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参考现有研究成果,选择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驱动因素,运用对数函数建立单指标承载力评价模型,进而采用综合指标法建立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对安徽省2006-2017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筛选驱动因子,建立基于集对分析聚类的水资源承载力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基于集对分析聚类的水资源承载力预测模型计算方法简单,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为基本框架,构建了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并基于组合赋权法和分层模糊综合法评价了2000-2014年13个行政区水资源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偏低,其中北京、天津、邢台、邯郸等地承载力较弱,应加快经济重心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市水资源承载力较强,应保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其生态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越来越紧缺,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生态足迹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测算方法,已广泛应用。运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概念模型,计算了江西省2004-2013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2004-2013年江西省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呈现波动,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和生态盈余最高和最低分别为6.530亿hm2、0.207亿hm2、6.323亿hm2和1.164亿hm2、0.174亿hm2、1.35亿hm2,但总体均呈上升态势。最后,从科学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灌溉效率、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加强城市公共用水管理等方面提出江西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承载力(WRCC)评价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构建集社会经济预测模型、情景决策分析与模糊评价模型的水-社会经济-环境综合评判模型对黄河中游延安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并预测其2010、2020年水资源承载状况.评判结果显示:2005年延安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数值为0.40,处于可承载的较低水平;2010、2020年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数值分别为0.46、0.52,总的看来,延安市水资源承载力将在可承载程度上逐步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复合系统呈明显的良性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济南市具体情况,选取水资源承载力的9个相关评价指标,根据2005-2009年的相关指标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SPSS统计软件,选出了影响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的3个主成分,并以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重,结合主成分各因子得分,对济南市的水资源承载力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5 - 2009年济南市的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呈总体上升趋势,经济的发展促进水资源承载力的提高,而人口和农业需水对水资源承载力造成巨大的压力,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锦州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针对锦州市的用水现状,从水资源、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等角度综合评价锦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为锦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锦州市水资源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水文数据等,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和数据整理,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锦州市水资源现状,采用"虚拟水赤字评价方法"和"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分别从广义和狭义水资源的角度对锦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锦州市2011—2015年水资源承载力从广义水资源角度看,除了2014年和2015年特枯水年时,水资源严重不足;2011—2013年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发展仍处于可支撑的范围;2011—2013年区域水资源对虚拟水的生产和消费均处于可支撑状态;2014年和2015年锦州市的水资源量不足以供给城市的生产生活、消费和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由于水资源的不足,锦州市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超采,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造成了水量及水质的破坏.结论锦州市的水资源承载力已经严重不足,应当大力发展科技,找到合理利用绿水资源的科技手段,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使锦州市的水资源承载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结合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口、经济和水资源相关数据,探究关中平原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效应。方法 收集和整理2015-2021年研究区域各市(区)人口、经济和水资源相关数据,核算水资源生态足迹、承载力和生态盈余指标,分析其时空分布;并利用LMDI模型探究水资源生态足迹的驱动效应。结果与结论(1)2015-2021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介于1 433.19万hm2~1 506.33万hm2之间,呈波动减小趋势,其中生产用水是生态足迹的最大账户(占比69.35%~77.98%)。(2)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介于179.71万hm2~1 913.84万hm2之间,呈波动上升趋势,与降水量相关性显著(R2=0.630,p<0.01)。(3)区域内水资源长期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仅2021年除外),区域内北部和东部城市水资源生态赤字问题严重,南部宝鸡和商洛等城市水资源生态不可持续性逐渐得到缓解。(4)人口和经济因素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为正向驱动,...  相似文献   

8.
对循环经济进行科学的动态评价,可对经济发展情况作出科学判断,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以江西省为例,采用专家打分法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其2006-2015年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5年,江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状态,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值由2006年的0. 159 3上升至2015年的0. 798 3,从低水平发展到较高水平。其中金融经济指标从2006年的0. 050 1上升至2015年的1. 000,呈稳步上升态势;文化支持指标总体波动性增长;资源能源指标发展波动性较大,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状态;生活环境指标总体呈现先慢后快再慢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9.
《河南科学》2017,(2):314-318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分别选取15项相关指标全面衡量湖南省水资源承载力现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将众多指标综合为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禀赋和农业用水效率三大主成分,通过计算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对湖南省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整体近年来水资源承载力不断增长,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因素.同时,湖南省内部各市、州承载力分布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承载力较大,以长沙市为中心趋于饱和状态,西部地区承载力较小,尚有大量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鄱阳湖水资源利用及社会经济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信江流域典型县域为研究对象,计算了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时期研究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典型县域水资源系统与其他系统协调性增强,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长但未出现超载状况;不同产业结构背景下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存在差异,其中,贵溪市由于经济结构不同,比万年县和东乡县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更强,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增长空间更大。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较好地反映经济结构调整下区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可变模糊集方法在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存在模糊性的特征,应用可变模糊集理论建立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该模型以相对差异函数为基础,充分考虑评价指标的"优"与"劣"两方面,更具合理性.以海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将可变模糊集模型应用于该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实例结果表明该模型简单方便、有效可行,能较好地应用于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12.
