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秦汉盐政与三峡盐业综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纵观秦汉时期440余年的盐政史,其盐业管理体制即在民营征税制与官营专卖制这两种体制上翻来覆去,在该段历史时期内,三峡地区的盐业已逐渐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之中,较之先秦时代已有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盐制与三峡盐业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东汉末年以后,三峡地区,无论为蜀汉占有,或部分归属东吴或曹魏,抑或为司马氏政权所拉,其盐业管理体制均实行垄断化的官营专卖制.而在东晋及南朝宋,齐、梁三朝,则实行的是民营征税制.三峡地区在归属北周以后,其盐业却很有可能是官营专卖与民营征税二制并行.这与南朝已有不同.本文拟循着该段时期三峡盐业管理体制几经变迁的历史线索,结合实地考察所得第一手资料,以展示三峡盐业在战争频仍、地域领属关系多变的时代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3.
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选择了适合本国特色的产业化道路,这为解决"后三峡时期"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难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历史时期,三峡地区本土在上千年演进中曾相继生长出盐业、航运业、转输贸易、山货业、烟草业等产业,当下一些新兴产业正在培育、发展。走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化之路是解决三峡库区在"后三峡时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
刊首语     
当北方已是皑皑白雪的季节,南方却仍然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秋意。在这期间出版的本刊第6期,似乎也和许多轻快流行的刊物的色调构成了某种反差,许多先生都奉献出了他们的沉实之作。首先我们要向大家推荐的是关于“三峡”的两篇文章,熊建立先生的《关于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的若干认识问题》和任桂园先生的《秦汉盐政与三峡盐业综论》。前者着眼于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的思考,其开阔的视野和详实的本土分析为他的观点提供了切实的支持;后文则通过对秦汉时期的盐政和三峡盐业的细致梳理,发掘出一些珍贵的史料,对于建构三峡盐业史不无重要…  相似文献   

5.
唐代前期的盐业政策怎样?学术界一般认为唐初至开元九年(或十年)实行的是无税制。曾仰丰《中国盐政史》、何维凝《中国盐政史》、田秋野和周维亮的《中华盐业史》、鲍晓娜《从唐代盐法的改革论禁榷制度的发展规律》等论著都持这种观点。据笔者研究,唐代前期的盐业政策比较复杂,有征税制和官营制,很可能也有无税制。另外,傅举有《唐  相似文献   

6.
唐代后期的盐政对政治既起了积极作用,也起了消极作用。关于它对唐王朝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我已撰成一文,发表于《盐业史研究》杂志1990年第3期。但是,只谈它的积极作用是片面的,要完整地认识它的历史作用,还必须谈它的消极作用。为此,笔者试就唐代后期盐政与政治衰败、农民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关系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峡干流在历史时期具有气候积温高、降水充沛、水质优、水溶氧充足、水道深、水体营养矿物元素及饵料丰富等地理条件,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渔业资源库(流域性产卵场,种质优良、品种繁多的淡水渔场)。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来,人们非常重视三峡鱼类资源开发。其中从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鱼类是三峡古居民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秦汉及其以后历史时期,渔业资源呈现连续锐降之势;但该地区仍然是长江干流最重要的产卵场和渔场。从史前至近现代,有多种先进渔业技术首先在三峡地区出现。有些生产技术向周围地区传播,成为中国优良的渔业生产传统。三峡史前时期的网具使用,先秦时期的大型渔业设施(鱼梁)、大型拖网和鸬鹚渔业,秦汉以后的水獭渔业、多功能养鱼池等,均在中国渔业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三峡历史时期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考察,证明人类生产行为是该地区渔业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三峡地区现代经济建设中,大型截江水坝已完全改变了三峡作为长江流域性产卵场的资源地位,也改变了三峡本土优势资源鱼种的生态环境。长江流域经济开发在保护自然资源和建设生态文明指导思想下,应高度重视三峡渔业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在清政府“招抚外省民众入川垦殖“的宽优政策的鼓励之下,第二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渐次涌上高潮.雍正年间,已涌动近五十年的移民大潮,似乎得到有效控制而宣告结束,但实际上却并未完全消歇,乾隆时期,则又再次涌现高峰.在渝东三峡地区,长期遭受战乱破坏的井盐业,随着移民的不断涌入,逐渐兴旺发达起来.盐业的兴盛亦带动了整个三峡地区煤炭工业和水陆运输业的发展以及城镇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复苏.乾隆之后,渝东三峡地区各大盐场所在地,已呈现出标准的移民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9.
三峡在历史上一直是一条重要的移民通道,无论是过境三峡的移民还是开发三峡的移民,他们进与出的几次大迁徙,都对三峡文化和风俗习惯造成了多种交化.特别其中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以移民数量之巨大,移民来源地、移民分布区之相对集中,而使三峡地区民间风俗发生了深刻嬗变.但三峡地区对移民风俗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地理优选,汇聚于此. 对交杂于此多种文明进行了适合本土自然、经济环境与人文生态的文化整合,从而生成了具有三峡本土文化特色的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峡干流在历史时期具有气候积温高、降水充沛、水质优、水溶氧充足、水道深、水体营养矿物元素及饵料丰富等地理条件,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渔业资源库(流域性产卵场,种质优良、品种繁多的淡水渔场)。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来,人们非常重视三峡鱼类资源开发。其中从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鱼类是三峡古居民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秦汉及其以后历史时期,渔业资源呈现连续锐降之势;但该地区仍然是长江干流最重要的产卵场和渔场。从史前至近现代,有多种先进渔业技术首先在三峡地区出现。有些生产技术向周围地区传播,成为中国优良的渔业生产传统。三峡史前时期的网具使用,先秦时期的大型渔业设施(鱼梁)、大型拖网和鸬鹚渔业,秦汉以后的水獭渔业、多功能养鱼池等,均在中国渔业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三峡历史时期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考察,证明人类生产行为是该地区渔业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三峡地区现代经济建设中,大型截江水坝已完全改变了三峡作为长江流域性产卵场的资源地位,也改变了三峡本土优势资源鱼种的生态环境。长江流域经济开发在保护自然资源和建设生态文明指导思想下,应高度重视三峡渔业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1.
三峡历史文献是研究、阐述和描述三峡地区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记录,依其载体或研究材料,可分为反映三峡历史沿革的地理文献、与三峡地区相关的史实文献、记述三峡的诗词歌赋铭记文献、关乎三峡地区的方志文献、与三峡地区相关的出土文献五大类。三峡历史文献为我们留下了三峡文化演进的痕迹,是三峡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史料来源。对此整理与研究,不仅有保存传统文化的功用,而且于三峡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也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丧葬文化总是与一定群体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宗教道德观念相联系的.秦汉以后,三峡地区多次汉族移民,因此,汉族文化与三峡地区文化相互融合,并影响到三峡土著的丧葬文化,与汉族文化一起,汇聚成独具特色的三峡地域丧葬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峡学"刍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论述了长江三峡学建立的意义,探讨了这门新兴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内容与科学特性,说明了三峡文化与三峡学的研究关系.对长江三峡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长江三峡学是一门研究长江三峡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现象的地域特征及时空演变规律的学科,它具有综合性与系统性、时空性和预测性等学科特征.三峡学是三峡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二者在概念上有着严格区别,但在研究上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长江三峡的研究,建立"长江三峡学"既是一种学术上的整合与提升,更是一个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21(6):124-128
理论探索试论邓小平的爱国主义教育戴安良1.5论邓小平对统一战线的历史性贡献冯沈萍1.9论周恩来的秘书工作和秘书思想钱国纲1.14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主性发展傅义强5.4论邓小平思想方法的时化特色和时代价值康怀远5.8全球化势态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杨巍5.12论马克思对资义物教的批判牟维5.16试论南方局的党员先进性教育许先立李重华6.10邓小平江泽民科技观比较研究潘勇6.14增强高校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思考刘卫星6.18三峡文化隋唐五代盐政与三峡盐业任桂园4.4从重庆地名看当地的森林变迁万良华黄权生4.10三峡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三峡库…  相似文献   

