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提高材料的阻尼性能,采用分步方法,以丁基橡胶(IIR)为聚合物网络Ⅰ,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P(St-MMA)]为聚合物网络Ⅱ,制备了丁基橡胶/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互穿聚合物网络[IIR/P(St-MMA)IPN].采用红外光谱、动态力学分析等检测手段研究了反应时间、IIR/P(St-MMA)质量比、交联剂用量、丙烯酸丁酯(BMA)的含量等因素对IPN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量极性单体的加入有利于提高IPN的阻尼性能;添加交联剂和单体BMA可明显提高IPN的阻尼性能.  相似文献   

2.
制备了一种以聚乙烯醇为骨架、4-苯乙烯吡啶以氢键组装式支链的固-固相变储能材料。利用4-苯乙烯吡啶从结晶态到无定型态之间的转变,实现了该材料的储能与释能,整个过程中材料保持固态。叙述了该材料的制备方法,讨论了实验条件对其制备性能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结构分析和DSC表征。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较大的相变焓,拥有很好的开发价值和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3.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大豆分离蛋白/二氧化硅杂化溶胶,并应用于水性聚氨酯的改性.采用流延法制备大豆分离蛋白/二氧化硅/水性聚氨酯共混膜,红外光谱研究表明大豆分离蛋白、二氧化硅和水性聚氨酯间发生了多层次的氢键作用,以膜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溶失率为指标,研究了各组分混配比例对共混膜力学性能及耐溶剂性能的影响.通过接触角、热重分析、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讨论了共混膜的亲水亲油性、耐热性能,以及膜表面的形态形貌.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二氧化硅添加量为6%(质量分数)、两者之间质量比为1∶1时,改性膜的力学性能最优,耐溶剂性随添加量增加而改善.  相似文献   

4.
分别采用溶液插层法和熔融插层法制备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仪对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并对产品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有机蒙脱土(OMMT)对于所有复合材料均产生增强效果,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增加50%左右,耐热性能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5.
二氧化硅膜材料制备方案的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膜材料时,采取了添加有机物和控制水的加入方式等措施,制得最可几孔径为0.56nm、平均孔径为0.61nm、孔体积为0.164cm3/g 的二氧化硅凝胶材料.与已有的二氧化硅凝胶材料相比,这种材料具有孔径小、孔分布范围窄、孔体积大等特点.实验结果表明,溶剂的介电性质是影响凝胶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改进制备方案后制得的溶胶具有良好的涂膜性能.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以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为基础材料制备一次性卫生用品用中低温热熔压敏胶的方法,讨论了其它原材料如增粘剂、软化剂、抗氧剂以及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空气中的氧对热熔压敏胶性能的影响。确定以SIS热塑性弹性体为主体材料,以松香酯和石油树脂为增粘剂,以高压加氢环烷基橡胶油为软化剂,使用复合抗氧剂提高制品的耐热性能,通过将线性SIS和星型SIS复配的方法,提高中低温热熔压敏胶的综合性能,制备了适合在一次性卫生用品上使用的中低温热熔压敏胶。  相似文献   

7.
从几种可能的超细材料里面筛选出一种最合适的超细材料,就这种材料对水玻璃粘结剂的具体性能影响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用经过特殊处理后的超细粉末材料改性水玻璃粘结剂,具有常温强度高、残留强度低等优点;超细粉末材料改性的水玻璃粘结剂采用酯硬化工艺,可使水玻璃粘结剂的加入量低于3.0%,在水玻璃砂常温强度有所提高的前提下,其溃散性显著改善.较佳的超细粉末材料改性水玻璃粘结剂的测试结果为(与不改性水玻璃相比):常温24h强度提高了30.7%,残留强度下降了40.1%.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性能优异的改性沥青混合料,选用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tyrene ethylene butadiene styrene,SEBS)和橡胶粉对沥青进行复合改性,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复合改性沥青的掺配方案,同时选用三大指标、布氏旋转黏度、短期老化模拟(RTFOT)等试验对复合改性沥青、橡胶改性沥青、SEBS改性沥青、基质沥青的黏滞性、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感温性及抗老化性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评价其路用性能.正交试验结果表明,SEBS、CR的最优复合掺量分别为5%和16%,最佳制备方案为SEBS和CR同时加入;采用本文方法制备的SEBS/CR复合改性沥青可降低沥青感温性能,改善低温抗裂性能和抗老化性能,对高温稳定性的改善效果尤为明显;此外需考虑目标需求及温差变化较大时复合改性沥青的掺配比例.  相似文献   

