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1 毫秒
1.
头台油田大部分抽油机井由于抽汲参数配置偏大而处于低沉没度状态下运行,造成泵效不好;目前的研究都是针对中高渗透油田而言,对低渗透油田研究得不够。为低渗透油田配置合理设备和优化调整油井工作参数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低渗透油田油井合理的流压及沉没度界限。本研究建立了泵效-沉没度关系数学模型,确定了合理流压和沉没度范围。结果表明以目前两区块含水率分别为47%和60%,泵效为20%时的合理流压分别为2.20MPa和1.90Mpa,沉没度分别为109.09m和72.23m。本结论对于指导低渗透油田的生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过低沉没度对机采井工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低渗透、薄差油层的开发开采难度大。当前,油田已处于中、高含水阶段,产量递减,成本上升,经济效益变差,如何保持油田的高产、稳产,保证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目前,通过同步测试资料发现,我队正常生产沉没度过低的抽油机井数量很多,这部分井在生产过程中具有供液能力差、产液量低、泵效低、运转负荷大、检泵周期短等许多不利因素。为了有效控制油田的生产成本,降低机采井运转负荷,延长检泵周期,提高经济效益。我们对抽油机井处于低沉没度工作状态下而造成的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生产实际,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油井在合理沉没度区域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3.
2008年结合靖安油田技术开发政策,分区块、分油藏选取有代表性的油井进行现场实验,通过采用低压试井仪器对低产低效油井生产时动液面下降速度和停机时动液面上升速度的连续监测,分析研究示功图和动液面变化规律,绘制沉没度上升和下降曲线,确定油井流入动态关系,间抽生产时的合理沉没度范围和启停机时间,达到供采协调、挖掘油井生产潜力和提高开发效益的效果。低产低效油井间开规律的研究,最终形成“方便、可靠、有效”的实用性软件,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抽油机采油井的产量取决于油井产能和抽油泵排量两个方面。根据抽油机井采油供排协调原理,分析油层子系统向井底的供油能力和抽油机采油子系统排出能力之间的协调关系,建立了以保持恒定泵沉没压力为限定条件的供排协调冲次自动调节模型。采用油井工作状况实时监测数据,计算得到沉没压力。根据与设定沉没压力比较的差值大小调节电机供电频率,自动控制冲次,实现油井恒定泵沉没压力条件下的供排协调,从而使采油系统自动适应产能变化,使油井处于稳定生产状态。采用研究的技术能够实现稠油热采井、二氧化碳吞吐井等产能变化油井智能自动调参生产。该技术在油田现场进行了试验,对油井应用实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紧密结合井下作业施工现场实际,分析了油井沉没度对油井正常生产的影响,得出沉没度过低将会直接导致油井结蜡、结垢、管柱刺漏、活塞磨黑、球座刺漏等结论,同时阐述了长期执行科学有效的合理沉没度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为保证抽油泵正常工作,达到抽井机井供采协调、高产稳产、节能降耗的目的,从最大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小泵效三个方面讨论了葡萄花油田合理沉没度,得出该油田单井的合理流压为2.5 ̄3.3MPa,合理沉没度为300 ̄350m。确定油井工作制度时应该考虑经济效益。合理的沉没度在保证抽油泵正常工作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最大产量和最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针对油田上注水有效周期不确定的问题,提出一种用于预测注水有效周期的混合主成分分析与模糊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数值方法。该方法使用主成分分析对油井注水统计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应用模糊神经网络对降维后的数据进行训练和测试。使用某油田116口油井的注水数据检验提出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用其预测的注水有效周期平均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分别为1.97个月和10.75%,预测精度高于未经过主成分分析处理的模糊神经网络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可以用于油井注水效果分析与工程人员的决策优化。  相似文献   

8.
早期注水对压裂改造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油田区域构造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属于低渗透、特低渗透油田,实施压裂改造可以提高油田的整体开发效益。通过对姚店油田长6油层进行注水压裂改造,油井平均单井日产量提高了234%,稳产时间达3个月以上。研究表明特低渗透油层在注水受效后油层压力开始恢复时,对油层实施压裂,可以提高采收率,获得最好的增产、稳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长庆油田第三采油厂抽油机系统运行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从油井间开机理分析入手,在确保油井不减产的前提下,摸索油井间开规律,经过现场与理论论证,准确确定了不同产量油井间开周期,解决了低产低效井能耗高、泵效低的问题,取得了较好效益  相似文献   

10.
