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试验是为探求松毛虫赤眼蜂在蕃茄地防治棉铃虫的可能性及其效果。通过试验表明:在放蜂区,松毛虫赤眼蜂对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平均为82.3%;蕃茄果实被害率压低到1.60%——2.83%以下。绝对防治效果为70.76%——82.68%,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蕃茄地棉铃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通化县三棵榆树公社,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怀着对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深厚感情,遵照毛主席关于“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教导,在一千多亩的土地上进行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试验,玉米螟遗留虫量降低69.6%,为防治玉米螟找到了一种有前途的新方法。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经30个点(重点50株)解剖了1500株玉米,凡放蜂三次的平均每株遗留虫量为0.5,较对照降低69.6(未放蜂的平均每株遗留虫量2.14)。同时发现距放蜂地块  相似文献   

3.
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高潮中,为了消灭水稻主要病虫害,多打粮食,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在省林科所及金华县东方红林场等单位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下,我们于今年6月中下旬第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期间,在本所二队和叶村大队早稻本田进行了放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室内试验来看,螟黄赤眼蜂寄生稻纵卷叶螟卵的能力极强,寄生率达96.7%。从大田实际放蜂结果考查,螟黄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率也达73.7~93.6%,平均达84.76%,田间卷叶率也相应下降65.2~72.9%。现将情况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4.
上海昆虫研究所寄生蜂组自一九六七年开始,进行了寄生蜂防治农作物害虫的研究。五年多来,他们在上海、太湖流域和两广稻区对水稻三化螟卵的寄生峰种类和自然杀伤害虫作用进行了调查和利用啮小蜂防治三化螟的研究。通过调查,初步掌握了上海、太湖和两广一些地区螟卵寄生蜂的一些分布情况,为开展以虫治虫提供了一些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着重对螟卵啮小蜂接种培养、寄主情况和放蜂治螟等进行了试验,对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和  相似文献   

5.
应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松褐天牛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研究了肿腿蜂的野外生物学,释放技术,防治效果及在大面积防治松材线虫病中的应用,发现:(1)释放技术是以点株式放蜂法为优,该法对天牛幼虫的校正寄生率为48.68%,明显地提高于点式放蜂法的37.50%;(2)最佳放蜂时间为7月份,此时放蜂的校正寄生率为37.50%-66.82%,明显地高于8月份放蜂寄生率为28.75%(3)放蜂密度以5000头/hm^2为宜,试区对天牛幼虫的校正寄生率为48.68%,其防效为10000头/hm^2的52.86%相近;(4)经多点,多年和540hm^2的大面积放蜂试验,其寄生效果均稳定在33.33%-66.82%,试区松材线虫病的死树减退率达98.0%,试验证明,采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松树线虫病的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区县信息     
《科技潮》2007,(10)
本期头条密云县:首次大面积利用赤眼蜂防治板栗桃蛀螟密云县板栗种植面积达30万亩,占全县果品总面积的60%以上,桃蛀螟是危害板栗果实的主要害虫之一。2006年,县植保站在高岭镇栗榛寨村3000亩的有机板栗上开展了赤眼蜂防治板栗桃蛀螟试验研究,放蜂区栗蓬被害率减少  相似文献   

7.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一九七五年我们在龙岗良种场进行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的试验,同年秋在吕家庙大队进行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第二代玉  相似文献   

8.
利用害虫天敌来防治害虫是植物保护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所从1972年开始,应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研究。1973年放蜂115亩防治稻纵卷叶螟平均卵寄生率为54%;1974年放蜂155亩,平均卵寄生率上升到81.17%;1975年放蜂1252亩,有765亩(占放蜂面积的60.38%)在防治标准之下;1976年放蜂1026亩,有64.62%面积在防治标准之下。用赤眼蜂防治稻田虫害若能抓住环节,一般寄生率可达70~80%。现阶段由于纵卷叶螟  相似文献   

