继续抓好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和科技新词定名和推荐试用工作2001年全国科技名词委仍要坚持“积极、慎重、务实”的方针,积极推进两岸名词对照统一工作。重点放在计算机、药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科技新词工作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做出成绩,争取完成信息技术方面的新词1~2批。2001年计划对一些已推荐试用并广泛征求过意见的科技新词,组织专家予以定名并正式公布。4.继续开展好术语学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广工作加强与国内语言学机构、大专院校和有关术语标准化组织、国际术语学界、联合国文献术语部门及其他华语地区和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办好《科技术语研究》期刊,更好地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加强期刊与作者和读者的联系,提高办刊水平;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活动;加快术语数据库和工作网站的建设,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使用者服务;加强同国家有关部委以及大中学教材编写部门和出版单位联系、探讨相互配合、共同推广规范名词的措施;同时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术语工作。5.搞好名词委事务中心的内部建设和各项改革(略)会议在听取了潘书祥同志的工作汇报后,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会议对2000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是对事务中心在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创造条件开展工作并付出极大努力表示感谢。本次会议继续强调了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是国家的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更好地进行推广工作,科技名词委应加强宣传工作,加强同各种媒体的联系,加入到科技图书和科技期刊的评奖活动中去。此外,还应加快网站和名词检索数据库的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两岸的科技名词工作应抓紧、抓好,这不仅促进了两岸学术交流,同时还事关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本次会议原则上通过了2001年计划要点,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工作方针应相对集中;在加强行政推广手段的同时,还要努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形势。社科方面的名词审定应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做好这项工作。会议认为,全国科技名词委2001年的工作任务仍很繁重,有关方面应继续给予重视和支持,要向国家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工作情况,以取得更大的支持。新世纪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任重道远,要在总结前十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规划好未来,为我国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术语》2000,2(2):13-14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00年4月19日召开了2000年度第一次常委会会议。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名词委副主任路甬祥出席了会议。名词委副主任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及代表于永湛、孙枢、潘书祥、邵力勤、许平、李春武、谢焕忠、吴瑰琦、郭志明、李慧政、于欣丽等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孙枢副主任主持。会议首先听取了潘书祥同志关于“全国名词委1999年工作总结与2000年工作要点”的汇报。1999年全国名词委完成了土壤学(定义版)等6种规范名词的审定和出版任务;机械工程等7种学科名词达到上报条件;此外还有10多个学科在继续开展名词审定工作。本年度新组建了“生态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并已开始了审定工作。1999年全国名词委继续开展科技新词命名、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及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广工作。例如,对于社会普遍关注的“多媒体”系列“热点词”,召开了三次研讨会,经广泛深入的讨论,逐步达到共识。另外,1999年在《科技术语研究》期刊上公布试用了生命科学、天文学的部分新词,并就物理学部分新词刊登了征询意见;在两岸工作方面,有近10个学科在开展工作,大气科学、昆虫学名词专家分别组团访台,并召开研讨、审定会,取得积极成果。其他方面的工作也都按照年初计划内容,予以认真落实。2000年工作要点如下:1.做好全国名词委换届工作1995年12月6日,全国名词委第三届全国委员会成立。4年来,经全体委员和各分委员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为做好换届工作,要对一些基础学科和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我们将根据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确定科技名词审定工作重点,制定好第四届委员会工作计划,更好地发挥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对于科技发展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2.继续做好科技名词审定工作(1)2000年全国名词委计划完成6—7种规范名词的出版任务,比较成熟的有机械(1)、机械(2)、昆虫、医学(7)、医学(8)、土木、电力等7种。同时航空、计算机(第二版)、航天、测绘(定义版)等学科可达到上报要求。医学、机械、地理信息、生态、自然辩证法、水产等学科继续开展审定工作。(2)为适应当前国家科技发展形势。2000年将重点做好组建新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工作。拟议成立的学科有管理科学、通信工程、中医药学、免疫学、环境科学,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组建并开始工作。(3)对已经完成第一批审定工作数年的一些学科,应进行增补、修订和补充定义的工作。(4)继续加强审定工作的基础建设,重点做好大合订本和术语数据库的工作。3.继续抓好科技新词的定名和台港澳地区的名词对照统一工作科技新词定名和两岸名词对照统一是全国名词委第三届委员会提出的工作任务,2000年要继续抓紧做好。信息科学和其他学科将要陆续公布试用一些新词。今年的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仍是一项重要任务,全国名词委要继续做好天文、航海、大气、测绘和昆虫学等已开展名词对照学科的工作,保持同台湾科技界专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祖国和平统一。4.继续开展好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广工作开展术语学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规范名词的宣传推广工作是我们的一项长期性工作,2000年要积极开展术语学理论研究,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理论和学派开展一些实际工作;努力办好《科技术语研究》期刊,广泛征集稿件,规范编辑出版规程,使期刊切实成为宣传推广规范名词的重要园地;保持同国际术语学界、联合国文献术语部门及其他华语地区和国家的长期交流合作,及时了解国内外各有关学科领域和术语学发展动向,促进和提高我国的术语工作及术语学研究水平;加强同有关部门以及教材编写和出版单位的联系,探讨共同推广规范名词的措施;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术语工作。5.搞好名词委办事机构的内部建设和各项改革(略)会议听取潘书祥同志的工作汇报后,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会议充分肯定了全国名词委1999年度所开展的工作,原则通过2000年的工作计划。路甬祥院长在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会议对建立名词委网站、出版名词合订本和电子版,强化期刊发行等工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重要意见。会议指出:2000年的工作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新一届委员会的成立将会给21世纪的科技名词统一事业注入新的生机,我们要在前十五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规划好未来,为我国的科技名词统一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02年3月19日召开了2002年度第一次常委会会议。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路甬祥出席了会议。名词委副主任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及代表江蓝生、郭传杰、章综、马阳、张尧学、李宇明、解源、吴瑰琦、潘书祥、郭增艳、李琛、郭志明、焦刚、陈红等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章综副主任主持。会上,潘书祥副主任首先向会议宣布,经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部联合提名聘任并报国务院(备案),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为新任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委员。前主任卢嘉锡院士生前为我国的科技名词统一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领导我们在这一工作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就。会上,路甬祥主任提议,为哀悼卢嘉锡院士的不幸逝世及缅怀他为科技名词统一事业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默哀。会议听取了潘书祥副主任关于“全国科技名词委2001年工作总结与2002年工作计划要点”的汇报。2001年,全国科技名词委新成立了免疫学、语言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化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并启动了名词审定工作。同时对地理学、力学、遗传学、海洋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进行了换届工作,开始了修订、补充新词和加注定义的工作。2001年完成审定任务的有计算机、机械(2)、测绘、水产、医学(7)、电力、土木工程等7个学科和生物学合订本,并正式公布出版了《昆虫学名词》、《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二版)。正在审定的学科有航空、航天、医学、机械、地理信息系统、生态、自然辩证法、力学、遗传学、中医药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地理学、海洋学、语言学和管理科学等。此外,2001年全国科技名词委仍积极开展了科技新词命名、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国内外学术交流及宣传推广工作,并重点进行了术语数据库建设。例如,发布试用了第3批信息科技新词(多媒体技术部分)、空间天文探测器新词及两批地球物理学新词。在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中,积极开展了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子、通信)、船舶、地理信息系统、化工、水产和药学的对照工作。航海、大气、昆虫等3个学科的名词对照本已进入出版流程。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全国科技名词委对术语学研究活跃的俄罗斯和加拿大开展了学术访问和考察。通过互访、签署协议,增进了同两国术语学界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并为建设多语种术语数据库奠定了基础。在国内交流合作方面,多次组织参与国家标准的制、修订活动;与黑龙江大学开展合作,拟写术语学研究方面的专著;参加了国家语委制定规范字表方面的研究活动等。10月份,组织有国家语委、社科院语言所、教育部及有关单位和名词审定分委员会专家参加的疑难用字研讨会,对应用混乱的“像”和“象”字进行了辨析,同国家语委共同作出对上述疑难字的界定,对规范科技名词用字发挥了作用。另外,术语数据库的建设这项工作对于名词审定和推广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根据常委会的意见和名词工作需求,2001年在自主设计的基础上,开发和完善了术语数据库的各项功能,在学科分类体系管理,术语信息的收集、整合与查询服务,以及数据自动提取等方面的功能得以提高,目前完全能够满足名词委内部工作的需求,并为建立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术语网站奠定了基础。其他方面的工作也都按照年初计划,认真地进行了落实。2002年工作计划要点如下:1.继续做好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工作(1)审定公布工作。2002年科技名词委将继续开展近20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其中将重点支持并完成遗传学(2)、免疫学、生态学和地理信息系统名词的审定工作。2002年计划完成9~10个学科的审定任务,其中包括遗传学(定义本)、免疫学(定义本)、生态学(定义本)、地理信息系统、机械(3,仪器仪表,定义本)、航空学(定义本)、自然辩证法、医学(8)、中医药学(定义本)等学科。社科领域的名词审定工作继续依托社会科学院开展。社会科学院领导对名词审定工作非常重视,在人力和经费上给予了很大支持,语言学的审定试点工作进展顺利,2002年将完成名词初稿。其余学科分委员会也将保证审定质量和计划进度。(2)出版工作。2002年,机械(2,定义本)、电力、测绘(定义本)、水产(定义本)、医学(7)、生物合订本以及两岸大气、两岸航海、两岸昆虫、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自然辩证法和航空学、医学(8)等学科将陆续出版。此外,还将着手进行已公布名词的大合订本的编辑协调工作。(3)拓展新的学科领域。为适应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完善科技名词体系,2002年在取得经费支持的情况下,继续做好同国民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学科分委员会的筹建工作。社会科学领域的名词审定工作对国家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上应用得更为广泛,2002年,拟逐步开展经济学等学科名词审定的前期工作,开展好可行性调研和分委员会筹组工作。2.继续做好两岸名词对照和科技新词工作2002年,我们计划重点开展信息科技名词对照工作,其中包括计算机、电子、通信3个分支领域,计划年内完成对照蓝本。天文学、大气科技、药学、化工、测绘学等学科也将取得积极进展。