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中国诗歌史上很早就有羁旅行役之作,后来逐渐形成羁旅诗创作的传统。春秋时期诗人宋玉的羁旅诗《九辨》在中国诗歌史上奠定了“怀才不遇”、“贫士不遇”之情感主题(悲秋母题)。柳永部分羁旅词与宋玉《九辩》在主题内容和情感内涵上有着实质上的渊源关系,可以是说由于独特的身世遭遇,使其对宋玉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深深的认同了宋玉,进而把悲秋的文学传统主题引入慢词,使慢词在题材和内容上得以诗化、雅化。  相似文献   

2.
考察《乐章集》,我们发现其各类题材用典的频率都较高,特别是都市题材的词作用典频率更高。柳永作为第一个专职词人,因其在创作时大量运用典故,使词具有了"诗化"、"雅化"倾向,使"词"逐渐被文人认可而登上"大雅"之堂。  相似文献   

3.
宋末元初遗民刘辰翁是辛派词人后期的代表人物,其元宵词为宋代词人之冠。他的元宵词超越了宋代节序词佳人伤春和男士悲秋的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隐舍了深沉的寄托。深刻地反映出宋元易代之际的时代风貌和遗民心理。在词史上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4.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并在多方面取得开创性成就的词人。他大量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容量;他从都市生活,山川自然中摄取题材,拓宽了词的视野,丰富了词的内容:他以“实说”体式重新确定了叙述视角和抒情模式;另外,他采纳市井新声,以口语俚词入词,开启了写通俗白话词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陈锐词学思想与常州词派词学理念迥异,其推尊柳永,重字句、协韵与守律,且填词较好地实践其理论主张。不惟如此,柳永词谱之功与婉约风格受到陈廷焯、郑文焯、刘熙载、王国维以及朱祖谋等词学家的青睐,反映了柳词经过清初、中叶传播的沉寂之后于晚清民国再次进入词学家的接受视野,亦体现了晚清民国词学思想的兼容并包。  相似文献   

6.
柳永是两宋时期最为著名的词人,他的词被人们广泛传诵,甚至形成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空前盛况,但是与此同时,他也是最具争议性的词人之一,因为他的词具有雅和俗两种截然相反的风格。本文将分别分析柳永“俗词”和“雅词”各自的特征,探讨柳永词形成雅和俗两种风格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柳永是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雨霖铃》是千古名篇,是宋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是词牌。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蜀途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夜雨闻铃断肠声,曲调颇极哀怨。柳永《雨霖铃》词牌下,有题目《秋别》。柳永利用了《雨霖铃》这一词调篇幅较长,声情哀怨的特点,将离情别绪写得十分感人,尽善尽美,耐人寻味。 柳永生长在一个重视儒家传统的士族家庭。他生而禀赋中有一种浪漫的天性和音乐才能。受的教育使他有欲求仕宦的用世之志,他的浪漫天性和音乐才能,使他愿为俗曲写词。用世之志与音乐才能之间,充满了矛盾,而且影响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他参加进士考试以前,已经是颇有声誊的才子了。但考试的结果却出人意外,于是柳永作《鹤冲天》一词,词中写道:“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以后又考进士,已中,及发榜时,仁宗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在功名路上不顺利。后年近五十,改三变为“永”,字耆卿。仁宗景佑元年,方中进士。  相似文献   

8.
柳永慢词的铺叙手法呈现出丰富多变的技巧,尤以“时、空、情、景”的漫衍更迭最为突出。深入探究柳词的铺叙技巧,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柳永在词的创作手法上的拓展,甄别柳词艺术的高低优劣,并以此透视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北宋词人柳永写离别词有独到之处,其往往充分利用慢词长调的体制,通过人物形态的刻画、时空背景的营造以及铺叙手法的运用,将离情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拓展并丰富了离别诗歌的题材内容和表现艺术。  相似文献   

