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通报》1976,21(7):320-320
<正> 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传人中国比较晚.首先把“进化论”介绍到中国的是严复.1895年,他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原强”一文,这篇著名的论文,一开始就推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同年,他译述和出版了《天演论》,把生物进化学说第一次介绍到中国.《天演论》的翻译和出版,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布起了一定的作用.鲁迅当年一开始接触《天演论》,就深深地被书中所阐述的生物进化论这个新颖的科学思想所吸引.  相似文献   

2.
量子力学大概是本世纪洞察自然所取得的最富革新精神和极有成效的科学成果。C.P.斯诺曾经用“无疑是人类思想的最大智力成就”一语来表征它。对于C.P斯诺的话,我有两点异议:第一,他应该说“人们的思想”;第二,很难说它是最大的智力成就。牛顿的《原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该怎么说呢?还有,在科学领域之外莫札特的《唐璜》又该怎么样呢?不过,量子力学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成就,并且,我认为,对不直接接触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四十二周年。我们缅怀伟大的鲁迅,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同时因为鲁迅毕生热爱科学,提倡科学,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寄予极大的关怀,付出过珍贵的心血。鲁迅写过不少有关自然科学的文章,对自然科学许多方面的问题作过精辟的论述。鲁迅的这些文章和论述,对于我们今天为完成新时期的总任务,把我国建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斗争,仍有其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元 《科学通报》1973,18(2):94-94
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是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日心学说的创始人。今年是他诞生的五百周年,我国科学工作者怀着对哥白尼的崇高敬意,纪念他对科学的进步所作的杰出贡献. 今年2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写的“天文学的伟大革命”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暮春,青岛的洋槐开花了。大街小巷无不弥漫着槐花的香气。回青岛后,对照《复活》和“管家谢维尔德洛夫证言(壹)”里的指纹,确认此管家非彼管家、哈尔滨来的管家是个冒牌货。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父亲的病》等文章里,通过切身的感受和比较,对当时少数中医的医道和医风作了尖锐的抨击,“取消中医论”者借此“说话”,说鲁迅先生是反对中医的。而鲁迅之子、全国政协委员周海婴是怎么看待此事的呢?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一次会议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发表谈话如下:我父亲并不反对中医,反对的只是庸医。  相似文献   

7.
《科学》杂志与中国科学社史事汇要(1914-191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洪业 《科学》2005,57(1):37-40
1915年1月,一份创办于美国大学校园之中的学术杂志在上海刊行问世,刊物封面上醒目地印着中文“科学”和英文“Science”字样。这份刊物的创办者们是一批身居异乡、心系祖国的中国留学生。在接受了几年的系统科学训练后。他们从内心对科学发出了深切的呼唤,立志引进西方人称为Science的科学,来改变祖国国力衰微的面貌,是谓“科学救国”。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办《科学》月刊,为此他们首先组建了“科学社”,不久又改建为“中国科学社”。今年时逢《科学》创刊和中国科学社成立90周年。90年来,前辈的科学救国理想已化为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往事并非如烟.几代科学家奋斗的足迹已深深地印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史册中。本刊今年各期将连载由中国科学社史研究专家樊洪业先生编写的“史事汇要”。为读者再现“赛先生”在中国发育成长的这一重要侧面,并借以为《科学》杂志后承者祭奠前辈的一瓣心香。  相似文献   

8.
<正>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是中国人最早知道和最熟悉的外国人名之一。1898年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严复出版了译著《天演论》,让国人认识了赫胥黎这位英国科学界的权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及"优胜劣汰"等警句为人们所熟知。今天,《科学和希伯来传统》一书的翻译出版是循着严复给出的方向在赫胥黎著作中继续进行探幽的一个行动。托马斯·亨利·赫胥黎1825年5月4日出生于伦敦,逝于1895年6月29日,而本书出版的2015  相似文献   

9.
钱文元(Wen-Yuan Qian)的《巨大的惯性》是对李约瑟的纪念碑式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个挑战。D·J·迪拉·普赖斯称李约瑟的著作是“人文科学上最后的最伟大的传统与综合性的工作。”李约瑟认为,公元1500年以前中国在好几门科学中的成就远远胜过欧洲的成就。那么,为什么中国以后在通向现代  相似文献   

10.
《世界科学》创办已近20周年。20年来,世界科学》终于成熟了。为了不忘广大读者、译者、著者的厚爱,我们决定在1997年举行“我与《世界科学》”有奖征文活动。征文要求:写出“我与《世界科学》”交往中一件不平常的事;受《世界科学》上某篇文章的点拨而在科研中的收获;阅读《世界科学》的感受、心得;《世界科学》是怎样成为你的良师益友的。一句话,写出你的个性,写出你的光彩,写出你的收获。所写内容务求真实,不要虚构。征文字数:以2000字左右为宜。来稿请注明“我与《世界科学》”栏目。征文作者请注明你的年龄、职称、职业、职…  相似文献   

