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雍正朝开辟黔东南苗疆是西南"改土归流"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就是要打通滇黔驿路主干线,以防范漠西蒙古在绕道西南之时驿路受阻,内地与西南不能相互应援之目的。故围绕这一中心,上至朝廷下至地方政府,蓄意夸大当地各民族凶悍难驯,以推动这一历史过程的顺利开展。但在开辟过程中,由于开辟管理无序、藐视各民族习俗,最终引发了持久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2.
《交流·互动·发展:全球视野中的西南各少数民族》是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15次年会所收论文的选编。2010年10月14日至17日,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15次年会暨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在成都隆重召开。大会以"交流·互动·发展:全球视野中的西南各少数民族"为主题,全国近50个研究机构的120多名学者参加了这次民族学界的盛会。大会共收到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79篇,参会学者围绕大会主题进行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白族名家大姓在滇西盐井区域的开发中,促进了人口、经济和文化这三大过程的整合与变化,使偏于滇西一隅的白族盐井地区民族社会进入了"略与中夏同"发展层面,为祖国西南边疆各民族的融合与国家认同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4.
南诏时期的乌蛮是一个内涵丰富并处于不断分化发展的民族群体。在其内部,除了被史家记为乌蛮的那部分,尚存施蛮和顺蛮等多个"乌蛮别种"。对于施蛮、顺蛮的研究而言,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着眼于施蛮、顺蛮的分布、迁徙,对其民族关系、民族文化及社会发展关注较少。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对施蛮和顺蛮进行研读和挖掘,既可以拓展乌蛮乃至西南民族研究的视野和内容,也可以为人们了解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一些生动案例。  相似文献   

5.
<正>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医药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是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及西南民族大学党政领导的支持关心下,以传统民族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及传统中医药理论,依托西南民族大学国家民委民族药物重点实验室和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长期致力于民族医药理论及药物开发的创新性研究团队。团队以"民族医药传承创新与基础理论研究"、"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特  相似文献   

6.
"百越古道"是连接中国西南至南亚"茶马古道",是通往中国东南出海口和东南亚的古老通道。这条古道不仅是经贸之路,也是民族迁徙和交流往来之路。历史上,中国南方民族通过这一古道向东南亚扩散。我国南方与东南亚有20多个民族是"同根生的民族",还有很多民族是"跨境民族",这一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这一古道密切相关。百越古道源远流长,先秦时期,西南、华南与东南亚和大洋洲交往频繁,为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百越古道初成格局。三国至唐宋,是百越古道大发展和鼎盛的时期。元至民国时期,百越古道继续发展与变革。解放后,百越古道获得了新生和繁荣。百越古道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中国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追溯历史,考察百越古道在上述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7.
康熙末年,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袭占拉萨、危害川滇,西南边疆局势岌岌可危。为巩固边防,维系湖广经黔入滇道的畅达,清廷采取了开辟黔东南苗疆“生界”之策。但在开辟过程中,由于经营未得善策,引发了黔东南苗民大起义,危害了清廷在西南的统治。面对如此之局面,清廷直接任用当地征苗有功者、或土人为土司,以代理朝廷实施间接统治,这一经营策略,由于能兼容苗疆实情与清朝的治边理念,为西南边疆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古苗疆走廊"形成过程的追溯,初步探讨了国家力量、汉族移民及文化对西南边疆地区及各民族社会带来的冲击;认为明清时代西南边疆地区所经历的剧烈的社会变迁,其主要特点就是王朝权力依托"国家走廊"自上而下地开展"国家化"整合过程,其地域及族群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宏大的"国家叙事"间有着内在因果关联;进而对前近代时期的"国家化"等内涵进行了若干理论梳理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古苗疆走廊"是元明清时期连接云南边陲与湖广内地的一条重要通道。历史上,这条在文献中被称为"官道"的驿道,对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纳入中华帝国的疆域版图的政治整合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2年,杨志强教授等首倡这一概念,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此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回顾,探讨"古苗疆走廊"作为西南"国家走廊"的内涵及其特点,并就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了若干总结。  相似文献   

