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概括了我们于1980—1982年,在重庆市蔡家公社进行的人为“稻、鱼、萍”生态系统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利用冬水田进行宽、窄行种植杂交中稻,其窝行距为:(15+5)×3—4寸;在水稻的宽行间开沟养鱼;并充分利用水面放养红浮萍。试验结果证明,经济效果十分显著。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水面、水中和稻田土壤等生态因素来提高稻、鱼、萍的产量,其主要优点如: 1.采用这种宽窄行种植法的水稻产量相当于常规大田栽插法的产量,并能稳产高产。 2.此法养鱼,可延长放养时间,增加其放养密度,更有利于提高鱼的产量,并协调了稻和鱼的矛盾。 3.能充分利用水面的空闲时间和稻萍共生期的宽行间进行养萍,因此是积极挖掘肥源的重要途径。 所以,这个良好的农田结构不仅能获得稻鱼萍的高产,而且还能逐年提高土壤的肥力。因此,稻田这个生态系统值得更进一步的扩大试验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技术与市场     
绍兴市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有18个乡172家农户,在243.5亩稻田养鱼取得较好的效果。亩产一般在20至50斤之间,最高的上百斤,而且养鱼的比不养鱼的稻谷每亩增产35斤,取得稻鱼双得的成效。实践证明,稻田养鱼大有可为,既能增加淡水鱼的产量,又能促进水稻的增产。稻田养鱼一是本小利大,家家户户都可养,春天只要花几元钱的鱼种费,放养四至五个月便可收入几十元,高的可达上百元。二是放  相似文献   

3.
垄畦法稻、萍、鱼共生技术是一条山区冷浸田生态综合改良利用的新途径。1988年青田县土肥站在推广水稻垄畦法技术的同时,引进稻萍养鱼技术,并逐步形成垄畦法稻、萍、鱼共生技术。即在垄畦挖沟(坑),垄畦上种稻,沟中养鱼,水面养萍;以萍饲鱼,鱼粪肥田,以鱼除虫灭草。当年5.2亩单季晚稻试验田,亩产稻谷457.0公斤,鲜鱼58.0公斤,达到稻鱼双丰收,亩产值达829.6元,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永嘉、松阳、景宁等县山区也相继开展垄畦法稻、萍、鱼共生技术的试验示范,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至1993年累计示范面积已达  相似文献   

4.
稻鱼工程是指对农田田坎进行工程化技术改造后,在稻田里进行种植和养殖轮换生产或同时生产的综合技术,也称工程化稻田养鱼,它包括稻鱼果、稻鱼藕、稻鱼菜、稻鱼鸭等多种稻鱼种养模式。泸州市现有稻田200余万亩,其中宜渔稻田100万亩以上。2007年全市稻田养鱼50余万亩,渔产量2.9万吨,占全市渔产品总量的43.94%。其中,工程化  相似文献   

5.
稻田养鱼是利用水面养鱼的一种生产方法。既可利用稻田提供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儿吃掉稻田中害虫杂草。鱼儿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稻田养鱼,稻鱼共生,稻田增产又收鱼利,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6.
流村大队三队有36户,170人,耕地270亩(其中田184亩,土27亩),平塘两口,面积12亩,屯水田50亩,七○年开始养鱼,几年来产鱼3100斤,其中去年产鱼1700斤,比七五年600斤增长1.8倍。七五年开始利用屯水田养鱼,效果很好。有一块屯水田,叫石灰塘,面积4亩,七五年放鱼种2500尾,七六年五月捕鱼310斤,亩产77.5斤;七六年七月又放鱼种4100尾,今年五月捕鱼330斤,亩产82.5斤。每亩田养鱼收入34.65元。这块田过去常年蓄水,形成烂包、冷浸田,杂草多,每年花工多,投肥量大,由于地温低,年年水稻坐蔸严  相似文献   

7.
<正> 稻田养鱼试验研究在我省还是第一次。为了提高稻田的生产效益,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倪达书教授提出的“稻田养鱼鱼养稻,稻谷增产鱼丰收”的稻鱼共生理论。我们从一九八四年起在黄淮流域的原阳,罗山,桐柏三县选择了313.1亩稻田开始进行不同鱼类混养,不同放养密度、不同土质的稻田及不同管理方法的中稻田养鱼种试验,现将  相似文献   

