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分析了汶川"5.12特大地震"对震中汶川县生态破坏影响,根据汶川县山体生态现状,进行植被恢复适宜性分区、进行分类治理修复,并提出了生态修复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自"十一五"以来研发了20余项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为解决单项技术在湖滨带生态修复过程中应用成效局限性问题,基于提升土壤稳定性、改善湿地生境、恢复修复区水生植被、实现长效运行管理等技术需求,选择生态修复区迎风岸坡重建与消浪挡藻技术,基底快速沉降-持久稳定-水质底质改善技术,敞水区水生植被多层次重建技术,水陆交错带植被优化配置与稳定化技术,水生植被资源化利用与生态修复长效运行管理技术等,凝练形成以"湖滨带现状调查、健康评价与诊断—生境改善—水生植被恢复—长效运行管理"为集成模式的太湖不同类型湖滨带水生植被恢复成套技术.其中,大堤型湖滨带植被恢复成套技术在太湖竺山湾应用成效显著,可消减64%风浪,植被覆盖率达到30%以上;缓坡型湖滨带植被恢复成套技术在太湖贡湖湾应用成效显著,水生植物覆盖度达到57%,水体透明度 110 cm,生物多样性指数大幅提高.为太湖湖滨带水生植被恢复与水质改善工作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贵阳市道路岩质边坡植被修复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贵阳市附近数段道路岩质边坡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现状调查,路堑岩质边坡坡面植被可自然恢复,因影响因素复杂,其恢复速率差别较大;岩质边坡坡面人工生态保护措施短期内生态景观良好,但不能抵御自然灾害。通过分析植被可自然恢复的原因,对道路岩质边坡坡面生态修复得出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植被修复研究、植物修复技术在矿区的应用现状,提出植被修复技术在矿区生态恢复中的应用建议:矿区植被修复应综合采取工程手段以蓄水固沙(或固土),生物治理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微生物及地表植被,农业措施以造林、种果和农作,从而改善矿场土壤结构和质地;再筛选耐性或抗性高的植物(先锋植物),在先锋植物生长的基础上建立次生植物群落(伴生植物、优势种群、亚优势种群),再造生态景观,使矿区逐步恢复为林地、果园和耕地.  相似文献   

5.
矿山废弃地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矿区土壤修复是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开采方式、复垦理论、土壤类型、修复技术、生态效益评估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矿区土地复垦的研究进展,并对我国矿山土地复垦工作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1)在矿区土地复垦程中,应关注前期的准备工作与后期生态恢复的最佳结合;实现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治理,对促进矿区土地快速修复起到关键作用.(2)土壤修复措施需要实现进一步创新,要开展多领域、多学科协作发展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方法;加快土壤理化性质的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小气候.(3)需要对矿区进行修复生态效应评价,建立较为一致且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对矿区土地复垦治理方案的建立与实施均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建水县石漠化修复模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92—2017年Landsat TM数据、建水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及云南省石漠化监测数据, 借助Mann-Kendall突变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方法, 探讨近25年云南省建水县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不同石漠化修复模式下的植被恢复情况。结果表明: 1) 25年间, 建水县植被覆盖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平均增速为0.065%/10a, 以2008年为界, 增速由之前的0.077%/10a增加到0.475%/10a; 2) 25年间, 建水县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的区域、无显著变化区域及呈减少趋势的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55.32%, 34.44%和10.24%; 3) 对于不同修复模式, 在10年的修复时间范围内, 纯生态林模式与混交生态林模式下植被恢复效果差别不大, 而在25年的修复时间范围内, 混交生态林模式下植被修复速率明显优于纯生态林修复模式, 优势主要展现在修复后期。短期内, 纯生态林模式中阔叶树和桤木的植被修复效果较好; 从长期看, 云南松和车桑子是较好的修复树种。混交生态林模式中, 针叶混交林修复速率在10年和25年修复时间范围内均表现最优, 是较好的混交模式。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治理模式对植被恢复的效果, 可为优化石漠化区域生态修复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伏牛山低山丘陵区林-草复合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内外生态修复研究趋势和热点,针对豫西伏牛山生态环境和植被分布现状,指出导致生态退化的主要问题,提出以豆科牧草紫花苜蓿和乡土树种立体配置的林-草复合生态修复模式,并对其生态效应进行了分析,为伏牛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8.
