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西安市餐饮业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差异,总结城市餐饮业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为西安市和其他地区餐饮业的发展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调查西安市各类餐饮业的基础上,从文化地理学角度,运用空间分析、比较分析和因素分析的方法总结餐饮业的空间特征。结果从餐馆的密度、级别和菜系的空间分布的分析,明确了餐饮业的发展呈现出地域不平衡,并根据餐饮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旅游发展及城市拓展的状况来分析西安餐饮业的发展趋势。结论西安市餐饮业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平衡,表现出"带核片"的空间格局,呈由中心区向四周递减的趋势,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呈串珠状分布。餐饮业的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因素、文化传统、旅游活动以及城市发展格局等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区域经济条件对餐饮业的档次分布有决定性作用;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餐饮业的种类与数量,但随着多种文化的交融与强势文化的浸入,这一影响因素会相对淡化;人口密度对中档餐饮的分布有决定性作用;旅游活动对本土餐饮的发展与分布表现出强势影响;而城市发展格局则直接影响了餐饮业的空间特征并制约着餐饮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城市餐饮业空间格局研究对城市规划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研究中方法单调,衍生研究以对影响因素定性分析为主的不足,采用POI数据,运用基于核密度的热点指数方法对武汉市主城区的餐饮热点进行识别,并结合工作日和休息日的百度地图热力图数据构建人口活动强度模型,对动态人口与餐饮业空间分布进行耦合分析.分析发现,武汉市主城区餐饮业可显著识别出1个一级中心、3个二级中心和9个三级中心;餐饮业分布与动态人口的空间匹配程度总体较好,工作日时匹配程度高的区域占比稍高于休息日.匹配程度为较差和差的区域依具体类型不同而散布在大型商圈外围、传统中小型商圈、旅游点、复兴街区和新兴街区.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深刻地影响着现代餐饮业,为餐饮业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渠道.通过网络爬虫技术,从大众点评网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再运用ARC GIS核密度分析工具,模拟出中山大道改造沿线餐饮空间总体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再从菜系、消费档次及口碑星级的角度对该区域餐饮空间进行具体比较分析,进而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山大道改造沿线餐饮空间以江汉路地铁站为中心,沿道路两侧大致呈现"土"字形分布,其整体以组团式和带状分布相结合的方式出现;餐饮空间分布格局受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文化影响、人口分布状况、交通便捷程度以及空间格局演变六大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乌鲁木齐市主城区生活性服务业POI数据为基础,采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乌鲁木齐市主城区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主城区生活性服务业呈现“内密外疏”的分布特征,空间分布不均衡;(2)各类生活性服务业在不同空间尺度上集聚差异明显,集聚峰值时批发零售业、餐饮住宿区位选择空间范围最大,金融机构区位选择空间范围最小;(3)各类生活性服务业在空间分布上均有较强的关联性,餐饮住宿和各类生活性服务业联系较强,批发零售业与各类生活性服务业联系较弱;(4)在空间演化方向上,各类生活性服务业空间走向基本一致,呈西北-东南发展态势,且分布重心大致相同;(5)人口密度和交通条件是影响主城区生活性服务业的主导因素,因子的交互作用对生活性服务业分布的空间影响力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1990—2013年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格局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总体数量呈现上升态势,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现上升趋势;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空间分布总体呈现空间异质性特征,新城市贫困人口空间格局由"整体破碎+局部集聚"向"圈层放射+局部嵌套"变化;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中心表现出向西南连续迁移的发展趋势,总体上呈现东北—西南向的空间分布格局;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格局演变是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继承、住房分配制度和住房改革、城市规划导向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酒店业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活跃程度的重要产业之一,酒店空间布局影响城市区域功能定位与经济发展。借助ArcGIS,SPSS等软件,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福州中心城区范围内的酒店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发现:福州中心城区酒店主城区显著集聚,其余区域分片集聚,总体呈现一主、一副、六组团的空间分布格局;各类型酒店空间分布集聚程度不均衡,五星级酒店呈点状分布,其他等级酒店呈集聚性分布,分布方向性上,各类型酒店均为西北—东南走向,呈现向东南扩张发展的态势;酒店空间布局受地形、经济、商圈、旅游、交通不同程度影响,长乐区、马尾滨江、阊侯、荆溪未来酒店布局潜力较大,地铁陆续开通将促进福州中心城区空间布局更加均衡。  相似文献   

7.