2002年新词工作要紧跟科技、经济发展形势,并紧密结合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动态,对重大事态要建立敏捷的反应体制,重点发布社会各界所关心的热点和敏感名词。新词工作仍然采取新闻发布会和报刊上发表两种形式进行。对过去已发布试用的新词,在收集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及时组织专家进行终审、正式公布。3.继续开展术语学研究和宣传推广工作2002年拟开展以下一些方面的工作。(1)保持与国内外术语学界和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讨术语学理论和应用方面的课题,努力促进和提高我国的术语学理论研究水平。(2)努力办好期刊《科技术语研究》,更好地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广泛联系作、译者,面向广大读者需求,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3)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活动。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形式,宣传科技名词规范化的重要意义和名词审定工作成果,提高名词工作的知名度和显示度,扩大科技名词委的社会影响。(4)加强同国家有关部委以及大中学校教材编写部门和出版单位的联系,探讨相互配合、共同推广规范名词的措施。(5)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术语工作。4.继续做好术语数据库和网络建设工作首先要进一步调整现有的数据库系统,使之适应网上信息发布的要求。其次,设计并制作一套能够反映科技名词审定工作面貌的网站信息。其三,要解决网络服务器的技术问题,使科技名词工作实现网络化。同时,还将努力创造条件,使这一工作与建立“科技术语知识库体系”的发展设想相结合,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5.开展好全国科技名词委文化建设工作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是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持续发展的工作。总结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17年以来的重要经验,取得今日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为了继续做好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应发扬光大这一科学文化传统,因此,2002年要对此文化的特点加以系统总结和提升,形成求真务实、科学民主、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文化传统和学术氛围,成为全国科技名词委及其办事机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和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潘书祥同志完成汇报工作之后,由事务中心周长青同志向常委会演示了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基本功能和操作情况,出席会议的同志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对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作了肯定。同时,提出许多很好的建议,对在名词审定工作中运用高科技手段,增强宣传推广力度,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寄托了很大希望。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后,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会议充分肯定了全国科技名词委在2001年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原则通过了2002年的工作计划。路甬祥主任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对建立术语网站、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和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重要意见。会议进一步强调了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不仅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同时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两岸和平统一,对国际上广泛的合作与交流,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我们这一届委员会要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把这项工作继续推向前进,为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05年4月5日召开了2005年度第一次常委会议。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路甬祥、副主任于永湛、王景川、朱作言、章综、张先恩、金德龙、李宇明、张尧学、汪继祥、潘书祥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周文能、王延中、孙公民、黄广荣等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章综副主任主持。会议首先听取了潘书祥副主任“关于全国科技名词委2004年工作情况和2005年工作计划要点”的汇报。2004年工作情况:2004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在科技名词的审定公布出版、两岸科技名词的对照统一、术语库及网络化建设、期刊工作以及术语学研究、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完成了全国科技名词委常委会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1.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工作(1)全国科技名词委开展了力学、通信科技、语言学、资源科学等近20个学科名词的审定和增补定义工作。(2)完成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地理学(第二版)、医学(放射医学与防护、放射肿瘤学)、海洋学(第二版)等5个学科的审定任务,其余学科分委员会也按照计划进度完成了当年任务。(3)公布出版了《航天科学技术名词》、《中医药学名词》、《高分子化学命名原则》等3个学科的规范名词。2.学科分委员会建设工作2004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分别成立了第二届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和材料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并立即开展了审定工作。3.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在目前台独分子大搞“去中国化”的情况下,这项工作更加迫切和更具现实意义。2004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开展了信息科技、动物学、生态学、经济贸易、电工电力等10多个学科的名词对照统一工作。全国科技名词委两次组团赴台开展工作,台湾方面专家也多次到大陆洽商两岸名词工作,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4.科技热点词和新词的研讨及发布试用工作组织航天科技领域知名专家对涉及“空间”、“太空”、“航天”、“宇航”等名词进行了认真研究,热烈讨论,对上述基本词的应用问题做出了准确界定。此外,还对与“禽流感”相关的名词以及一些难点词、热点词的概念及命名组织了讨论。5.术语数据库和网站建设全国科技名词委网站于2004年正式开通。网上可以免费查询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60余个学科科技名词,可以了解全国科技名词委各方面的工作情况,以及选订全国科技名词委出版的书籍和期刊。网站成为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因特网上的宣传和服务平台。6.国内外术语学研究、交流与合作活动全国科技名词委积极开展了同国内有关大专院校及研究院所的学术交流合作,召开了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会议取得积极成果。此外,还同国内外有关机构开展了密切的交流、合作活动。7.《科技术语研究》刊物工作2004年按期出版了4期刊物,刊登90篇各类文章。从2005年1月起,刊物从48页扩大到64页,以适应审定公布工作及术语学研究工作发展的需要。2005年工作计划要点:2005年是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20周年,将组织纪念活动和召开全国科技名词委第五届委员会全体会议,此外,2005年审定工作也十分繁重,我们要加倍努力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20周年献礼。1.周密筹备并开好全国科技名词委第五届委员会全体会议暨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组织好20周年纪念活动。2.继续开展好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工作。要紧跟科技的发展,紧密围绕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总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入开展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工作。2005年将完成资源科学、通信科技等5~6个学科的审定任务,并公布出版4~5个学科名词。3.继续开展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按照中央精神,进一步扩大和促进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以增强两岸科技、文化、经济和贸易领域的合作。2005年将开展天文学、测绘学、动物学、经济贸易、电工电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4.开展好科技热点词和新词的发布试用工作。2005年的新词工作要紧跟科技、经济发展形势,并紧密结合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动态,重点发布社会各界所关心的热点词和敏感名词。5.继续开展好国内外术语学研究、交流与合作活动。保持与国内外术语学界和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讨术语学理论和应用方面的课题,在2005年,有针对性地落实“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上提出的计划,注意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和提高我国的术语学理论研究水准。6.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党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应当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常委会在听取了工作汇报之后,对报告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审议,各位代表就名词审定及各项相关工作发表了重要意见。路甬祥主任在会议上发表了十分重要的讲话。他着重指出,当前形势的发展对名词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工作要放在国家的政治大局、科技大局、文化大局上进行战略定位,要在坚持、继承名词委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对当前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进一步进行认真的研究。今年是名词委成立20周年,我们要认真地回顾过去的经验,展望未来的发展,通过20周年的纪念活动,把老中青三代名词工作者的力量凝聚起来,把港澳台与境外的愿意做名词术语方面工作、同名词委保持经常合作联系的友好人士、专家学者团结起来,同心同德,齐心合力地把这项工作继续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全国科技名词委2004年的各项工作,原则通过了2005年工作计划。会议认为,2005年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工作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开展好各项活动,在认真总结前二十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巩固成果、锐意创新、立足现实、规划未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于3月25日召开了1997年第一次常委会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全国名词委主任卢嘉锡、副主任路甬祥(中科院)、章综(中科院)、于永湛(新闻出版署),许嘉璐(国家语委)、丁其东(技术监督局)、潘书祥等。邵立勤(国家科委)、武佩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吴瑰琦(科学出版社)分别代表林泉、孙枢、汪继祥等三位副主任出席了会议。中科院出版委副主任李廷杰同志与全国名词委办公室负责人列席了会议。章综同志主持了会议。会议首先听取了潘书祥同志关于“全国名词委1996年工作总结及1997年工作要点”的汇报。1996年工作总结1996年名词委公布出版了《化学工程名词》、《医学名词·3》(遗传、免疫、病理)、《医学名词·4》(内科)、《大气科学名词》(第2版、加定义)等3个学科的规范名词(共4本)。另外,《航海科技名词》、《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名词》、《动物学名词》、《医学名词·5》(眼科)、《物理学名词》、《煤炭科技名词》(加定义)、《公路科技名词》、《铁道科技名词》已完成审定任务并进入出版流程。其它还有18个学科的名词(或补充修订本)在继续审定工作当中。在原有50个学科分委员会的基础上,96年又成立了昆虫学和心理学等两个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并已开始收词和审定工作。迄今为止,基础学科名词的第一批审定公布任务已基本完成,工程技术学科的名词审定和规范化工作已陆续进行,并有一部分公布出版。此外,第一批名词公布后,一些基础学科名词的增补和加注定义工作也已有计划地陆续展开。1996年名词委着重对科技新词的命名及试用工作进行了试点和探索。一是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二是研究制定了指导性文件《关于开展新词工作的意见》;三是召开了各学科分委员会主任参加的新词工作会议,开展了一些宣传与发动工作;四是开始以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开展新词工作,目前正在试行之中。但由于刊物尚未申办下来以及工作上有些墨守成规,致使新词工作受到较大影响。通过96年的摸索,取得一定的经验,创造了一定条件,为97年更好地开展新词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1996年是名词委开展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活动较多的一年,并获得一些实质性进展。如,两岸天文学专家在6月份聚会黄山,就天文学名词交流与规范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会上有13位代表作了学术报告。会议决定成立“中文天文学名词工作组”,负责两岸天文学新名词的收集、整理和对照工作,并立即着手两岸天文学名词对照本的编订和出版。