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重庆市土壤侵蚀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重庆地区1∶10万土壤侵蚀图实地调查,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GIS)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栅格版)支持下,从景观总体特征、斑块面积、斑块数、斑块周长和分形维数角度进行了土壤侵蚀格局分析和破碎化评价。结果表明,中强度土壤侵蚀分布在土壤侵蚀敏感性较高的区域;微度侵蚀和中度侵蚀的边界密度较高,异质性特征也较强烈,显示出对整个地区景观有较高程度的影响;剧烈侵蚀、极强度侵蚀斑块高度破碎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利用1987年、1995年和2004年三期遥感图像,在ArcGIS 9.0软件的支持下,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了厦门市集美区景观格局特征以及城市化进程中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得出以下结论:集美区林地为优势景观;从1987年到2004年,集美区建成区景观面积逐步增加,且逐步连成片,林地、耕地景观面积逐渐减少,且被急剧地分割,呈现破碎化的状态,滩涂景观不断地被转化为水域景观;区域整体景观多样性增加,景观优势度下降,整体景观趋向于破碎化;建成区景观斑块趋向于集中分布,而除水域外的自然景观斑块则趋向于分散分布.针对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文中提出了在城市化过程中保留成片林地与耕地、构建生态廊道,以及维护现有滩涂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研究是景观生态学和湿地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基于TM影像,在RS和GIS的技术支持下,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采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多样性指数、破碎化指数、优势度指数和斑块面积、斑块数量等),定量分析并研究了1997~2004年大沽夹河湿地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1997年至2004年期间,大沽夹河湿地面积呈减小趋势,斑块数量增加,并且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景观优势度指数降低.多样性指数上升,破碎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因此,加强对大沽夹河湿地的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为了给海口市建成区的绿地格局的中长期规划和近期绿地景观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的方法,本研究以海口市建成区的绿地作为研究对象,以2008年、2013年、2017年和2020年的Quick Bird卫星影像作为数据源,在ArcGIS10.2中按照《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提取绿地信息,同时结合Fragstats4.2软件对绿地信息进行了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在12年间海口市建成区各绿地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SHDI值在1~2的范围内下降,而SHEI值则在0~1的范围内下降,绿地景观的多样性降低;绿地斑块个数从1 052个增加到1 482个,绿地斑块的平均面积从1.86 hm2减少到1.73 hm2,且破碎化程度升高;分维数从1.05较少到1.03,景观形状趋向规则化.其中,其他专类公园、游园、广场用地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附属绿地斑块数量持续增加,但斑块的平均面积却持续减少,由此可见,此类用地的附属绿地破碎化严重.  相似文献   

5.
以南宁市的绕城高速公路G7201以内的建成区的Landsat8影像为研究对象,在RS、Arcgis、ENVI以及Patch analyst技术支持下,运用景观格局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南宁市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绿地景观结构分布不合理,绿地斑块破碎化程度较高,南宁市中心城区绿地景观格局中农业用地比重最大,比重最小的廊道绿地板块多、面积小,破碎化程度高。建议南宁市在今后的城市绿地建设中,优化城市绿化格局,降低绿地破碎度,增强廊道绿地建设。通过带状的廊道绿地,使城市中的其他绿地类型连成一片,形成较好的生态走廊。  相似文献   

6.
采用2010年5月航拍遥感影像和贵州湄潭县城市总体规划及绿地系统规划相关资料,利用移动窗口法,在8个方向上从城市中心向边缘取样,定量分析了湄潭县城市绿地景观空间梯度特征。结果表明:(1)类型水平上,8个方向的农业用地和山体绿地景观比例较高,是湄潭县城绿地景观的优势类型,其他各类城市绿地景观比例偏小,县城建成区绿地建设滞后。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在老城区、工业区破碎化程度高,斑块形状较为复杂;公园绿地面积不足,分布不均。(2)景观水平上,不同景观指数沿8个方向样带呈现明显的梯度特征,表明城市化导致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异质性增高。  相似文献   