西宁市创新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创新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西宁市创新企业的发展能够推动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创新产业的发展.本文以西宁市主城区创新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分析法、空间集聚程度分析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索西宁市创新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旨在通过研究创新企业集聚,推动西宁市创新产业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西宁市创新载体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西宁市创新载体呈现"主核心区+双次中心区+周边分散"的空间格局;西宁市创新企业的集聚受多因素共同影响,不同行政区影响程度各异.  相似文献   

8.
以物元分析理论为基础,建立指标评价体系,通过物元模型对江苏省各县(市)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从3个层次对影响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评价,并应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影响综合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大部分县域处于低水平及中低发展水平,且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上呈现"东南-西北"走势,由苏南、苏中到苏北地区,县域综合发展评价等级呈现出递减的状况.4类子系统均对区域综合发展水平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对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贡献度大体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运用大数据网络爬虫技术,获取贵阳市主城区零售商业网点POI数据,通过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平均最近邻指数分析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贵阳市主城区零售商业空间布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贵阳市主城区零售商业网点呈现"一主多次"的空间格局,以云岩区、南明区为核心聚集区,以白云区西南部、观山湖区东部、花溪区北部、乌当区东南部为次级聚集区,各聚集区呈圈层递减规律;2)主城区各类零售商业网点的空间格局呈南北方向展布的特征,与贵阳市城市发展规划方向基本一致;3)主城区各类零售商业网点的平均最近邻指数均小于1,且在0%的显著性水平下Z值均小于-2.58,呈显著聚集分布模式;4)人口密度、公共交通通达性与土地价值等因素是贵阳市主城区零售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借助城市首位度指数、城市规模基尼系数、城市等级规模分布不平衡指数、位序-规模法则模型及相关分析法,对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演变及机制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体系中首位城市沈阳在发展的同时其他等级城市发展势头也很强劲;各规模等级城市人口总体处于均匀分布状态;城市规模分布日益均衡;城市规模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性;影响城市等级规模结构演变的因子主要有经济因素、交通因素、政策因素、自然因素,四大因素通过作用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城市结构等方面,最终影响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主城区森林景观斑块时空动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借助景观生态学理论,利用1986、1995、2000和2006年重庆主城区遥感影像数据及相关辅助数据,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建立重庆主城区森林景观数据库,对主城区森林景观格局的景观时空演变及地理空间分异特征与规律进行定量化分析.经分析得出: 1)研究区森林景观变化:在研究时段的20年间,研究区森林景观面积1986-2000年逐年递减,2000-2006年有所增加;森林景观破碎度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局部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破碎化加剧;斑块边界褶皱化程度加剧,斑块形状趋向复杂化; 2)研究区斑块动态变化:1986-1995年,森林斑块等级变化不明显,处于相对稳定状态;1995-2000年,小斑块变大的趋势明显; 2000-2006年,斑块各个等级间变化最为剧烈,数量和面积上均相对较大,人类活动作用明显; 3)森林景观空间格局演化主要受地形条件的控制,并随城市化进程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不断加深而时刻变化.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典型旅游城市桂林为例,借助于GIS缓冲区分析方法,分析其主城区饭店空间集聚与旅游空间要素的空间关系.研究表明:桂林主城区中、低等级饭店密集分布于城市中心和火车站附近,而高等级饭店有远离火车站分布的倾向;桂林主城区饭店有沿漓江和交通干道分布的倾向,其中五星级饭店倾向于选址于漓江附近,而低等级饭店倾向选址于交通干道附近;虽然土地使用政策和地租因素导致旅游景区附近存在一定距离的饭店低密度带,但是总的来说,桂林主城区高等级饭店更倾向远离次要景区,选址于核心景区附近.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典型旅游城市桂林为例,借助于GIS缓冲区分析方法,分析其主城区饭店空间集聚与旅游空间要素的空间关系.研究表明:桂林主城区中、低等级饭店密集分布于城市中心和火车站附近,而高等级饭店有远离火车站分布的倾向;桂林主城区饭店有沿漓江和交通干道分布的倾向,其中五星级饭店倾向于选址于漓江附近,而低等级饭店倾向选址于交通干道附近;虽然土地使用政策和地租因素导致旅游景区附近存在一定距离的饭店低密度带,但是总的来说,桂林主城区高等级饭店更倾向远离次要景区,选址于核心景区附近.  相似文献   

14.