10.
柳永的谀圣词历来不为人所重视,收录在《乐章集》中的12首谀圣词是作者试图求取仕宦显达的产物。有别于传统认识中的风流浪子形象,在这部分词作中柳永露骨地为帝王歌功颂德,通过分析这类词作并与词人其他作品相比较,不难看出它的特殊性和在词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1.
柳永是慢词的开拓者 ,在慢词的创作上表现出独立特行的创作思想。柳永具有积极的创新精神 ,大量运用时调俗曲 ,创作浅近卑俗的歌词 ;在慢词创作的目的和功用上 ,则鲜明地表现出“应歌”的思想。正是在这两个方面 ,柳永慢词创作表现出与晏欧等人不同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貌 ,从而在宋代慢词创作中有先导之功。  相似文献   

12.
柳永词因其对歌妓舞女的露骨甚至色情描写而在宋代被人以淫艳鄙俗之名棒杀,但在当代的批评中,其词却又被拔高到为妓女写心、代女性立言的高度。这两种评价都不免走入极端。诚然,柳永词在男性视角下的女性描写有局限性,但其花情柳思、俚俗之体对宋词的发展亦有深厚的涵养;另一方面,当时的社会由男性掌握话语权,女性缺乏自己的声音,在男性意识的笼罩之下是不可能出现真正代女性立言写心的词作的。  相似文献   

13.
从圣寿词这一角度,比较了晏殊和柳永二人在表现内容方面的异同,分析了他们各自的特点和艺术风格,客观地评价了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且从写作动机方面探讨了二人圣寿词的情感倾向和目的,从而对这一历来较少为人所注意的圣寿词作了一次简要的重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14.
从圣寿词这一角度,比较了晏殊和柳永二人在表现内容方面的异同,分析了他们各自的特点和艺术风格,客观地评价了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且从写作动机方面探讨了二人圣寿词的情感倾向和目的,从而对这一历来较少为人所注意的圣寿词作了一次简要的重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15.
北宋时期,潘阆首先在词中写意城市风光,柳永则真正开拓了以词描摹城市风情的新境域,张先对此也有贡献;韩琦、苏轼、仲殊、秦观、周邦彦等词人则继续把城市风情词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周玲 《韶关学院学报》2001,22(11):50-54
张先作词注重意境的创造,一方面与晏欧等人交游往来,共创深婉凝聚的小令,另一方面从自己的生活空间环境出发抒唐五代词人所未发之情,与柳永共拓词境,创写慢词,白描铺叙,既不同于花间晏欧之“艳”气,又异于柳词之“俗”气,因此形成清丽婉约的词风,精美工巧,炼字炼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清新绝俗的意韵和华丽精美的语言正是张先词的艺术特质所在.  相似文献   

17.
论柳永词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门致力于写词的作用作者,他第一次把笔端伸入社会底层妇女的内心世界,表达她们的苦闷和忧犯,感情真挚、真率自然,他精晓音律,自度新声,发展了慢词。他的词长于铺叙,构思细密,布局完整,层次分明,舒卷自如,疏密相间,起伏协调,情景交隔。语言通俗流利,质朴近于口语,一般不雕琢不用典、明白而家常,但表现力很强,他对宋代以后的词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排查、钩沉许多一手资料与其他可供参考的文献,对世人知之甚少的刘墉一家三代与清著名学者、诗人赵翼的友谊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索隐、稽考,既为刘墉研究充实了研究内容,又为赵翼的研究提供了某些坚实基础.这是作者稽考刘墉与赵翼交游史实的最新成果,也是作者对其<刘墉研究丛稿>、<中国书法全集·刘墉卷>中刘墉与赵翼交游稽考研究的最新突破.  相似文献   

19.
“折衷”是刘勰的主要论文方法,《文心雕龙》“变乎《骚》”一语较典型地体现了他的这种“折衷”思维模式。在刘勰看来,体“资于故实”、数“酌于新声”是文“变”之“势”、“理”,而《楚辞》则是对这两者的集中体现。“变乎《骚扩者,实指《骚》(概指《楚辞》)为文“变”之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