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黄土物理性质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黄土孔隙度和湿陷性在垂向上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结果表明 ,孔隙度高和湿陷强的层位是风化成壤弱的黄土层 ,孔隙度低和湿陷弱的层位是红色古土壤或风化成壤强的黄土层 .第四纪冷干与温湿气候的交替和由此产生的成壤过程的变化是造成黄土地层孔隙度和湿陷性波动变化的根本原因 .黄土湿陷性是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弱的成壤过程中产生的 ,是草原地带灰黄色土壤具有的特征 .  相似文献   

2.
通过淮河中游湖泊沉积记录的气候信息提取、历史气候史料整理和器测资料分析,综合辩析2000年来的气候变化:607B.C.~503A.D.间气候温暖偏湿;503A.D.~1220A.D.间气候温干;1220A.D.~1900A.D.间冷湿、温干波动频繁;20世纪的增温表明小冰期结束.其气温变化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趋势较相似,呈缓慢的降温过程.但干湿变化和引起的冷、暖、干、湿匹配又形成了区域性特征.104年级的气候变化位相和东亚季风环流的局部调整可能是本过渡带气候变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沉积有巨厚的晚新生代沉积物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气候与环境变化、构造运动与盆地演化、成盐成矿规律的理想地区。通过对柴达木盆地钻孔和剖面的含盐地层测年数据进行总结,并与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活动和构造运动进行对比,认为柴达木盆地成盐期与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及构造运动阶段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柴达木盆地西部盐湖和干盐湖中通常发育有倒数第二次冰期及末次冰期的石盐层,某些盐湖中还有希夏邦玛冰期、望昆冰期、中梁赣冰期的石盐层;迄今为止在柴达木盆地东部的察尔汗盐湖区中仅发现末次冰期以来的石盐层。冰期环境下的干冷气候及冰川扩张,造成盐湖补给水源的减少,有利于盐类物质的沉积。  相似文献   

4.
过去2000 a中国东部干湿分异的百年际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101~1900AD间中国东部每200a的干湿分异及其变化状况,讨论了它们与冷暖变化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2~11世纪,我国东部干湿分异为东西分异,西(西北)干东(东南)湿;12~15世纪,东西分异与南北分异并存,但仍以东西分异为主;而16~19世纪则为南北分异,北干南湿.冷暖变化与区域干湿变化的对应关系是:在暖的时期,干湿分界线偏西,最西达大同-太原-西安-汉中一线;在相对较冷的时期,干湿分界线摆向东南,达济南-菏泽-南阳一线,摆动最大幅度达5个经度以上;而在最冷的两个时段,东西分界线被南北分界线所取代.冷的时期,华北地区偏干,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偏湿;暖的时期,华北地区湿润,华东地区,特别是长江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偏干.  相似文献   

5.
我国晚更新世最后冰期气候复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三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冰川、海洋以及第四纪地质各方面的研究,都已证明中国第四纪的气候存在着冰期、间冰期交替的演变规律。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要求对古气候作出定量的复原。可以证明我国第四纪气候存在着冷暖、干湿变化的古气候证据很多,但其中只有一部分能有定量意义;由于古气候标志本身的缺点,和可引以定量的标志又往往存在着多方面的不确切性,这就为复原带来了困难和分歧意见。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阐述本世纪初到现在世界范围内冷、暖、干、湿的变动特征及其对渔业的影响。从本世纪初到现在,气候变动的特征是由冷变暖、又由暖变冷的趋势,这种增暖到四十年代达到最大值,随后,又进入变冷的阶段。气候的冷暖变化,将引起海况的异常,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渔业资源的数量,渔获的丰歉以及渔汛的迟早、渔期的长短、渔场的位置。因此探明气候变动规律及其对渔业的影响,对于搞好长期或超长期渔情预报和制定渔业生产规划都具有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白河8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关注的热点内容,尤其是气候异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损失,是山区发生灾害地貌的主导外因。本文对长白山松江水文站阶地剖面的粒度参数和孢粉进行分析,结合AMS14C测年数据并与历史记录相校验,重建了该区的气候环境演化特点与河流沉积物的相变过程。结果显示,研究区自千年来经历了3次明显的气候波动,即800~686aB.P气候凉湿;686~428aB.P气候暖干;428aB.P~至今气候以凉湿为主,但有明显向温暖偏干方向发展的趋势,与近几年全球变暖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基于青藏高原南部过去2000a高分辨率的降水/湿度重建序列,通过区域对比以及集成分析方法,探讨了青藏高原南部过去2000a气候干湿变化的时空特征,并对典型时段中世纪暖期(AD 600-1400年)和小冰期(AD 1400-1900年)高原南部气候变化的特征和机制进行了着重探讨.结果显示:整体而言,过去2000a青藏高原南部气候变化显著,表现出AD 1-600年由湿转干、AD 600-1400年干旱以及AD 1400年后湿润的特征;对比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南部在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暖干"/"冷湿"的特征,与高原东南部以及西北部地区相似,而与高原东部地区相反;过去2000a青藏高原南部气候干湿变化可能与印度季风和西风强度变化、西风在青藏高原上的季节性移动以及蒸散发强度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530年来陕北气候变化与东部地区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陕北地区历史旱涝变化、气温变化及与东部地区的关系,对保护和治理陕北地区生态环境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利用我国500多年旱涝资料及50a气温资料,运用功率谱方法及小波分析法分析陕北及其东部地区历史上发生的旱涝周期及气温变化。结果 不同地区530a来均呈旱涝交替变化,且存在一定的周期性。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陕北开始进入偏暖少雨期,气温具有13a,2~4a左右的周期。结论 陕北历史旱涝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化,气温变化具有周期性,异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我国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古气候、古冰川、黄土及古人类诸方面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第四纪古环境演变的规律——稳定、活跃交替、以活跃为主的新构造运动;冷暖交替,以干冷为主的第四纪古气候:冰川、黄土发育,古人类出现,海平面变化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巴坤湖ZK-024孔的孢粉分析结果和14C测年数据研究对比,总结归纳出巴坤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序列概貌,并划分为六个孢粉组合带,在大陆性气候控制下的新疆,晚更新世以来干湿冷暖配置状况与东部地区相反。从孢粉分析来看,尽管存在短时间由暖湿或冷干气候控制新疆的可能性。但是,干暖或冷湿的是新疆干旱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迁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2.
《甘肃科技纵横》2004,33(1):11-11
在首届中国气候大会上,与会的气象专家们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从观测到的数据分析,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目前正处于暖期。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2摄氏度到3摄氏度之间,这样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  相似文献   

