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为研究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典型草原在不同干扰条件下植被群落特征的变化规律,通过围封和自由放牧5个样地的测定,对不同放牧条件下草地群落数量特征以及生物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围封和自由放牧区典型草原的优势植物多为多年生植物,围封区仅有两种一年生优势植物.但围封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优势度高于自由放牧区;(2)围封区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均高于自由放牧区;放牧1号区上述指标高于放牧2号区;(3)围封和自由放牧区典型草原物种丰富度差异显著,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著.放牧改变了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的组成,植被盖度和生产力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为了考察退牧还草制度的实施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分别于2006年(制度开始实施)和2014年对天山南坡高寒草原紫花针茅群落开展了物种组成、多样性与生物量的时间变化调查.研究发现,2006年紫花针茅草原的植物多达16种,优势种为新疆冰草,杂草类植物种类较多;2014年的植物种类下降到10种,优势种变为紫花针茅,高寒草原退化标志物天山赖草、绢毛委陵菜等的重要值大幅度下降,7种杂草类植物几乎消失.2014年紫花针茅草原的鲜草量较2006年下降了53.7%.群落多样性方面,2014年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低于2006年.这些结果都表明,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后的8 a中,天山南坡高寒草原紫花针茅群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恢复的迹象.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群落封育样方、施肥样方、放牧样方中群落组分种的随时间变化研究,以此,探讨高寒草甸不同生境中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封育样方和放牧样方中返青后物种数逐渐增加,从花期到结实期物种数达到最高值,施肥样方中从返青到开花、结实期之间物种数增加不显著。在封育样方和放牧样方之间多样性变化差异不显著,样方之间群落相似性高;施肥样方中物种数、多样性和均匀度显著(P0.05)降低,群落相似性差异显著(P0.05)。在三个实验生境中从6月到8月初群落物种数、多样性、均匀度处于高峰期,到8月中旬后群落指数开始降低。  相似文献   

4.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典型草原克鲁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设置了轻度(LG)、中度(MG)和重度(HG)3种放牧强度样地,对不同放牧阶段草原的物种组成、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群落对放牧强度做出响应,放牧活动严重影响群落结构与功能特性。群落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和 Simpson指数在中牧强度下达到最大,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全C、全N含量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轻牧与中牧下土壤全P含量相似,均低于重牧,土壤C:N值在轻牧强度下达到最大。另外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克氏针茅的N、P含量及N:P值有降低的趋势,C:N值有升高趋势。重牧强度下,群落优势种多根葱的C:N值明显低于克氏针茅。各放牧强度下优势种养分含量与土壤养分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高原鼠兔对高寒草甸草地的影响,利用D型肉毒毒素颗粒对不同退化高寒草甸中的高原鼠兔进行控制处理,并对控制前后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盖度、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植物生物量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对高原鼠兔进行控制后,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高寒草甸草地中的植物盖度、地上植物生物量、禾本科牧草和毒杂草量显著增加;禾本科牧草在植物群落中的地位得到提升或进一步巩固,群落的物种均匀度指数有增加的趋势。说明控制高原鼠兔对高寒草甸植被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羊草草原退化群落恢复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本文根据1983~1991年获得的羊草草原退化恢复演替过程的野外调查资料,通过对种的重要值、群落的生态多样性和均匀指数的计算分析,研究了在退化草原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组成及其群落学作用、种的饱和度、层片结构、生产能力以及群落综合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退化草原的恢复演替是一种中途演替过程.在封育恢复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不同植物种群作用的交替变化方面.适应地带性气候条件的植物种类的群落学作用明显增强,构成恢复演替过程中的增强种组.