9.
赤眼蜂长效蜂卡是为了区别于现行一般蜂卡而命名的。长效蜂卡的特点是:蜂卡上寄主卵内寄生的赤眼蜂能逐日分批羽化,连续出蜂15天左右,故田间放蜂只需一、二次。为此,研究了制作长效蜂卡的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田间试验,并在10万亩以上地区应用。效果良好。本文介绍1975—1977年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0.
什么叫長效蜂卡?为付么要搞長效蜂卡? 赤眼蜂長效蜂卡是为了区别于目前一般蜂卡命名的,它与现行蜂卡的主要区别是: 1.田间放蜂只需一次,而现行蜂卡需放蜂3—4次。 2.在田间能保持每天分批出蜂,维持半月左右,而现行蜂  相似文献   

11.
木文是采用田间控制不同接虫数量为害为主,辅以大田调查对应的方法获得一个合理的粘虫防治指标。内容肯定虫量越多,产量损失越大,两者密切相关。同时通过大量试验数据确定每平方术有三龄幼虫20头为大田防治指标的基础。但在田间不同的气候条件中,其防治指标略有变化,即在田间的气温较高、温度较低的生态环境下,每平方米的防治指标定为有三龄幼虫23——26头,反之,为19——21头。并相应地制定了适用于这两种情况的两个防治指标数学模拟公式,很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 Hayat是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重要寄生蜂。本文研究了在不同蜂蚧比条件下,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的寄生效能,并组建扶桑绵粉蚧自然种群生命表,采用种群趋势指数(Ⅰ)、干扰作用控制指数( IIPC)和排除作用控制指数( EIPC),分析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蜂蚧比为2:50时,班氏跳小蜂寄生率最高,达92%;而班氏跳小蜂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寄生率下降。采用I分析,与对照区相比,放蜂区扶桑绵粉蚧第2、3代的种群趋势指数明显下降;采用IIPC分析,不同放蜂区扶桑绵粉蚧第2、3代自然种群增长的数量最低,分别下降到对照区的24.31%和12.82%,最高分别为34.79%和30.67%;采用EIPC分析,不同放蜂区班氏跳小蜂寄生的EIPC均大于捕食及其它因子,说明“寄生蜂寄生”是控制扶桑绵粉蚧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
房间繁蜂     
繁殖赤眼蜂以往均用小蜂箱,随着大面积育蜂治虫工作的开展,房间繁蜂(即大房繁蜂或大空间繁蜂)速度快、质量好,又简便。现在已由一面繁蜂发展到二面、四面繁蜂,一般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间,可以日产赤眼蜂1亿~2亿头。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一方面的技术,兹就房间繁蜂的几个经验教训,讨论如下。 (一)繁蜂室的布置和要求: 房间繁蜂和蜂箱繁蜂原理相同,房间不需太大,有20平方米的房间就可以,我们称之为“房间繁蜂”。把一间有平顶的房间,在房间中的1/3处,用纤维板把房间分隔光源区和繁蜂区两间。  相似文献   

14.
小菜蛾在海南的生物学与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海南一些主要菜区遭受小菜蛾为害进行了田间调查,并将该虫在室内进行饲养、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探讨其发生规律以及农药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在海南一年可发生22代左右,具有明显的世代重叠,无越冬现象。10月至次年4月是为害盛期,是周年发生为害的重要害虫之一;成虫寿命5——23天,卵期2——18天,幼虫期5——18天,蛹期3——26天,全代历期15——75天。平均26.5天;青虫菌6号小面积防治效果平均达87.9%;40%水胺硫磷或20%杀灭菊酯与50%乐果混合液大面积防治效果较佳,分别为89.6%和89.1%。  相似文献   

15.
稻钻心蝇自1968年在奉化县东岙公社东姜大队发现以来,逐年扩大,今年全县山区早稻普遍发现,以高山区较为严重,如董李公社大公岙大队株被害率达60%以上。水稻受害后,对产量有相当影响。当地社员叫稻钻心蝇为稻钻心虫、双尾虫或稻蝇。过去亦有叫此虫为“稻杆蝇”的(实际上并不在稻茎杆内为害)。  相似文献   