13.
基于安徽省15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逐月降水数据统计资料,运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以及Z指数,对安徽省气候和旱涝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53 a安徽省气候经历了冷干-冷湿-暖湿-暖干的转变,整体呈现暖湿化特征,但21世纪以来则逐渐转变成暖干化。2四季降水不同步,夏季和冬季降水呈上升趋势,春季和秋季降水则呈下降趋势,其中夏季降水增加对安徽省降水变化的贡献率最大。降水周期振荡规律显著,存在28,22,14和4 a时间尺度上的震荡周期。3近53 a安徽省旱涝事件整体上表现为下降趋势,存在涝-旱-涝的循环交替过程,且年代际变化比较明显。4安徽省多年平均降水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干旱主要发生在皖西大别山北麓地区,而洪涝主要发生在淮河一带和长江水系下游区。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三北地区明显变暖在首届中国气候大会上,与会的气象专家们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从观测到的数据分析,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目前正处于暖期。近一万  相似文献   

15.
淀山湖地区晚第四纪孢粉及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淀山湖地区赵巷4井、淀峰1井等晚第四纪地层孢粉研究,划分出6个孢粉组合带,反映本地区植被演替与气候波动的6个阶段.自古至今依次是:第一阶段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湿润(Q3^3-2);第二阶段稀疏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冷而稍湿(Q3^3-3);第三阶段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一草原,反映气候温和略湿(Q4^1);第四阶段以常绿栎类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气候热暖潮湿(相当于大西洋期,Q4^2);第五阶段以栎、松、禾本科、水龙骨科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略干(相当于亚北方期,Q4^2后期);第六阶段以常绿栎类、落叶栎类、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反映气候温暖湿润(相当于亚大西洋期,Q4^3).这种气候波动与世界性的气候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甘肃庆阳地区气候变化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甘肃省庆阳地区气候变化特点,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作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甘肃庆阳地区气温、降水的年变化、季节变化等情况,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本区呈现日益暖干的特点.通过暖干气候条件下甘肃庆阳地区农业及经济发展影响的探讨提出应对的建议和对策,为类似条件下的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定性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松辽平原的生成与演化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模型。松辽平原是在松辽盆地的基础上,经较长时间的河湖交替沉积,在第四纪形成的。在松辽平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时空差异性和区域继承性特点。平原中现代沉积的最强区是西辽河平原。  相似文献   

18.
根据湛江市1961-2008年的日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蒸发量等气象资料,通过Mann-Kendall趋势分析、小波分析以及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雷州半岛北部地区水热变化特征、趋势性和周期性等,并探讨了其与ENSO活动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1)1961-2008年雷州半岛北部地区气候趋向暖干,总体呈偏干气候态.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气候干旱化趋势愈加显著,尤其在2002年左右出现突变性转折.(2)近50年来该地区气候水热组合季节特征主要表现为暖湿凉干组合,然而在年际与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水热状况则表现出暖湿凉干、暖干凉湿等多种不同组合特征,且在年际与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水热组合状况也并不完全一致.(3)采用连续小波周期分析发现该地区的气候干湿变化存在显著的2~3年短周期变化,可能与同一时期ENSO活动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ZY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反映了民勤盆地降水、水动力搬运强度及湖面水位高低的变化,利用剖面沉积物的粒度资料,发现该剖面自12kaBP以来风成沉积与湖相和浅湖相沉积在粒度上具有多次显著的粗细韵律交替变化,粒度参数Mz,σ,Sk,Kg和SC/S亦随之相应为多波动峰谷交替的态势.同时,粒度特征值Φ5,Φ16,Φ25,Φ50,Φ75,Φ84,Φ95相应地表现为非常有节奏地跳动,据此,将ZY剖面分为2个风成沉积、2个湖相沉积和2个浅湖相沉积,并认为其是12kaBP以来在东亚冬夏古季风交替影响下沙漠演变的一个颇为完整的气候—地层记录。本剖面不仅可以作为古环境与古气候变化的自然记录,而且剖面所反映的环境变化为研究本区土地退化、荒漠化等问题提供了自然背景。  相似文献   

20.
华东沿海地区,为我国东部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下游冲积平原区,东濒黄海、东海。长期来,我国地质、地理工作者,对这一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考古等方面作了不少工作。但是对于地面以下第四纪沉积物及其与古气候变化方面的关系分析研究的还不够。为了对我国东部第四纪地层与古气候的研究,特别是发展工农业生产的需要,笔者在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水文地质队及同济大学的帮助下,对华东沿海部分地区第四纪地层及古气候方面做了点初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