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社会转型期间,周立波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农民生活的小说.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创作不可避免会受到社会进程(包括实践和理论)的历史性规约作用;创作理念的及时更新,使周立波笔下的农民形象完成了五四农柯小说以来从沉默奴隶、觉醒民众再到具有真正社会主体性的时代主人翁这一历史性的角色转换.更为重要的是,周立波以其创作实践印证了鲁迅先生早期关于"工人农民得到真正解放"的"平民文学"的论断,从而纠正了五四以来农民描写与"平民文学"的发展偏向,成就了真正的"平民文学"的时代,因而具有独特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进入后文学时代,社会文化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这种转变使文学经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种危机实质上是经典的当代功能危机和价值危机,亦即文学经典主义观念的危机.在文学资源丰裕化的后文学时代,文学经典主义显然已经不再合时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大量文学和社会的知识透视了新时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知青文学”,并以该文学现象的创作源泉、群体意识、情感倾诉、社会心理、文学内部规律等五个方面分析了“知青文学”兴盛的原因,并进一步以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和作家群两方面探讨了“知青文学”衰落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媒时代及其社会特征使当前中国文学的形态和特征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与之相应的是文学功能的某种变迁.在文化产业和消费文化等文化生态下,我们更应关注文学价值和文学性问题,引导和坚守文学独特的美与韵致.  相似文献   

5.
刘孝玲 《科技信息》2008,(8):152-153
俄罗斯诗歌史上主要有三次发展高潮,他们分别是:十九世纪上半叶俄罗斯诗歌的黄金时代,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白银时代,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歌热.  相似文献   

6.
当今时代的文学在经济化、全球化浪潮的撞击下出现了一种无根化倾向,究其表现与实质,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一是商品经济的流水线与传统文化的五味斋的激烈冲突;二是文学张力与欲望叙述的二律背反;三是文人的角色焦虑与责任担当的严重失衡.发挥文人智慧,回归人文传统,引导受众欲望,为个人寻找精神家园,为社会建立精神支柱,这是当今文学变革发展走出无根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到了大众教育的时代,文学教育作为人文学科通识教育之基础,必然需要对其知识系统和功能价值进行新的认定。文章对“文学”的概念进行反思,运用比较文化视野来观照文化的多样性,也呈现出多样性表述对文学生态的形成发展与互动共生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这也引出与之相关当代社会文学生态的诸多话题,甚至为一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打通提供新思维和新理念。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的角度看文学与从美学的角度看文学有明显的不同:在美学的观照下,文学是一个封闭自足的完整体系,文学的历史就是自身继承、嬗变、发展、创新的历史;从审美认识论角度,文学的反映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从审美心理学上,文学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与创造。在文化学的观照下,文学只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构成因子,是社会识别和文化识别的标记,是社会信息的记忆方式和交流媒介,  相似文献   

9.
从“活的文学”(胡适)到“文学革命”(陈独秀),再到“人的文学”(周作人),“五四”学者从语言、社会与人个层面,对文学的现代性作了最初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世家与女性文学是明清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其一,文学世家孕育了女性作家。其二,文学世家间的联姻更进一步成就了女性文学。这些也是文学世家区别于文学流派而明显具有家族文化的特征之所在。其三,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是文学世家与女性文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表现为文学创作和理论关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