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古今植物远缘嫁接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作者在介绍中国古今植物远缘嫁接记载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植物远缘嫁接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远缘嫁接在植物栽培生产上可以提高观赏价值、改进果实品质、提高产量、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在育种实践中可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障碍,培育出远缘嫁接杂种。远缘嫁接还可作为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病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08,(16):57-57
植物激活蛋白(Activator Protein)是一类从多种病原真菌中分离的、具有蛋白激发子功能的新型蛋白质农药,可诱导多种植物产生系统抗性,促进植物生长,改善作物品质。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植物激活蛋白通过激活植物体内免疫系统和代谢调控系统,提高植物自身免疫力,促进植物根茎叶生长,从而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提高作物产量。植物激活蛋白对靶标病原菌无直接杀死作用,因此不会引起病原生理小种产生抗性,对环境、人畜低毒安全、无残留。激活蛋白能显著诱导水稻、白菜、柑桔、烟草、辣椒、棉花等多种作物提高抗病和抗逆能力,生长期减少化学农药用药量达60%,大田示范推广中取得了良好的抗病增产效果,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水是植物体内最多的物质,也是最重要的、无法替代的物质。水分占植物重量的60%~90%,既可作为各种物质的溶剂充满在细胞中,也可以与其他分子结合,维持细胞壁、细胞膜等的正常结构和性质,使植物器官保持直立状态。植物细胞内的物质运输、生物膜装配、新陈代谢等过程都离不开水。如果没有水,植物将无法顺利地散发热量,保护自己不受炎夏的烈日灼伤;如果没有水,植物  相似文献   

4.
草原植物不仅维持着草原的生态功能,也是巨大的基因资源宝库。近年来我国草原植物基础生物学研究发展较快,但相对于模式植物和栽培作物的研究,其系统性和深入性还有较大差距。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草原植物的光合、繁殖、代谢生理、植物抗逆适应、组学、植物-动物-微生物互作机制以及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的进展。面对国家保障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的战略需求,草原植物利用和挖掘潜力巨大,因此,加强草原植物基础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应重点加强草原重要植物基础生物学、草原植物特有耐逆基因的挖掘与利用、放牧利用和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原植物适应与微进化机制、草原植物-微生物-家畜跨营养级互作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对推动我国草原恢复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相关学科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食物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凤产 《中国科技术语》2011,13(2):51-53,56
依据<本草纲目>这一巨著,主要从植物名称训诂、植物分类学、植物形态描述及其生长环境等角度阐述李时珍对民族植物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2010年4月8日、19日,植物学名词植物生理学组、植物生态学组分别在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召开第一次审定工作会议。中国农业大学张蜀秋、韩玉珍、李颖章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董鸣、孙敬三、黄建辉、郭柯、韩文武研究员,以及全国科技名词委高素婷编审先后参加会议。会议分别由张蜀秋教授和董鸣研究员主持。  相似文献   

7.
18世纪的英国经历了太平洋航海探险的大发展,英国植物学家和植物收集者们能够到达世界最为遥远的角落并有机会发现和研究当地的植物,英国的植物学也得以迅速发展。同时,英国在世界各地殖民地建立的植物园成为植物研究和植物移植的中心,植物园对有价值植物的输送、培育和移植,对帝国的殖民事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英国驻海外领地的贸易公司、航海探险、随航的植物学家、建于各地的植物园体系和植物收集者们,共同推动了植物学和帝国经济的良性互动,促进了英帝国植物收集网络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帝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11,(3):F0003-F0003
食肉植物又称食虫植物。这种植物能借助特别的结构捕捉昆虫或其他小动物,并靠消化酶、细菌或二者的作用将小虫分解,然后吸收其养分。已知食肉植物约有400种,大多为绿色植物。食肉植物能将捕捉的小动物分解,这个过程类似动物的消化过程。分解的最终产物,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10,(3):28-29
据国外媒体报道,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决定了自然界充满了许多神奇的物种,植物界当然也不例外。在全球范围内,奇异的植物可谓数不胜数,比如能够吃老鼠的食肉植物、叶子会自动跳舞的植物等等。以下就是15种最罕见、最奇异的珍稀植物物种。  相似文献   

10.
1.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植物修复技术获重要成果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主持的国家"863"计划课题"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与示范"课题通过验收.课题通过对植物修复的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并集成与植物修复相关的环境科学、地理学、土壤学、植物栽培、生物技术、营养施肥、植物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具有应用前景的植物修复成套技术.  相似文献   

