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2QXP-1型气吸式精密排种器工作性能影响参数进行了理论分析,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的方法研究排种盘转速和真空室气压变化对排种性能的影响,给出了排种盘转速、真空室真空度与性能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对2QXP-1型气吸式精密排种器构造、工作原理和工作性能影响参数进行了分析,应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排种盘转速和真空室气压变化对排种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对排种性能影响的主次因素顺序为排种盘转速、真空室气压。  相似文献   

3.
气吸式排种器充种室种面调节装置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气吸式排种器的充种效果及排种质量,在分析气吸式排种器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充种室种面调节挡帘,并改进了充种室结构。试验证明,该结构设计合理,能够有效改善种室内种子群结构,提高充种效果。  相似文献   

4.
底吹钢包中气液两相流的数学模型邓安元,彭一川,杜钢建立了底吹钢包中气液两相流的数学模型.这一模型可用于计算不同气体流量下,气液两相区内各截面处的流股直径和卷吸液体体积流量.数值计算表明,流股直径和卷吸液体体积流量都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底吹钢包中气液两...  相似文献   

5.
针对以往评估播种机播种后种子落于土中的种距时评估系统存在准确性差、效率低、结构复杂等不足之处,采用光电系统采集种子下落事件,直接用并口采集数据,通过计算机程序处理采集信号,从而可以快速地获得种子先后下落的时间间隔,时间间隔乘以播种机的前进速度即为种子间的距离,试验研究表明,系统能根据所测种距样本得出多种种距的评价指标如合格指数、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同时也验证了系统测量种距的准确性.该系统既能快速精确地检测种距和在田间用于实时控制种距,又适于研制和开发新型排种器.  相似文献   

6.
种群空间分布状态对排种器吸种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气吸振动式排种器充种过程中籽粒受力模型,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运用CFD软件Fluent对籽粒在真实吸种气流场中的受力进行了计算.通过假设种群在振动种盘内呈正四面体空间分布,分析了种群层数n、压差Δp、籽粒间隙系数λ、吸种孔与籽粒直径比γ对籽粒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γ较小时,压差对籽粒受力的影响较小,γ较大时,籽粒受力的大小随压差的增加迅速增大;λ<1.25时,籽粒受力随λ的增加而迅速增大,λ>1.25时,增长趋势较为缓慢.结合离散元法模拟种盘内种子的运动规律,确定排种器的工作参数,并以油菜籽为对象,进行了排种器吸种性能试验.  相似文献   

7.
2QXP-1型双条气吸式排种器分条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满足大豆“暗垄密”高产栽培技术而研制了高速单盘精密双条气吸式排种器,该机台架性能试验表明:在真空压力为0.004 MPa条件下,排种盘转速低于1.17 r.s-1时,内、外条单粒合格率均大于90.00%,漏播率和重播率低于10%,分条性显著且排种性能稳定,能够满足大豆双条高速精密播种的要求。应用该排种器进行大豆双条高速播种7~8 km.h-1条件下,排种性能符合精密播种要求。  相似文献   

8.
设计了一种组合排种盘式精密排种器 ,分析了充种过程中种子相对排种盘的运动轨迹 ,并依此进行了排种盘的型孔设计 .该排种器采用了由型孔盘、垫片和圆盘组成的组合式排种盘 ,型孔深度可调 ,对种子尺寸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进入型孔中的多余的种子 ,依靠自身重力作用从型孔中自动流出 ,不需设置专门的清种机构 ,有效地解决了由此而产生的种子损伤 ,降低了排种破碎率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底吹钢包中气液两相流的数学模型,这一模型可用于计算不同气体流量下,气液两相区内各截面处的流股直径和卷吸液体体积流量。数值计算表明,流股直径和卷吸液体体积流量都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生物质固定床气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生物质的气化原理,利用固定床上吸式气化的试验方法,对生物质进行气化研究.搭建一小型气化试验炉,分析采样气,得到气化气的热值.利用实测数据计算法计算各种气化指标,同时研究了炉温、原料特性、燃料层厚度等操作条件对生物质气化的影响.建立了数学模型,对气化过程进行模拟,进一步研究气化炉内部的反应状况.比较模拟计算得出的燃气成分、热值与试验测得的相应数据,验证了上吸式固定床气化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RH真空处理过程脱碳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并有效地控制超低碳钢在RH真空处理过程中碳含量的变化,根据热力学、动力学原理建立了RH真空处理脱碳数学模型,通过RH真空处理脱碳数学模型研究了内部脱碳反应深度和脱碳速率之间的关系.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反应深度的变化和内部脱碳的反应速率是相对应的,采取预真空操作,提升了反应深度,淡化了前期脱碳转折点的影响,加速了前期的脱碳反应,并在RH处理后期找到了内部脱碳向表面脱碳转变的时间临界点.  相似文献   

