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2月期间华亭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该院)发生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经过整理统计,探讨引发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并针对胜地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84例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的患者有27例,占32.14%;不良反应发生在给药后的30min内的有52例,占总数的61.91%;不良反应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的有32例,占32.14%.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药物自身性质、患者个体差异以及临床用药规范化程度三个方面.结论:分析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并有效预防,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疗效,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酒泉市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酒泉市人民医院2006年上报的74例ADR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4例ADR中,小儿和老年患者较多,分别占总例数的33.8%和23.0%;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91.9%;由中药制剂和抗感染药物引发的居多,分别占总例数的40.5%和35.1%;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居主,其次是皮肤及附件损伤。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展开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3.
643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近4年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项目包括: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给药途径;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不良反应描述.结果:本组ADR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常见(44.79%),其次是输液样反应(15.40%)、消化系统(12.29%)及心血管系统损害(10.89%).结论:涉及的药物以抗菌药物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中成药.  相似文献   

4.
分析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不良反应的原因和应对方法。选取金昌市永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55例,起止时间是2017年1月~2019年6月。回顾患者的资料,对不良反应的症状表现、出现时间、发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制定合理用药措施。55例患者中,60岁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41.8%,其次依次为41~60岁(32.7%)、18~40岁(16.4%)、18岁以下(9.1%)。不良反应累及皮肤(36.4%)、肝肾(21.8%)、消化系统(18.2%)、血液循环系统(14.5%)、其他(9.1%);不良反应主要出现在24h以内(92.7%);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是溶媒选择不当(38.2%)、给药途径不当(27.3%)、输注速度快(18.2%)、个人体质问题(16.4%)。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时,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多,和年龄、溶媒、给药途径、滴速、个人体质等有关。提示医生制定合理用药措施,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口服给药是中药制剂最常用的给药方式,而中药制剂药效发挥的关键和前提是活性成分的吸收.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重点探讨了吸收促进剂对中药制剂口服吸收的作用、作用机制及其安全性,以期为提高中药口服制剂生物利用度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抗生素不良反应的规律及特点,指导合理用药,对全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154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析。605例抗生素不良反应占同期药物不良反应的39.11%(605/1547),品种以β-内酰胺类居首(44种),例次数也以有关β-内酰胺类最多(286例)。其表现累计例次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68例),最严重的表现是过敏性休克(6例)。因此,加强合理用药,慎用抗生素药,必将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赵辉 《科技资讯》2014,(36):55-55
目的:研究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原因与解决措施。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4年11月治疗的162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通过Person分析法分析其中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情况。结果:在162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共有81例因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占总比例的50%,其中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药物为喹诺酮类,共35例(43.21%),β-内酰胺类共有25例(30.86%)。而患者主要发生不良反应的部位为皮肤或软组织,占总体比例的58.02%,而消化系统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为27.16%。通过Person分析后,给药时间长、浓度过高、滴速过快、剂量过大都会影响不良发应发生几率。结论:该院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采取严格的监管与改进措施,保证医务人员在使用药物时更加正规,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降低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8.
调查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TCMI)临床应用现状,并分析其安全性。通过天水市中医医院管理系统调取2017-2019年活血化瘀类TCMI的应用信息,统计各种活血化瘀类TCMI的总用药金额、日用药金额(DDC)、用药频率(DDDs)、用药总天数,计算药物利用指数(DUI),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017-2019年销售金额位于前2位的活血化瘀类TCMI品种是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塞通,并呈逐年增高趋势;DDDS位于前3位的活血化瘀类TCMI品种是血塞通、冠心宁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各年度DUI0.9、0.9~1.1、1.1分别有2种、6种、2种;活血化瘀类TCMI所致不良反应累及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39.34%),其次是消化系统(21.31%)。活血化瘀类TCM在临床应用量较大,部分品种在用药剂量上存在不合理现象,而用药不良反应多有出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受累为主。故临床应加大对此类TCMI使用的监管,规范临床用药,以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评价喜炎平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日期2017年10月,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分析纳入研究喜炎平的用药剂量、适应病证、给药途径、合并用药、溶媒及ADR。最终纳入文献158篇,共17334例(不包括对照组病例),发生ADR 970例,ADR类型包括皮肤及附件损害(387例)、胃肠系统损害(271例)等,均经治疗好转。喜炎平在临床使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并有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0.