而在过度放牧条件下形成的退化草原群落中占优势的植物种类,群落学作用逐年降低,构成恢复演替过程中的消退种组.另外,有些草原群落伴生植物,其作用在整个演替过程中变化不大,构成恒有稳定种组.在恢复演替过程中.组成群落的层片作用也表现出明显的交替变化规律,在围封后的前4~5年,冷蒿等组成的半灌木层片是群落的优势层片,其后,由羊草组成的根茎禾草层片和由大针茅等组成的丛生禾草层片逐步取代了半灌木层片的作用而成为群落的优势层片.此外,在整个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的饱和度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基本上保持稳定,草群高度和群落地上生物量则表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大通河上游夏季牧场基于饮水点放牧半径范围的高寒植被演替过程,在祁连县默勒镇瓦日尕村夏季草场采用扣笼法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饮水半径的缩小,草地植物由34种下降到25种,植物多样性显著下降(P0.05);草地优势种植物的株高、盖度、植物量、优势度均显著下降(P0.05);美丽风毛菊等阔叶杂类草的盖度、植物量、优势度均显著增加(P0.05);草地优良牧草比例显著下降(P0.05),杂类草比例逐渐增高。因此,草地植物种类、植被特征和群落组成均有一定变化,草地出现明显的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贝加尔针茅草原的调查研究,分析了严重放牧样地、中度放牧样地、天然草地以及放牧后围封样地的群落水平与个体水平根冠比的差异,以及各构件生物量分配比例,得出以下结论:1)严重放牧样地地上、地下生物量显著小于天然草地,过度放牧后植物的根冠比显著高于天然草地;2)中度放牧样地的地下生物量与天然草地相差不大,群落水平的地下生物量最高;3)放牧样地受到破坏后围封,个体植株较天然草地小,但生物量略高于天然草地.  相似文献   

9.
基于蒙古国两种典型草地生态系统类型(荒漠草原和高山草原), 采取围封和放牧两种处理方式, 对2013—2018年这两种草地类型的群落盖度进行系统分析。按植物分类学法, 将群落内的所有物种划分为五大功能群——杂草类、蒿类、豆科、禾本科和莎草科, 采用Gordon稳定性方法评估围封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围封显著增加荒漠草原杂草类植物覆盖度, 减少蒿类和禾本科植物覆盖度, 年际间无明显的变化规律, 而对于高山草原, 围封对不同功能群盖度无显著影响; 2) 围封增加荒漠草原的群落稳定性, 而对高山草原无明显影响; 3) 群落稳定性与优势种盖度占群落的比例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荒漠草原的优势种占比高于高山草原, 导致荒漠草原的群落稳定性更好。根据上述结果, 建议在对草地进行围封管理前, 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条件及围封对植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同时辅以休牧、轮牧或季节性放牧等措施, 才能真正提高草原生态系统服务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春季放牧对黑土滩人工草地的影响,于2018年春夏季节对祁连山区利用青海草地早熟禾建植的黑土滩人工草地进行了模拟放牧强度(刈割率)试验研究,以放牧强度(刈割率)为主要因素,进行了刈割率为0,30%,50%,70%和90%的5级模拟放牧强度(刈割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春季模拟放牧刈割强度(刈割率)的增加,牧草的盖度、高度、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逐渐减少,放牧强度(刈割率)为90%时,青海草地早熟禾的盖度、高度、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分别减少了40. 5%,66. 1%,63. 0%和98. 3%,放牧强度(刈割率)为30%时对人工草地的影响不显著。春季休牧(未刈割)和放牧强度(刈割率)为30%时不影响黑土滩人工草地牧草的后期生长发育,而返青期过度放牧利用会引起黑土滩人工草地的快速退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长芒草-杂类草型草原实行暖季划区轮牧、自由放牧及围栏封育3种不同利用方式,探讨了划区轮牧在草地植被恢复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参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轮牧区通过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家畜采食方式的控制,以长芒草为主的禾本科牧草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自由放牧区和围栏封育区,代表草原退化的菊科种群有所降低,草地生产力明显高于对照区,划区轮牧十分有利于长芒草草场的植被恢复,对今后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三江源区玉树州称多县珍秦乡围栏禁牧高寒草甸和围栏鼠害治理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进行高寒草甸生物多样性影响因子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围栏禁牧和围栏(适牧)鼠害治理对提高草地群落生产力有一定效果;2.围栏禁牧对于草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度的增加效果不明显,围栏鼠害治理的同时进行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地生物多样性增加;3.高寒草甸草地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限值因子是温度,而不是水份.  相似文献   

13.