8.
由浙江省农科院土肥所主持完成的稻、萍、鱼共生高产技术开发研究,经几年来的大面积多点应用验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已于1990年底通过鉴定。此项研究是在对传统稻田养鱼和稻田养萍技术进行改革的基础上,以形成良好的共生生态环境为目的,与稻田工程设计相结合,进行综合的配套技术研究。表明在粮食尚能增产0.2—4.8%的基础上,亩产鲜鱼比  相似文献   

9.
再生稻栽培技术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稻是头季稻收割之后,利用稻蔸上的休眠芽发出来的再生蘖,经培育达到成穗结实的栽培方法。此法一种双收,不仅省工、省种子、省秧田、省成本,而且生长发育快,全生育期仅60天左右,单产也比较高,一般亩产350斤,高产田可达400斤以上。实践证明:在山区或秋水不足的地区,大力推广再生稻,是增产粮食和发展稻田三熟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稻田养鱼历史悠久,据记载始于三国时代.国外进行稻田养鱼的国家,历史最久者也不过一百余年.日本开始稻田养鱼在1884年,苏联首次进行稻田养鱼试验在1932年,而美国则在1950年才开始稻田养鱼.但是,解放前我国由于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稻田养鱼多停滞在自发性生产的情况下,技术提高缓慢,鱼产量也不高.解放后,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下,水产部门曾大力提倡稻田养鱼,也有一个大发展时期,1959年全国稻田养鱼面积达一千多万亩,但因种种原因,坚持稻田养鱼者已为数不很多.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东南亚、北美和非洲正在大力推广稻田养鱼。稻田养鱼是根据稻田鱼共生的理论,使养殖业和种植业在人为的条件下科学地结合起来,达到互利共生、高产、高效、立体开发利用,产生经济效益,是农民致富成功的有效途径。据悉,1995年黑龙江省发展稻田养鱼13万多户,稻田养鱼面积达170多万亩,产鱼量达16341吨,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现将稻  相似文献   

12.
杨草 《今日科技》1997,(10):9-9
冬闲养鱼,是利用晚稻割后至翌年春早稻生产前稻田休闲期养鱼,一般是以养成鱼和种鱼为多。冬闲稻田长时间积水,浮游生物和两栖动物丰富,还有谷粒、草籽等残留,可成为鱼的好饵料,很适合养鱼。利用冬闲田养鱼能为池塘、水库培养大规格鱼种;能清除田间杂草,吃掉害虫;能增加土壤中有机肥料,投资少,经济效益高。头年11月份放养鱼种,到次年5月收获,一般鲜鱼亩产可在50kg以上。冬闲田养鱼的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农科院土肥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和贫下中农结合,1977年在“周年养萍”研究上又取得新的可喜进展,实现了周年亩产粮跨“双纲”(1600斤)萍过10吨,为发展水稻生产,特别是杂交水稻和解决养猪饲料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周年养萍”是指在早晚稻田采用“宽窄引双龙出海”方式插秧,窄行是4×2寸,插两行水稻,宽行是1.4尺养红萍。这样基本上可以在水稻生育阶段不断繁殖红萍,实现在稻田  相似文献   

14.
绿萍也叫红萍、水萍、满江红、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高产水生饲料和绿肥。因固氮兰澡与其共生,所以它能固定空气中游离的氮素。一般鲜萍的含氮量在0.5%左右,一千斤鲜萍相当于15斤硫胺的含氮量,100斤干萍含粗蛋白16.8斤,为白菜的四倍,相当于100斤麦夫子,而且还有含2.8斤脂肪和各种维生素。因此,绿萍不但是猪、禽、鱼的好饲料,也是很好的绿肥。1974年,我省开始引入,每年放养面积四万多亩,每月每亩可  相似文献   