96年中,两岸科技名词专家还进行了多次互访活动,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为以后的名词交流和统一活动奠定了基础。经名词委常委会决定,96年6月向国务院提出更名报告,国务院领导已作出批示,并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正式批准下文,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科院于97年1月11日转发了中编委的批复。此外,根据形势发展,96年还开展了一些宣传科技名词的工作,如21世纪起始年的划分等等。1997年计划要点1997年在继续做好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同时,要重点加强科技新词工作和港台地区交流活动。计划要点如下:1.继续做好科技名词的审定、公布工作97年计划分批公布出版《动物学名词》等8个学科的名词,还将完成其他将近10个学科名词的审定任务。第一批名词审定工作完成的学科,条件成熟的可以开展第二批名词的审定工作,即增补和修改名词,并加注定义。此外,为适应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最终形成完整的科技名词体系,还计划建立2-3个新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如计量、通信等。2.选择好突破口,使新词工作取得较大进展97年应当进一步加大科技新词工作力度,切实把新词工作当作整个审定公布任务的前沿工作抓紧抓好。在新词工作上要有所创新,在保证概念准确的基础上,果断、迅速地推出试用意见(对争议大的允许按先后次序有2个定名),以期快速引导舆论,发挥好传媒的导向作用。在新词工作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开展活动,同时还要进一步增强同新闻、报刊、广播、电视与公共媒介单位的联系和交流,扩大新词工作的影响面,使社会上科技新词使用混乱的现象尽快得到缓解。3.积极开展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和对照统一工作97年要进一步深入开展两岸科技名词交流活动,注重巩固和拓展实际成果。从两岸有关学科的科学家互访、共同编订对照本入手,逐步增加学科名词的交流和对照统一,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名词学科体系。此外,香港回归在即,97年还要进一步密切同香港委员和科技文化界的联系与交流,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4.在宣传、推广和应用上广泛开展活动宣传推广规范名词是当前工作中的一项重点任务,要通过扩大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建立科技名词推广应用网络。97年计划在公布、出版名词的基础上,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积极推广公布试用的新词和公布的科技名词。加强同大、中学校教材编写部门和有关报刊的联系,共同开展推广规范名词的工作。5.积极开展各类型学术研究和交流工作6.持久地做好名词委事务中心各项建设工作7.保持和发展同国内外术语及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常委会听取潘书祥副主任的汇报后,经过认真审议,充分肯定了名词委事务中心在1996年中开展的各项工作,原则通过了1997年工作计划,并对当前的一些重点工作提出许多重要意见。会议重申了科技名词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技术日益发展,香港回归在即,与台湾交流活动不断增多的形势下,科技名词统一的任务更加迫切。中编委在编制十分紧张、许多事业单位缩编的情况下批准成立全国名词委事务中心,国务院领导很快批准了名词委的更名报告,都说明了国家对这一事业的重视和支持。会议一致赞同把新词工作作为97年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开展新词工作的重点是信息、电子、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环境科技、认知科学等新兴学科也要尽快逐步开展;传统工业和学科在不断发展,其中也有不少新概念需要定名。前十年的审定工作是整个科技名词体系的基石,但新词是十分活跃和动态发展的,因此把新词工作提到前面来安排很有必要。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加大规范名词的宣传、推广力度,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广开渠道、多设窗口,扩大名词委的知名度,以利于向社会普及规范的科技名词。在出版工作上要放开思路,还要创造条件,开发电子出版物,运用好各方面的现代化及市场手段。会议肯定了96年与台湾专家的互访和交流活动,97年要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开展这一工作,取得更多的实际成果。会议提出名词工作要有时代特点,要不断研究和解决新的问题。在工作方式上也要有所创新,在巩固成果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模式,使我国科技名词统一事业不断发展、不断前进。会议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有待于名词委事务中心组织落实。  相似文献   

8.
工作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各位代表: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科技名词委第五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并隆重纪念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20周年。这次会议将认真总结与回顾第四届委员会以及20年来的名词工作,商讨和制定下一阶段的工作规划,因而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大会,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在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统帅我们的各项工作,保持科技名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第一部分:历史与回顾一、我国名词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曾保持着一个世界领先的地位。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文明,成就了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而伴随科技发展产生的科技名词,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撑科技发展、传播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名词是科技交流、知识传播的载体。在《山海经》、《墨经》、《论衡》、《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浩繁的科学著作中,甚至在《诗经》、《尔雅》等文献中,那些丰富的、闪耀着科学的光辉、历久不衰的科技名词,既标志着我国古代科技之发达,又充分地证明了我们祖先在从事科学技术实践的同时,高度重视并从事着科技概念的命名工作。我国也曾有着因漫长的封建统治和闭关锁国而造成科技落后的近代史。在那些年代里,一些爱国的有志有识之士便试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探求强国富民之路,在此过程中,科技名词的引进和统一就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令人感慨的是,在清朝末年那种积贫积弱、百废不举的年代,在有识之士孜孜以求地努力之下,1909年,清政府大学部竟然也成立了科学名词编订馆,成为我国第一个审定科技名词的机构,可见科技名词工作是何等之必须,也使国人深刻地认识到科技名词规范化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十分重视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建国伊始,即于1950年4月6日批准成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任命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为主任委员。该委员会下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药卫生、时事、文学艺术五个组。经其审定的科学名词,深受学术界的欢迎,对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和国内外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和促进作用。不幸的是,“文化革命”使这项重要的工作被迫中断。1978年3月,中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祖国大地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也唤醒了沉寂多年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名词工作专家纷纷呼吁并上书国务院,请求恢复和建立科技名词审定机构,开展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中国科学院和原国家科委根据形势需要联名上报国务院,请求批准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我国政府审时度势,先后于1978年底和1984年底两次批准“两科”的报告,批准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确定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工作方针、任务、业务范围和职责等重要事项。1985年4月25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成立,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院士担任委员会主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成立,昭示着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进入了新的时代(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96年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二、20年的基本经验与工作成就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20年来,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1.国家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名词工作的保证科技名词的规范和普及推广工作既属于国家行为和政府公务,也具备社会公益性质,因而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参与。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以来,一直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许多领导人多次给予全国科技名词委批示、贺信、题词和莅会指示,严济慈、卢嘉锡、路甬祥等领导还先后亲自主持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工作。国务院于1987年还明确批示:“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为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在1990年又发出联合通知,对全国各有关部门和行业提出四点明确要求。自名词委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及各有关部门从政策、财政等各个方面均给予科技名词工作以极大的支持,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名词工作者,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的发展。2.逐步提高和加深了对名词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科技名词规范化是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的基础工作,这一工作对于实现科技现代化、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对于国际上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在多年的名词工作中,我们逐渐认识到科技名词包含着丰富的科技和文化内涵,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技名词不仅仅只是学术交流的工具,科技名词统一工作不仅只是支撑科技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而且也是保障语言健康、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工程,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路甬祥主任在名词委常委会上说:“当前的形势发展对名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工作要放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大局、科技文化大局上进行战略定位。”他的话深刻地揭示了这项工作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大局、科技文化大局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今,国际上的竞争,不仅是硬实力的竞争,也包括软实力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科技和文化上。没有科技创新和先进文化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最近,我们国家提出要进一步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推进文化建设工程,具有非常深远的重大意义。我们所从事的名词规范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为中华文化迅速走向世界,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方面,将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3.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热爱名词工作的队伍自1985年名词委成立以来,我们按学科成立了61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学科领域涵盖基础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社会科学及交叉学科等各个领域。迄今有2 000多位科学家参加了我们的工作,形成了一支优秀的名词工作队伍。此外,还有众多的专家学者参与了书面审查、座谈、讨论、宣传推广和专业咨询等工作。20年间形成的科技名词工作队伍规模之大、水平之高前所未有。全国科技名词委及其各分委员会委员都是国内各学科和各行业一流的专家、学者,他们都是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其中还有200多位专家是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并积极地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全国科技名词委建立的这支名词审定队伍,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又有一定的相关术语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更有勤勤恳恳的敬业精神。