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沙地区的淡水螺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2.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的陆生贝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2年4~11月对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的陆生贝类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得陆生贝类39种(其中1新种),隶属于2亚纲10科27属,主要有环口螺科、烟管螺科、钻头螺科、拟阿勇蛞蝓科、瞳孔蜗牛科、坚齿螺科和巴蜗牛科.对它们的种类组成、区系特点、种类分布与种群数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我国淡水水产品加工业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分析我国水产品养殖业和加工业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人们将来对淡水水产品深精加工食品的需求趋势,指出我国应该大力发展淡水鱼的深精加工技术,生产淡水鱼深精加工方便食品,以满足人们对营养、方便、卫生食品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于2009年8月在微山湖取样进行了小型底栖生物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小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341±132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152.7±58.0μgdwt·10cm^-2.共鉴定出5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其中,按丰度自由生活线虫为最优势类群,比例达97.9%;其他类群依次为桡足类、介型类、甲壳类幼体和动吻类.小型底栖生物分布在2~5cm的次表层沉积物的比例为61.1%,线虫分布在2~5cm的比例为61.7%.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种类组成,以及为淡水底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淡水鱼类染色体形态及数目变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查阅的近二十年来发表的有关60余篇文献,对中国淡水鱼类染色体形态及数目变异的研究进行了总结。综述了染色体数目,染色体核型与分类,性染色体,染色体多性及杂交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论述了染色体形态及数目变异在鱼类分类,杂交育种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甘肃鸡类分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记述甘肃鸡类19种,另9个亚种,占国内鸡类57种的33.33%,国家保护的珍稀种类11种,占种数的57.89%。古北界种类占优势,占63.16%,其中以高地型种类为主。区系组成与青海、四川二省更接近。山地阻隔,差异悬殊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分布区广,进化趋势强烈的种的亚种分化。  相似文献   

7.
海南省珍稀濒危植物和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珍稀濒危植物》(第1册)和1999年由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野生植物名录》(第1批),经调查海南省共有珍稀濒危植物35科49属57种,蕨类植物1科1属1种,裸子植物5科7属10种,被子植物29科41属4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5科34属43种,其中蕨类植物4科5属10种,裸子植物3科4属6种,被子植物18科25属27种.海南共有国家级保护植物40科60属75种.  相似文献   

8.
整理了1996年~2008年间从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的尺蛾(Geometridae)标本1950号.共计鉴定出尺蛾187种及亚种(包括3个未定种和48个新记录物种及亚种),隶属5亚科110属.其中灰尺蛾亚科(Ennominae)有65属114种,为优势类群,属的优势度为59.09%,种的优势度为60.96%;花尺蛾亚科(Larentiinae)有25属42种,为次优势类群,属的优势度为22.73%,种的优势度为22.70%;常见类群为姬尺蛾亚科(Sterrhinae)和尺蛾亚科(Geometrinae),分别有3属7种和15属21种,种的优势度分别为3.78%和11.35%;星尺蛾亚科(Larentiinae)为罕见类群,有2属3种,属占1.82%,种占1.60%.结果表明,尺蛾科昆虫物种多样性丰富,群落结构复杂.区系组成特点是,属于古北界的有12种,占6.42%;属于东洋界的有52种,占27.81%;两界兼有123种,占65.78%.结果显示,白水江国家自然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东洋界向古北界的过渡地带.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北地区轮藻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北四省区轮藻植物种群组成,种群分布,相似性比较,相似性系数等研究,发现该地区的轮藻植物不但种类繁多,种的组成与我国其它地区地有显著差异,具有该地区独特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0月—2013年12月,按照调查线路和固定样地,分四个季节对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分布的主要天然林、优势树种——白桦、杨树、山桃、华山松林的害虫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到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有害虫286种,隶属于昆虫纲的7目51科198属.其中鳞翅目(Lipidoptera)24科117属174种,占总种数的60.84%,为第一大类群;鞘翅目(Coleoptera)11科42属61种,占总种数的21.33%,为第二大类群;半翅目(Hemiptera)21种,同翅目(Homoptera)17种,分别各占总种数的7.34%和5.94%;其余有直翅目(Orthoptera)10种、膜翅目(Hymenoptera)2种、竹节虫目(Phasmida)1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