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操身处汉末社会变革时期,在乱世中经历了无数的惊涛骇浪,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始终保持着昂扬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无论是曹操的一生,还是其诗歌创作,都体现了“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乏志者也”的豪迈精神,暗含了他“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磅礴之气。  相似文献   

2.
作为城市的工程师,建筑施工企业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是企业的应尽之责。其中关键是构建企业和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协调顺和之意,和谐企业,简单地说就是指构成企业系统中的各部分和要素处于一  相似文献   

3.
清代著名的藏书家张金吾曾说:"人有愚智贤不肖之异者,无他,学不学之所致也。然欲致力於学者,必先读书;欲读书者,必先藏书。藏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爱日精庐藏书志序》卷首自序)国学大师季羡林在《藏书与读书》中写道:"有一个平凡的真理,直到耄耋之年,我才顿悟:中国是世界上最喜藏书和读书的国家。"余三定教授《民间藏书四题》《藏宝不如藏书》等谈到"我国自古有民间藏书的优良传  相似文献   

4.
<正>"亲、诚、惠、容"是2013年中国外交最鲜亮的外交理念,是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周边外交的概念性纲领。稍有遗憾的是,对"亲、诚、惠、容"的各种理解和议论很多,却未能见到"权威"的解释。《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4):I0001-I0001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对北大学生说过:上大学不仅是学知识、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扩大视野。胸怀大志,关注现实,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是当代学人的学术追求。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知识量爆增,一条网线、一个鼠标就能获取许多信息,浏览许多书刊。有学人喜称"象牙塔",意谓雅致高远。当然,"学而时习之",求索之路没有驿站,按时下说法就是"必须  相似文献   

6.
新出秦代竹简与封泥上,有"泰山守"与"泰山司空"之官名,二者皆为秦代管理泰山所置职官。"泰山守"应为守山之专官,而"泰山司空"则为管理泰山土木工程之官吏。秦代这一制度,为泰山设立专官之始。  相似文献   

7.
朱熹是宋代理学家,又是一个大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活动40余年,留给后人许多论著,但他关于教育对象、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的论述,至今仍对当代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一、教育对象层次的划分及其影响朱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o.这个分段,是以年龄和智力发展为准的,因此在学习内容和培养要求上,也有所不同,两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的。他说。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其道则一而巳。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克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O"古人由小学而进人…  相似文献   

8.
拉康的他者理论将"自我"归结为"他者",自我身份的认同形成于自我对他者的认识过程。作为文化符号转化的翻译活动,他者文化成为我族文化一种想象的投射,翻译过程的文化解读与诠释就成了以我者为中心为实现自我文化认同的主观能动性行为。他者的现身使得文化的解读与诠释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状态:文化接近、文化操作和文化融合。在我者与他者的重叠共识中,文化意识的交融不断加强,自我文化可以形成反思历史和现实的新动力,文化的解读便会踏上以"他者"之石、琢"我者"之玉的征途。  相似文献   

9.
小易 《科技智囊》2014,(11):81-81
<正>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这段话的原意是:彖辞,是裁断一卦之义也。爻,是效法天下万物之变动的,因此才有吉凶之产生而悔吝显现。"彖",彖辞,即卦辞,是孔子对卦所下的那个断语。卦辞,即裁断一卦的吉凶。彖,也是一种很凶猛的动物,这种动物,钢铁都可以咬断。所以就用它来作断语的代号,表示判断准确的意思。决断的力量就像斩断钢铁的力量那么大。"彖者,材也",彖之断语由何而来?由"材"而来。"材",即卦象的材料,构成一个卦象的内容;作为动词,它代表通裁、裁断之义。彖辞,依  相似文献   

10.
先秦道家思想中"规律之道"内涵丰富,老子从"反者道之动"、"道法自然"作为"规律"作了系统、详尽的阐述。文子继承了老子"道"作为规律的思想,"道者,物之所道也",提出把道看作宇宙万物所遵循的根本规律,道也具有自身的规律,即为"反"。庄子将老子的外在规律之道转化,认为规律之道主要是存在于万物中使万物成为万物的原理。三者对"规律之道"的论述,既一脉相承,又有所突破,共同丰富和完善"道"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运脾转枢"是以脾主升运属阴土,胃主和降属阳土,相反相成,运动不息的特殊功能,而以"运"为主的方法.即一法之中,多法存在,包括寒温补泻,如寒者温之使运,热者清之使运,湿者燥之使运,食积者消之使运,总之,治法不一.而运脾则一也.  相似文献   