他们坚持科学,追求真理,不计名利,无私奉献,辛勤耕耘,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着科技名词规范化的园地,培育着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今天,我们在这里表彰的对科技名词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就是这支队伍中的杰出代表。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广大专家、学者,才有了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才使得科技名词工作得以不断发展和进步。4.制定了正确的工作方针政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审定原则方法和工作程序在20年名词工作中,全国科技名词委采取了全面规划,依靠专家,统一协调,科学审定,正式发布的工作方针,按科技体系分学科进行名词审定。在学科安排上,遵循“先基础后应用、先单科后综合、先主科后副科”等原则。在内容上除名词外还包括命名原则及符号等。同时,在名词工作中十分注意社会的需求,密切结合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使得名词工作逐步深入而全面地持续开展。对于名词审定工作,全国科技名词委遵照术语学理论,根据汉语汉字特点,结合名词命名工作实践,逐步制定了一套切合实际的名词审定工作的原则与方法,形成一套严密规范的审定工作程序,并且,在工作发展中,不断加以修订和完善。20年来,我们的名词审定工作,均通过实行上述方针、原则和程序,保证了公布名词的高质量和权威性。在两岸科技名词工作中,全国科技名词委制定了“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以及“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工作原则开展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5.科技名词审定与海峡两岸名词对照工作取得丰硕成果20年来,我们已陆续公布了66种科学技术名词,共20余万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科技名词体系。我们还建立了名词委术语数据库和工作网站,向社会提供无偿的查询服务。这一科技名词体系的建立,对于充实和完善各个学科知识概念体系,促进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促进国内外科技知识的交流与传播,特别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均起到了支撑性的推动作用。全国科技名词委始终把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与统一工作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历史性任务。1993年,具有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将探讨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列为共同协议之一。此后全国科技名词委率先行动,推动和开展两岸名词对照统一工作。这些年来,经过艰苦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共开展了20多个学科的名词对照统一工作,其中已有5个学科出版发行了两岸名词对照本。共同的历史与文化,是连接两岸骨肉同胞的纽带,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促进了两岸科技、经济和文化交流,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起到了自己独特的贡献。6.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建立并保持国内外的交流合作渠道科技名词规范化关系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名词委通过自己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得到科技界的支持,许许多多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名词统一工作;我们的工作得到各行各业的支持,很多相关学科领域的主管部门、学会、协会、基金会给予名词工作以人才和物力的支持;我们的工作也得到新闻媒体和出版业的支持,他们在名词推广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的工作还得到不少公司、企业、机关院校、名词使用单位以及广大读者的支持,他们在科技名词推广和应用工作中起到了很大作用。20年来,我们一直保持和扩大同国内外有关机构和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在国内,我们与相关部门在共同建立科技名词规范化组织机构,研究汉语术语学理论,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及会议,协调和推广规范名词方面,都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在国外,我们也十分重视同国际术语学界及有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同国外术语学组织和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参加各类型的国际会议以交流研究成果,并正式成为国际术语学组织成员。我们与联合国翻译署保持了长期合作,联合国各类工作文件的中文版本里均采用名词委公布的规范名词。我们还与奥地利、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芬兰、西班牙、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术语学组织和术语学专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互访活动,为中国的科技名词工作打开局面、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7.始终注重审定工作与理论研究方面的开拓与创新20年来,我们始终重视科技名词审定工作领域和形式、方法上的开拓与创新,根据科技发展的形势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大局开展工作。第三届委员会工作期间,及时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和“汪辜会谈”后的两岸有利形势,开展了科技新词的发布试用工作和两岸名词对照统一工作,陆续发布了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天文学以及其他一些学科中出现的科技新词和101~110号元素新的汉语定名。同时,各学科分委员会在审定科技名词时,也加强了增补新词的工作。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也逐渐拓展到现在的20多个学科,以科技和文化上的认同,起到了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的作用。在第四届委员会工作期间,积极开展了术语数据库和网站建设工作。2002年建成术语数据库,提高了审定工作质量和效率;2003年,全国科技名词委网站正式运行,网站向社会开放,成为名词委在因特网上的宣传和服务平台。无疑,这将使名词审定和推广工作朝着更加开放、更加民主的方向发展。20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术语学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术语学是20世纪30年代之后才逐渐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如今在一些西方国家已形成独立的学科,而我国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却十分薄弱。对此,我们比较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与理论上的探索与创新,通过多次召开经验交流和专题研讨会,逐渐从科技名词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汉语特点的科技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用以指导我们的审定工作。从1985年名词委创建开始,我们先后创办了刊物《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内部刊)和《科技术语研究》(国内外公开发行),用于总结实践经验和积累研究成果,至今已刊登了上千篇文章。其中既有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有理论上的创见,它们是广大专家和科技名词工作者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对我国的术语学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8.形成了科技名词工作的优良传统和科学文化在长期的科技名词工作实践中,全国科技名词委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和科学文化,它包含着广大专家、学者和名词工作者长期以来形成的科学、民主、严谨、求是、开放、创新、敬业、奉献的文化理念和内涵。科学、求是、严谨表明我们的名词工作追求真理、实事求是、认真缜密、一丝不苟;民主、开放表明我们的名词工作集思广益、自由争鸣、博采众长、择优选用并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敬业、奉献表明我们的名词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们耐得寂寞、淡泊名利,对国家赋予的职责和名词事业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创新则表明名词工作始终根据科技发展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大局的需要而与时俱进,改进工作,不断拓展与深入。这一科学文化把我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不断开拓着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的新局面。20年来,我们取得了很大的工作成绩,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也依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探索科技名词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研究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将我们的名词工作推向前进。今天,在我们隆重纪念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20周年,回顾我们所取得宝贵经验和丰硕成果的时候,我们深深地怀念为名词委的建立和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老一代领导人严济慈先生、钱三强先生、卢嘉锡先生,我们也深深地怀念为名词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的老一辈科学家,同时也想念着那些为名词事业正在辛勤工作着的专家、学者们。在我们20年来取得的成就中,闪烁着他们思想和精神的光芒,历史将永远铭刻着他们的名字。第二部分:第四届委员会工作总结全国科技名词委第四届委员会自2000年6月成立以来,根据第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的工作计划,重点开展了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同时,在科技新词命名、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科技名词的宣传推广、术语学研究以及术语数据库和网络化建设方面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总之,在全国委员会和各分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圆满地完成了第四届全国委员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将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工作取得较大进展1.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在组织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中,全国科技名词委及时召开各学科领域专家会议,确定每年度的工作重点,并认真加以落实。第四届委员会工作期间,完成了机械(1~3、定义本)、昆虫(定义本)、土木工程、电力、医学(7)、计算机(第二版)、测绘(定义本)、水产(定义本)、地理信息系统、航空(定义本)、自然辩证法、遗传学(定义本)、免疫学(定义本)、生态学(定义本)、中医药学(定义本)、航天、高分子化学命名原则、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定义本)等20个学科的科技名词审定任务。此外,还有海洋学(定义本)、地理学(定义本)、细胞生物学(定义本)、资源科学(定义本)、通信科技(定义本)、语言学(定义本)、计量学(定义本)、力学(定义本)、化学(定义本)、材料科学(定义本)、中医药学(内妇儿科、定义本)、管理科学(定义本)、医学(8~11)、经贸(定义本)等近20个学科正在进行审定、修订、补充新词和加注定义工作。2.相关学科分委员会建设工作全国科技名词委进一步拓展了学科领域,根据审定工作重点和学科分布状况,进行了中医药、材料、环境、能源等学科以及社会科学领域相关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学科调研和筹组工作。在此基础上,及时成立了中医药学、管理科学、免疫学、语言学、资源科学、通信科学、材料科学、计量学等8个科技名词审定分委员会。此外,地理学、力学、遗传学、海洋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化学等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进行了换届工作。通过相关学科分委员会建设工作,从组织上保证了名词工作的持续发展,并使学科体系更加完善。3.科技名词的公布出版工作在积极组织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同时,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出版了机械工程(1~3,定义本)、测绘学(第二版,定义本)、医学(7)、计算机(第二版)、电力、水产(定义本)、地理信息系统、航空科技(定义本)、自然辩证法、土木工程、中医药学(定义本)、高分子化学命名原则、航天科技以及两岸大气、两岸昆虫、两岸航海、两岸药学、两岸船舶工程的名词对照本和生物学名词合订本等20部学科名词。今年还出版了全国科技名词委20年来已公布出版名词的电子版,以向名词委成立20周年献礼。4.科技新词的命名和发布工作全国科技名词委针对当前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公众关心的相关热点和焦点问题,及时组织新词的命名和发布试用工作,以引导社会规范用语。例如,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全国科技名词委同中华医学会一道组织专家研讨SARS的正确定名问题,并向卫生部做了专门报告;组织航天科技领域知名专家对涉及“空间”、“太空”、“航天”、“宇航”等名词的一些基本问题和若干词汇进行认真研究,澄清了一些基本概念,对上述基本词的应用问题做出了准确界定。此外,还通过有关报刊,发布试用了天文学、心理学、地球物理学、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部分)、航天科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及空间天文探测器等领域公众所关心的科技新词。