11.
药食两用植物含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食两用植物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广泛用途。但是当前药食两用植物的概念不清晰、含义不明确,严重影响了中国食品尤其是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与生产。文章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法规,探讨了保健食品的实质,厘清了药食两用植物的含义,指出广义的药食两用植物是指既能用于食品又能用于药品的植物,包括能够用于保健食品的药用植物。  相似文献   

12.
药食两用植物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广泛用途。但是当前药食两用植物的概念不清晰、含义不明确,严重影响了中国食品尤其是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与生产。文章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法规,探讨了保健食品的实质,厘清了药食两用植物的含义,指出广义的药食两用植物是指既能用于食品又能用于药品的植物,包括能够用于保健食品的药用植物。  相似文献   

13.
在对中国古代配有植物插图的书籍做初步梳理的基础上,就植物图像丰富、图像来源清楚且影响较大的几部作品,如《尔雅音图》、《本草图经》和《救荒本草》等,分析了其插图的绘制目的、图文组织、图像内容和绘制特点等,讨论了植物图在相关知识的记录和传承中的作用。文章认为,尽管中国古代植物图的质量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然而从配图古籍的数量、对植物知识的图像表达效果、图文从属关系等方面来看,植物插图较文字表现出的弱势,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植物学知识自身的深化。  相似文献   

14.
植物与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界中,植物与周围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植物的生活是依靠气候、土壤、地形、生物等条件的,这些影响植物生活的条件,就叫做生态因素。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就叫做环境。在研究植物与环境关系时,首先应有正确的基本观念,才有可能把它们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这里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一、在研究植物与环境中生态因素的关系时,不可忽略植物的本性;尤其要了解植物的本性同环境是辩证的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对于自然,植物科学画是以一种谦虚、安静的态度来认识、看待的,它对所有的植物一视同仁:无论是路边默默无闻的小草,还是万众瞩目、国色天香的玫瑰、牡丹,它们的待遇在植物科学画里都是相同的。为了记录、叙述的方便,人们在文字描述基础上配上了形象的图画,以便于更多人直观地识别这些植物,植物绘画就因此产生了。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对植物物种的描绘画,它们的记载主要以实用为目的,仅限于辨认植物种类,缺乏对植物体各器官的形态解剖和生理功能方  相似文献   

16.
爱尔 《科学大观园》2012,(19):64-65
《新科学家》杂志披露:虽然植物没长眼睛、皮肤、鼻子、嘴巴或耳朵,但它们也拥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和听觉……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众所周知,一般只有动物才具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和听觉等感官功能,然而,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曼纳植物生物科学中心科学家丹尼尔.查莫维茨在其新书《植物知道些什么》中披露,尽管大多数人从来都没将植物看作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实验可直观地观察到植物对刺激的反应,证明植物确实存在接受感觉的能力,说明植物是有感觉的。在相对平等的条件下,对相同的刺激,植物比动物有更强的感觉能力及反应能力。我们不能强求植物有与动物一样的对刺激反应的模式,植物有植物的特点,有与动物不同的对刺激反应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金银花、扁豆等许多植物的藤蔓会旋转生长,沿着依附物向上攀爬,这有利于在植物茂密的地区争夺阳光。科学家最近通过对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发现,基因变异使决定植物细胞壁纤维生长方式的蛋白质发  相似文献   

19.
要使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观叶植物在冬季保持叶片翠绿,生机盎然,应做到以下几点。一、保暖防冻不同观叶植物的越冬最低温度要求各不相同,差异较大,同类不同品种的抗寒能力亦有明显不同。所以要根据地区、植物种类和品种的不同,进行分批、分类入室越冬。保暖防冻,是观叶植物安全越冬的一项重要养护工作。根据观叶植物对越冬温度的不同要求,笔者认为可以分为四类,分别采取不同的保暖防冻措施。第一类,越冬温度不能低于5℃的观叶植物,如天门冬、花叶常春藤、鹅掌秋、八角金盘、花叶如意、海芋、冷水花、蒲葵等,这些植物具有一定的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多年的研究实践,笔者结合蔬菜案例探讨了包括蔬菜中的植物色素、黄酮类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呈味物质等蔬菜中的植物化学物质,并对其特性及其对人体的益处进行了科学地分析,最后指出了研究蔬菜中植物化学物质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