植被恢复工程是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大西北广大的荒漠化地区防沙治沙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结合区位实际,实事求是,努力寻求植被修复的良方,用先进理念与科技手段为植被修复提供新的技术支撑,是我们做好生态修复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水库消落带是因调度等原因而形成的特殊区域,库水位周期性变化,波浪对库区边坡不断冲刷,土壤侵蚀十分严重.以桂林市青狮潭水库为背景,研究消落带的土壤侵蚀问题,提出:植被重建和恢复是最好的治理措施;建立一套合理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对修复前后的消落带植被进行长期监测、对比和判断,对其成果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为水库消落带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矿山生态建设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治理、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矿山水土保持、矿山生态植被恢复等工作。就如何在攀枝花兰朱铁矿区范围内做好矿山生态植被恢复工作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石漠化边坡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防护是目前绿色公路建设的热点问题,常用框格植草措施减缓雨水对边坡的冲刷破坏,加快坡面的植被恢复进程。结合广西贺巴高速来都段石漠化边坡植被恢复项目,通过对现场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剖析了石漠化边坡框格内填土植草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防护技术在应用中发现的一些技术问题,提出了框格内填土局部稳定技术的新型解决方案,并进一步在该石漠化边坡,推广应用了采用水土共蓄的新型板槽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防护的最新发明技术,以期对石漠化边坡的植被恢复提供积极的技术措施和建议,促进石漠化地区绿色公路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山地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特点导致其土壤发育缓慢、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在人为活动干扰下极易退化形成石漠化景观。笔者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成因与治理措施,喀斯特山地土壤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喀斯特山地退化土壤不同类型修复技术和修复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性的改良作用,并通过收集相关文献数据,采用Meta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和分析了生物炭、化肥、有机肥、化肥有机肥混施、生物炭基肥、生物覆盖和生物结皮等不同措施对喀斯特退化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水分、土壤侵蚀、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类群多样性的影响差异和作用机理。总结认为:喀斯特山地土壤生态系统是植被恢复的重要基础,改善土壤质量是提升喀斯特植被生态修复成效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施用生物炭和生物结皮技术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和保水性能,具有显著的土壤改良效应;施用生物炭和生物炭基肥对土壤肥力的改良效应更为显著;生物覆盖技术可显著降低土壤侵蚀量。今后应在不同区域喀斯特山地退化土壤生态修复关键限制因子辨识、土壤改良集成技术对喀斯特退化土壤的生态修复效果、新型生物炭基菌肥研发、土壤固碳增汇技术等领域开展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高速公路建设区的水土流失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辽宁省盘海(盘锦至海城)高速公路建设为典型,系统地分析了高速公路建设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成因和形式;利用水土流失预测数学模型对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进行了估算;运用工程力学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的基本理论,研究提出了稳固(定)创面和土体挡土墙工程,工程与植物措施相集成的三维植被圊土网垫技术,以及人工整地与植被恢复造田利用工程等水土保持措施,可为高速公路建设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周边地区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concluded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echnique system in the arid-hot valleys and studied the anti-erosion function, environmental function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effect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the ecosystem in the arid-hot valley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erodibili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he climate environment of the small watershed had a great improvement after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f which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d, the humidity increased, the harsh environment of dry and hot in this region changed. The studies of the ecosystem biodiversity were mainly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bio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artificial ecological forest pattern and the natural enclosed treatment mode on the severely of degraded land. It could conclude that the natural enclosed treatment mode is helpful to the biodiversity of the eco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and stability of the ecosystem, and Leucaena artificial forest restoration pattern reduced the species diversity but optimized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Therefore, as to the severely and extremely severely degraded ecosystem in the arid-hot valleys, Leucaena pattern of gully control and natural enclosed treatment mode are the relatively optimal choices.  相似文献   

15.