对过去已发布试用的新词,也进行了收集反馈意见的工作,对于科技名词的规范使用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取得积极成果全国科技名词委在第四届委员会工作期间,正是“台独”分子不断挑起“正名制宪”、“法理台独”、“去中国化”等一系列分裂活动的时候,我们克服许多实际困难,积极、慎重、务实地开展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先后开展了航海、大气、昆虫学、药学、船舶、天文、计算机、水产、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电子、通信、动物、测绘、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免疫、遗传、细胞生物学、化工、药品名称、经贸、电工、电力等学科的两岸名词对照工作。其中大气科学、昆虫学、航海科技、药学、船舶工程等5个学科已正式出版了两岸名词对照本。另外,还有几个学科的名词对照工作即将完成。这项工作促进了两岸科技、文化交流,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和独特作用。三、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广工作1.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国内,同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如国家语委、语言研究所、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电工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共同开展有关语言文字、科技名词规范化的工作,探讨相互配合、共同推广规范名词的措施。此期间,还积极开展同国内有关大专院校及研究院所的学术交流合作,例如,与黑龙江大学合作建立了术语学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研究工作,计划培养高级人才。同时,名词委在以科技名词工作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发展方面也开展了一些活动。在国际上,全国科技名词委一直同国际术语学界保持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我们与国际术语信息中心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并成为其正式会员单位;多次派员参加国际会议,以及参加国际标准的修订工作;接待过美国、奥地利、加拿大、日本、德国、马来西亚等国专家来访,增强了同国外同行专家的交往与合作。2002年10月,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中国科技名词代表团,对欧洲几家有代表性的术语学机构和组织进行了访问,增强了对术语规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吸收了国际上成功的术语工作经验,同时也增进了我国与国际术语学界的相互了解与合作。2.《科技术语研究》出版工作2000~2005年按期出版刊物22期,刊登各类型文章约500篇。刊物反映科技名词工作进展和成就,交流名词统一工作经验,发表术语学研究成果,普及和传播科技知识,得到各方面专家的积极评价。刊物始终坚持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的方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办得比较有特色。特别是近几年,刊物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创新,适时地调整栏目结构和内容,采取更加灵活的形式,进一步贴近读者和关注社会热点,在丰富名词审定和推广工作方式,推动我国科技名词的规范和统一方面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3.术语数据库和网站建设近几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建设数据库和网站方面取得较好成绩。2002年初建成术语数据库,在强化名词编辑整理工作、提供横向协调数据、提高审定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3年,全国科技名词委网站正式运行。此网站以科技术语查询服务为中心内容,用户可以采用汉英、英汉检索方式,进行精确或模糊查询。除此之外,还设有历史与背景、机构与组织、名词出版物、术语学杂志、理论与研究,以及合作与交流等6个栏目。网站提供名词委审定公布的所有科技名词的免费查询,成为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因特网上的宣传和服务平台。4.已公布名词的推广应用工作近年来,全国科技名词委通过各种媒体,宣传科技名词规范化的重要意义和名词审定工作成果。例如,积极与中科院办公厅、中央电视台进行协调配合,共同策划“科技词典”栏目;与金山软件公司等合作推广规范名词,利用其产品巨大的市场覆盖面迅速推广、普及规范名词。在推广规范名词方面,全国科技名词委还加强了已公布名词的汇编和出版发行工作。另外,在已公布名词书和期刊的自办发行工作方面也取得一定成绩。这些工作进一步促进了规范科技名词在各领域的广泛使用。在过去五年中,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是在以卢嘉锡、路甬祥两位主任为首的全国科技名词委常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分委员会和所有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和艰巨,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认清形势,改革创新,持续发展,把下一届委员会的工作做得更好。第三部分:第五届委员会工作计划要点第五届委员会的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以支撑、促进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奋斗目标,保证科技名词工作的活力和持续发展。在审定公布科技名词这项中心工作中,进一步突出创新机制,抓住新的工作增长点,以保证科技名词工作的活力,向着更广、更深的方向推进。一、进一步完善科学名词体系审定公布科技名词是全国科技名词委的中心工作,前四届委员会已建立了61个分委员会,公布了66种科技名词,本届委员会将进一步完善这一科技名词体系,在已有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学科领域,开展综合性学科的名词审定,基本完成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领域各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同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支持下,适时地、积极地开展社科领域名词审定工作,使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覆盖更广泛的领域,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已公布第一批名词的学科,也要及时进行补充、修订工作,未加定义的学科在审定第二批名词时,原则上应当加注定义。本届委员会将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和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需求,进一步拓展学科领域,做好相关学科分委员会的建设工作。近期将开展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经济贸易、经济学、考古学等学科分委会的调研和建设工作。本届委员会将继续深入开展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工作。计划开展名词审定以及修订、增补和加注定义工作的学科包括:资源科学名词(定义本)、语言学名词(定义本)、力学名词(定义本)、化学名词(定义本)、材料科技名词(定义本)、医学名词(部分分支学科)、中医药学名词(内、妇、儿科,定义本)、管理科学名词(定义本)、机械工程名词(定义本,4~5)、环境科学(定义本)、能源科学(定义本)、经济贸易(定义本)等40个学科(详见附件)。二、克服各种困难,抓紧开展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当前,海峡两岸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祖国和平统一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心声。与此同时,台独分子的各种分裂图谋与活动也会非常激烈和活跃,在此形势下,我们必须积极稳妥、加倍努力地开展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好切切实实的非常具体的基础性的工作。本届委员会将根据不同学科领域条件成熟的程度,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促进“三通”、促进科技、文化、经贸交流的原则,开展天文学、测绘学、动物学、经济贸易、电工电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20个学科的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详见附件)。三、科技名词审定工作要进一步突出创新机制本届委员会在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中要进一步突出创新机制,在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和方法上不断创新、不断前进。1.探索通过网络组织审定工作的新形式。通过利用网络形式,更广泛地联系和征询全国同行业专家的意见,并提高审定工作效率。2.利用联网的方式,更便捷、更广泛地整合与利用国内外相关信息资源。3.加强同新闻媒体及相关部门的合作,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力度,在更大的范围内宣传、推广和应用规范名词,更好地发挥名词工作的社会效益。4.继续加强科技新词和社会热点词的发布试用工作,形成灵敏和快速的反应机制。加强同国内各语料库的联系与合作,研究科技新词汇的自动提取和认定功能。新词工作要紧跟科技、经济发展形势,并紧密结合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动态,重点发布社会各界所关心的热点词和敏感词。对已发布试用的新词,在收集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及时组织专家进行终审、正式公布。四、加强术语学的理论创新工作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已开展20年,有许多实践经验有待上升为理性认识。当前国际上虽然已形成现代术语学理论,但是汉语不同于西方拼音文字,不能照搬国外的术语学理论。汉语术语学必然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我们应当做好这项知识创新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的术语学派。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术语学理论研究工作,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不断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断提高审定工作水平。1.选择适当的课题,争取在国家级层面上立项,依靠各学科领域在术语学方面有志趣、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开展深入研究工作。2.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组织术语学方面的知识讲座,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术语学研究方面高级人才。3.组织编译和介绍国外的术语学理论专著,借鉴国外有用的知识,为开展中国汉语术语学理论研究做一些基础工作。4.积极组织编写《汉语术语学研究文集》、《汉语科技术语学概论》,推动理论建设的发展。在此项工作中,要注意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提高我国的术语学研究水准,提高我国科技名词的规范化水平。五、进一步加强规范科技名词的推广应用工作20年来,名词委已审定公布了66个学科的规范科技名词,今后每年还将有新的学科名词陆续问世,为更好地发挥名词工作效益,应当继续加强宣传推广的力度。科技名词规范化不仅是科技领域内的工作,而且是维护国家语言统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一工作涉及面非常广泛,必须紧密依靠全社会力量来做。1.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媒体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泛的传播优势,促进规范名词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2.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工作进展,取得支持,以加强科技名词的行政推广力度。3.改进和加强出版发行工作。在出版工作中要确保名词书的编辑、印刷和装帧质量,增加出版物品种,及时出版合订本和电子版,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充分利用现有发行渠道以及尽可能地扩大发行渠道,扩大名词出版物的发行数量。4.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加强与各行业、各领域的联系,加强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名词工作成果渗入到各个方面。六、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本届委员会工作期间,要继续保持和加强与国内各相关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保持和增进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相关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做好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在世界上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世界上已兴起汉语热。汉语将走向世界,中华文化将走向世界,我们一定要做好科技名词的统一工作,进一步加强同世界上术语学研究和工作机构的联系,使汉语科技名词在国际交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七、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党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应当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近几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第五届委员会将更积极、主动地提供人才、技术资源方面的无偿援助,使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在“科技兴边”中发挥好自己应有的作用。八、办好刊物努力办好《科技术语研究》期刊。杂志社要更好地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广泛联系作、译者,面向广大读者需求,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为体现高层次、高品位,刊物要积极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策划与科技名词工作有关的新栏目,加强期刊与科技界的紧密联系;二是加大术语学理论研究方面的内容,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理论为刊物的重要任务;三是积极宣传科技名词工作方针政策,使刊物成为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四是增强刊物的知名度,加大发行力度,更好地发挥刊物的社会效益。