16.
去年,吴兴农科所的科技人员,依靠林场工人和贫下中农,在吴兴县鹿山林场和(土太)溪公社,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第一代松毛虫的科学实验。据检查,试验的70亩有松毛虫的松林中,寄生率(包括自然寄生率)均在97%以上,控制了这一代松毛虫的为害,防治效果与农药治虫相近。嘉兴地区、吴兴县有关领导部门在鹿山林场召开了现场会议,进一步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此外,他们还在道场、塘南、晟舍、织里、南埠等五个公社有关大队,利用螟黄赤眼蜂防  相似文献   

17.
“害获灭”(Ivomec)对山羊内外寄生虫的驱杀试验,国内报道甚少。我们于1990年4—5月在汶川县威州乡用该药对18只山羊(试验组12只、对照组6只)的内外寄生虫进行了驱除试验。试验结果,Ivomec按0.2mg/kg一次颈部皮下注射,对线虫的驱虫率为94.0—100%(其中:毛首线虫Trichuris为94.0%、奥氏线虫T·ovina为95.4%、捻转胃虫H·contortus、羊仰口线虫B·trigonocephalum、微管结节虫O·venulosum、舒氏歧尾线虫B·schulzi均为100%),对外寄生虫——微小牛蜱B·microplus、台湾角血蜱H·cornigera、山羊腭虱L·stenopsis、山羊毛虱D·caprae的杀灭率均为100%。该药注射时出现极短暂的疼痛反应外,在整个试验期内未见任何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18.
利用松墨天牛早期监测松材线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希 《武夷科学》2009,25(1):36-43
探索快速检测松墨天牛成虫携带线虫的情况。利用室内松枯死木段中羽化的和FJ—MA—02引诱剂及活虫捕捉器林间诱捕的松墨天牛成虫,用解剖方法和显微镜,对其携带的线虫部位、线虫量和速检做了研究。结果表明;5min后就能检测出其体内有无病原线虫的存在,15—30min后线虫游离率达92.04%-100%。松墨天牛携带线虫率高达44.59%~78.98%,平均为68.63%。在检测有线虫的天牛中,携带线虫量最高为116333条·头^-1,最低为398条·头^-1,平均为10303.85条·头^-1;雌成虫平均线虫携带量(14134.14条·头^-1)高于雄成虫(1366.5条·头^-1)。天牛携带的线虫量以腹部最多,占整个身体线虫量的77.78%以上,平均为82.62%,头胸部线虫量最高仅占25.90%。多年来的研究表明:松墨天牛头胸部有线虫的,其腹部一定也有线虫。因此,在利用松墨天牛成虫预测松材线虫病时,可取成虫含线虫量高的腹部进行分离镜检即可。该方法具有在病害传入早期及时发现和检测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1996—1997年,在福州,用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Chen et al)侵染期幼虫对当地主要蔬菜害虫,菜青虫、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等幼虫,在室内做人工感染试验。在室温20—28℃,寄生线虫与宿主昆虫的比例为为80:1的情况下,线虫对菜青虫、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的寄生率分别为50%,94%,92%。在当地土壤中无中华卵索线虫的空心菜田,设三个小区,每小区15m~2,各移植斜纹夜蛾2—3龄幼虫150头于菜株上,A区用12540条线虫侵染期幼虫混在2460克湿沙中,撤施于植株根部土面;B区用同样数量的线虫混在8公斤水中,喷洒在菜株上;C区为不释放线虫的对照区。于释放线虫后的第4天和第7天,从各小区随机回收斜纹夜蛾幼虫20头和30头,在室内单头饲养,检查线虫的寄生率和寄生强度。结果:第4天调查寄生效果相近,寄生率分别为61.1%,60%。第7天调查寄生率分别为76.7%,70%。而对照区的虫体中均未见有线虫寄生,寄生率为0。差别显著。在元白菜上释放中华卵索线虫侵染期幼虫,莱青虫的寄生率为6.6%。  相似文献   

20.
1972年我们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面积有了扩大,防治效果达85.76~97.13%。此外,还开展利用赤眼蜂防治水稻纵卷叶螟科学实验,初步摸索了稻田放蜂的规律和存在问题。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而在寄主卵保存、赤眼蜂繁殖、蜂种收集和蜂卡保存等四大问题上得到了一些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