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上三叠统云南驿组二段发育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海相碳酸盐岩,对研究此处沉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微相分析的方法,对本套碳酸盐岩的生物组合、微相类型和沉积环境进行研究,将树苴水泥厂处的云南驿组二段沉积归纳为8种微相:砂屑砾屑灰岩、含生物碎屑砂砾屑灰岩、介壳灰岩、含完整化石的泥-微晶灰岩、含生物碎屑泥晶-微晶灰岩、含生物碎屑砂屑球粒灰岩、含有机质纹层状泥晶-微晶灰岩、无纹层无化石泥晶-微晶灰岩。碳酸盐岩微相类型的垂向序列指示了此处云南驿组二段形成于海相斜坡环境及盆地边缘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2.
重庆石柱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石柱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发育上扬子地台碳酸盐台地上具代表性的岩石类型,以室外剖面测试和室内微相分析为主要手段,参考Wilson的标准微相和碳酸盐台地沉积模式,识别出8种微相类型:灰泥石灰岩;生物碎屑内碎屑泥粒灰岩;含生物碎屑泥灰岩;生物碎屑粒泥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核形石、鲕粒、藻砂屑泥灰岩;生物扰动泥灰岩;有孔虫泥粒灰岩.八种微相类型在时空上的有序组合,构成了碳酸盐岩台地相区的三个亚相类型,即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根据沉积相纵向和横向的变化,建立了沉积相模式,相对海平面的两个海进-海退旋回很好地控制了沉积相模式演化,为该区的区域性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3.
关于“龟裂纹灰岩”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子区中奥陶统宝塔组普遍发育“龟裂纹灰岩”,对其龟裂构造的成因研究自二十年代以来基本上是沿用“干缩龟裂”理论。而刘特民、陈学时(1981)和盛莘天、姬再良(1984)则认为此“龟裂纹灰岩”是在开阔浅海比较安静的环境下,由生物碎屑灰泥形成一种胶体状态,经由沉积期、成岩期的凝聚、失水收缩等作用所致。提出了所谓的“水下胶体凝缩纹”假说。笔者通过对湘西北慈利地区宝塔灰岩龟裂纹的研究,特别是对岩石薄片观察的成果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水下胶体凝缩论尚不够令人信服,更为合理的解释仍是“干缩龟裂”。  相似文献   

4.
通过电子显微镜对辽西葫芦岛市三道沟剖面顶部鲕粒滩中发育的高能泥晶核形石进行观察,在低倍正交偏光显微镜下核形石皮层大多为明暗交替的纹层,少数不发育纹层,核心多为生物骨架化石碎片;高倍镜下,核形石皮层和核形石间凝块(clots)分别表现为密集的顺层排列,由不规则网状的归为葛万菌组合(Girvanella Group)的丝状钙化蓝细菌鞘化石构成,表明核形石形成于高能氧化水体中球状光合作用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内的复杂的钙化作用和早期石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下寒武统、下三叠统与中泥盆统金宝石组葛万藻成因的核形石对比研究认为,微生物是巨鲕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微生物参与构建巨鲕暗色纹层,促进同心纹层加积,对巨鲕的形成具有建设性作用。在金宝石组核形石纹层中微生物发育的区域,纹层厚度不均匀且形态不规则,说明微生物对巨鲕规律纹层是具有破坏性的。巨鲕和核形石都是在无机化学和微生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产物,不同的水体环境制约着微生物的发育程度,进而控制了巨鲕与核形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剖面观察、测量、取样和室内工作, 对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镇泥麦古村爆竹厂剖面中三叠统法郎组竹杆坡段兴义动物群化石储集层碳酸盐岩的沉积微相、碳氧同位素进行初步分析, 探讨其沉积环境及其变化。识别出5 种微相类型: 均质泥质微晶灰岩、含少量生物碎屑的泥质微晶灰岩、含丰富破碎生物碎屑的泥质微晶灰岩、含丰富完整生物碎屑的泥质微晶灰岩以及水平纹层状泥晶灰岩。结合前人的工作, 推断该地区在拉丁期经历局限海、开阔海、台内盆地3 种环境, 整体为一个海进过程。δ13C 和δ18O 普遍偏低, δ13C 在化石层出现明显负漂移。综合微相、沉积相及碳氧同位素特征, 推断兴义动物群生活在局限海且海水温度相对偏高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7.
河南宜洛煤矿寒武系地层中岩石类型较全,沉积构造发育。主要岩石类型有:钙质石英砂岩、含海绿石钙质石英砂岩、纹层状泥灰岩、淀晶砂质粒屑灰岩、鲕粒灰岩、豆粒灰岩、骨屑灰岩、砂屑灰岩、迭层石灰岩、核形石灰岩、凝块石灰岩以及纹层状白云岩和鲕粒白云岩等。沉积构造有纹层构造,薄互层层理、羽状交错层理、冲洗层理、中小型交错层理及粒序层理,波痕,干裂、雨痕,鸟眼构造、冲淤构造、潮渠以及迭层构造、虫迹和包卷层理。文中对它们的特征作了描述,并附有一些照片。在叙述了岩石类型和沉积构造之后,接着分析了各组的沉积环境,最后总结了本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8.
研究地区栖霞组剖面厚约115米,除少量陆源碎屑岩外,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包括亮晶砂屑灰岩、核形石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泥晶灰岩、白云岩等。岩石学和古生态学特征表明该区栖霞组可划为潮上云坪、湖间、潮沟、潮滩、开阔浅海、深浅海等沉积微相。据此建立起栖霞组的垂直相序和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9.
西藏昂仁湖全新世湖相纹层介形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昂仁全新世湖相沉积纹层发育,其中分析出介形类4属5种,即为Leucocytherella trinoda、L.sinensis、Eucypris gyirongensis、Candona gyirongensis及Ilyocypris biplicata;介形类在纹层中呈现规律性变化,即深色层与浅色层介形类属种组成一致,定量数据揭示浅色层总丰度均大于深色层。根据介形类生态特征推测,浅色层代表盐度较高的年份沉积。  相似文献   