九、继承和发展名词工作科学文化全国科技名词委在成就一支优秀的科技名词队伍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名词工作的科学文化。今后,我们应当进一步发掘和完善这一科学文化的深刻内涵,保持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其成为科技名词工作队伍持续进取和开拓创新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各位委员、各位代表,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20年了,我们带着2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也带着更新的奋斗目标,迈向新的里程。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将科技名词工作正确地纳入国家的政治经济大局、科技文化大局之中,以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指导名词工作,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紧跟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不断进取,将这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推向前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2006年3月29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了2006年度常委会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路甬祥,副主任程津培、于永湛、赵沁平、刘青,常委陈运泰、李济生、陆汝钤、王永炎、张焕乔、张礼和、张晓林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潘书祥、王延中、周文能、孙公民、沈华、赵洪等近20人出席了会议。会议首先听取了全国科技名词委专职副主任刘青同志关于“全国科技名词委2005年的工作总结和2006年的工作计划要点”的汇报。2005年工作情况:2005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在以路甬祥主任为首的常委会领导下,依靠广大专家学者和专职工作队伍的共同努力,很好地完成了全国委员会换届、纪念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20周年和科技名词审定及公布出版等项任务,各项工作均取得良好成绩。1.全国委员会的换届及20周年纪念工作,在常委会领导下圆满完成。2.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和出版工作。(1)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科技名词体系,共开展了22个学科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其中有5个学科完成了全部审定任务,其他分委员会也都按计划完成了当年任务。(2)按计划出版了《航天科学技术名词》等5本名词书;此外还组织了已公布名词大合订本的统版和协调工作,出版了所有已公布名词的光碟。(3)拓展了新的学科领域的名词审定工作,先后成立了材料科学、计量学以及第二届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3.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开展了化工、经济贸易、遗传学等14个学科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4.开展难点词和新词的规范工作。(1)组织专家对一些社会关心的用词用语进行了讨论,如“生态环境建设”、“分子量”、“原子量”等,讨论非常深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颁布的第111号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第111号元素的中文定名草案,并于2006年1月组织化学、物理学、语言学界专家召开了第111号元素中文定名研讨会,会议达成了完全一致的意见,通过了此定名方案。5.术语学研究和交流工作。根据“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会议精神,积极地在术语学研究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得到了国内更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参与。6.期刊工作取得较大发展和进步。从2005年起,《科技术语研究》期刊增加了出版内容,配合科技名词委重点工作,宣传科技名词委成立20年所取得的工作成就和工作方针,及时跟踪报道科技名词委的重要活动,同国家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05年十大科技焦点名词》。此外,期刊在印刷、装帧方面的水平有所提高。7.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名词工作。积极支持新疆、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名词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技术问题。2006年工作计划要点:2006年整体工作思路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积极开展审定科技名词主体工作,把握住新的机遇和新的工作增长点,突出机制创新、知识创新和工作创新,使各项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1.继续开展好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工作。现已开展审定工作的有化学、语言学等17个学科,2006年在稳步开展上述学科工作的基础上,新启动环境科学、林学、冶金、社会学等16个学科。根据上述计划开展审定工作的学科共计33个。其中将完成资源科学等一些学科的审定及公布出版工作。2.继续开展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2006年安排经济贸易、天文学等17个学科,继续开展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3.开展好科技新词和专项名词的发布试用工作。新词工作要紧跟科技、经济发展形势,并紧密结合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动态,更多地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重点发布社会各界所关心的科技新词。对过去已发布试用的新词,在收集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及时组织专家进行审定、正式公布。4.进一步加强宣传推广工作。在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的基础上,加强宣传工作,扩大与新闻媒体的合作,扩大科技名词委的社会影响,深入开展科技名词应用推广工作。5.继续开展好术语学研究,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2006年要进一步开展术语学研究工作,继续保持与国内外术语学界和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讨术语学理论和应用方面的课题,并要有针对性地落实“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上提出的工作任务。6.继续办好刊物,使之成为科技名词工作和术语学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7.加强术语数据库和网站建设。2006年要进一步增强网站的科技名词查询功能,扩大科技名词委网站在读者中的影响;逐步增强网络化技术在审定工作中的作用,探索网络化审定工作的可行性。此外,还将实施多语种术语库的建设工作,逐步建立起多语种的全国科技名词委数据库。8.继续支持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2006年将积极、主动地为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人力、技术资源方面的无偿援助,使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在“科技兴边”中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参加会议的各位代表认真审议了工作报告。各位代表在发言中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科技名词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了全国科技名词委过去一年的工作,并对2006年的工作计划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参加会议的部委领导还表示要从各个方面大力支持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工作,共同完成好我国的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路甬祥主任在听取汇报和会议代表审议意见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重点指出,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央提出的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科技名词工作不仅具备科学性的特点,同时又体现了很强的社会性,因而我们的工作要始终放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大局、科技文化大局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大局中进行战略定位,把它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加以认真规划、抓紧抓好。路甬祥主任在谈到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时指出:两岸科技名词工作是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不仅我国大陆要求名词统一,台港澳地区的名词也需要统一,这项工作的重点就是开展交流、推动统一。无论台湾地区的政治形势发生什么变化,我们都要积极推进、毫不动摇,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历史性的贡献。路甬祥主任在对科技名词工作的其他各项任务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后,再次强调,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实力的不断发展,科技名词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科技名词委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为此,我们要扎扎实实做好这项基础工作,使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为支撑科技发展、传承中华文化和促进社会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1996年9月10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了由各学科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有关同志参加的科技新词工作会议,研究和探讨科技新词发布试用工作任务,对近期新词工作进行布署和安排。参加本次工作会议的各学科代表共有45名。全国名词委副主任潘书祥主持会议并介绍了全国名词委新词工作及其他一些工作的进展情况。潘书祥同志指出,当前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很快,我国在引进国际上一些先进技术的同时,也随之引进了大量科技术语。由于很多术语没有统一的定名,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汉语名词混乱现象。全国名词委抓新词工作,首先是要把好新词的“进口”关,给予正确恰当的命名,以满足社会需求。各学科分委员会应充分发挥学术优势,积极开拓收集新词渠道,尽快予以科学命名,起好引导社会、引导传媒的作用。全国名词委办公室樊静同志向会议介绍了全国名词委近期开展新词工作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步骤,并对全国名词委《关于开展科技新词工作的意见》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阐释和说明。与会代表围绕开展新词工作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结合各委员会的工作实际发表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当前科技新词产生速度快、数量大和定名混乱的形势下,全国名词委决定开展新词工作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这对于规范科技名词,服务社会、引导社会以及加强科技名词审定的基础工作,都将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在此次会议上,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和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吴鸿适、张伟和李竞等三位同志分别介绍了开展新词工作的经验体会。如电子、计算机分委员会积极开展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工作,应用学术刊物推广规范名词;天文学分委员会在审定名词的同时即十分重视收集新词,并予以讨论定名,为目前新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等经验十分值得重视和推广。会后,根据各位代表的建议,全国名词委对《关于开展科技新词工作的意见》作了修改和补充。全国名词委希望并欢迎各分委员会委员和热心于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广大学者、专家和科技人员积极向全国名词委和各分委员会提供科技新词(包括已有初订中文名和征询订名的各类科技新词),共同开展好这项工作,为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明中后期,作为与阳明心学并存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出现,影响了一大批学者做学问的理路。他们逐渐以"实用"为指向,以面向生产、生活为研究旨趣,总结扬弃以往实践经验、设计开发新型实用技术,直接促成了明朝技术科学的大发展。其中,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这样一股"实用"之风,是经济、政治、社会、中西汇通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产物。我们从明代此阶段技术科学兴衰发展的因果分析中,可以尝试着找到回应"李约瑟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2.
涉及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转基因作物推广争议,是政府、科学共同体、媒体与社会公众等多主体多元叙事的结果。政府对科普工作的主导不力、科学共同体单向叙事的失效、媒体对信息层级化的编码与操控以及社会内部社群分化的加剧,合力促成了这场社会性的科学争议。在现代性的心理焦虑下,公众对以转基因育种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风险的恐惧与拒斥,在激进的心理对抗、文化对抗和社会对抗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反转"氛围。整个社会迫切需要一场科学精神的启蒙,在理性中审视和适应常态化的不确定性风险。  相似文献   

13.