11.
《科学通报》1977,22(3):114-114
1974年5月,本文作者在《科学通报》上撰写了《“不断创造物质”的学说必须批判》一文,该文批评了F. Hoyle所鼓吹的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可以任意破坏的“不断创造物质”的学说,批评了由F. Hoyle,J. V. Narlikar所提出、由唐孝威同志所支持的“电子静质量不断增长”的假说。此后,在《科学通报》、《复旦大学学报》上又陆续刊登了从不同角度来讨论这一  相似文献   

12.
《科学通报》1955,(7):4-4
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收到了苏联科学院的贺信。贺信首先向大会和中国科学家致贺。贺信说:“还在远古时代,伟大的中国人民就已在文明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荣的记载。几世纪以来,封建压迫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压迫,窒息了伟大中国人民的天才,人为地妨碍了中国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帝国主义的走卒们培养对英美科学的卑躬屈膝的风气,竭力想使中国科学家对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丧失信心。由於他们的统治,大大地  相似文献   

13.
将近140年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遥远将来的未来科学所具性质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见解:“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马恩全集》中文版第42卷第128页。)在1845~1846年跟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而谈到把自然史和人类史作为统一的历史来考察这一原则性要求:“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  相似文献   

14.
白金书架     
《随想录》作者:巴金出版:作家出版社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出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  相似文献   

15.
张继恒 《科学》2000,(12):59-60
北京师大天文系副教授刘文中和北师大实验小学刘梦二位老师,对笔者在《科学》2000年4期上发表的《个位数之和法与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简称“文1”),进行了学术讨论,并在《科学》2000年9期上发表了题为《关于“个位数之和法与哥德巴赫猜想”之商榷》一文(简称“文2”)。汕头大学数学系骆伟祺老师,在《科学》2000年10期上发表了题为  相似文献   

16.
非典与沉渣     
笔者读到有关非典的某些报道,不禁想起鲁迅1931年的杂文《沉滓的泛起》。 鲁迅在此文中说,日本占据了东三省以后的“国难声中”,“恰如用棍子搅了一下停滞多年的池塘,各种古的沉滓,新的沉滓,就都翻着筋斗漂上来”,“趁势显示自己的存在”,“将利益更多的榨到自己的手里”。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有一段名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科学研究,亦如行军作战,对各方情况,了若指掌,就能运筹帷幄,稳操胜券.科学学就是指导人们在科研战线克敌制胜的一门学问,在现阶段的我国,它是直接为科学现代化服务的.  相似文献   

18.
《世界科学》2006,(8):22-24
10年前的1996年7月5日,世界上第一头“无性繁殖”的绵羊——“多利”在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培育成功,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只用动物的体细胞复制出来的哺乳动物。几个月后,英国《自然》杂志刊文,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重大科学成就。旋即,“多利”羊、“克隆”等名词风靡世界,一批批克隆动物此后相继问世。“多利”羊对经典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冲击是根本而深远的,以至于10年后的今天,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学家依然在思考“多利”羊留下的遗产,由“多利”羊引出的一系列课题依然在考验当代生命科学家的智慧。为了纪念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问世10周年,同时也想借此机会梳理一下未来克隆技术领域若干有待攻克的突破口,《文汇报》记者江世亮回访了9年多前参加该报召开的探讨“多利”羊问世科学意义的两位知名学者——中科院院士、细胞生物学家施履吉先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子遗传学家曾溢滔先生。  相似文献   

19.
陈敬全 《科学》2004,56(4):58-60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40周年,“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诞辰80周年之际,安徽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了《邓稼先文集》《邓稼先图片传略》两本书。一个隐姓埋名了大半辈子的伟大人物走到了读者中间。与这位曾是“中国最神秘”的人物“零距离地”接触,可以了解他的生平、他的生活、工作和伟大业绩,也能感受他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0.
约翰·霍根 (JohnHorgan)在其名为《科学的终结》的著作中认为 :以求知为目的的纯科学 ,存在着并已抵达了自身难以逾越的限度 ,而现有的科学概念框架已是其最终的成就。因此 ,他宣称 ,科学 (尤其是纯科学 )已经终结 ,伟大而又激动人心的科学发现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这话着实让人吓了一跳 ,也的确“惊世骇俗”。该书的英文原版 1 997年在美国出版 ,其中文译本也于同年出版。该书一出版 ,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与媒体的强烈反响与广泛关注 ,从而成为畅销书。作为《科学美国人》杂志的专职撰稿人 ,霍根利用自己广泛接触科技界名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