15.
婺源县许村公社仙源林场科研组针对山高水冷,水田长期冷浸,泥烂成糊,禾苗“坐蔸”,产量低的问题,进行了水稻“沟浸湿润法”栽培试验,获得了成功。一九七五年,他们在过去亩产一直不足200斤的田里试验,结果早稻一季亩产达1400多斤,晚稻一季亩产达800多斤。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冷浸田水稻产量的一项好措施。水稻“沟浸湿润法”栽培的做法是:划行栽秧,实行宽窄行栽培,即宽行1~1.2尺,窄行5~7寸,株距3~5寸,每蔸栽秧6根以上;到禾苗分蘖盛期,进行开沟培垄,用手工或工  相似文献   

16.
稻田常见丝状藻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稻田丝状藻类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经试验观察表明:当稻田丝状藻类大量生长时,与水稻争肥而引起水稻减产;若将丝状藻类掩埋在稻田里,水稻的减产比将这些藻类捞出丢掉要少些.水稻收获后播种小麦,掩埋有藻类的比将藻类捞出丢掉的产量有显著增加.综合稻麦两季的产量,发现掩埋藻类的比未埋藻类的稻田的总产量更高.  相似文献   

17.
前言池塘养鱼对为城市人民生活服务,支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则是发展城郊养鱼的关键。近年来有些省、市创造了不少经验,家鱼养殖亩产达2000斤,混养非洲鲫亩产达3133.4斤,净产2263.5斤(无锡,1976,1977)。为了摸索池塘养鱼高产稳产的规律,在省、市水产局和各级党委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从1974年开始,以七一大队“新建塘”作实验池(图1),面积10.3亩,开展以非洲鲫为主体鱼的精养高产实验,对放养密度、品种搭配、饵料、水质以及养殖技术等进行了综合实验,获得初步成效,产量逐年提高,1977年亩产达3115,9斤,净产2983.7斤,并初步摸索出一些池塘精养高产的经验,发现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兹将实验情况报告于下,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淮北滨海地区生土培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7-1998年在江苏淮北滨海地区的新整生土地上进行了施用猪粪、饼肥、秸秆等有机物料的培肥试验,结果表明:以猪粪肥自理培肥效果最佳,秸秆还田处理中以麦季还稻秸稻季还麦秸各5625kg.hm^-2为较好。3季培肥后,土壤各养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值呈持续上升趋势,试验开始时为0.2202,3季后上升到0.3833,但与当地大田土壤肥力综合值0.5653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各处理第3  相似文献   

19.
改革耕作制度,增加复种指数,是充分利用光温资源,发掘土地潜力,培养和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多种、高产、多收的一项战略性的措施,是农业大上快上的重要途径。我省稻田大面积发展的一年三熟制,主要是麦、稻、稻和稻、稻、稻,此外,还有较大面积的薯、稻、稻,豆(黄豆、蚕豆、碗豆)稻、稻、麦、花生、稻等。这些一年三熟制中,如果禾本科谷类作物比例大,消耗地力较多。据粗略估计,假定三季连作稻,年亩产稻谷2000斤(谷秆比以1:1计,则稻秆亦有2000斤),一般要吸收N40斤,P_2O_520斤,K_2O50斤。如在中上肥田,稻株吸收的养分,约有50%来自土壤,50%靠肥料供应。土壤中N、P较缺,通过施用土杂肥或其他农家肥P、K容易得到满足,主要矛盾是N肥不足。而豆科作物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对培养和提高土壤肥力有良好作用,特别是解决N肥问题是一条重要门路。花生是豆科作物,也是我省主要的油料作物,麦—花(生)—稻耕作制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近年各地试行  相似文献   

20.
自贡市稻田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贡市稻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2006—2011年农业生产相关数据为基础,对自贡市6种稻田种植模式:稻谷-冬闲、稻谷-小麦、稻谷-油菜、稻谷-西红柿、稻谷-黄瓜及稻谷-茄子的经济效益运用综合指数评分法进行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对稻-鱼与单种稻谷模式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进行产投比分析.结果表明:1)稻-菜模式最优;2)稻谷-油菜与稻谷-小麦模式次之;3)稻-鱼模式产投比始终高于单种稻谷模式产投比.自贡市农户可以选择稻谷-茄子种植模式和稻-鱼模式二者结合的稻田种植模式,既可以增加其经济收入,又可以使稻田生态系统得到最优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