分析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并基于此制定合理用药干预措施。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天水市中医院2019年1月至12月各临床科室上报的老年人ADR报告进行分析,对患者性别、年龄、上报科室、致ADR的药物种类、给药情况、ADR累及器官或系统、ADR关联性评价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共筛选出314例老年人ADR报告,其中男性178例(56.69%),女性136例(43.31%),平均年龄(77.59±6.36)岁,60~69岁老年人发生ADR的占比最高(46.82%);内科上报ADR的比例最高(52.87%);致ADR最多的药物是抗感染药(27.71%),其次是中药制剂(22.61%);静脉滴注是导致ADR发生的主要给药方式;联合用药的患者发生ADR的比例较高,尤其是4种或≥5种药物联用;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是皮肤及附件(30.57%),其次是消化系统(22.61%)。老年人发生ADR的潜在风险较高,ADR涉及的药物品种较多,累及身体多个器官或系统。故应对老年患者规范用药,并加大用药监督力度,以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探究老年患者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特点,并对合理用药进行分析。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10月庆阳市中医医院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84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对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进行总结,探究如何提高用药安全性。84例患者共分离出137株致病菌,革兰阴性菌构成比为48.17%,革兰阳性菌构成比为29.20%,真菌构成比为22.63%;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药物中,头孢菌素类药物构成比最高(34.52%),其次为青霉素类、(17.86%)、大环内酯(14.29%);不良反应以皮肤过敏反应(30.95%)、消化系统反应(20.24%)居多;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适应症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用药时间过长偏多;不良反应多于给药后30min内发生,静脉给药的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老年患者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种类较多,临床医师应掌握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统计分析中成药常见不良反应(ADR),并提出改善对策。回顾性分析陇西县中医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集的112例中成药ADR报告资料,对患者性别、年龄、ADR发生时间分布、致ADR的药品类别、给药方式、用药情况、ADR累及器官或系统、ADR因果关系判断及转归等情况进行统计。112例ADR报告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1.20,年龄60岁发生ADR的比例最高(32.14%);ADR5~30min内发生(41.96%);致ADR的主要中成药类别为活血化瘀类,构成比为56.25%;静脉给药所致ADR最为常见,构成比高达67.86%;联合用药所致ADR比例74.11%高于单药应用的25.89%;ADR累及最多的部位是皮肤及附件(33.93%),其次是神经系统(18.75%);停药或对症处置后,91例治愈,20例好转,仅1例遗留面部肿胀。结论:中成药所致ADR较为常见,考虑和患者年龄、中成药类别、给药途径、用药情况等因素有关。提示应做好ADR监测工作,并加强用药规范化管理,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分析复方丹参注射液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随机选取平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的287份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的患者资料,并对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及发生时间,比较不良反应与服用剂量与过敏史之间的关系。患者不良反应表现有寒战伴恶心呕吐及腹泻,皮肤过敏,心律失常,心悸,呼吸困难,头晕,乏力等,甚至休克死亡;患者在第4-8d的时间段中,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以及使用静脉滴注后30min内不良反应率高;患者使用的剂量处于12-16m L之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患者有过敏史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其中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率也比较高。复方丹参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上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需规范注射液使用,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给药,减少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14.
