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指导思想,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实验,改孤立实验为连续关联实验,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验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指导思想,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实验,改孤立实验为连续关联实验,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验能力.  相似文献   

3.
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打破了原以二级学科设置相应教学实验的体系,改革为模块化的化学实验课程体系.为适应模块化的实验课程体系,以模块化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培养为主线,对实验教材建设和实验内容亦进行了改革.对模块化实验课程体系下,如何兼顾各类非化学化工类专业的教学实验,及模块化实验课程体系与综合开放实验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从红外成像实验谈物理实验建设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洪山  陈水桥 《江西科学》2005,23(5):645-648
物理实验建设思想是实验要面向学生,实验建设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各项工作,要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实验创新意识。并以红外热成像仪实验的建设为例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光周期对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的影响.实验分4组:实验1组为自然光照;实验2组为3 d自然光照,2 d完全遮光;实验3组为2 d自然光照,3 d完全遮光;实验4组为全程遮光.实验为期70 d.结果如下:各实验组60 d后性腺指数(GSI)出现显著差异,至实验结束时,实验1组最高,为94.0×10-4,实验4组最低,仅38.0×10-4.血淋巴睾酮含量30 d时各组即出现差异,至实验结束时睾酮含量以实验1组最高,为1.475 ng/mL,实验4组最低,仅0.305ng/mL.肝体指数(HSI)亦在30 d时出现差异,实验结束时以实验2组最高,为0.081,实验1组略低,为0.077,而实验3、4组分别为0.058和0.059.此外,至实验结束时不同光照时间组肝胰腺总脂含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各组总脂含量分别为:实验1组25.3%,实验2组26.5%,实验3组20.6%,实验4组19.1%.结果表明,光照时间不仅对雄性中华绒螯蟹生殖系统的发育、性激素的分泌有重要影响,还会影响肝胰腺对物质的积累,适量的光照时间为雄蟹发育所必需.  相似文献   

6.
结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以光电信息专业实验课程改革为载体,对专业课程的实验进行了外延性和内拓性的研究。改革的目标是将传统的单一目标实验充实为相关的理论计算分析为基础,相关专业课程为手段,实际应用为目标的实验课程。以光电测速实验为例,介绍了实验改革的方法,通过器件的选取,参数计算,实验方案比较及方案的实施,完成了预期的实验改革。研究内容有望可以很好地满足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依托微型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有机化学实验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微型化学实验 ,对传统医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微、小、常结合的综合性系列实验 ,探索了常规实验与微型实验优化组合的模式 ;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实验 ,以“青蒿素提取”系列实验为龙头 ,形成了由浅入深 ,彼此融合 ,不断提高的渐进式实验体系。  相似文献   

8.
杨艳 《科技信息》2011,(7):129-129
模电实验书中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在实验初级阶段,学生机械性的按照实验书的步骤连线记录数据,实验过后不做分析总结,达不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本文以模拟集成运算放大器实验为例,分析教师将探究性融入验证性实验教学的过程,解决验证性实验存在的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构建良好的高职计算机网络实验平台,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确定了网络专业的技能培养目标和实验内容,在此基础上设计并构建了高职计算机网络平台.该平台集实验平台、实验管理和实验资源库为一体,既方便实验教学和实训,又为实现校内资源共享、促进开放式实验平台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分子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生物研究的重要工具。虽然是基础课,但实验包含一定的实验技术。实验成功与否影响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对学科的理解,而实验准备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根据多年实验准备工作方面的经验,探讨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准备过程的关键点。主要从实验前的详细准备和实验过程中师生对实验准备的反馈两方面总结。提出为使学生实验成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准备,旨在为相关实验准备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肖嵛  沈娟  杨胜 《科技信息》2011,(31):20-21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高新技术、新设备应运而生,而随之出现的各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正向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发起冲击。虚拟实验的出现为教学提供了一种协作式的、个性化的自适应实验环境。本文以基于Web的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系统为例,探析了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研究如何将虚拟实验和传统实验验相结合以达到的一个教学效果,为网上虚拟实验的开展和虚拟实验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对经典的悬浮聚合实验进行改进。选用溶有七色颜料的苯乙烯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聚乙烯醇为分散剂,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通过悬浮聚合合成彩色聚苯乙烯微球,从产物外观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改进后的实验与经典悬浮聚合实验相比不会改变反应时间和实验成功率,改进的悬浮聚合作为高校实验教学的课程内容,适合本科教学。这种改进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以往串行通信实验仅仅为两台实验仪之间的通信。为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教学效果,在充分利用实验仪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扩展了单片机串行通信实验的内容,将串行通讯实验和基本输入输出实验和A/D模数转换实验相结合,并借助Windows系统的超级终端实现人机对话,提高了实验的趣味性,进而增强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使实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开拓了学生设计思维。  相似文献   