9.
在172 d的贮存期内,对经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碳酸钙的粒径变化进行了考察,并对其在硬质PVC中的应用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经合适的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碳酸钙具有较好的贮存稳定性.经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碳酸钙应用于硬质PVC之后,测试其力学性能,结果显示,添加纳米碳酸钙的PVC,其力学性能优于添加普通活性轻钙的.添加量相同时,添加纳米碳酸钙的PVC的拉伸强度比添加普通活性轻钙的高10%~15%;CaCO3质量分数<30%时,断裂伸长率提高一倍以上;冲击强度最大可提高2倍以上.如以同样的力学性能为指标,则纳米碳酸钙在硬质PVC中的添加量可显著地提高.  相似文献   

10.
在微乳液中实现了以二硫代苯甲酸(1-苯基乙酯)为链转移剂的苯乙烯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活性自由基聚合,通过同时加大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助稳定剂正己烷的量,解决了以往苯乙烯微乳液聚合中易出现的稳定性差的问题.240 min转化率可达到100%,聚合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活性特征,所得聚合物有较窄的分子...  相似文献   

11.
智能材料是一种能感知外界环境变化并自动改变自身特性以适应该变化的新型复合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由感知器、驱动器和信息处理器构成。其设计基础是材料复合的非线性效应,设计原理是相变过程中不同物理量之间的能量转换机制。目前已开发出了形状记忆、压电、电流变体及光纤等类型的智能材料。本文论述了智能材料的基本构成、设计原理、合成方法及其应用,探讨了该材料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是在溶胶凝胶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介于有机聚合物与无机聚合物间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文章论述近年来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在光学材料、陶瓷材料、凝胶材料及生物材料方面的研究及应用.有机无机材料制备灵活,便于分子"裁剪",实行分子设计,具有广阔的应用与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我国新型建材的发展历史;分析了新型建材在我国开发应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用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对新型建材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各类建材的性能特点及其发展前景;对未来新型建材的发展作了粗浅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生产实际,对TG—3MⅠ型煤气炉料层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材料研究的近期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典型的金属和聚合物材料在工程上已是常规应用的材料,现代科技对材料的要求是要发展满足各种高性能要求的新材料。我国近期在发展新型材料,如:以金属或非金属陶瓷为基的复合材料、各种高物理特性的功能材料、薄膜材料、碳基材料和超导材料等。  相似文献   

16.
根据物流管理的理论,结合工作实际,从物资配送节点的构建、物资配送方式的选择、物资配送的集中趋势3个主要方面,对如何做好站段物资供应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以穆斯堡尔效应为理论依据,对镍锌铁氧体和钢铁酸铅介电体的混合烧结体──一种多功能的磁性材料的穆斯堡尔谱线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材料中存在着微晶粒之间的超精细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软锰锌铁氧体磁性材料进行了分析,并对样品的预处理进行了研究,测得其主要成分的分布情况,得出磁性材料是以铁为主要成分,锰锌为重要改性成分的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极限材料、智能材料、复合材料及梯度功能材料等先进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进展.超微粒子和纳米材料等极限材料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因而具有特殊的磁、光、电、热特性,已成为新材料的基本组元;非晶材料则具有很高的强度,良好的电磁特性和耐腐蚀特性.形状记忆材料、压电材料、电(磁)流变体、光纤、储氢金属等智能材料具有特殊的热、力、电、磁、光效应,是智能元件和智能结构的重要组分.定向凝固复合材料属平衡反应型复合材料,晶界少,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抗疲劳性,是理想的高温材料.梯度功能材料的成分、组织及化学、力学、热学性能也呈梯度变化,可缓和应力集中,延长使用寿命,成分的梯度变化,也赋予材料一些特殊性质,材料制作与性能评价方法将是梯度功能材料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环境工程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近几年环境工程材料领域所取得的进展。水污染控制材料中主要介绍了用于分离工艺的几种新型吸附材料、絮凝材料和过滤材料,用于生化处理工艺的微生物固定化多孔陶瓷材料,以及用于化学处理工艺的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大气污染控制材料中主要介绍了用于机动车尾气净化的催化材料、室内空气污染治理的光催化材料以及脱硫用吸附及离子交换材料;环境修复材料中主要介绍了固沙植被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