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爱玲对于月亮意象阴晴圆缺的透视有三篇代表性的小说,小说展示了女性的边缘处境,揭示了女性根深蒂固的“女奴意识”。张爱玲之所以选取月亮意象作为女性悲剧命运的象征,客观原因是对传统文学中“女人是月亮”喻象的继承,主观原因是张爱玲自身的独特经历与感悟。  相似文献   

2.
萧红、张爱玲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可悲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并揭示了造成悲剧命运的根源。但她们的个性气质、文学观念、反映的妇女类型以及叙事方式又是完全不同的。通过比较分析,文章认为造成这些异同与她们的性别、身世、经历、所受的教育以及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有关。并且认为,这些异同不能成为评价二者高下优劣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称婚姻为妇女最古老的职业,其作品《十八春》中表达了对特定时代女性婚姻的轨迹和对婚姻观的诠释,透露出女性悲剧命运的意识。本文通过对《十八春》中顾曼桢和顾曼璐婚姻和命运历程的分析,以揭示时代条件下人性的堕落及其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壮族作家黄佩华在他的一系列小说中,展示了壮族家族女性的悲剧命运。造成壮族家族女性的悲剧命运的根源主要有:时代的变迁改变传统壮族家族女性的生活模式,面对病态婚姻女性自身灵与肉的挣扎,以及历史上女性主导地位的丧失、父权制的确立带给女性的精神的创伤。  相似文献   

5.
法国作家莫里亚克笔下的女性形象众多,无论是循规蹈矩的家庭妇女,还是激情叛逆的独立女性,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而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是无处不在的罪恶。作家描绘女性的悲剧,是为了向她们开启一条通往救赎的道路,通过认识自己的堕落,忏悔所犯的罪,接受爱的洗礼,才能找回失去的纯洁。  相似文献   

6.
刘恒是新时期女性意识十分自觉的男作家之一,他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白涡》充分揭示了其女性想象与关怀的三个特点,即:以人道主义作为基础,侧重从食色两方面关注女性沉重的内身;立于女性价值立场,对女性追求自我生命意志的实现予以同情与肯定;在探讨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时,侧重于对男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从樋口一叶自身的经历,到她的一系列名作的主人公的命运,都表明了一个事实:身为女性在当时的社会中,是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史记》描写了一大批悲剧事件,塑造了许多悲剧人物群像,对悲剧人物的命运给予了深厚的同情,对悲剧背后的根源进行了不懈的追问,对悲剧人物与命运抗争的精神给予了毫无保留的讴歌。与中国文化高度成熟乃至衰微时期产生的悲剧作品不同,《史记》表现了中华民族在早期成长历程中勇于与悲剧命运相搏斗的元气淋漓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刘恒是新时期女性意识十分自觉的男作家之一,他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白涡》充分揭示了其女性想象与关怀的三个特点,即:以人道主义作为基础,侧重从食色两方面关注女性沉重的肉身;立于女性价值立场,对女性追求自我生命意志的实现予以同情与肯定;在探讨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时,侧重于对男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变形既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古往今来,女性的变形现象都尤为严重,女性的变形悲剧也实在值得深思。文章主要以老舍、张爱玲、凌淑华及林海音的现代小说作品为蓝本,阐述变形女性形象的特征、产生变形悲剧的原因及对其现实社会的启示。同时,也呼吁人们关注女性,并尽早使这一弱势群体远离变形悲剧。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写实”小说解构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提倡的“崇高”,而刘恒创作于90年代末的“新写实”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却一反这一路数,着力张扬了小市民与命运抗争的宝贵精神,使小说充满了崇高的意味。  相似文献   

12.
张恨水多部知名小说无一不以悲剧意蕴传达出中国人在由近代向现代社会转型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心灵疼痛:他们往往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挣扎着追求基本的生存保障,精神也处于无尽的困惑之中。张恨水对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无限的信任与依恋,通过描写个体的悲剧命运,传达出这些个体所处的传统文化背景日暮西山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张璁和杨一清是嘉靖前期政坛上的两位高级官员。大礼议中,张璁倾力支持世宗的大礼观,杨一清对张璁的观点表示认同;在李福达案的善后处理问题上,杨一清竭力调和张璁等人与守旧派的矛盾;在是否推行“科道互纠”与清理翰林院积弊问题上,张璁、杨一清分歧明显;在杨一清受贿问题上,张璁尽力保全杨一清。两人之间的互动,不仅影响到各自的事功和政治命运,而且影响到嘉靖前期政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张勋是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政治舞台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于清帝退位后导演了为期12天短命的复辟帝制的闹剧,即丁巳复辟,已经为人所熟知。其实,在丁巳复辟之前,张勋还曾参加1913年的癸丑复辟和1916年的丙辰复辟。张勋之所以积极拥护帝制是与其自己成长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张勋个人的经历和复辟帝制的活动入手,对这个历史事件进行概括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比喻是天才的标志”为起始,运用钱锺书先生对于比喻的新解胜义来分析现代文学大家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神奇的比喻景观。领会比喻这一修辞格在张爱玲笔下行云流水般的融合,体会静态的修辞格运用到文章中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和紫式部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无论是人生经历、创作思想,还是其小说的主题指向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以女性为中心,关注女性命运,较好地从女性自主意识的失落和泯灭、生存的困顿和生命无常的苍凉、女性的异化和内心的悲哀等方面真实地再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惨遭遇,其主题具有极丰富的悲剧性,但张爱玲的深刻和思想高度是紫式部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枣庄市开展龙舟运动促进枣庄旅游业的发展的现状入手,对龙舟运动这一新兴体育产业的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开发的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兖州之战是关系曹操、吕布双方命运的一次重要战役。关于此次战役,众多论者都忽略了袁绍施加的重要影响。袁绍所敌视的吕布、张邈联合起来如果完全控制兖州,可能使袁绍腹背受敌,这是他支援曹操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役袁绍很可能亲自率军击败吕布占据东郡大部,吕布、曹操撤去后他以曾为张邈弟张超属下的臧洪为东郡太守。后臧洪对袁绍坐视张超被曹操消灭极为不满,与袁绍断绝往来。袁绍出兵经长期围攻重新占据东郡大部。袁绍、曹操后来走向公开分裂,此次兖州之战也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一贯以生存本位的态度审视女性世界,她小说中那些自食其力、独立自尊的职业女性形象虽不及旧式女人鲜亮,但她们身上却体现了张爱玲对女性生存和女性自身解放的深层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