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HF28的筛选与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出微生物絮凝剂HF-8,并对菌株的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培养基最佳配方(g/500mL):蔗糖10g、(NH4)2SO4 0.2g、KH2PO4 2g、K2HPO4 2.5g、NaCl 0.05g、Mg(SO4)·7H2O 0.1g、水500mL;最佳培养条件:温度30℃、初始pH值6.O、摇床转速120r/min,优化之后的絮凝剂对高龄土悬浊液的絮凝率提高到了90.3%。  相似文献   

2.
通过高岭土悬浊法考察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絮凝活性,采用平板划线法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较高絮凝活性的菌株C412。根据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 DNA序列相似性比对,判定菌株C412为解淀粉芽孢杆菌。通过单因素法优化培养基,发现可溶性淀粉为最佳碳源;硫酸铵和牛肉膏复合为最佳氮源;添加适量的Na+和Mg2+有益菌株生长和絮凝活性提高。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为:15 g/L可溶性淀粉、1 g/L牛肉膏、3 g/L硫酸铵、1 g/L Na Cl、0.05 g/L Mg SO4·6H2O、5 g/L K2HPO4、2 g/L KH2PO4(p H=7)。菌株C412在此培养基中生长17 h后,菌体浓度(OD600)达到最大(3.18),其最大絮凝活性可达95.53%。从发酵上清液中提取的生物絮凝剂耐热区间(4~60℃)和体系工作p H范围(4~13)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3.
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BJ-Ⅰ的筛选鉴定及絮凝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1株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BJ-Ⅰ,其絮凝率达87.6%.通过生理生化分析及16S rDNA序列鉴定该菌株为短芽孢杆菌(Bacillus brevis).该菌产絮凝剂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20g/L的葡萄糖和2.0g/L的蛋白胨;适宜的初始pH和培养温度分别为7.0和30℃;在培养基中添加0.5g/L的Mg^2+有利于菌体生长,但对絮凝剂合成无影响.对该絮凝剂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液投放量3%、pH值在5.9、温度为60℃条件下絮凝效果最好,加入浓度为8%的Ca^2+可显著提高其絮凝活性.实验证明,该菌起絮凝作用的物质存在于发酵液中,主要成分为杂多糖.  相似文献   

4.
从重庆市唐家沱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絮凝活性较高的细菌,命名为TJ-30,采用正交实验和均匀实验法研究了该菌株的培养条件和培养基的组成,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酵母膏,pH偏酸性,通气性为棉塞;最佳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25.252 2 g,酵母膏0.1 g,K2HPO4 0.778 2 g,KH2PO4 6.846 8 g,尿素为0.008 9 g,(NH4)2SO4为0.739 7 g,H2O为1 000 mL;菌株的絮凝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变化,在40 h时达到稳定期,优化培养条件后测得该絮凝茵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活性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5.
光合细菌PSB-B4的分离与培养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光合细菌处理有机污水是当前污水生物处理中的一种新方法。通过筛选,从污水中分离得到一株生长较快、适应性较强的光合细菌菌株,标记为PSB-B4通过菌落形态、培养特征和菌体形态学观察,细胞吸收光谱及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初步鉴定为类球红细菌(Rhodohacter sphaeroides)。对这一光合细菌菌株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最终确定菌株PSB-B4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为:酵母膏2.0g,乙酸钠4.0g,氯化铵2.0g,蛋白胨3.0g,磷酸氢二钾0.2g,硫酸镁0.2g,氯化钠1.25g,碳酸氢钠1.0g,蒸馏水1000mL,pH=7.0,培养温度28℃,光照强度4000Lux,其中酵母膏对其生长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6.
从空气和活性污泥中筛选出絮凝剂产生菌,并对其絮凝条件进行优化研究。实验共分离纯化出纯种菌株19株,经絮凝试验筛选得到有絮凝能力的菌株9株,复筛得到3株絮凝活性较高且稳定的菌株,分别命名为M-2、M-3、G-3。以M-3为例,研究了碳源、氮源、培养基初始pH值、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及通气量等对菌株絮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面、黄豆面分别为最佳碳源和氮源,M-3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0℃,培养基初始pH值为8.5,培养时间为36或60小时,摇床转速为160r/min。  相似文献   

7.
从武汉焦化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出4株具有稳定絮凝活性的菌株,对其中1株进行培养条件及废水絮凝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可产生高絮凝活性的最佳培养条件为:通用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7.0,摇床转速80r/min,温度35℃,发酵时间72h。对高岭土悬浊液絮凝率达95.35%。同时在最佳培养条件下,该菌所产絮凝剂对多种废水净化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3株对高岭土悬浊液具有较好絮凝作用的絮凝剂产生菌,通过对培养基初始pH和培养时间的优化及对采油废水絮凝处理效果的研究以了解其絮凝性能.结果表明:在培养基初始pH接近中性(pH6.0-7.0),培养时间为12~24h条件下,3种菌株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果最佳,最大絮凝率达91.5%;3种菌株对采油废水具有一定的处理效果,其絮凝率为30%~40%,CODcr去除率可达40%.  相似文献   

9.
一株产絮凝剂无花果沙雷氏菌的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壤中筛选得到了1株絮凝效果较好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无花果沙雷氏菌,其产生的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活性达94.1%.对该菌株进行了培养条件的优化.实验表明该菌株生产絮凝剂的适宜碳源为乳糖,氮源为酵母膏和尿素,pH为6.0~8.0,无机盐为0.2%的K2HPO4和0.5%的KH2PO4,接种量为1.0%,培养时间为3d,条件优化后絮凝活性达到96.0%.  相似文献   

10.
采用常规细菌分离方法从木薯淀粉黄浆废水中筛选得到一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编号为M2。经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试验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克雷伯氏杆菌,命名为Klebsiella sp.M2。通过单因素实验对菌株M2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种类、培养基初始pH值、培养温度及摇床转速分别为查氏培养基、5、30℃及150r/min。与大部分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上清液表现出絮凝性不同,菌株M2的菌体本身表现出絮凝活性;经过使用超声波破碎仪证明菌体本身具有絮凝活性,最佳絮凝率达到93.20%,具有易于运输、便于使用的优点。菌株M2在以蔗糖作为碳源、KNO3作为氮源的情况下絮凝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