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一直是中外教育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在对历史上几种关于教师与学生请客体关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师生主客体关系的再认识、认为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是一个在教学活动逐渐进行过程中的相互更替的动态循环关系。经历了教师与教材的主客体关系、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教师和学生与教材的主客体关系、学生与教材的主客体关系这样一个层层深入的认识过程。在这一循环往  相似文献   

2.
王船山教育哲学中的“双主体”思想,是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总结,最终对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作出的深刻探究。王船山教育思想中的“双主体”思想,既涵盖了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的客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的客体的基本思想,又涵盖了在教学过程中“双主体”相对主客互动与辩证统一的思想。王船山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双主体”思想对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丽  徐磊 《科技信息》2010,(24):51-51
教师与学生是构成体育教学中最活跃的两个因素,也是一对基本矛盾。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正确的导"和"主动的学"通常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质量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4.
胡媛媛 《科技信息》2009,(12):247-247
声乐教学要想实现主客体的统一,实现因材施教,不仅要研究客体,还要研究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师主体教学意愿和学生客体学习效果的统一。本文充分论证了实现这种主客体统一的方法,重点提出了声乐教学中“教师了解自己”和建立一种“师生沟通交流的民主教学新氛围”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声乐教学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新意。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就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进行探讨。学生是语文学习中的审美主体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对他们渗透美学知识和培养审美能力 ;教师是另一个审美主体 ,因为教师要先对教材进行审美 ,并经过再创造 ,然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 ,审美客体除了教材、教学形式、教师之外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的论断 ,由于学生“理智地”、“能动地、现实地复现”了教师的本质力量 ,所以反过来也是教师的审美对象。上述几个方面的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其地位是相对的 ,师生互为审美主、客体 ,并通过教材和教学形式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6.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不仅是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思想,面且也是教育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欲要全面正确理解它的本质涵义及其内在关系,首先须在思想方法论上转变。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教学过程,实际是个可控的具有育人成才功能的信息流通系统。“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都是辩证的。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主客体的二重性和同一性。机械地搬用两极模式的二分法,把教与学作为“一对矛盾”来考察,必然导致理论上的混乱和思想上的僵化。  相似文献   

7.
良好的教学意识,是教师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思想基础.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我认为数学教师应着重增强以下4个方面的教学意识.1增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的教应从学生的学出发,这是所有教师都明白的一个道理.等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必须发挥教师的水导作用.促使矛盾的本要方面由“教”转化为“学”,使学生的学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教学的组织、教材的讲解、教具的演示、学生的练习等环节,各个环节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学生学习信心…  相似文献   

8.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学主体,还是教学客体,都长期缺乏生气。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普遍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交流与互动。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了教学主客体主动性的缺失。“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正是为改变这种现状而提出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教学过程是极其复杂的认识过程,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活动、对教学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估构成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主要环节。其中,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学测量和评估的依据。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学什么”和教师课后检验学生“学”得怎么样,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怎么学”和教师“怎么教”的问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实践课程改革实施"问题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的本质有了重大的变革.根据课程改革目标,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提出了“问题教学”的概念,着重探讨了“问题教学”的内容及做法。  相似文献   

11.
"引导式"教学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授足够的知识给学生”是教师的第一职责.而学生学的效果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的方法。对于中专院校基础课教学,我认为应偏重于“导”。  相似文献   

12.
陈卫华 《青海大学学报》2002,20(3):83-84,86
在运用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优化组合的教学中,真正做到教师主导(传递信息),学生主体(接受信息),在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使作为客体的教材知识变为学生主体的认知结构,文中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教育教学当中教师和学生分别处于教学得主体和客体地位,但在施教学习的过程中,却又辩证的相互转换。为此,在提高教师自身能力素质和显性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这一客体的隐性主体地位,注重开拓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4.
声乐教学要想实现主客体的统一,实现因材施教,不仅要研究客体,还要研究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师主体教学意愿和学生客体学习效果的统一。本文充分论证了实现这种主客体统一的方法,重点提出了声乐教学中"教师了解自己"和建立一种"师生沟通交流的民主教学新氛围"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声乐教学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新意。  相似文献   

15.
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常量与学生变量的互动关系,研究二者的互动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需求的前提条件。首先“学什么”并不完全取决于“教什么”,而是受制于社会需求和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其次,“怎么教”与“怎么学”是对立的统一,但“怎么教”对“怎么学”却具有主导作用。对教与学的关注应是对韩汉语教学过程中处理教师常量与学生变量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简琦 《新余高专学报》2007,12(1):115-117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共同活动的双边,是互为主体又互为客体的辩证关系,也即"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体"。在这一规律的支配下,教学过程中就必然会有一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互相适应的现象,那就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现有的学习特点和水平,学生的学也要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发展这种师生双方的互适应能使教学过程更协调、合作和顺利,发展它的关键是抓住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这个互适应的交接点,并解决好有关问题。这一原理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7.
教学过程的客体问题是探讨教学基本规律所涉及的核心问题之一.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作为主体的条件和基础,但究竟在怎样的情况下,主体移位,客体发生变化,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凡为教,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使教学过程成为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创造潜力的统一过程。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根据作者在教学中的切身感受和经验、教训,对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教学生“会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教给学生掌握知识“内化”的思路与方法,使学生具有“自得”知识的本领,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刘红 《科技信息》2007,(10):221
长期以来,我国的声乐教学一直是一对一的形式讲授,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上占主导地位,学生在接受教学中占主体地位,师生之间密切配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是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教学过程是以课堂为中介,通过教师和学生参与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过程。素质教育模式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导知、导能、导智与学生获知、启智、培能的过程,是教师教书育人与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主导与主体、外因与内因辩证统一、和谐发展的过程。物理教学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1教学中主导与主体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与学有机组成的双边、双向活动。只有教师的教,没有学生的学,便只能是教师的“自言自语”。反之,只有学生的学,没有教师的教,那只能算是自学,不能称为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