宋代学术性质对构建新型天地观念极为有利,它以自然之学、象数之学、动静之学的精神,突出影响了宇宙观的理论范式,并使得抽象性与形象性空前结合。借助先天易学,宋代理学家对宇宙形态进行了理论设定和易学验证,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假说。对宇宙形态及物质阴阳刚柔交粹的认识、对天体密度的关注,对地外空间的理论证明,甚至对物质来源于非物质的思考、对宇宙间不可见物质存在的预测、宇宙结构与力的作用的探讨等,都深刻反映了宋人强烈的探索精神,有的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工程范畴演变考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从词源的考察入手,阐述中国工程一词含义演变及engineering词义在西方的发展,从而探讨工程范畴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各位委员,各位代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自1985年4月正式成立以来已经四年多了,第一届委员会圆满完成了使命,这次大会将组成第二届委员会。现在我代表第一届委员会做工作总结报告,并提出第二届委员会工作要点,请审议。第一部份 第一届全国名词委员会工作总结统一科技名词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须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统一科技名词,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与行业间的沟通,科技书刊和教材等出版物的编译出版,科技情报信息传递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我国自然科学名词工作历史悠久,有着光荣的传统,老一辈科学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建设具有我国特点的自然科学名词,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为首,组织了全国许多学科领域的科学家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审定了一批自然科学名词,现在名词委员会中许多老科学家曾参加过那个时期的工作。这批自然科学名词对我国近三十年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载入了史册。以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名词审定工作中断。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我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出现了新局面,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使用,对统一科技名词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它标志着我国自然科学名词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全国名词委员会的工作得到了国务院的重视以及国家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委员会成立时,严济慈副委员长以他六十多年的亲身经历,对我国自然科学名词的历史、现状及其在四化建设中的作用做了重要讲话。1987年当第一个审定完成的《天文学名词》即将公布的时候,在《国务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国函[1987]142号)中指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审定公布各学科名词是该委员会职权范围,经其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并指出“各学科经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国务院授权该委员会自行公布。”李鹏同志曾发来贺信,强调“审定自然科学名词,统一科学技术术语,实现科学技术的规范化,以适应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需要,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此外,委员会还曾得到了方毅、宋健、钱学森、卢嘉锡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指导和有关部委的支持。四年多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的领导下,在国家教委、中国科协、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委员会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建立了一支自然科学名词审定队伍我们已组织了以基础学科为主的31个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进行审定工作。它们是:数学、物理、力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土壤学、测绘学、海洋科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昆虫学、农学、林学、医学、电子学、自动化、计算机科学、石油科学、自然科学史、自然辩证法,以及交叉学科和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两个协调委员会。有一千多位学者、专家、教授应聘为各学科审定委员会委员。还有更多的专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参加书面审查或座谈讨论等各种形式的审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在学术上有较高水平,又有权威性的审定队伍。全国数千位科学家组成为一个整体从事系统的名词审定工作,这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前所未有的,对我国自然科学名词工作来说是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我代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向为我国科技名词统一工作作出贡献的各位学者、专家、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二、制定了自然科学名词的审定原则与方法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具有我国特点的审定名词原则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初步建立了按自然科学体系分学科进行名词审定;在学科安排上遵循先基础后应用,先单科后综合;学科内部按术语的概念系统;学科之间交叉的名词一般按照“副科服从主科”,“主科尊重副科”,“加强协调统一”等原则。2.坚持按概念定名、“一词一义”的原则,解决好“一义多词”和“一词多义”的问题。对影响较大的比较习用的名词进行改动时,要允许这些习用词有一个逐步淘汰的过程,逐步实现统一。3.解决好定名的科学性和约定俗成之间矛盾和统一的问题。一方面对于那些不科学的,易引起概念混乱的名词要按照科学性的原则予以纠正,另一方面要注意对一些应用范围较广,虽不很科学,但使用已久,已为大家接受的名词不轻易改动,以免造成新的混乱。4.对以外国科学家(或地名)命名的名词要遵照“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尊重规范”的原则,综合考虑,统一定名。5.注意贯彻“学术民主”和“协商统一”的原则。在各学科审定委员会定名的同时,建立广泛分发草案征求意见、认真讨论反馈的意见;召开协调会、研讨会;聘请专家复审等制度和措施。三、完成了一批名词的审定工作根据审定工作条例的要求,先着手审查各学科的基本词。我们着手对大量的科学名词进行多次筛选,选出基本词进行审定,目前已初步列入第一批公布的大约有12万条。到1989年11月为止委员会已按计划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公布了9个学科的名词,包括天文学、大气科学、土壤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物理学(基础物理部份)、微生物学、林学、医学(第一分册)共2万多条名词。另外海洋学、遗传学、生理学、测绘学等学科已完成审定,正在进行排印或后期整理工作。余下的学科分别进入了不同的审定阶段。以上公布的9个学科都已正式出版。为了有利于加强与港台,以及华语地区的交流,1987年委员会工作会议决定试行组织出版海外版(繁体字本),现在天文学及大气科学的海外版已经出版。四、修订、更正、统一了某些长期混乱的名词在各委员会慎重讨论的基础上修订和统一了一批科技名词。如大气科学中的“临近预报”一词,曾分别有5个同义词,这次公布时确定了统一的订名。又如天文学中以地名命名的术语中,长期来有“格林尼治”和“格林威治”两种名称,这次审定按照外国人、地名“名从主人”的原则,统一定为“格林尼治天文台”,如“格林尼治平时”等。审定中纠正了某些错误的或不当的定名。地理学名词“潟(音细)湖”,有人误写为“泻湖”,致使两种写法同时流行,这次审定时,统一为“潟湖”。1986年我国推行夏时制,起初广播电台报时的名称定为“北京夏季时间”,天文学名词委员会根据天文学历法的计时标准中的订名,建议将这一名词订正为“北京夏令时”,经全国名词委员会向有关部门反映后采纳了这个意见,避免了名词的混乱。此外,名词审定委员会还对当代出现的某些科学新概念、新物质、新方法进行了命名;划清了一些概念易混淆或使用混乱的名词;区分了若干“同名异义”的名词;淘汰了某些旧词,简化了部份名词。这次审定中所改动的订名,还有待在推广使用中经受考验。我们相信,凡是改得好的,一定会逐步为大家接受。若有不当之处,我们将在以后进一步研究,继续修订。五、加强了委员会办公室的建设办公室是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办公室的同志们贯彻执行委员会的工作方针,具体组织落实完成各项任务,成为沟通全国委员会与各分委员会之间的纵向联系,促进各分委员会之间横向交流与协调的桥梁和纽带。从审定委员会的筹建、组织审定、制定草案、计算机处理、校对、出版等每一个环节,他们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办公室编辑出版了委员会的学术刊物《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已出版了十期,发表了约140篇文章。这个刊物成为我国第一个交流名词工作经验、探讨术语学理论的园地,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此外,还编辑了简报70期,及时交流经验,指导工作。他们还注意结合名词审定工作开展应用术语学研究,多次组织了报告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六、开展与港、台及国际上的交流为了促进大陆与港、台科学技术的交流,科技名词的统一是一个重要方面,许多委员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工作,有的通过学会或科学家之间的联系,寄送草案征求意见,还有的通过书信交换意见,利用国际学术活动的机会交流讨论,或通过港台的出版物了解他们的定名。个别分委员会还聘请了香港地区的专家为委员,以促进相互的沟通和了解。我们与国际术语标准化组织、国际术语情报组织等建立了联系,邀请了国外术语学专家前来讲学,介绍术语学研究的理论和经验。也曾派人参加了主要的有关术语工作的国际会议,考察了国外术语数据库的情况。通过这些活动,使我们可借鉴国外的理论方法和经验,推动开展我国科技名词工作。四年来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首先要感谢参加审定工作的各位委员,大家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的作风,艰苦工作,不计报酬做奉献的精神,是取得成绩的重要保证。办公室的同志在人员少、任务重,工作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努力,保证了审定任务按计划顺利完成,做出了显著成绩。由全国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组成的正副主任会议,是委员会的领导集体,我们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讨委员会的组织、规划、方针、经费以及审定工作中某些重要的问题,保证了委员会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这里我要汇报一下,对这项与科技和经济活动关系密切的基础建设性的工作得到了许多部门和单位的热情支持与帮助。在目前国家计划拨款有困难的情况下,按国务院批复文件的精神,我们的经费主要是由科学院和国家科委分担。宋健主任和周光召院长对此都曾作了批示,这一工作还一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国家教委在教育经费很紧张的情况下也曾给予资助。审定工作中还得到有关学科的学会、国务院有关部委、研究单位等部门从经费、人力、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的支持,这里要特别向他们表示感谢。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为自然科学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打下了基础,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譬如个别学科进展缓慢,影响了整体安排;新概念订名注重不够;概念、定名、定义三个环节掌握得不够好,对定义重视不够;已出版公布的名词还存在个别技术性差错或不当之处;极个别基本词或常用词,有关学科间未能协调一致,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今后认真改进。另外,还应加强对已公布的名词的宣传贯彻工作,要通过多种渠道使大家了解并使用已公布的名词,特别要注意新闻报道、书刊、教材、工具书编辑出版时使用规范的名词,使我们的工作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第二部分 1990-1993年工作计划要点第二届委员会正副主任最近讨论了今后四年工作的初步设想。一、审定工作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1.根据国务院对(84)科出1242号文关于名词委员会方针、任务批复的精神,我们将继续开展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及交叉学科范围内的科学名词的审定,予以公布。2.按照先基础,后应用,先单科,后综合,注意结合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和财力的可能,有步骤地开展审定工作。3.继续按照审定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审定工作,主要审定各学科的基本词。4.对学科之间交叉的词,注意加强协调。并注意与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的部分术语标准的协调统一。5.努力争取各方支持,扩大财力来源,今后在各学科名词出版公布时对主要的资助者将分别予以署名。6.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确定名词术语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方法。二、今后四年的主要任务是1.第一批已开展审定,目前尚未完成工作的学科[遗传、生理、海洋、测绘、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地质、自动化、电子学、物理(第二册)、医学(第二到第五册)、解剖学(两册)、数学、力学、古生物、动物、植物、细胞生物学、计算机、自然科学史、农学、石油、昆虫等],今后四年内应抓紧完成审定并公布。2.继续开辟一批学科领域进行审定,例如计量、航空航天、水产、化学工程、煤炭、水利、电力、土木工程、建筑、冶金、机械等学科将酝酿、筹建审定委员会,陆续开展审定工作并争取一部分学科完成审定任务。3.自然科学名词的审定和统一工作,是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凡已完成第一批审定任务的分委员会,应注意听取反馈意见;注意收集不断产生的新科学概念和新名词,提出命名意见;研究第一批审定中遗留的问题,逐步开展第二批审定工作。审定名词的任务是对科学概念(或事物)命名,公布时应该说明该词所代表的概念,即它的内涵本质,使所定名词的“所指”有据可依,不致产生误解或混乱。今后第二批公布时,一般要求给出定义性注释。此项工作目前将先进行试点。4.加强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报刊杂志,利用各种会议,采取各种措施,使所审定公布的名词被推广采用。同时要注意收集反馈意见,以便今后修订。5.扩大计算机在术语工作中的应用,筹建多功能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性术语数据库,使术语工作实现现代化。6.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重点是加强与港、澳、台,国外华语地区、华裔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和联系,通过各种途径,促进相互了解,以利自然科学名词的统一。继续与国际术语组织保持联系。7.加强办公室工作,进一步调整、充实人员,保持一支少而精的队伍,完善管理制度及设备配备,以保证任务的完成。继续办好《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各位委员,第二届委员会在我们跨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新时期诞生了,在我们进入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名词的审定和统一这一基础性的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汉语是世界五分之一人口使用的语言,我们的工作艰巨而细致,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同心协力,兢兢业业,克服困难,努力创造优异的成绩,为建立汉字科技术语体系,在2000年前基本完成一整套具有我国当代特点的科技名词术语而奋斗。