结合ArcGIS软件的核密度、反距离加权等方法,揭示了兰州市主城区酒店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整体上,兰州市主城区酒店分布极不均衡,城关区最多(占68.3%),西固区最少(占6.4%);空间上呈"东密西疏"和"多中心组团"的分布特征;类型上四星级酒店的空间分布差异最大,二星级以下及经济型最小.具体而言,五星级酒店呈点状分布、四星级酒店则以簇状分布为主、三星级酒店呈串珠状分布、二星级以下及经济型酒店具有明显的片状分布特征;城市形态、交通网络、土地价格、功能分区是影响酒店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以2017年桂林市星级酒店空间点数据为基本数据样点,采用基于空间点模式的最近邻指数分析、L函数、热点探测分析以及标准差椭圆方法对桂林市58家星级酒店空间分布格局和集聚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影响酒店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桂林市星级酒店NNI指数值R=0.274,整体呈高度集聚模式,集聚的拐点在4.24 km处;桂林市星级酒店集聚区单一,热点探测结果显示集聚区主要位于桂林市主城区中心;主城区各星级酒店空间分布方向特征差异明显,各等级星级酒店的集聚范围由高到低依次为四星级酒店三星级酒店五星级酒店二星级酒店;影响桂林主城区高等级酒店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为旅游要素和交通要素;中等级和低等级酒店的主导因素依次为交通要素旅游要素社会文化要素.  相似文献   

16.
A级旅游景区的等级与数量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实力.创建A级旅游品牌,可以增加政府的旅游收入,发挥旅游功能,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可以实现区域的综合发展,展示地方形象,打造当地品牌.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定量分析358个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并选择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等探讨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景区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广州、梅州、惠州、韶关、清远、佛山和东莞等城市;②景区呈现中心集聚的不均衡特征,集聚在以珠三角和粤北为中心的纵轴上,粤东粤西分布密度不高;③不同等级的旅游景区分布有较明显差异;④社会经济、人口分布、旅游资源、交通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7.
在调查乌鲁木齐市各类餐饮业的基础上,从文化地理角度,运用空间分析、比较分析和因素分析的方法总结该市餐饮业的空间特征.结果得出乌鲁木齐市规模大、档次高且经营类别多的餐馆主要集中在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这些城市中心地区,并且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减的态势,总体呈圈层式发展.餐饮业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水平、人口分布、交通便利程度、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根据空间自相关理论分析探讨了旅游业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和格局,运用Geo da软件对长三角地区16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做了定量研究.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在人次和收入上的全局自相关水平均不显著,Moran's值较低,未通过Z统计检验;旅游业发展不存在显著集聚和分异;旅游业发展水平因城市等级差异呈现相应随机分布格局.城市象限分布图反映出城市等级与旅游业水平对应关系,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是各指标的高值中心,与其他城市的相对低值构成随机分布空间格局,高值城市周边城镇是其服务和旅游辐射区域,旅游业城际间自相关水平开始下降,呈现出网络一体化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9.
以《2013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为数据基础,运用集中度、信息熵、空间自相关等揭示我国展览业空间分布特征,相关性分析探究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①展览业发展水平自东向西逐渐递减,华东、华南、华北和西南地区展览业水平较高,且形成以上海、广州、北京、重庆为核心的东、南、北、西四大展览经济带;②我国城市展览业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具有正相关性,高低集聚态势明显,总体发展不均衡;③城市的社会经济条件、相关政策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展览业空间分布,其中城市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城市人口、城市产业、交通可达性、城市经济外向度和城市公共建设.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对城市热环境的空间分布特点及不同城市化阶段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随着上海城市化的深入,热环境空间结构趋于复杂,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阶段热环境格局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演变特征.结合景观格局指数与转移矩阵对热环境的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得出: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主城区及近郊区内的低温斑块等级上升明显,热环境格局的聚合度显著下降,景观多样性指数明显上升.优化发展阶段,主城区内强热场面积下降,近郊或远郊地区强热场明显增加,总体热环境格局的聚合度及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减弱.本次研究结果展现了城市化不同阶段中城市热环境格局的分布与演变特征,为科学制定应对城市热岛问题的措施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