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 日寇侵占中原,盘踞武汉之后,肩负抗日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继开辟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之后,又开辟了跨鄂、豫、皖、根、赣五省的鄂豫边抗日根据地,建立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从此,抗日烽火燃遍的中原有了抗击日寇的战略基地。一鄂豫边抗日民主政权是随着武汉周围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根据地的开辟而建立的,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建抗日民主政权(1938年10月—1940年8月)。武汉沦陷后,共产党人领导鄂、豫的零星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首先建立了应城县抗日政府。1939上半年,李先念、陈少敏在鄂中组编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  相似文献   

2.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税收征收管理主要采用了开展税法宣传、抗日根据地和敌人据点的不同收税形式、发挥群众力量开展护税和监督工作以及建立登记、申报、检查制度这四种形式,在根据地的税收征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奉命率115师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从1939年至1945年七年多的时间里,他领导山东军民,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和抵制"左"倾错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创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创造性地提出了"翻边战术",丰富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创建了巩固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实现了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为夺取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1942年,当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据地全面开展整风运动之际,山东抗日根据地因局势艰危而未能同步展开。罗荣桓全面主持山东抗日根据地工作之后,按照中央部署,汲取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据地整风的经验,开展了一场有别于延安模式而符合山东实际的整风运动,使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当时惟一只整风审干而没有开展"抢救"运动的特区。  相似文献   

5.
《潍坊学院学报》2017,(5):29-32
毛泽东抗日根据地思想对全国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巩固与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在潍坊地区也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潍坊地区党组织逐步开辟发展了清水泊、昌潍、益寿临广四县边区及其它小块抗日根据地,以此为依托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在极其艰难中巩固和发展着抗日根据地。潍坊地区抗日根据地的生动实践恰好证明了毛泽东抗日根据地思想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南境内建立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豫皖苏抗日根据地、鄂豫皖抗日根据地。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它的历史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7.
鲁南地区是连接华北和华中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虽然国共两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在鲁南敌后多有摩擦和冲突,但每逢大敌当前,双方总能捐弃前嫌,共同抗敌。最终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承担起坚持鲁南敌后抗战的历史重任,与根据地人民一起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8.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我党领导的华北抗日战场的战略中枢。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作为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一直战斗在晋冀鲁豫边区,和刘伯承一道为创立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建立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和发展根据地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泰西抗日根据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建意义重大,—一五师在抗日战争的最困难时期进驻泰西地区,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泰西人民的抗战热情,在—一五师的率领下,泰西党、政、军、民积极开展了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迅速打开了当地的抗日斗争局面.因此,泰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一五师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由太行、太岳、冀南和晋鲁豫四块根据地组成,是我党领导的华北抗日游击战的心脏和战备中枢。其中的太行山根据地长期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前方总部的所在地。邓小平是当时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和刘伯承一道,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巩固,扩大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精神,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方针和政策,领导广大抗日军民浴血奋战,为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不仅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军进行了大规模的会战,而且也在敌后战场上发动游击战争,一定程度上牵制、消耗了部分敌军,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国民党对敌后游击战的战略认识的偏颇,战术运用的僵化,又不善发动民众进行全民抗战,固守片面抗战路线,加之与中共敌后武装频繁摩擦,实力受损,又遭日军离间、利用,最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2.
中日战争初期,美国政府奉行了一条举棋不定的“中立”政策:一方面,为了维护在中国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美国不甘心让日本独占中国,对中国的自卫行动表示了一定程度的同情和支持,以牵制日本扩大侵华;另一方面,由于罗斯福政府对外政策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在国内受到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的牵制,既不愿意放弃有利可图的对日贸易,在军事上又没有作好对日作战的准备,因而不肯切实采取支持中国抗战、制裁日本侵略的有力行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通过改革开放的洗礼,经历了多次自然灾害的锤炼,人权意识和人权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漠视人的生命到人的生命至高无上,真正把人民当成了国家的主人。这一切在抗震救灾中得到了高度彰显。  相似文献   

14.
马娜 《山东科学》2019,32(1):113-117
基于区域性巨灾应急救灾的特征,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受灾群众的三方博弈模型。通过三方之间相互作用因素的分析,建立救灾成功的概率函数,得出救灾成功后以及救灾失败时的实际收益。通过三方救灾成功后的期望收益分析,建立参与者决策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受灾群众三者的期望救灾收益最大情况下,三方救灾投入成本存在均衡状态,并且可以求出最优的均衡解。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扶贫济困、改善民生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尤其是在革命根据地建立,共产党开始局部执政以后,面对天灾人祸,党领导各根据地从实际出发,实施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救灾措施,不但使根据地安然渡过了灾荒,而且为今天的防灾、救灾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带领中国人民与频发的自然灾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取得了显著的抗灾减灾成效。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灾害成因认知变化的历程出发,梳理了百年来中国抗灾体制的变迁史,并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抗灾救灾中所拥有的独特制度优势,即对口援建模式、军民协同模式、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理念以及广泛的国际协作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的重视及引领下,中国正在经历从救灾到应急管理,再到风险管理的理念变迁,未来将更多地体现出科技应灾及多元治灾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成为未来应急管理及风险治理取得显著效能的不竭源泉。  相似文献   

17.
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的精神,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风险为切入点,从机制风险、项目风险、操作风险、信贷风险等方面,发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蕴含的风险,并从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外部监管、长效机制等多角度,提出了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期间,作为国家战略大后方的藏族聚居区为这场民族解放战争做出了特殊贡献,新闻传播也成为抗战的一“个方面军”。文章试图从“藏族聚居区与中国抗战”“和藏族聚居区的抗战与新闻传播”两个层面,解析抗战时期“边区(”藏民族聚居区)抗战情势和新闻传播状况,并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史上的特殊位置。  相似文献   

19.
自然灾害和战事人祸的交相煎逼,清代广西形成了流入城市的庞大灾民群体,对城市统治秩序形成巨大冲击。出于稳定社会秩序之需,城市当局积极启动救灾响应,动员政府、民间双重力量开展赈济活动,形成清代广西城市赈灾责任主体的多元化、官民力量耦合的赈灾机制。  相似文献   

20.
北朝时期国家政府在灾后采取的节约措施主要有减膳损服、罢减享用、禁断屠杀、禁止造酒、减缩百官俸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辅助救灾的目的。总结北朝时期灾后节约措施,有助于为现代救灾研究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