为促进我国早日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作出我们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风险观念视野下的科技观立足于对“技术公害”等现实问题的反思,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复杂矛盾。这对于我们超越传统科技观,富于启发意义。但这种科技观的后现代主义消极立场,决定了其诸多的局限性。本文意在表明,我们应当把化解风险危机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作为新型科学技术发展的契机,切实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抓住西部大开发大好机遇,加速西部信息化发展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在知识与信息的经济、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时代背影下,我国西部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尽快取得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首先应该把加快信息化发展进程作为第一重要的,也是第一关键的战略目标。在分析了影响西部信息化发展速度的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加速西部未来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对策性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同志们: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现在开幕。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传达、贯彻国务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汇报两年来名词审定工作情况;交流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经验;讨论和研究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协调问题。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京的全国委员、各分委员会的负责同志及主管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的同志。我们邀请了有关单位的领导同志,新闻出版界的同志。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出席会议,我代表委员会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现在请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委新技术局局长汤丙午同志传达国务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国务院批文的下达,表明国家对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十分重视和关怀,也标志着科技名词术语审定统一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国务院的批复,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严济慈副委员长在1985年4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回顾他早年从事科学名词统一工作的切身体会中,曾提及审定统一科技名词术语的权威性,是通过长期艰辛的工作体现出来的。我们要学习严老对待科技名词术语严肃认真的精神,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谦虚谨慎的求实精神,扎扎实实做好这项工作,出色地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在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标准局的共同努力下,名词审定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天文学是这次名词审定工作的试点学科。在两年多的工作中,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对审定原则,选词范围,审定的程序和方法,以及编排体例等问题进行过多次研究,根据委员会的《名词审定工作条例》,统一了认识,按专业分工,选取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名词,形成名词审定初稿,经过全体会议审议,对《初稿》收列的词目进行筛选,按照名词术语必须正确表达所指事物概念内涵的原则,根据汉语特点和语言习惯,确定汉文名称。对于订名有争议,概念易混淆,包含新概念的新名词和具有我国特点的名词术语,加以定义性注释;然后按照相关含义排列,汇总整理,印制成征求意见稿,寄发全国有关单位,广泛征求天文学家的意见。委员会认真对待各方面反馈回来的意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做到广开言路,博采众长,萃取精华,集思广益,力求在审定名词术语过程中,认真处理好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之间的关系。天文学名词草案经过几上几下,反复认真地讨论,在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第一批一千九百五十六条天文学基本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经国务院授权委员会,昨天已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第一批经审定公布的天文学名词已由科学出版社印制成书,将在国内外发行。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负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两年多来,我们确定了委员会的工作方针,制定了审定计划、实施方案和步骤,讨论并研究了名词术语的审定原则与方法。相继建立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学、林学、医学和技术科学等29个分委员会,积极开展本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截止到今年八月,委员会组织了各种审定会、座谈会和协调会共约150次,参加会议约4000人次,各分委员会共提出名词审定初稿12万余条,经过初审筛选和征求意见,进行三审成为终审稿的有9300条(医学未计入内)。除天文学名词外,土壤学名词已完成终审,正在整理上报。今年内,物理学、微生物学、气象学、地理学第一批名词和无机化学命名原则等均将完成终审。明年将有更多的学科完成终审上报。预计三、五年内将完成29个学科第一批基本名词的审定工作,为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统一与规范化奠定基础。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在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中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已故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明确指出,学术名词统一工作“乃是一个独立自主国家在学术工作上所必须具备的条件。”1985年,方毅同志在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自然科学名词审定是我国科技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尽快实现科学技术名词术语的标准化、规范化,逐步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术语数据库是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迫切需要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愿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事业的各行各业,都提出科技名词术语必须统一的迫切要求。只有使用统一的名词术语,才能适应当今高度自动化的信息技术时代的需要。因此,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支持。委员会已建立起一支由各学科的专家组成的近千人的审定队伍,负责审定本学科的名词术语。各分委员会还聘请了一些建国初期就积极参加名词术语审定工作,在我国学术界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作为顾问,指导本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一些老先生,虽年逾古稀,身体不好,仍十分热心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提出宝贵和中肯的意见。在分委员会工作的很多同志,是科技战线富有实践经验的中年骨干,他们工作繁忙,重任在肩,仍挤出时间,积极参加名词审定工作,努力作出贡献。有些单位的新、老领导同志亲自担任分委员会的正、副主任,领导名词术语审定工作,从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和单位,给予我们工作很多帮助。在此,我代表委员会,向为实现我国科技名词术语规范化作出贡献的有关方面和个人致以由衷的谢意!委员会的办公室是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办公室执行委员会对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统一安排,落实委员会为解决审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所采取的决策和措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不仅沟通了各分委员会与全国委员会之间的纵向联系,而且促进各分委员会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协调。目前办公室人员不足,工作条件较差,但同志们勤勤肯肯地工作,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他们深入各分委员会,了解审定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工作业务水平。对审定工作中的共同性问题,例如,审定工作的目的、任务,学科间的交叉、协调,以及选词、定义和编排体例等问题都作了讨论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名词术语审定的原则及方法》(草稿),请大家提出修改意见,使各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办公室编发了《简报》,及时报道各分委员会的工作情况和经验,推动审定工作的开展。此外办公室编辑出版了会刊一一《自然科学术语研究》,介绍了当代术语学的理论与方法,刊载了专家们对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建议和主张,是我国研究和探讨自然科学术语学的学术性刊物,受到国内外术语学界的关注。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性工作,又有涉及亿万人使用的实际问题。审定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处理好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之间的关系,譬如对新订的名词术语,将订名的科学性、系统性放在首位;对已经流行的名词术语,应该注重统一性,尊重约定俗成的原则,不轻易更改。其他如主科与副科的关系;专家审定与广泛听取意见等问题都要继续不断地总结经验,给予妥善解决,使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日臻完善。我们今后的工作任务繁重,在首先做好基础学科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前提下,同时逐步开展一些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现有的29个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工作,应向本学科深入发展,使专业名词术语的订名规范化、系统化。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应紧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步伐,与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时代的特点。因此,对国民经济建设事业密切相关的学科,特别是新技术、高技术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应努力创造条件,根据具体情况逐步铺开,确保各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高质量地完成。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委员会在集中力量搞好汉文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同时,应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名词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名词工作,要根据本地区教育、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切合实际地制定适合本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订名原则与方法,毋须强求一致,条件具备后逐步开展工作。委员会开展工作以来,逐步与国际术语情报组织建立了联系,与加拿大、奥地利、英国、丹麦、芬兰等国的术语学机构及个人保持资料文献交流,两次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第37技术委员会(术语委员会)会议。国际术语情报中心邀请我们委员会作为该组织的创始成员之一,并在其通讯刊物上介绍我委员会的情况,表达了对我国所使用的汉语科技名词术语的极大兴趣和关注。汉语是世界五分之一人口使用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除我国外,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使用汉语,或使用与汉语汉文关系十分密切的语言文字。做好我国的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工作,为今后对外科技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对使用汉语的地区,应沟通情况,加强联系,促进交流,使我炎黄子孙,在世界科技进步的宏伟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重要的贡献。同志们,委员会两年多来的工作为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打下基础,随着国务院批文的下达,我们认识到今后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因缺乏经验,难免还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欢迎同志们批评指正,我们将虚心接受,加以改正。努力做好科技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我们热切希望得到科技界、教育界、经济界、文化界、新闻出版界等各方面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共同为早日实现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而努力!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2):124-128
针对在传统戏台设"共鸣瓮"以增强戏曲演奏声学效果的说法,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声学原理以及相关实验数据的分析,指出"设瓮"一说广为流传,亦在个别传统戏台确有其事,但是由于"瓮"而产生振动,实为选择性频率吸声。而在考古中发现的瓮,其共振频率并不在人声和传统乐器的主要频率范围,实无"助声"之效果。尽管如此,古人对传统戏场的"助声"仍然做了有益的尝试,如戏台藻井和八字壁等建筑形式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的科学哲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的不同“定位”,强调研究范式的转变与惟一注重新论题的引进相比是更为恰当的。对于“现代科学”,特别是相关世界观的自觉反思被看成“后现代科学哲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就“后现代科学”的建设而言,又不应集中于某一种具体的观点,而应更加强调它的开放性,变化性和多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