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纳博科夫的小说<普宁>中,作者虽然没有给主人公普宁一个死亡的结局,但死亡的阴影在整部小说中却无处不在,贯穿始终.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的一系列死亡意识的描写,揭示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也暗示了普宁是一个在事业、爱情以及人际关系上极为失败的苦恼人.  相似文献   

2.
在纳博科夫的小说《普宁》中,作者虽然没有给主人公普宁一个死亡的结局,但死亡的阴影在整部小说中却无处不在,贯穿始终。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的一系列死亡意识的描写,揭示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也暗示了普宁是一个在事业、爱情以及人际关系上极为失败的苦恼人。  相似文献   

3.
“时间”是理解纳博科夫小说世界的关键词.作家在早年的流亡生活中对时间、死亡、记忆的思索集中体现在《斩首之邀》中.他发展了柏格森“绵延”的心理时间,形成了“纯粹时间”的观念,并提出“时间之狱”的理论.移居美国后中年的纳博科夫在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内对时空与叙事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和大胆的技巧创新,《洛丽塔》是时间空间化的实验典范.晚年作家移居瑞士,对艺术与人生的形而上思考浓缩在《梦锁危情》的超验永恒的“彼岸世界”中.流离一生的纳博科夫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地寻求心灵的家园、精神的自由.“时间”最终摆脱了尘世的束缚成为艺术的永恒.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瓦解了小说的传统范式,纳博科夫的作品深受其影响.纳博科夫独特的叙事技巧、语言风格以及作品中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的人生终极主题,一定程度上造成纳博科夫的作品的多义性与复杂性,《微暗的火》是纳博科夫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文本的叙事层次与作者使用的转叙手法十分独特,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5.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是20世纪不可多得的作家、文体家、翻译家,对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产生了甚远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对纳博科夫的研究持续升温。笔者查阅和搜集了相关文献和资料,从创作情况、译介情况和研究现状来梳理纳博科夫在国内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6.
作为跨文化研究的新兴理论,飞散理论对于研究具有跨文化背景的作家有着重要意义。飞散文学的研究也并非远离家园的"受害心理",而是飞散作家对于精神家园的追寻和重建。作为跨文化的飞散作家,纳博科夫在其作品中运用多种语言、叙述策略和后现代手法,描述了欧洲人流亡及"无根"的苦楚,通过展示关键人物从"暗恐"到"归家"的经历,表现出欧洲飞散者对精神家园的渴求及家园重建的愿景。  相似文献   

7.
《世界博览》2009,(24):11-11
中英合拍的电影《白俄女伯爵》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讲述了一位梦想破灭的前美国外交官与一位被迫流落风尘在酒吧中低贱过活的流亡俄罗斯女伯爵之间的故事。这位出身高贵的女人在布尔什维克革命后流亡上海,实际上这部影片再现了布尔什维克革命后流亡的俄罗斯人的真实境遇。  相似文献   

8.
流亡作为永不枯竭的文学主题,引领无数学者竞相对其阐释。约翰.伯格的流亡人生为他的创作注入了动力。针对伯格的第四部小说G中的流亡主题,分三个不同时期对主人公的流亡经历进行了分析:童年时期的流亡、成年时期对家园的寻求及最后的回归。小说所表现的流亡主题对当今社会流亡现象的思考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佳玮 《世界博览》2012,(12):85-85
正后来,这个世界越来越喜欢苗条得没有一点赘肉的女人。小说也一样,从体态庞大的史诗气象,到冰山理论,大师笔下的故事,也一直在减肥。很多年后,纳博科夫在美国当大学老师时,在学生面前痛骂《堂吉诃德》。他认为,堂吉诃德是个生命力强大的主人公,而塞万提斯并没好好对待这个主角。纳博科夫认为这一切"过于残忍、野蛮而令人痛苦",然后发  相似文献   

10.
伊朗扣押美国人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种种事态,成了最近国际上突出的新闻。这件事是由伊朗要求美国引渡前伊朗国王巴列维开始的。事情得先从巴列维的流亡谈起。巴列维的流亡今年一月十六日,巴列维在局势已无可挽回的情况下,带着家眷,自驾飞机离开伊朗。虽然那时他还自称是由于“疲倦”需要外出“休假”,但实际上他自己也知道:这是开始流亡了。在此以前,王室的其他成员都已先后去美国了。巴列维一行,先到埃及,住了六天,转到摩洛哥。本来计划不久就转赴美国,但据说因美国外交官员曾要求他不要去,因而就改变了计划。三月末,他离开摩洛哥去巴哈马群岛,在  相似文献   