10.
探讨重庆綦江藻渡地区中二叠统沉积微相组合的特征及沉积环境演化。以野外地质剖面和室内薄片鉴定为基础,对藻渡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开展系统的岩石颗粒组分、岩石类型和沉积环境分析,并绘制相关图件。根据Dumham的碳酸盐岩沉积结构分类方案,主要有7种类型:生物碎屑颗粒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泥灰岩、含生物碎屑泥粒灰岩、有孔虫泥粒灰岩、中-细晶白云岩和生物碎屑粒泥灰岩。研究区在中二叠世一直处于碳酸盐台地环境,发育了陆棚、台地边缘和开阔台地相,在栖霞组早期处于持续海侵过程,而栖霞组晚期经历了海退,到茅口组早期快速上升到最高点,茅口组中期开始下降,在茅口组晚期海平面大幅度快速下降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11.
塔河南盐下地区中奥陶统一间房组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塔河南盐下地区28口钻井岩心中奥陶统一间房组的详细描述和3 200余块薄片的鉴定,确认其主要的岩石类型有生屑灰岩、生物灰岩、藻球粒灰岩、含核形石灰岩、鲕粒灰岩、内碎屑灰岩、微晶灰岩、海绿石灰岩.在这些碳酸盐岩中,藻类、棘皮类、双壳类以及造礁生物苔藓虫、珊瑚、层孔虫、海绵等生物大量出现,表明一间房组沉积时期总体应为一个水体循环状况良好、盐度正常充氧的浅海沉积环境.在综合分析其岩石学特征、测井资料,结合地震资料,划分出台内滩、滩间、点礁三种沉积相,并讨论了一间房组早、晚期沉积相的空间展布特征,编制了各时期的古地理图,为油气勘探提供了地质指导.  相似文献   

12.
叠层石是一种微生物岩,在天津市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中分布之广泛、数量之丰富、种类之多样是世界上其他地区所少见的,因此叠层石的大量发育也是元古界地层的显著特点。叠层石是以兰藻为主的微生物通过生长和代谢活动而吸收沉淀矿物质或捕获矿物颗粒,自一个点或一个表面单向增生,构成具有纹层的层状体所形成的生物沉积构造。它通常由一层碎屑层一层有机层交替叠置而成。  相似文献   

13.
 结合最新钻井、地震资料,剖析了中新世生物礁体沉积构成以及成礁演化模式。揭示了研究区造礁生物主要为钙藻,其次为六射珊瑚,附礁生物以有孔虫和介形虫为主。根据是否发育造礁生物将岩石分为礁格架-骨架岩和非礁格架-骨架岩2类,前者包括珊瑚藻格架和珊瑚骨架焦白云岩及红藻-仙掌藻白云岩2种,非礁骨架岩分为生物碎屑灰岩、粒泥灰岩和泥粒灰岩3种。沉积相包括礁格架相、礁坪相、礁后滩相、泻湖相和生物碎屑滩相5种。中新世生物礁是在相对海平面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沉积演化的,属于加积-退积型生物礁沉积旋回,礁体发育期可分为奠基、初始繁盛、顶峰、暴露衰退4个阶段,暴露衰退末期发生强烈的白云化作用,淡水淋滤溶蚀作用形成较好的储集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安徽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的生物礁、微生物岩进行研究,发现蓝绿菌类Girvanella在生物礁中大量分布,是生物礁的主要造礁成分.其他造礁生物包括瓶筐虫、石海绵、腹足类、腕足类、棘皮类等.Girvanella以散乱分布、包壳、组成内碎屑以及与海绵伴生等4种方式在本区生物礁中存在,并且在生物礁成礁过程中以生物本体矿化作用及粘结、捕获颗粒的作用形成生物礁格架;瓶筐虫及石海绵为生物礁中的居住者,因此,生物礁性质为瓶筐虫/石海绵-微生物礁,微生物起到了主要的造礁作用.此外红花园组典型含生物礁沉积序列是由底部的生屑灰岩基底、中部的海绵层(少量微生物岩)及顶部的微生物岩组成的.通过与其他地区同时代生物礁的对比发现,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中瓶筐虫/石海绵-微生物礁的发育及微生物的繁盛是全球性的,是由于底栖生物扰动对潮下带微生物发育影响尚未彰显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松潘-若尔盖地区的中-上三叠统主要由钙质粉砂岩、泥灰岩、岩屑杂砂岩、长石砂岩、泥岩、竹叶状灰岩、鲕粒灰岩、细砾岩等组成;纵向上除了灰岩层增多外,砂岩中钙质成分也明显增多,垂向上向东灰岩增多;其中含有丰富的底栖动物化石和陆相植物化石及其碎屑;发育羽状、透镜状、平行、板状、波纹层理.这些特征共同表明,松潘-若尔盖地区中-上三叠统为河流-湖泊相和潮坪相沉积组合.同时,可见粒序层、平行层理、丘状层理和砂纹层理为代表的典型风暴沉积.  相似文献   