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质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本文对花江流域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的石砾含量、含水量、容重、持水量、孔隙度、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P、K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促进了喀斯特山地土壤pH值降低、控制了土壤pH值的上升。土壤石砾含量随植被恢复而下降;有机质含量随植被恢复而上升。在整个演替的过程中,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P、K含量随植被的恢复而呈波动变化的趋势;土壤质量的生境变化总体上表现为石沟较高。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植被恢复总体上促进了土壤理化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喀斯特地区正开展一系列的生态恢复工程措施,研究生态修复过程与土壤氮循环过程的交互作用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植被修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以贵州草海保护区不同地貌(非喀斯特、喀斯特及植被修复)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研究地貌环境对土壤氮组分(全氮、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分布特征的影响,并分析它们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非喀斯特样带氮含量与喀斯特样带对比,前者土壤氮素累积呈现向上富集的规律,在土壤表层呈表聚现象,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高于喀斯特样带,铵态氮占无机氮主要部分;(2)喀斯特样带由于地质条件、植被覆盖度低、凋落物归还量少和土壤侵蚀导致活性有机碳较低,进而影响土壤氮素累积;植被恢复初始阶段,土壤中氮素供应强度会得到改善,土壤硝化和氨化速率均有显著提升,土壤侵蚀作用减弱,土壤对养分的固持能力加强,进而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喀斯特样带。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下的土壤理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区土壤调查与实验的基础上,对土壤理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内因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质地太粗,土壤养分的全量与速效含量都很低,全P和速效P的含量尤为明显,要使植被得以恢复,施肥特别是施用磷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各种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壤侵蚀程度的增强而呈递减之势.裸露坡地土壤养分各指标均明显低于研究区的平均水平,不同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均促进了土壤肥力的提高,以园地对坡地土壤肥力的提高作用尤为明显.种植草被对磷素含量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各指标含量都随之呈现增大之势,水土流失区种植草被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以粤东莲花山矿区生态修复一期工程为研究案例,选取As、Cd、Pb、Cu、Ni等5种重金属指标,通过样品采集,对比分析标准值、背景值在修复前后的变化,评价环境质量的修复改善效果以及生态复绿效果。结果表明:一期工程有效遏制了矿区酸性含重金属废水对下游水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山前地表水监测点的Cu、Cd、Pb、Ni、As质量分数分别比修复前削减了84.1%、86.4%、89.4%、90.0%、47.7%,山后监测点的As质量分数削减率大于98.8%;一期工程有效改善了矿区的景观,4个生态复绿工程区域5个样方修复后全部存活每千平方米拥有3~5种植物形成的植被群落,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均为Vb级,5号库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最高,达到参照样方的78.8%。可见莲花山矿区一期工程采用“工程措施+生态复绿”的生态修复模式,修复效果明显,可为其他钨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根据石漠化等级程度及微地貌景观不同,选择12个固定样地作为研究对象,进行4次监测。结果表明,喀斯特峡谷区土壤温度与石漠化等级程度相关性不大,与植被覆盖度,特别是林下草被覆盖度具有很大相关性;随着治理时间增加,各等级石漠化土壤温度日变化趋于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的稳定大小关系。随治理时间增加,旱季土壤水分有逐渐提高的趋势,且年际同期变化幅度较大。研究不同等级石漠化人工生态恢复的土壤温度及水分有助于从土壤水热的角度来揭示石漠化恢复治理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干热河谷水电站弃渣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金沙江干热河谷水电站弃渣场采用保水保肥措施的植被恢复试验研究表明,弃渣场土壤采用保水剂+保水缓释肥处理同其它对照相比,获得的效果最好.该处理可以促进新银合欢生长发育,提高旱季成活率.同空白处理相比,株高增长率、枝数增长率、最大叶面积增长率可分别达到32.74%、23.86%和11.51%×14.58%(长×宽);平均单株重增加53.49%;叶绿素含量增加达7.88%;旱季成活率为94.97%.保水剂+保水缓释肥处理在干热河谷水电站弃渣场植被恢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