7.
运用景观指数分析与"3S"技术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景观格局分析是当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以landsat美国陆地资源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选择2000年和2015年2期玉林市玉州区影像资料,经过遥感解译和景观指数计算,定量分析玉州区16年来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6年来建成用地和林地面积显著增加,景观类型面积大小顺序改变,各类型景观都发生了相当程度的转移变化;在景观水平上,整个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和空间异质性[1]升高,优势度稍有减少,各类型拼块在景观中呈均衡化趋势分布。在类型水平上,建设用地的破碎化程度增加,优势度增强,斑块聚合度呈增长趋势;林地的破碎化程度降低,优势度增强,斑块形状趋于复杂,聚集程度明显;水体的破碎化程度增加,斑块形状趋于复杂,优势度下降,斑块呈分散趋势;耕地的斑块形状较为规则,破碎化程度降低,优势度和聚集度[2]增加;其他用地受到来自建设用地、林地和耕地等的侵占,破碎化程度加强,优势度和聚集度下降。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5年安宁区SPOT 5遥感影像和正射航空影像数据,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分形维数指数、聚集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等指数,在确定出研究区的适宜研究粒度为10 m的基础上,从斑块格局、区域景观格局等方面进行景观生态分析,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现状进行研究.采用200 m×200 m的正方形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切分成规则格网,计算每个格网的多样性指数,通过半方差分析研究多样性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农业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较高,人工景观类型斑块形状规则,自然景观的分维数较高.各街道的景观指数分异特征明显.多样性分布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性,属于中等强度空间相关,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安宁区中部.  相似文献   

9.
运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并引入植被景观指数解析乌鲁木齐市绿色空间格局及变化特征,为定量评价干旱区绿洲生态环境提供更精确的方法.结果表明:(1) 植被盖度与植被指数整体相关性较好,但植被盖度更能反映像元尺度上植被信息较弱的城市植被景观; (2) 13年内,植被丰度整体下降明显,存在郊区绿地面积锐减、建成区绿地破碎化程度加剧及空间分布不协调等发展问题; (3) 从建成区植被类型看,中、高丰度植被面积缩减最大,低丰度植被面积变化不大但其破碎化程度最大,以低丰度植被占主导的城市绿地结构单一化趋势明显,城市绿色生态系统较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将深圳特区城市化过程划分为城市化初期、发展期、加速期和后期4个阶段,借助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包括1979年的MSS,1989、1998、2003、2009的TM,采用景观分类、景观转移和景观指数分析等一系列技术方法,分析了深圳湾地区基围、红树林和滩涂3种湿地景观类型的动态特征变化。结果表明:①深圳湾景观类型丰富,有较高多样性,但不同类型所占面积差异较大。人为干扰是深圳湾景观格局和景观类型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围垦填海和城市建设严重破坏了深圳湾滨海湿地,海岸线不断向浅海延伸。②从1979年至2009年的30年间,研究区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从508.95 hm2增加到2 072.52 hm2,最大斑块面积指数从2.94%增加到17.55%;③基围景观受人为干扰最严重,其面积在城市化初期表现为增长的趋势,1989年在景观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最高峰时的7.72%,此后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得基围景观逐渐演变为建成区或其他景观类型,且斑块形状趋于规则,由非正方形的形状趋于偏向正方形。在城市化的后两个阶段,基围景观发生转入和转出的斑块数量都很少,主要分布在进行了几次大规模围海工程的南山区;④城市化的前两个阶段红树林总面积持续减少,1998年后开始恢复增长,面积由52.65 hm2增加到2009年的81 hm2。景观指数分析表明,红树林景观没有趋于破碎化,反而形成了较大的景观斑块,景观连通性增加,保护区的建立对红树林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⑤滩涂景观在过去30年间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和反复性,总的来说,面积从1979年的634.5 hm2减少至2009年的377.28 hm2,景观趋于破碎化,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11.
以平武县植被图和野外调查资料为数据源,GIS技术为研究手段,在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支持下,利用相关景观指数对火溪河流域非保护区域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分布最广,是研究区的景观基质.冷杉林、草地分布海拔高,受干扰程度最小,聚集程度高,连接度高,破碎化程度低.耕地、聚居地受干扰频繁,聚集程度低,连通性差,破碎化程度最高.研究区景观格局呈现出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景观类型趋于分散,优势景观类型消失,连接度降低,景观异质性、多样性、均匀度升高的特征.以大规模森林采伐为主的人类干扰是景观格局改  相似文献   