16.
鄂西南地区奥陶系下统发育一套典型的风暴沉积,依据岩石学特征划分为:近源型粗颗粒风暴岩、风暴成因碎屑流沉积的内碎屑灰岩、风暴生物屑灰岩、风暴成因岩块、异地型细颗粒风暴岩等类型。并对各类风暴营力碳酸盐岩是类型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安徽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的生物礁、微生物岩进行研究,发现蓝绿菌类Girvanella在生物礁中大量分布,是生物礁的主要造礁成分。其他造礁生物包括瓶筐虫、石海绵、腹足类、腕足类、棘皮类等。Girvanella以散乱分布、包壳、组成内碎屑以及与海绵伴生等4种方式在本区生物礁中存在,并且在生物礁成礁过程中以生物本体矿化作用及粘结、捕获颗粒的作用形成生物礁格架;瓶筐虫及石海绵为生物礁中的居住者,因此,生物礁性质为瓶筐虫/石海绵-微生物礁,微生物起到了主要的造礁作用。此外红花园组典型含生物礁沉积序列是由底部的生屑灰岩基底、中部的海绵层(少量微生物岩)及顶部的微生物岩组成的。通过与其他地区同时代生物礁的对比发现,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中瓶筐虫/石海绵-微生物礁的发育及微生物的繁盛是全球性的,是由于底栖生物扰动对潮下带微生物发育影响尚未彰显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冀中坳陷蠡县斜坡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滩坝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中坳陷蠡县斜坡沙一下亚段发育薄层碳酸盐岩沉积,在岩心观察描述、镜下分析鉴定的基础上,结合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系统探讨了蠡县斜坡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研究表明:蠡县斜坡古近系沙一下亚段发育碳酸盐岩滩坝沉积,可以划分为颗粒滩和灰泥坪2种沉积微相,鲕粒灰岩、生物碎屑灰岩、藻砂屑灰岩和泥晶灰岩是主要的岩石类型。研究区碳酸盐岩的发育,主要受相对湖平面升降、陆源碎屑供应程度和古地貌等因素的影响,高部位的高能环境主要发育颗粒滩沉积,低部位的低能环境发育灰泥坪沉积。在沉积特征和控制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碳酸盐岩滩坝沉积模式,为类似陆相含油气盆地的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提供可借鉴的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北疆地区的二叠纪芦草沟期发育陆内裂谷型欠补偿深水湖盆,形成了一套以夹层形式产出、以岩浆热液碎屑为特征的新型沉积组合纹层状地幔岩浆热液喷流沉积岩(喷积岩)。喷溢岩是喷积岩的类型之一,指熔浆或高密度火山碎屑流以溢流形式搬运并沉积,显示岩浆岩矿物种类及结构特征的纹层状岩石。研究区的喷溢岩以富含方解石为特征,多呈0.5~2 mm厚的纹层并被夹于沉凝灰岩纹层中。单层由中—粗晶半自形自形方解石彼此镶嵌组成,或由中—粗晶单个或多个方解石构成斑晶,而以粉晶泥晶的方解石及碱性长石构成基质组成。综合该区的地质背景认为,这类岩石是方解石碳酸岩在水下喷发溢流的产物。方解石碳酸岩型喷溢岩的出现,进一步证实了二叠纪博格达陆内裂谷芦草沟期的幔源物质具有极强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岩石组构、生物遗迹和地球化学手段重建山西省兴县关家崖剖面奥陶系马五-5亚段碳酸盐岩沉积过程.研究表明:马五-5亚段发育亮晶砂砾屑灰岩、含介形虫藻粉屑灰岩、微晶灰岩、生物扰动微晶灰岩及粉晶含灰云岩,相当于威尔逊模式标准微相SMF24、SMF16和SMF23,为潮坪环境沉积;遗迹化石Arenicolites、Thalassinoides、Helminthopsis和Planolites及其组合指示潮坪沉积特征,各微环境生物扰动程度不同;碳同位素显示马五-5亚段沉积时,海平面发生了3次波动,马五-52亚期经历了2次海平面升降过程,马五-51亚期处于相对低海平面时期,海洋含氧量与营养盐随海平面升降发生变化,海平面变化使生物生态系统及海水特征发生变化,形成了不同组构的碳酸盐岩.关家崖剖面马五-5亚期由潮下演变为潮间环境,最终转变为潮上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