15.
一个时期盐产地的多少是衡量和反映这个时期盐业生产状况的基本标志。目前,学术界对唐代的盐产地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首先,对盐产地的数字缺乏全面的、准确的统计。《新唐书·地理志》和《元和郡县图志》对产地的记载有差异,都不完全;而且,就现有的资料来看,把这两种资料综合起来也还不全面。《玉海》只将《新唐书·地理志》所载产盐县进行了统计,为105县;何维凝《中国盐政史》将唐代的盐产地列了一个表,但当时的重要产盐地区——南诏的盐产地没有列入,还漏了其他地方。个别不该列入的却又列入了,如安南都护府。《新唐书·南蛮传》  相似文献   

16.
唐宋时期三峡地区城镇仓储形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传统的半地穴式仓窖转变为半地穴式仓窖和新式的仓屋混合使用,仓储的外在形式也呈现出非规则特征.这种仓储形制的嬗变,并非完全取决于仓储建设技术的进步,而是粮食作物结构变迁及特殊地貌影响的结果.从粮食作物的多元化趋势来看,唐宋时期三峡城镇发展直接受制于特殊地貌及气候环境,而三峡城镇仓储建设的变迁又突显出社会经济与其他地区的非同步性;从城镇仓储形制嬗变特征来看,唐宋时期三峡粮食结构的确立,直接反映出外来移民人口的增长及社会经济的相对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等国都曾在两淮地区经营盐业,秦汉时期两淮盐业得到集权政府的重视,尤其东汉郡县直接管理的民营官税更是刺激了两淮盐业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两淮盐业经济始终在连年战火中求得生存,而隋朝至唐初一百多年的无税制,使得两淮盐业经济相对突飞猛进,后经第五琦和刘晏的盐法改革,两淮盐业已经成为帝国赋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宋元时期两淮盐业虽受战乱影响,但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以及生产技术的进步,两淮盐业生产规模较之从前有较大提高。明清政府沿袭元朝设立的两淮都转运使司,并实施开元法、票盐制、纲盐法等改革政策,两淮盐业生产达到鼎峰。  相似文献   

18.
明清易代之际,李自成余部转移到三峡地区,联合当地武装力量,组建了著名的“西山十三家”,又称“夔东十三家”。他们继承了李白成时代大顺军的优良传统,坚守民族气节,与清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以自己的生命去实践民族大义;同时,他们保境安民,修养生息,对三峡地区的经济开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顺治二年(1645)到康熙三年(1664),“西山十三家”十数年如一日,战斗于三峡,生息于三峡,辉煌于三峡,颠覆于三峡,表现出浓烈的“三峡情结”。  相似文献   

19.
山东潍坊是最早发现盐并开始制盐的区域。古代潍坊的制盐不仅起源早,而且制盐技术达到了一定水平。随着潍坊制盐业的发展,盐政机构也开始设置并不断得到完善。本文重点对山东潍坊盐政机构的设置演变、盐税管理以及盐的缉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对今天山东盐业研究和环渤海蓝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从汉、唐时期历史文献考究可知:白族开发盐业,不仅历史悠久,成就辉煌,而且在汉代就形成了影响巨大,极其有名的"金马碧鸡"神话传说和其它文化现象。本文分三个部分论述了唐朝时期白族盐业生产的辉煌成就,白族"金马碧鸡"盐神文化的千古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