12.
小易 《科技智囊》2010,(11):77-77
<正>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让我们先来看这一句的字面意思,这其中有两个重点词——极深和研几。对于这两个词,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有这样的解释:"极深"者,则前《经》初一节云:君子将有为,将有行,问焉而以言,其受命如响,无有远近幽深",是极深也。"研几"者,上《经》次节云"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以定天下之象",  相似文献   

13.
林水福 《科技信息》2013,(10):351-352
兴趣的力量,前人早有认识。孔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真理与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为此,教师只要在课堂上较好地运用课堂口语,讲究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和聪明才智,就会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1]。  相似文献   

14.
尼采对过渡依赖工具理性导致的虚无主义的深刻认识促使他勇敢地肩负起改变这一现状的历史使命,他从希腊悲剧中特别是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中汲取养分,最终形成以"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为核心的解释途径。自尼采的这一解决方案提出之日,赞赏推崇者有之,批评不屑者有之,甚至对其产生误解的也不乏其人,然而不管在世人看来他的解决是否在结果上取得成功,至少他对这一难题的解决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倘若我们愿意换一种视角来看的话,或许有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5.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自然的规律,是宇宙万物和谐共生的根本;追求诚信,既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在"税收国家"里,税收诚信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已被广泛认同和接受,而纳税人诚实纳税推定权就是税收诚信原则的具体体现。作为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诚实纳税推定权在发达国家得到普遍认可和保护。但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不仅没有专门的立法条文,实践中也多有争议。  相似文献   

16.
还想大干一场的克里,跃跃欲试的希拉里,胸怀大志的爱德华兹,谁是民主党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精气神,作为人类生命的要素,其观点很早就出现在先秦著作中。《老子》、《庄子》、《管子》、《孟子》、《黄帝内经》等,皆论及精气神,并阐述了"养气"、"存精"、"守神"等养生之道。汉魏以来,精气神学说在医家和道家的著作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从生理、病理及形神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剖析,而道学则从炼养角度对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精,是构成生命之体的始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有"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之说。相对应的构成教育的始基那就是教育信仰。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充养人体的一种无形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功能,故有"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人之生,气之聚也"(《庄子.知北游》)之说。相对应的维持教育活动的动力和功能是什么呢?教育目的。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括,"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故神在体外则成为生命的象征,在体内则成为生命的主宰,所以《淮南子.原道训》说":神者,生之制也。"相对应的教育活动现象的总括那就是教育规律。教育信仰、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就像精气神一样三者一体,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笔者试图从教育的精气神三者出发,对当下的教育问题做一些深入的思考,教育信仰的缺失带来教育目的的迷失以及对教育规律的无视,乃是当今教育之怪现状,笔者试图找寻失落的教育之精气神,以正本清源,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李安林  郭学堂 《科技信息》2007,(27):231-231
愉快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思考,在愉快中获得知识,在愉快中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在愉快中培养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关于"愉快教学",古今中外不少有见识的教育理论家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说的"好"与"乐"就是一种兴趣,一种愉悦的心理,一种力求认识和创造的倾向。周恩来在谈到关于文化教育时,就曾强调"寓教于乐",要求在无穷的乐趣中蕴入深刻的教益,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可见,有关愉快教学自古有之,而且已是全世界都倡导的一种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9.
孟子以"白羽之白"等喻,驳斥告子"生之谓性"说,旨在说明人之价值的独特性。从语言之维来看,用以指认外在色调而存在于观念中的"白"一旦用于指认羽、雪、玉等具体事物的"白",便内涵殊异;同样的,用以指认内在质性而存在于观念中的"性"一旦用于指认具体的人、牛、犬的"性",此三种"性"之殊异便判若云泥。由此,孟子才能阐发"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者,并将人性独有的"善端"扩而充之,以祈向仁义之道。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春潮涌动,在许多文化领域都出现了复苏和复兴的迹象.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国戏曲却始终无法融入到即将到来的大发展之中.有识之士奔走呼吁,并开列了振兴中国戏曲的一系列"药方":要给戏曲"松绑"者有之,要让戏曲"回归民间"者有之,中国传媒大学周华斌教授更提出了将戏曲、话剧、电影、电视剧全部归入"大戏剧"概念,希望给中国戏曲注入更为鲜活的研究和发展空间.从我国文化发展现状分析戏曲的当代生存环境,也希望能引起戏曲理论研究者正视这种现状,使戏曲避免成为故宫博物院的"珍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