12.
选择加热板温度为45 ℃、真空度为008 MPa、料层厚度为7 mm和料液质量分数为20 %的栀子黄色素干燥试验数据作为实测样本,基于Matlab软件,对传统干燥模型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数据拟合求解,确定各模型的干燥常数,建立栀子黄色素薄层干燥数学模型。同时分析了天然栀子黄色素原液低温真空干燥制粉的动力学过程。在常用的8种经验、半经验薄层干燥数学模型中,Page模型对栀子黄色素低温真空干燥过程的拟合效果最佳,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和预测干燥过程中栀子黄色素原液含水率与干燥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落叶松根径立木材积表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实测的254株落叶松样木,以根径为横坐标,胸径为纵坐标,绘制散点图。依点的分布趋势表明,根径和胸径呈直线关系。所以适用直线方程Y=a+bx作为两者间相关关系的数学模型。再根据现行一元立木材积表,进而编制根茎材积表。此表将为审核采伐林木蓄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3500GS8h、3500GS12h、3000GS8h三种静止磁场处理为手段,研究了不同强度和时间静止磁场对花椰菜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场处理种子后,种子的发芽率提高幅度为2%—25%;发芽势提高幅度为8%—29%;株高、茎粗、展幅、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等均比对照提高,花椰菜的平均产量提高了12.5%—42.5%.同时,获得了不同磁场处理后花椰菜植株生长速度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解决渠道防渗聚乙烯(PE)膜料的冻融老化问题,依据薄膜理论对PE水压力变形及应力应变模型进行了数学推导.在室内冻融老化条件下对PE抗拉、抗裂性能分别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表明,冻融老化100次循环后PE的性能均有所降低.用圆形中心变位模型模拟了PE冻融老化抗裂强度与鼓包高度关系曲线,经检验模拟曲线与观测曲线基本吻合.表明该模型可用于PE抗裂强度或变形计算,为PE应用于渠道防渗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广义延拓法在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精化中的精度,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的方法,研究了GPS技术所获得的大地高数据和水准测量获得的正常高数据之间的关系,推导了广义延拓法的数学模型,用铁法矿区的实验数据,验证了广义延拓法的拟合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其精度和计算时间均优于精度较高的有限元法,在不引入其他数据的情况下,在丘陵地区可以达到四等水准的精度要求。该成果对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储油罐变位会导致罐容表读数失真的问题,采用微元法的思想建立数学模型。就不同状态的油面情况,得到油的体积与油位高度及纵向倾斜角、横向偏转角的函数关系式;利用最小二乘法和MATLAB软件确定出变位参数,同时给出了变位后的罐容表标定值,最后利用采样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相似文献   

18.
高真空静电支承式旋转系统中,偏心转子在磁场和静电力矩作用下,产生转速衰减,从而降低了系统精度。该文建立了静电力矩的数学模型,确定了支承系统频率特性与静电力矩大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含陷波滤波器、带宽相对较低的支承系统,以改善其局部频率特性,消除静电力矩引起的转速衰减。实验给出了常规和改进支承系统的转速测量结果,并进行了比较,从中分离出静电力矩的大小。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支承控制系统局部频率特性,可以消除静电降速力矩,最终提高了转子转速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了跳水运动中,运动员入水时,其手型与水花高度之间的关系。研究中把人和水分别简化为不同角度的楔形体和理想流体,建立了满足控制函数和初、边值条件的流、固耦合运动方程,用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了不同斜升角度(从47—80?)楔形体撞入水面的过程。模拟结果显示水花高度与楔形体斜升角度成反比,据此提出水花控制理论和技术,并运用于专业运动员的训练,取得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充分考虑RH平衡碳氧浓度的前提下,建立脱碳反应数学模型.以210t超低碳钢RH冶炼工艺为背景,详细给出数学模型的建立原则与过程.将模拟结果与实际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数学模型与实际测量数据有很好的吻合度.碳元素在钢液内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性,真空室自由液面下降管上方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小,钢渣界面处上升管右侧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循环20min后,二者相差0.0025%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