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中亚及西北的自然环境下衍生出农耕-游牧的二元人文地理模式,历史上长期存在着南部绿洲农业民族与北部草原游牧民族的对抗。由于绿洲的分散性使得绿洲农业民族受到游牧民族的强烈影响,但不能因此而否认绿洲农业经济的农耕文化的属性。分析历史时期中亚-西北经济文化区的划分,结合民族文化发展的变迁与民族经济发展模式变迁的的机制的运作,感受它给民族生存与发展带来的挑战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从游牧到农耕转换的历史过程中,作为游牧民族的后裔,三家台蒙古族实现了从宗族治理到村民自治的社会治理方式转变、从草原游牧到山地农耕的经济生活转换以及日常生活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转型与变迁。这种文化模式的变迁与适应,是自然地理环境变化、多民族互动与长期混杂居住、历代中央政府政策引导、民族社会自身发展以及民族优秀文化智力支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唐朝是古代新疆绿洲农业开发的一个重要时期。论述唐代新疆地区的绿洲农业开发活动,探讨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认为以屯田为主的唐代新疆绿洲农业开发,与绿洲的生态环境基本保持了一致性,其资源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都具有利于生态发展的合理性。虽然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原因,存在一些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因素,但尚未达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自秦汉中国已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研究在中国的历史研究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浑然天成的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时战时和,在历史长河中互相影响、互相依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融合发展,独具其特性与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新疆绿洲农业与水的关系,新疆绿洲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在节水。只有切实做好节水工作,才能使新疆农业长足发展,从而维系生态平衡,创建美好绿洲,带动和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霆 《太原科技》2007,164(9):7-8
1于封闭中扬开放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地形狭长,多为山地丘陵,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00%以上。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山西一直给人以封闭、不开化的形象,其实,从历史上看,山西从来就不是封闭之地。这里曾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杂居之地,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中原的通道,也是中原农耕民族守土厮杀的战场,拉锯式的争夺,各自疆土的消长,获胜民族主导文化的更替,推动着民族混居地区大规模、长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7.
公元3—6世纪,在欧洲和中国都在发生着的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之间的大迁徙现象形成高潮。在中国,汉族人口众多,民族大迁徙对其农耕文化虽造成冲击,但并未致命,反倒是在不断冲击中,汉文化融进了一些新的内容,汉族自给自足的农业也造就了其守土重迁的性格;欧洲的罗马人则人口较少.粮食不能自给,需要流通,在与境内各民族的冲突中,旧有的文化体系被打破,一种新的文化从中孕育。  相似文献   

8.
正乌兹别克民族不仅具有农业民族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同时还具有商人的机智和一种妥协性。这种妥协性在当今特殊时期协调和平衡不同派别关系方面会起到关键性作用。许涛:我总体认为,乌兹别克斯坦可以完成权力的平稳交接。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发挥着作用,这就是深厚的民族政治文化传统。乌兹别克族比较早地由游牧转为农耕,发展起定居的绿洲农业。同时,乌兹别克斯坦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建了中国西汉到清代(206BC—1911AD)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战争变化序列,进而分析了民族战争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双方共发生战争832次,平均每10a发生3.9次;根据战争频次可划分为西汉低发、东汉高发期,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低发期,宋元明清高发期3个阶段;在百年尺度和30a尺度的气候变化上,气候暖期多对应战争高发,冷期多对应战争低发.2)农牧战争中,有71.3%的战争为游牧民族发动,但最终61.1%的战争为农耕民族获胜;相比于暖期,冷期农耕民族主动发动战争的比例增加,但胜利的比例降低.3)气候变化作为战争事件背景,对战争有间接影响.冷期时,农耕、游牧双方实力均有减弱,形成退让态势,战争频次相对较少;暖期游牧民族多次发动战争,可能是由人口膨胀导致的生活资料匮乏、游牧民族强盛时社会结构性需求扩大引起的,同时暖期的气候环境为游牧民族南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战争掠夺所带来的低成本高收益也诱使游牧民族引发与农耕民族的战争.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古代史上农业民族往往被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游牧民族征服,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民族在军事上抵抗不了游牧民族的进攻。本文分析了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经济、思想和习俗等方面残余形式在游牧民族中的存在,原始残余在游牧民族社会各方面仍发挥着作用,也影响着他们的对外征服战争,特别是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军事力量。  相似文献   

11.
农村人口老龄化是新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新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及农村青壮年向城市转移新疆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新疆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老龄化速度快,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等特点。新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必然会对新疆的农业生产、社会保障及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疆农村人口老龄化我们应做到未雨绸缭,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老龄产业、积极开发农村银色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2.
摔跤是彝族的一个传统体育项目,是彝族人民宝贵的文化积淀,是游牧文化和山地文化的结合体.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民族运动会等促进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北京-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的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由于地处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区相通的特殊地带,历史上一直是中原农耦民族与北方游牧狩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一个枢纽地区。新石器时代,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就在这里有了初步交汇。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不断在这里进行交流与融合。从战国时起,就有多民族在这里进行贸易。魏晋以后,大量少数民族在这里定居,与汉族杂处。北京上升为全国政治中心之后,更加成为多民族文化交融和全国及中外经济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巨伞型”的复合结构,具有56条伞骨,撑开来荫蔽八万里,拢起来一柱擎天。它的动力系统具有中原动力和边缘活力互动的特征,没有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多元文化板块的碰撞就可能元气耗散;没有边缘活力,中原的凝聚和辐射就会在单线运动中自我停滞、僵化。为什么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曾中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相互推移和交融。因为有了长江的阻隔,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时汉族一些大家族迁移到长江流域,使得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游牧民族滞留在中原逐渐地被汉化,这就形成了南北的“太极推移”,你推过来,我推过去,汉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愈来愈深地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南北太极”推移的过程中,巴蜀是一个重要的“太极眼”。西南中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后花园,是太极推移冲击波的接纳体,有储存文化活化石的功能。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在主体民族扩张和南北太极推移冲击波的作用下,携带着自身的文化行李和沿途拿来的文化成品,迁徙到大西南区域。古老的文化成品沉积下来,与百越百濮的土著风俗相调适、相融合,形成了渊源极古、形态极异的文化遗存。如彝族、白族作为村社保护神的土主崇拜依然盛行,叙述神话与民族迁徙的《苗族古歌》广泛传唱,等等。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有“三维推进”之功,值得我们以极大的责任感加以深度的认识和发掘。  相似文献   

15.
新疆游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叼羊"的现状及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叼羊”活动在新疆游牧民族中开展十分广泛,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文章对“叼羊”活动的历史渊源及文化特征进行论述。随着新疆游牧民族的定居化,“叼羊”活动依然被传承下来,但有弱化的趋势,文章着重从游牧民族定居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一方面对其现状进行分析,从开发角度和措施方面对“叼羊”活动走向市场化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新疆拥有众多的民族,各民族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不断融合,同时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由于受竞技体育的影响,制约了新疆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如何保持新疆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并促进其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亚欧大陆桥沟通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但目前的经济实力和在全国总格局中的作用还不能与沿海轴线和长江轴线相比为使其起到国家主轴框架的作用,必须加强沿桥绿洲经济带建设通过分析沿桥干旱区资源态势及经济基础、交通等基础设施及国际环境,探讨了绿洲发展的可能性,并提出研究出疆运油管道和进出疆第二铁路通道问题及解决干旱区水资源不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区域文化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不同个性特质、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精华部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地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地域文化一方面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通过分析山西省不同地域环境特点,总结出环境对地域文化多方面的影响,对各地区社会发展制定发展战略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