12.
以成都市双流县为研究区,景观生态学为理论支持,在GI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双流县2007~2009年间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利用Markov-CA模型对研究区2015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双流县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为:整体景观呈现破碎化趋势,斑块密度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少.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建设用地斑块呈现聚集现象,绿地面积减少,绿地斑块呈现破碎趋势,绿地斑块数量上升,平均斑块面积下降.利用Markov-CA模型,选用5×5滤波器作为邻域,能够较好的模拟研究区景观格局动态.预计2015年,双流县北部和西南部区域受城市化影响较大,研究区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在未来保护全县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贵阳市花溪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要素进行分类,选取了斑块形状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破碎度、分离度、廊道密度等多个景观指数对花溪城市湿地公园的多样性、异质性以及破碎化程度等整体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花溪城市湿地公园整体景观布局基本合理,景观结构较为稳定,同时对公园整体景观格局优化和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凭借其宏大的规模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已然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标识.景观格局分析与研究对建设生态文明、文化中心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促进城市的生活质量和自然环境的协调,丰富与优化城市景观结构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具有重要的作用.以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利用ArcGIS 10和FRAGSTATS 4.2,从景观生态学角度选取斑块面积、斑块平均面积、斑块密度、分维数、丰富度、优势度、均匀度、斑块数破碎化等指数,分析"三山五园"地区景观的构成、多样性、破碎化和聚集度,探讨其景观格局和特征,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为"三山五园"地区的景观整体保护及布局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长寿区土地利用格局及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基于RS和GIS技术,对研究区1995年和2001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分析,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动态模型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及速率.结果表明:①林地、水田和旱地构成研究区内优势景观,1995-2001年耕地减少,城市用地增加.②山地旱地破碎化程度最高;有林地和丘陵水田破碎度较小,景观较完整;③湖泊和农村居民点斑块分布较散,同类间干扰小.城镇用地斑块距离增大,城镇扩张明显.④2001年景观异质性比1995年较高.⑤水域、城镇用地和耕地变化速率大,整体土地利用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6.
选取正在迅速城镇化的浙江省杭州市瓶窑镇,按其自然环境梯度设置调查样带,采用GIS软件MapInfoprofessional 6.5 SCP对景观单元特征指数(斑块数、斑块密度、边界密度)、景观异质性指数(破碎度指数、蔓延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作为过渡区域的城乡交错区和农林交错区表现出较高的景观破碎化,景观多样性程度也较高;城区人工景观规划单一,异质性程度较低;林区主要由人工种植的次生林构成,结构简单,景观多样性最低.比较分析不同景观格局指数与鸟类多样性指数间的变化趋势,交错区域的斑块密度、边界密度和破碎度指数明显高于临近区域,鸟类多样性也高于临近区域,鸟类多样性指数与景观多样性指数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景观多样性最高的农林交错区,鸟类多样性也最高.  相似文献   

17.
针对使用单源数据提取城市建成区精度过低的问题,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以Landsat陆地卫星遥感影像和夜间灯光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对2002—2018年晋江市建成区拓展动态进行监测分析。利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结合多源数据对城镇用地的提取结果,得到各时期建成区扩展信息,并分析促使晋江市建成区拓展的驱动力。结果表明,2002—2018年晋江市建成区拓展过程中,拓展速率先快后缓,建成区空间重心不断南移,建成区分布格局逐渐形成以陈埭镇-池店镇-青阳街道为中心的北部主城、以安海镇-灵源街道为核心的中部辅城和以英林镇为核心的南部辅城的"全市一城、一主两辅"大城市新格局。研究结果可为有关部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引领极,城镇化进程对其景观格局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从而影响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因此,探究该区域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关系,对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Fragstats 4.2软件与InVEST模型,探讨粤港澳大湾区2000-2015年间的景观格局(类型水平: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最短欧式距离(ENN_MN),景观水平: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蔓延度指数(CONTAG)、斑块密度(PD)、聚合度指数(AI))和生态系统服务(碳储量、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变化,并进行景观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破碎化程度加深,景观的空间异质性不断增强;受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200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碳储量呈上升趋势,而土壤保持能力与生境质量则呈下降趋势,各生态系统服务在空间上存在异质性;林地、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变化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景观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影响较大,故适当优化3种景观之间的用地结构是区域生态保护及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马路溪村的生态保护、景观格局的优化与提升设计提供理论基础,以马路溪村的航拍图和遥感地图作为数据来源,并基于ARCGIS和FRAGSTATS的技术支持,从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3个层次选取相应的景观格局指数对马路溪村景观格局的总体特征、景观形状指数、景观多样性和景观镶嵌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林地斑块占地面积和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的比例最大,其构成了马路溪村的景观基质,且结构与功能稳定;耕地、铺装与建筑斑块数量多且景观形状指数大,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破碎化程度相对较高;道路与水体构成了马路溪村的景观廊道,马路溪村景观属于指状型与斑块散布型的混合镶嵌模式,生态系统较稳定,景观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较高;马路溪村的景观格局总体属于一种适宜的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20.
东山县景观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东山县为研究实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进行景观生态分类,并选取了景观多样性、景观空间构型及斑块特征3组指标,对该区的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整体朝着景观多样化方向发展,但是随着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的增大,区域景观类型破碎化趋势明显,导致区域生态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