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从世界遗产的角度看地质遗产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世界遗产公约》自然遗产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的角度,论述地质遗产在古生物、地质构造、地貌研究和自然美学方面的突出价值。从地质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不同侧重,将地质遗产分为4类。文章强调,地质遗产的地质学价值研究可以推进世界遗产的申报,但不能止于申报。应当依托于地质遗产的价值研究,重视遗产实际功能——科研、科普、游览、审美和启智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沈海滨 《大自然》2010,(6):68-71
2010年8月1日,"中国丹霞"在巴西巴西利亚市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项目将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及演化过程的6个丹霞地貌风景区“捆绑”申报自然遗产.  相似文献   

3.
马杰 《科学世界》2005,(7):24-2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注册的世界遗产超越了国境和民族,是人类希望传给后代的共同珍宝。截止到2005年5月,共计有788项世界遗产申报得到批准。其中154项是自然遗产(另外还有611项文化遗产,23项复合遗产)。自然遗产是地球的历史或生物多样性的象征。如果知道具有各种地形特征的自然遗产的组成就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本期《科学世界》专辑尝试以154项自然遗产的地形特征为基础进行分类,如岛屿,海岸。珊瑚礁、峡谷、瀑布、河流、湿地……因此,可以把世界自然遗产大致分类成近20种。然后把同样地形的自然遗产加以区别比较,从中选出特别能表明各种地形特征的自然遗产。探访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这些自然遗产,就可以从宏伟秀美的景观来解读地球的漫长历史。  相似文献   

4.
三清山申报世界遗产的优势十分明显,在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上都存在优势。三清山今后申报世界遗产应注意一些问题,如三清山应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加大立法力度,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以适应世界遗产管理的要求,并加大向国内外宣传三清山的力度,争取旱日申报成功。  相似文献   

5.
世界遗产入选标准的对比分析及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比较可知,2005年版《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中的入选标准是对2002年暂时修订版中的确认和完善。应根据2005年版《操作指南》中入选标准的最新规定相应调整中国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对2004年世界遗产名单中的788项世界遗产的入选标准进行量化统计,总结出各项世界遗产入选标准被采用的频率和入选标准的组合类别状况。采用比较方法,分析出全球和中国的世界遗产在入选标准的采用频率和组合类别上的异同。研究表明,大多数中国的世界遗产必须符合多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遗产标准才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单,而众多符合1~2项入选标准的遗产资源则无法按照国际一般情况适时入选。但2005年版《操作指南》对每年入选遗产数目和每国申报数目的限制却将使中国众多的遗产资源无法与国外同类资源同期入选世界遗产名单,这是一项有悖公平合理的规定,不利于中国世界遗产申报工作的健康发展。针对2005年版《操作指南》的实施,中国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应调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策略,申报新的世界遗产类别;加大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力度;树立世界遗产大国形象和地位,通过合适途径促成对现行《操作指南》中不合理规定的更改,维护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6.
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真实性"和"完整性"两个重要概念加以论述.通过分析指出,<公约>中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分别单向对应于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而这一关系已在中国世界遗产地、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风景名胜区的实际问题中显示出局限性.结论是:无论从当今世界遗产事业发展趋势看,还是从中国的世界遗产往往兼具历史文化积淀和自然山水之胜的鲜明特点看,中国当前的世界遗产申报、文物保护和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利用等重要问题,都需用"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双重原则来面对.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一致决定,将我国云南省西北部的“三江并流”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样,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和文化遗址已达29处。按联合国的规定,只需达到4项申报标准中的一项,即可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而“三江并流”地区符合世界自然遗产的4项标准,在全世界十分罕见,在整个中国申报史上更是绝无仅有的。在横跨东经98°-100°30'、北纬25°30'-29°的广大地方,奔腾不息地流淌着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条大江,在直线距离不到80公里的范围内,自北向南并肩奔流,气势磅礴,穿越横断山脉的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间,这就是“三江并流”。“三江并流”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整个区域达4.1万平方公里,有16个民  相似文献   

8.
世界遗产的特点是珍贵和稀少。世界遗产分成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还有文化景观遗产、记忆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门类型。女书是世界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跟民族共同语文字并行的自主创造的汉语方言文字。  相似文献   