对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予以有效分析,同时提出合理用药举措。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服用清热类中药饮片同时发生不良反应的136例患者,依据临床资料,了解发生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的人群分布,统计症状、累及系统情况,分析原因,记录转归治愈时间。①不同性别人群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发生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5岁年龄≤60岁。②因服用清热类中药饮片同时发生不良反应的136例患者,累及系统主要为消化系统(44/136,占比32.35%)、皮肤黏膜系统(29/136,占比21.32%)。③因服用清热类中药饮片同时发生不良反应的136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主要为药物因素(38/136,占比27.94%)、剂量不当(35/136,占比25.74%)、配伍不当(29/136,占比21.32%)。④因服用清热类中药饮片同时发生不良反应的136例患者转归治愈时间较短,80.15%患者转归治愈时间不超过5d。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发生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5岁年龄≤60岁,会引起消化系统、皮肤黏膜系统等出现损害,主要由于药物因素、剂量不当、配伍不当等造成,可通过把控质量、加大宣传等多个方面促进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调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临床使用安全性。选择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治疗的23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为正常组(未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和不良组(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236例患者分为185例正常组和51例不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61%。不良组60周岁以上、抽烟、喝酒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组静脉给药、联合用药、不合理用药患者例数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1例药物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最多。51例药物不良反应共涉及9种菌素类抗生素,以头孢哌酮发生率最高。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年龄、抽烟、喝酒、药物使用及药物种类等多种因素均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临床使用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16.
分析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临床使用情况,并提出合理用药举措。选择陇西县中医医院2019年11月-12月期间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患者570例作为调查对象,收集患者用药资料,统计不同科室、不同品种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使用情况,以及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不同品种的不合理用药行为。1)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总使用频次为603频次,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使用较多的用药品种依次为注射用血栓通、丹红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使用较多的科室依次为心内科、脑病科、骨科。2)570例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的患者中存在不合理用药行为的共94例,占比16.49%,不合理用药频次总计328频次,占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总使用频次的54.39%,不合理用药行为以适应症不合理、剂量不合理为主。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临床使用范围较广,但是存在适应症不合理、剂量不合理等不合理用药行为,实际应用需坚持整体辨证原则,结合个体实际情况准确给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一种治疗皮肤病的新理论、新制剂,观察其治疗痤疮等皮肤病的疗效。采用来自本科门诊的皮肤病患者共60例,其中痤疮患者50例,其它皮肤病患者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使用2天、7天、4周后分别观察皮肤变化和自觉症状及不良反应,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显示25名痤疮患者,使用巴洛特美4周后,有16名患者痊愈,8名患者明显改善,1名患者没有改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10例其它皮肤病患者使用巴洛特美后,病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因此,可见巴洛特美制剂对于临床常见皮肤疾病都具有较好的治疗功效。  相似文献   

18.
稀土钕制剂(RE-33,RE-41)的 LD_(50)如及经皮肤给药对心血管系统、造血功能和肝、肾功能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RE-33的毒性小于RE-41。腹腔给药的LD_(50)分别比口服给药的 LD_(50)小4或3.5倍,提示稀土钕口服吸收并不完全。经皮肤给药的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皮肤不论有无破损,对心血管系统、造血功能和肝、肾功能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临床使用稀土钕作为外用药是安全的。实验还证明稀土钕制剂对感染性炎症有抗菌消炎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帕米磷酸二钠与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5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帕米磷酸二钠组70例,唑来磷酸组80例.给药方法 :帕米磷酸二钠注射液60 mg,加入500 mL生理盐水内,静脉滴注4 h;唑来膦酸注射液4 m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内,静脉滴注20 min.两组均每4周给药1次,共3次.结果帕米磷酸二钠、唑来膦酸组临床受益率分别为84.3%,87.5%;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45.7%,48.8%.两者疗效及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相似,但唑来膦酸使用更为方便,帕米磷酸二钠价格则较为低廉.  相似文献   

20.
 乳香可舒筋行气,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痹症、湿阻病等多种疾病的常用药材,但乳香类药物存在诱发不良反应的风险。通过回顾性研究,将2022年1—6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开具含有乳香成分的中药处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描述、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旨在明确影响乳香不良反应的独立性因素。采用的指标包括处方中的乳香剂量、给药方式,患者的年龄、性别、过敏史以及记录不良反应类型等。结果共纳入108例处方,其中7例处方引发了不良反应,包括皮肤过敏6例、腹泻1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既往过敏史是影响乳香不良反应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说明现阶段中医临床实践使用的含有乳香的中药方剂所致的不良反应仅与既往过敏史有关,患者过敏史是合理用药、控制不良反应中需重点把握的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