从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角度,构建了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变权TOPSIS模型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及水资源承载力表征值,综合评价了长江经济带9省2市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在时间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从整体区域来看,水资源承载力还有待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在空间上具有明显差异性,东部地区(上海、浙江、江苏)水资源承载力差异较大,西部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则较为均衡,中部地区除了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明显偏低以外,其他三省(江西、湖北、湖南)表现较为均衡;水资源承载力整体表现出西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部的现象.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表征值在0.24~0.50之间,其中浙江省相对较高,最大表征值为0.49,而安徽省最低,最小表征值为0.25.影响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5个最重要指标依次为地表水资源占比、生态环境用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城市人口密度、生活用水总量的对水资源承载力.总体而言,长江经济带的水资源承载力受地区水资源禀赋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基于集对分析和三角模糊数理论,建立水资源承载力状态评价模型。通过理论分析、频率计算和数据统计,选取14个指标,划分为5个等级,建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式计算各指标组合权重,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原因。在联系数方法的基础上,用减法集对势分析各样本水资源承载力态势。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2015年各指标数据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山东省各地级市水资源承载力状态的主要因素为单位面积灌溉水量、单位面积地下水资源量、单位面积废水排放量;山东省总体水资源承载力处于临界超载和轻微超载状态,在水资源禀赋条件稳定的情况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水生态环境,能够有效提升水资源承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4.
针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存在模糊性的特征,应用可变模糊集理论建立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该模型以相对差异函数为基础,充分考虑评价指标的"优"与"劣"两方面,更具合理性.以海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将可变模糊集模型应用于该Ⅸ域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实例结果表明该模型简单方便、有效可行,能较好地应用于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15.
利用4个典型测试函数对水循环算法(WCA)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与文化算法(CA)、布谷鸟搜索(CS)算法和粒子群优化(PSO)算法的仿真结果进行比较.从水资源、水污染、社会经济3个系统遴选12个指标构建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WCA优化PP模型最佳投影方向,提出WCA-PP水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模型,并构建CA-PP、CS-PP和PSO-PP模型作对比,以文山州2006~2015年水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为例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单峰还是多峰函数,WCA寻优精度与收敛稳定性均优于CA、CS和PSO算法,具有较好的收敛速度、求解精度和极值寻优能力;WCA优化PP模型获得的适应度值为1 248.202 6,均优于CA、CS和PSO算法.WCA-PP模型对实例2006~2011年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本可承载",2012~2015年评价为"可承载";水环境承载力随时间呈提升趋势,且提升趋势显著.WCA-PP模型对实例的评价及排序结果与CS-PP模型相同,与CA-PP模型在各年度排序上存在差异,与PSO-PP模型在评价及排序上均存在差异.实例验证了智能算法的优化性能决定了评价精度的高低.模型及验证方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为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计算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了涵盖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利用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对甘肃省2010—2019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利用障碍度模型诊断了影响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10—2019年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仍处于超载状态;水资源子系统对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的制约影响最大,其中人均水资源量和产水模数是最主要的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17.
从气候承载力基本内涵出发,结合南昌市气候资源现状特征,从气候资源条件、气候压力状况和气候可持续发展能力等3个要素层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7个指标,构建了与南昌市气候现状相符合的气候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南昌市2006-2015年气候承载力指数呈现出较大波动,气候承载力指数(CC)数值均是1。  相似文献   

18.
目前环境承载力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本文参考环境问题的分类,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角度对环境承载力进行重新定义。根据其定义内涵以及安徽省的资源状况,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选取与区域环境承载力密切相关的指标,构建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弥补传统评价方法的在主客观权重确定的不足,应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模型对层次分析法确定的主观权重和模糊熵权法确定的客指标权重进行综合赋权,结合承载力评价模型,以市为单位实证研究安徽省十六个市区2015年的环境承载力状况,应用GIS技术分析并绘制安徽省环境承载力评价图,直观显示各市环境承载状况。结果表明,2015年安徽省环境承载力空间差异较大,整体承载力一般;黄山市承载力能力较大,淮南市、铜陵市环境承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承载力反映了区域水资源持续支持人类社会发展规模的最大支撑能力与限度.基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具有多目标不相容性的特点,在分析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基于物元分析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对甘肃民勤县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实施之后,民勤县的水资源承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将在2020年达到Ⅱ级水平;熵权模糊物元模型对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指标体系选取须适应研究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20.
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出台以及"三条红线"的确立,明确一个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已成为开展后期工作的基础性环节。针对淳化县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建立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消除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影响,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TOPSIS模型、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完成了对淳化县2007—2015、2020、2030年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评价。随着时间推移,三种评价方法所得结果在变化趋势上显现一致,都表现为从逐步趋好再变坏的过程,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工程性缺水,后期规划水平年则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初具规模,未来势必要控制经济发展势头,以保障区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本次运用以上三种评价方法对同一指标体系下的淳化县水资源承载力作出综合评价,使得所得结论精准度较高,能够为当地的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