针对长庆油田第三采油厂抽油机系统运行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从油井间开机理分析入手,在确保油井不减产的前提下,摸索油井间开规律,经过现场与理论论证,准确确定了不同产量油井间开周期,解决了低产低效井能耗高、泵效低的问题,取得了较好效益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油井经济产量界限模型,确定了不同采油方式下油井的经济产量界限,对比分析了低渗透油田抽油机与提捞采油方式的经济性,为降低低渗透油田产能建设投资,提高油田开发经济效益,优化地面工艺流程,选择经济合理的采油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油井单井控制储量的确定往往通过试井资料分析或数值模拟分析获得,但试井资料和数值模拟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准确性受到影响,且难以随时进行动态储量分析,基本上没有利用单井的相对渗透率和单井采油指数的变化来确定单井控制储量。在分析采油指数变化与相对渗透率关系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确定油井单井控制储量的方法,得出采油指数递减率与油相相对渗透率下降速率相同的关系,结合油井生产动态数据,建立相应的模型,计算出油井的单井控制储量。该方法特别适用于油田开发中后期,同时对剩余可采储量作出准确的预测,为单井挖潜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指导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水力裂缝层内爆燃压裂油井产能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水力裂缝层内爆燃压裂技术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和油井产量的基本设想,利用油藏渗流理论和节点系统分析方法,建立了水力裂缝层内爆燃压裂油井产能计算模型,并分析了水力裂缝和爆燃裂缝参数对油井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渗透油藏中,增加水力裂缝的长度比增加水力裂缝的导流能力对油井增产更有利;爆燃裂缝的存在可在水力裂缝增加油井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产,相对于水力压裂油井,爆燃压裂油井增产倍数可达1.55。由此说明,利用水力裂缝层内爆燃压裂技术来提高低渗透油田油井产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抽油井的抽油杆、油管偏磨现象在油田开发生产中存在较普遍,且抽油杆偏磨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偏磨现象导致油井检泵周期缩短,作业成本增加,本文在对现场倒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抽油井管杆偏磨的诸多因素,列出了防治偏磨的一些工艺,为今后抽油井的管杆偏磨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延长油田属于低渗、低压、低产油田,油井自然产能低,压裂是开发低渗透油田、提高油井产能的主要措施.但在普通压裂作业中注入地层的交联冻胶压裂液不能完全破胶、彻底返排,对地层造成一定的伤害,影响油井动态产能.提高油井压裂液返排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压后裂缝能够产生较高的导流能力、更快的返排速度、更高的压裂液回收率及较高的早期产量,达到降残增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油田开采中后期,随着油田开发程度的加深,措施作业边际产量递减,措施作业边际费用递增,措施作业增量边际成本递增。通过对中后期油田油井措施作业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措施作业边际费用递增规律,措施增量边际成本递增规律的分析,把措施费用看作一项再投资,运用投入产出分析的原因和经济极限产量计算的方法,以油田单井增产措施为分析对象,提出了油田油井增产措施经济极限的分析模型。这对中后期油田油井开发经济效益的分析和关井时机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低渗透油藏具有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性的特性,考虑油相相对渗透率、原油黏度、原油体积系数随压力变化,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性和启动压力梯度影响的低渗透油藏三相流油井流入动态方程,分析了影响流入动态曲线形态的因素.其结果对开发低渗透油田的油井流入动态预测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水力裂缝层内爆燃压裂油井产能计算模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基于水力裂缝层内爆燃压裂技术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和油井产量的基本设想,利用油藏渗流理论和节点系统分析方法,建立了水力裂缝层内爆燃压裂油井产能计算模型,并分析了水力裂缝和爆燃裂缝参数对油井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渗透油藏中,增加水力裂缝的长度比增加水力裂缝的导流能力对油井增产更有利;爆燃裂缝的存在可在水力裂缝增加油井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产,相对于水力压裂油井,爆燃压裂油井增产倍数可达1.55。由此说明,利用水力裂缝层内爆燃压裂技术来提高低渗透油田油井产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根据蒸汽吞吐井的生产特征,建立了广义流入动态关系的合理性边界条件,确定了其涵盖性特征。以油藏数值模拟为手段,对蒸汽吞吐井弹性开采过程中注汽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周期注汽量、蒸汽干度和采液速度是影响蒸汽吞吐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国内几个主要稠油油田的油藏及蒸汽吞吐井动态为基础,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油藏和油井蒸汽吞吐的流入动态关系。不同类型油藏和油井的蒸汽吞吐流入动态具有相似特性,即都具有油井产能关系的线性特征、油藏平均压力随累积采注比(PIR)变化的线性特征、极限产液量随PIR变化的幂指数型特征、井底温度随ln(PIR)变化的逻辑斯蒂函数型特征和含水率随PIR变化的指数型特征等。将研究结果与草平1井第二周期的矿场实际生产资料进行了对比,两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从岩土力学角度分析了新立油田油井出砂原因,分析了地层、井况、开发等方面给油田带来的危害,油田油井出砂严重,将导致油井作业频次增加,检泵周期短,油井停产,严重制约了油田的生产。对出砂机制及套管防砂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出新型套管防砂工艺管柱。对这一新型防砂技术进行了实证数据分析,分别介绍了单纯出砂油井、含少量泥浆的出砂油井、含大量泥浆的出砂油井等的使用情况,并分析了其经济效益。统计表明,其降低了维护性作业次数,延长了检泵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