9.
2007年3月24日,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在"第三届中国景区博览会"上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这意味着有"天下第一奇观"美名的石林风景名胜区在历经近16年的奋斗历程后,又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目标迈进了一步。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成为2007年中国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2007年6月27日,令人振奋的消息终于从南半球传来:包括云南石林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神奇地貌在内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地貌奇观,顺利通过了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审议,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已有34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含自然遗产6处。  相似文献   

10.
试论云南雪山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要评述云南雪山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文章探讨了云南雪山旅游资源的开发意义、开发利用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诸如做好综合规则,申报世界遗产、开发专项旅游产品、针对性营销等八条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质遗产概念的确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近几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自然遗产申报中,出现了偏重遗产的地质学、生态学等科学价值的趋势。中国具有突出的地质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因此,建立“地质遗产”这一专门概念,进一步加强中国地质遗产的研究,对于未来中国更有成效地申报世界遗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借鉴了国际上已被广泛采用的自然遗产、地质遗址、地质公园等相关概念,提出“地质遗产”的概念。中国有许多文化遗产直接依托于具有较高地质学价值的环境地质本底之上,这一点有别于其他国家,尤其是以文化遗产占据绝对数量的欧洲国家。考虑到这一特点,作者提出了中国一类特殊的“地质本底文化遗产”,将其作为中国地质遗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世界遗产珍贵而珍稀,以世界遗产为旅游资源的旅游活动在全国迅猛发展。然而在世界遗产地发展旅游,为遗产地带来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旅游者的增长迅速,旅游设施的修建扩建给遗产地的资源环境、自然环境都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以张家界为例,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业发展对世界遗产保护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遗产类城市都市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旅游给遗产类城市的旅游开发带来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挑战.其中,文化遗产与都市旅游的摩擦与矛盾最为明显突出.基于文化遗产和都市旅游之间的关系模式探讨,笔者初步研究了都市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遗产与都市旅游之间的关系模式演变,以及遗产类城市都市旅游开发的模式选择等问题,并试图构建一个遗产类城市都市旅游开发体系,以实现遗产类城市都市旅游的良性运作.作为实证研究,本文选取西安市为例,探讨了西安市都市旅游开发的空间发展模式选择和产品谱系设计等问题,旨在为遗产类城市的都市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岭南走廊是历史上南北交流的必经之路,早在先秦时期已开始形成,走廊沿途遗留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运用"文化线路"这一世界遗产保护理论,使单个的遗产串联起来,有助于把过去对文化遗产的单体保护和聚落保护提升到整体性的保护层次,可更有效地保护和提升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三维数字化测绘和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于园林文化遗产对象的研究进展,通过梳理三维数字化测绘和信息技术应用于园林文化遗产及其相关对象的中、英文文献,从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和多技术综合测绘等三维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模型等三维信息管理技术等方面,分析了三维数字化测绘和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于园林文化遗产对象的技术特点、应用情况和相关案例。笔者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至关重要,三维数字化测绘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古建筑、古遗址等对象上收获颇丰,园林文化遗产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但足以证明其应用具优势,且将成为必然趋势。三维数字化测绘方法上,近景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各有千秋,利用多传感器的综合测绘方法能够克服单一技术和仪器的局限,是园林文化遗产数据获取的理想方法;三维信息管理方法上,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园林信息模型等概念将成为园林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的研究热点。园林文化遗产保护,乃至风景园林学科,将向基于三维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方向发展。利用现代三维数字化测绘和信息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储存和信息管理、维护、更新、分析,对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整体性原则是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对整体性原则概念与内容的分析是制定保护方法和政策的重要依据,此外,对此原则概念发展过程的分析为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经验借鉴,并可以促进中国与世界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的协同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每一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应尽的责任。由于将世界遗产等同于一般的商品资源,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原因,中国的世界遗产正因为"商业化、城市化、人工化"等错位开发而在生态环境、历史风貌等多方面受到破坏。为此,人们必须站在保存人类文明、对历史负责的高度上,认清遗产本质,合理遗产地产业布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并由国家成立专门的世界遗产管理机构,制订相应法律,完善管理体制,才能正确处理目前存在的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并使中国 的世界遗产得以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