11.
蒲宁的流亡是外在流亡与内在流亡的双重表现,它渗透到蒲宁的小说中,他的思想受到早年俄罗斯文化和流亡时期异国文化的双重因素的影响,在小说中体现了这一特色。爱情往往与死亡相交织,多以悲剧终结,这不仅渗透了作者流亡时期的感情变化,也显示了蒲宁俄罗斯式的古老情结;小说的背景及描述融入了异国文化的多种元素,这些使得同一主题延伸出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欧元春 《科技信息》2011,(23):204-205
《人性的污点》作为菲利普.罗思的后美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讲述了一个为追求其美国梦而将自己的黑人身份逾越为白种犹太人,最后却为社会所流放,陷入了身份悖论中的悲剧故事。在小说中,罗思充分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采用多个意象,甚至模仿了古希腊悲剧的结构,表现了身份逾越的悲剧。而隐藏于全文中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圣经为原型的流放模式,罗思将流放贯穿到主人公科尔曼的族裔身份、社会身份以及心灵深处,突出而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国社会的身份观:身份逾越不可能带来美国梦的实现,注定是个悲剧。本文笔者从流放传统入手,结合罗思的创作特点与其历史语境,分析文本,看罗思贯穿在文本中的身份观。  相似文献   

13.
蒙古独立问题前后经历约半个世纪 ,其外部原因与沙俄、苏俄、苏联的扩张主义 ,二战结束前美国的大国主义及蒋介石政府的集团利益驱动是分不开的。它是大国政治交易的结果 ,是苏美强权政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威尔逊政府的苏俄政策在美国外交史占有重要地位。以《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为界,威尔逊政府的苏俄政策分为笼络与敌视两个时期;它推行这些政策既是美国国家利益决定的,也是实力使然,还是意识形态、苏俄外交影响的结果。这一政策被他的后任继承和发展,导致了美苏关系的长期非正常化。  相似文献   

15.
二战期间,苏共与南共之间在如何对待南流亡政府和南共是否应进行社会革命等问题上出现了矛盾和冲突。苏共要南共承认流亡政府的合法性并服从其领导,南共则加以拒绝;苏共只允许南共进行民族解放战争,南共则要同时进行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俄罗斯的卫星定位系统、美国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及欧洲的“伽利略”系统的基本性能。  相似文献   

17.
赵玲霞 《南昌高专学报》2009,24(3):50-51,56
全真教剧作在元代杂剧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受当时时代和社会背景的限制,在佛家“轮回”和道家“谪世”思想影响下,全真教剧作有较为固定的“度脱”模式。正确地认识和归纳全真教剧作中的“度脱”模式,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古代哲学与古代文学之间联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欧美语言学界对歧义问题研究的渊源,介绍了前苏联、俄罗斯语言学界以及我国国内俄语学界对歧义问题的研究成果。针对当前国内外关于歧义研究问题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之道。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末至2006年初,俄罗斯与乌克兰围绕天然气价格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斗,但最终双方以达成协议的方式而结束。导致俄乌“天然气之争”的根本原因是俄罗斯与乌克兰在对外战略问题上存在矛盾,俄罗斯一直将能源视为实现国家复兴的重要条件,提高天然气的价格可以增强俄罗斯的经济实力;而乌克兰居于有利的地理位置、俄罗斯的黑海舰队驻扎在乌克兰的领土上、欧美在背后为乌克兰撑腰等导致俄罗斯与乌克兰发生“天然气之争”。重视过分依靠外部能源可能存在的巨大风险,实现能源来源的多样化、实行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原则,建立节约型社会,克服能源短缺的困难;加快推进能源体制改革,建立适合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安全体制,从而加强我国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美苏关系、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的变化,中国两次调整了外交政策,即由“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进而发展为“一条线”、“一大片”。两次调整的外交理念明显不同,前者的主要依据是意识形态;后者是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主要标准。因此,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在战略重点和策略风格上也就存在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