14.
针对实时子结构实验的实施和应用,介绍了实时子结构实验原理和由美国MTS公司的FlexTest GT控制系统和SCHENCK液压伺服作动器所构成的MTS-SCHENCK实验系统的应用.利用MTS-SCHENCK实验系统对一安装粘滞阻尼器的单层框架结构进行了实时子结构实验,实验中粘滞阻尼器为实验子结构,其余部分为数值子结构.在实验中采用三次外插方法补偿实验系统的时滞,实验与计算结果吻合很好.实验证明利用MTS-SCHENCK系统可以满足实时子结构实验对实验系统的要求,且实时子结构实验可以很好地反映速度相关型阻尼器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学生对通信电路系统的综合设计与自主实验能力,开展了"以基础实验为引导、软件仿真为支撑、设计实验为主导"的教学内容改革;构建了以调频发射系统和电路仿真软件为基础的软硬件设计实验平台;探索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从实验内容、实验实施、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探讨了课程教学改革过程。实践表明,设计性实验与软件仿真相结合的开放实验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综合能力,改善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网络环境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的,优化有机化学实验预习模式.通过布置预习任务并提供实验相关链接、在线题库测试、认识仪器并选择实验装置、完成预习报告四个阶段完成实验预习和在线测评,提高预习效果,为有机化学实验网络化教学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讨了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将单一实验转化为综合型实验的必要性,并以综合型实验-麻醉剂苯佐卡因合成为例对比了开设综合型实验前后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地球物理学基础物性测试实验工作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验用仪器发展缓慢,实验用仪器型号少的现状,利用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为波形产生单元、ARM处理器为仪器主控单元设计了步长为对数等间距,频点间以2/3倍频点进行加密、带宽为0.001~1 000 Hz、可选多档恒流输出的频率域岩矿石电性实验序列信号发送机.室内实验与模拟器件实验表明:该信号源输出电流恒定、波形频率准确,可用于实际实验工作.  相似文献   

19.
关于在高职高专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学实验以计算机为实验设备,以数学软件为操作平台,以解决数学问题为主要线索,以大学数学为基本内容,通过仿真验证理论学习,为培养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打下基础,为大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创造条件.本文从在高职高专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的现实意义,发展趋势,应用研究的重难点,开展数学实验的基础理论,以及数学实验教学环境构建等方面来阐述开展数学实验的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以供相关研究者作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风洞实验台上对整体轧制的平片高翅片管和波纹高翅片管进行传热实验.在相同风速下,波纹高翅片管的换热效果是平片高翅片管的1.2倍左右.拟合出努塞尔数和雷诺数的准则关系式,波纹高翅片管实验关联式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偏差为5.9%,平片高翅片管实验关联式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偏差为3.8%.在相同风速下,阻力也相应增加1.1倍左右.拟合出阻力系数与雷诺数的准则关系式,波纹高翅片的实验关联式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偏差为6.5%,平片高翅片管的实验关联式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偏差为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