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夏洛特·P·吉尔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兼作家。在她的短篇小说《黄色糊墙纸》中,吉尔曼放弃了传统的叙述模式,从第一人称经验视角切入,以环境作为女性地位的象征,通过对女性经验的拟态模仿,颠覆了男性话语模式,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叙述策略,为20世纪的女性写作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2.
电影《绿茶》以一种男性视角观看着女性叙述、女性表演。在影片中,女性成了被观看的对象化存在,吴芳与朗朗的合二为一满足了男性对于女性的消费期望,女化妆师的命运也揭示了女性反抗男性的悲剧结果。这是一部男权意识特别明显的影片。  相似文献   

3.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珀涅罗珀纪》将话语权给予以珀涅罗珀为代表的上层女性和以十二女仆为代表的底层女性,从女性视角改写荷马史诗《奥德赛》,女性话语逐渐将男性话语挤压出文本。这两种女性话语在解构和颠覆男性话语的同时,在女性话语内部也引起话语权力的争夺。本文从两种不同的女性叙述声音入手去分析《珀涅罗珀纪》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变化和不同阶层的女性话语对峙,以及对底层女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长篇小说《夜色温柔》采取了多种叙述视角,尤其是女性人物视角的灵活运用,折射出这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性别政治关系,即女性人物从对传统的父权制权力关系的认同,发展为对传统父权制社会权力关系的挑战和颠覆。  相似文献   

5.
高明 《科技资讯》2012,(26):195-195
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布里尔小姐》是短篇小说中的艺术精品。作家突破传统小说的写法,淡化了情节,将笔触直接深入主人公的内心深处,采用作者型叙述声音,通过叙事视角的不断转换,构建起读者与主人公的纽带,使《布里尔小姐》表现出鲜明的现代小说特色。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池莉写了一系列关注女性在转型时期与经济发展大潮中的生活状态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如《来来往往》、《看麦娘》、《云破处》、《小姐你早》等。在这些小说中,池莉以其特有的敏感笔触,展示了中国当代各阶层女性在家庭婚姻生活中的缩影。《小姐你早》以其新巧故事情节和社会现实性备受读者青睐。本文试图结合女性主义叙事理论,通过对小说的叙事声音、叙事视角以及对女主人公形象塑造的分析,来探讨池莉作为女性作家为表达自己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而采取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7.
评析了美国犹太作家多克托罗的《但以理书》运用多重叙述视角所构建的一个过去和现在交相呼应的叙事结构。并认为小说中叙述视角的运用以及叙述视角之间的转换对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揭示人物在政治重压下的疯癫倾向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孩童视角和"视角越界""侵入话语"等叙述手法的运用为小说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8.
发表于1976年的《复活节游行》是美国现代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女性小说"。在作品中,耶茨从一个男性作家的视角,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都市普通家庭两姐妹,用犀利但满含怜悯的笔触展示了以主人公艾米莉一家为代表的孤独的女性群体,是作家在其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之后所描述的"第十二种孤独"——女性孤独。从孤独的女性主题着手,以《复活节游行》的分析为突破口,结合存在主义探讨作家对女性孤独的理解,并试图找到破解现代人孤独的钥匙。  相似文献   

9.
莫言《丰乳肥臀》采用全知视角、选择性全知视角、摄像式视角、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中的回顾性视角、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中的体验视角等多重视角模式,围绕母亲上官鲁氏和儿子上官金童两个核心人物展开叙述,书写了高密东北乡上官家族近百年荣辱兴衰的历史。莫言对视角模式的有意识选择强化了母亲形象和金童形象的象征意味,强化了文本的解构意义,从而以个人独特的言说方式,展现了更加逼近真实的历史,而非教科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铁凝在长篇小说《大浴女》中采用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对文革历史进行独特的书写,对女性的生存状态与情感历程进行理性描绘,试图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角度阐释女性的历史命运,从而使小说呈现出独特的历史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1.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但莫里森同时也在这部作品中刻画了一组栩栩如生、性格迥异的黑人女性形象。从黑人女性主义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小说中的黑人女性人物展开具体分析,剖析她们的人生,探讨她们的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12.
凯瑟琳·安·波特的《愚人船》中没有愤世嫉俗的语言,却让人在平淡的语言中领略到"愚人满船而行"的状态和人类深陷困境的忧虑。本文从叙述话语、叙述视角以及叙述声音三方面来阐述《愚人船》中所揭示的人类不可避免的困惑和人与人对立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纸团》是舍伍德·安德森的短篇小说集《俄亥俄州的温斯堡》的作品之一.不同于那些体现男性对女性的传统审美价值判断的男权话语文本,小说从女性的视角出发描写了一位姑娘眼中三位不同寻常的男性形象,揭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和物质主义对两性关系的异化,体现了女主人公对男性把女性欲望客体化的反抗,彰显了她可贵的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简·奥斯汀小说的主人公以女性为主,男性人物往往充当女性的配角.他们虽然略微平淡简略,缺乏反映心理活动的深度刻画,不过,同样不乏鲜明的个性.以《理智与情感》为例,从女性视角出发分析其中的男性人物形象,会发现奥斯汀对男人的态度很纠结,这一方面显示了奥斯汀女性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体现了她对男性的依附心理.  相似文献   

15.
美国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在其短篇小说集《喊女溪》中,通过对叙述聚焦等写作技巧的高超运用,凸显了墨西哥裔女性遭受父权压迫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她们构建女性主体身份的过程。书信体叙述模式以多重式聚焦方式,彰显了女性叙述者追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意愿和积极行动。无聚焦叙述视角发挥了其相对客观等优势,便于读者阅读。全书中最常见的内聚焦叙述既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儿童世界中的性别压迫及其严重后果,又对涉及反抗男权身体规训的女性凝视予以了较充分的展示。由此,《喊女溪》的叙述聚焦与建构女性主体性的主题相得益彰,使小说更具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16.
《五子登科》中出现了六个女人争夺一个男人的故事,一男多女的叙述模式符合男性中心话语的同时又揭示出男主人公的荒淫无耻的本质。没有真正女性生命体验的女性人物是为揭示男性人物丑恶的工具,女性形象艺术生命力的苍白体现了这篇小说并不属于张恨水的言情小说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普拉斯的小说创作有非常突出的自传性特色,《钟形罩》这部小说被认为是她的精神自传。本文拟从女性视角解读其主人公埃斯特在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危机以及其后来对自我价值的追寻,试图阐明在当时特定社会价值观下女性的悲凉处境和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8.
《玩笑》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第一部小说。独特而高超的叙事技巧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而其精湛的叙事技巧主要体现在“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的交替、多角度第一人称内视角以及叙述视角的越界现象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呼兰河传》随追忆情感的深浅,叙述视角不断迁移:全知视角——儿童视角——儿童视角 全知视角——儿童视角——全知视角 儿童视角——追忆者视角,形成画面或歌谣的凝固;文本展开中叙述视角相互渗透:追忆者视角渗入全知视角、儿童视角,儿童视角渗入全知视角,使文本散文化、歌谣化。  相似文献   

20.
作为男性作家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围城》中的男权意识是显而易见的,小说中作者通过叙述人的口吻和方鸿渐的眼光,对与方鸿渐有关的女性的外表、性格、心理作了大量的歪曲和变形的刻画。时而含蓄时而明显地嘲讽和贬损女性,从中显现出男性作家典型的男权意识,《围城》在女性观念上呈现出某种滞后性和保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