10.
盘江人(26)     
我们开辟《盘江人》这个栏目,陆续介绍在黔西南州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劳作的儿女。欢迎各界推荐。张兴毅男,汉族,1966年12月生,贵州兴仁人,中共党员。1989年6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系,同年分配到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作至今。现任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副主任、副教授。  相似文献   

11.
传承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是增强西南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对西南民族地区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石。通过西南民族地区政府、高校和各行业的协同创新,实现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承,对团结西南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共同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盘江人(20)     
我们开辟《盘江人》这个栏目,陆续介绍在黔西南州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劳作的儿女。欢迎各界推荐。邓扬华1947年12月生,男,汉族,中共党员,贵州绥阳人,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治历史系副教授。1982年7月毕业于贵阳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分配到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治历史系执教至今。  相似文献   

13.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殖民文学的发轫之作.它不仅生动讲述了鲁滨逊开拓荒岛的详细过程,也描绘了他驯服改造原始部族人"星期五"的手段和策略.鲁滨逊以枪炮为后盾,从语言和宗教信仰两方面对"星期五"进行了文化改造,使其丧失了原有的民族文化身份.本文从二元对立的殖民话语出发解读"星期五"民族文化身份的丧失.这为我们重读经典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我们审视殖民者的文化统治提供了一个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4.
满尔哈巴 《科技信息》2011,(29):169-169,174
在民族音乐学领域入门过程中,学习相关专家的文章是必须的,本文将民族音乐学的知识通过"源"、历史阶段、在中国的发展等几方面进行综述,以便使初学者可以快而精的了解这一门学科以及此学科的相关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清末以杜文秀为首的滇西各民族起义所建立的大理政权,历时一十八年.极盛时,囊括五十三县,约占全省三分之二的地域,控制四分之三的人口,影响及川、黔,有力地打击了满清政府在西南的统治力量,它和太平天国、捻军、西北回民起义军的英勇斗争遥相呼应,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从而为辛亥革命扫除障碍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如果您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伟大的中国文化之所以如此灿烂辉煌,正是因为它是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生活在这个版图之内的多姿多彩的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缘故。而在这其中,藏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重要成员,在构筑世界东方这一伟大文明的历史过程中,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的。这一点,除去史书有记载之外,至今,散布在祖国各地的藏族文物古迹,也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一、首都北京的藏族文物古迹别看我国的藏族同胞居住在遥远的西南边陲,可首都北京,作为几朝古都,却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藏族文物古迹,使不少…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以振兴民族经济、维护民族权益为根本动因和出发点,创办民族纺织业和纺织教育,改革了传统纺织教育,创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推动了纺织教育跨越式发展。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广泛聚集优质教育资源;开创了产、学、研一体化纺织教育新模式,开辟了近代纺织教育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8.
西南民族史所涉及民族众多、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历史变迁缤纷多样,因此西南民族史研究中难点颇多,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也很大。全文仅选择秦汉“西南夷”藏缅语族诸民族的族源、滇国与夜郎国民族关系、南诏政权后期对唐用兵原因诸问题进行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当前民族散杂居分布格局是在传统上的大杂居小聚居基础上,由近现代以来的工业化导致的。民族的散杂居是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客观的结果,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是现代社会运行内在逻辑的结果。散杂居住在一起的民族构成了一个共生系统,这个系统围绕着"内生"之核运转。要使散杂居民族共生系统中各民族单元都能得以"内生"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促进各民族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构建民族共生系统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各民族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为民族的"内生"发展建构一个良性循环的生境。  相似文献   

20.
西南民族地区的民族历史和社会文化是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的富矿地域,对西南地区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对理解和梳理国家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及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极为重要。贵州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杨志强教授就是致力于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之一,并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较有影响力的成果。杨志强教授1962年6月生于贵州贵阳,苗族,籍贯为贵州省黄平县人。他于1983年获得中央民族学院历史学学士学位,1986至1989年在中央民族学院师从民族学家陈永龄先生攻读"跨国界民族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由此从历史学转向民族学研究,在获得该方向民族学硕士学位之后,于1989年至1993年间在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开始从事贵州地域的民族文化研究。次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海外求学生涯,依然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