高寒草甸能量动态系统模型的灵敏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上大面积的高寒草甸是中国植被的特点。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系统在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利用本文作者建立的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系统模拟模型,GMAME1,模拟了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系统夏秋草场在临界放牧压力下的270种轮牧制度;研究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系统的潜在生产力等。对高寒草甸能量动态系统模型(GMAME1)的灵敏度进行分析,输入扰动是通过在计算机程序里增加或降低20%第11天的各分室生物量值来进行。参数扰动是通过在模拟100d和182d中变动20%的温度和太阳辐射强度来进行的。结果表明:高寒草甸能量动态系统模型容易受放牧采食的影响,而不易受温度和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统的分室模型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轮牧实验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轮牧并不一定能节约牧草。它可以在有限的草甸上控制绵羊生长速度或牧草消耗速度;使绵羊顺利地渡过冬春季,2)绵羊体重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与放牧强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15.
0Introduction Biologicaldiversityconcernedwiththesumofvariouslivingbeingsandtheirprocesses,aswellasthebasisofharmonious coexistencebetweenmanandnatureplaysanimportantroleinecology,economy,esthetics,ethics,etc.Duetodeteriorationofglobal environment,acceler…  相似文献   

16.
青海海北高寒草甸植被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灌丛植被的分布、植物区系、生态特征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分析了青海海北地区高寒草甸植被类型、层片结构、生态型的多样性以及植物物种多样性、植物功能群多样性,旨在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查明若尔盖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植物群落各功能群数量特征的变化趋势,2013年8月利用样方法对若尔盖县境内的沼泽草甸、草原草甸、中度退化草甸和重度退化草甸的植物群落和土壤环境进行了调查.结果为:草地退化过程中,禾本科植物密度、高度和重要值均无显著变化,仅盖度呈显著波动性变化;莎草科植物密度、高度、盖度在中度退化前均无显著变化,重度退化阶段显著降低,重要值呈持续显著下降趋势;豆科植物高度和盖度以中度退化阶段最高,但密度和重要值以草原草甸最高,重度退化阶段最低;蓼科植物密度、高度、盖度和重要值从沼泽草甸到中度退化阶段均显著增加,重度退化阶段消失;杂类草植物密度和盖度在退化过程中呈波动变化,高度和重要值呈波动性增加趋势.结果表明:高寒草甸不同退化阶段功能群植物的生长规律不尽相同,但严重退化可显著影响莎草科、豆科、蓼科和禾本科的生长.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氮、磷、钾含量是莎草科、豆科和蓼科的主要限制因子,这意味着向退化高寒草甸中同时施加氮、磷、钾三种肥料将可以促进莎草科、豆科和蓼科植物的生长,有利于高寒草甸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8.
青海河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海省河南县高寒草地为研究区域,从"植被状况-土壤状况-干扰状况-生态系统价值"4个方面的17个指标构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目标层A、准则层B、因子层C).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体系中各指标权重,最后利用综合指数法进行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表明:准则层中植被和土壤状况所占权重较大,分别为0.453 4和0.298 4,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中占有主要地位,其中,因子层土壤有机质、地上生物量和植被盖度权重较大,分别为0.168 2,0.164 9,0.164 9,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健康影响显著,虫口密度、土壤碳储能力和牧草生产对草地生态系统健康影响较小,其权重分别为0.007 5,0.010 5,0.010 5.青海河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较好,除样地7外皆属于健康之列.但样地3和样地5评分较低,偏向恶化.应在草地处于初级退化阶段时,积极采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对青藏高原四种不同放牧强度(围栏封育、轻牧、中牧和重牧)高寒草甸的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和植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放牧强度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及植被群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样地土壤酶活性、士壤养分和植被群落特征有较大差异.土壤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质量分数及地上生物量变化一致,表现为围栏封育>轻牧>中牧>重牧,然而脲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正好与之相反,表现为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地下生物量变化一致,表现为轻牧>围栏封育>中牧>重牧.经分析,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密切相关,其中土壤淀粉酶和脲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和植被特征的相关性最好,因此这两种酶活性可以作为评价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质量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