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溶剂热体系中, 将5\|羟甲基间苯二甲酸(H2HIPA)和4,4′-二(1H\|咪唑-1-基)-1,1′-联苯(4,4′-DIB)与Mn(Ⅱ)离子组装得到配合物Mn[(HIPA)(4,4′-DIB)] (1). 单晶结构分析表明, 配合物1结晶于单斜的P21/c空间群, 包含二核的Mn2(CO2)4结构单元. HIPA2-连接Mn2(CO2)4形成二维结构, 4,4′-DIB进一步将该二维结构连接成pcu型的柱层式框架. 在相似的合成条件下, 用(E)-1,2-双(吡啶-4-基)乙烯(DPEE)代替4,4′-DIB, 得到配合物Mn[(HIPA)(DPEE)]·xGuest (2). 配合物2结晶于单斜的P21/c空间群, 结构中的Mn(Ⅱ)中心与羧基形成Mn2(CO2)4次级结构单元.  配合物2的结构是一个具有sql网络的二维结构. 氮杂环配体的结构差异使Mn2(CO2)4单元在配合物1中是立体构型, 而在配合物2中为平面结构; Mn2(CO2)4的不同构型导致配合物1和2的结构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2.
用溶液法合成2种新型结晶化的有机-无机杂化物La2K(PMo12O40)(EDTA)4(1)和Ni(PW12O40)(EDTA)2(2).利用红外光谱(IR)、差热-热重分析(TG-DTA)、循环伏安(CV)、固体荧光光谱(FL)、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能谱分析(EDS)、X-射线粉末衍射(XRD)对杂化物的组成、结构特征、光致变色性能进行系统研究.2种杂化物均表现出良好的光致变色性,紫外光照射下杂化物1由黄色变为墨绿色,杂化物2由蓝绿色变为灰黑色.暗处室温下保存,变色后的杂化物1稳定,光致变色不可逆,而杂化物2空气中避光4 h 能恢复到原来的颜色,温度升高该逆反应速度加快,无氧条件下该逆反应不发生,即杂化物2在有氧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光致变色可逆性.2种混配物都对光响应速度快,是潜在的光学材料.  相似文献   

3.
电致发光材料酚基-吡啶硼配合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合成一种新型硼配合物蓝光电致发光材料(酚基吡啶氟化硼PPBF2, PP: 2-(2-酚基吡啶)). 配合物PPBF2在溶液和固态下均显示强的蓝色荧光(440 nm). 用PPBF2作发光层电发光器件, 依靠不同器件结构能显示不同颜色的发光.  相似文献   

4.
合成两种含双键的铱配合物磷光材料Ir(ppy)2(ADP) (ADP=1,3-二苯基-2-烯丙基-1,3-丙二酮, ppy=2-苯基吡啶), Ir(ppy)2(VPHD) (VPHD=6-对乙烯基苯基-2,4-己二酮).与铱配合物Ir(ppy)2(acac) (acac=2,4-戊二酮)的光谱数据比较, Ir(ppy)2(VPHD)具有相似的磷光光谱,最强发射波长为520 nm,发射强的绿色磷光.Ir(ppy)2(ADP)配合物的磷光光谱随测试样品浓度的变化而变化,且发光较弱.这是由于ADP配体中两个苯环的引入,使配合物的发光波长明显向短波长方向移动,且发光效率降低.该结果为合成新的磷光材料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3-(1H-四氮唑-1-乙酸酰胺)吡啶(TAAP)、 Anderson型多金属氧酸盐和氯化铜为原料, 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一种新的基于四氮唑配体(HTrz=1H-四氮唑)和Anderson型多酸的铜配合物{H2Cu12(Trz)12[CrMo6(OH)6O182(OH)8(H2O)4}·12H2O. 晶体结构解析表明: 该化合物先由去质子化的四氮唑配体Trz通过铜离子连接形成金属 有机二维层, 再通过多酸阴离子[CrMo6(OH)6O18]-3-端氧连接二维层上的铜离子形成三维框架结构; 在水热合成过程中配体TAAP原位转化成Trz. 合成的配合物对H2O2有良好的电催化还原效果, 在紫外光下对亚甲基蓝和结晶紫有良好的催化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6.
设计合成新的三齿有机配体4-(4’-咔唑-9基-丁基氧)-吡啶-2,6-二甲酸(H2CBODPA),并以此为配体合成配合物Na3Eu(CBODPA)3和Na3Tb(CBODPA)3.通过对有机配体分子结构的调控,稀土Eu3+和Tb3+有机配合物的激发波长明显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与吡啶-2,6-二甲酸配合物的激发波长相比,其有效激发波长向长波长方向移动约70 nm.Na3Eu(CBODPA)3和Na3Tb(CBODPA)3在近紫外光(350 nm)的激发下,分别得到较强的特征红色发光(Eu3+)和特征绿色发光(Tb3+).研究结果对合成长波长激发的稀土有机发光探针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铽、N-苯基邻氨基苯甲酸(N-HPA)和三苯基氧化膦(TPPO)的稀土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初步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了配合物Tb(N-PA)3(TPPO)2的荧光性能.结果表明,铽、N-苯基邻氨基苯甲酸引入第二配体三苯基氧化膦后,敏化了铽离子的发光,配合物的发光强度显著增加,Tb(N-PA)3(TPPO)2三元配合物有较好的荧光性.  相似文献   

8.
以辛酰基丙氨酸(H(oct-ala))、辛酰基丝氨酸(H(oct-ser))、辛酰基苯丙氨酸(H(oct-phe))化合物为配体,采用溶液化学反应法合成了辛酰基类氨基酸锌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测试、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等方法确定目的产物的化学分子结构,并进行光吸收测试,偏光显微镜观察,XRD衍射波峰分析,SEM表面形貌观察以及纯溶剂中的溶解度测试。结果发现三种锌配合物在紫外光区域(200~300 nm)具有良好的光吸收能力,在熔融状态下表现出明显的光学异性,具有液晶性能;Zn(oct-ala)2与Zn(oct-ser)2具有良好的结晶趋势,在有机纯溶剂中溶解性较差;相对于以上配合物Zn(oct-phe)2的溶解性较好,具有非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配位聚合物(CPs)由于具有多样化的结构,以及在光化学、分子磁体、异相催化和气体吸附与分离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而受到关注,特别是如何构建新型的CPs至关重要。利用半刚性四羧酸类配体5,5′-(羰基二氮杂二烯基)二异氰酸(H4L)和锌盐,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一个新三维CPs:({[Zn2(L)2(H2O)6]·[Zn(H2O)6]·4H2O}n),并对CPs进行详细表征。在配位聚合物中,Zn(Ⅱ)离子通过与L4-阴离子桥联得到之字型一维链,一维链结构中的配位水、游离水以及Zn(H2O)6进一步通过氢键作用连接相邻的一维链,最终得到一个三维超分子框架结构。热重分析显示CPs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固体荧光显示CPs有较好的荧光强度和适中的激发/发射波长,因此该CPs是潜在的光学材料。  相似文献   

10.
功能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为开发配位聚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材料奠定基础。间苯二乙酸、4,4'-二(咪唑基-1-亚甲基)联苯和氯化铅在水热条件下合成配合物[Pb(Hmpda)(bibp)Cl]·H_2O(Hmpda=间苯二乙酸,bibp=4,4'-二(咪唑基-1-亚甲基)联苯)。利用x射线测得晶体结构,同时红外光谱、元素分析、荧光分析等手段对晶体配合物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中,bibp连接[Pb_2Cl_2]~(2+)结构单元,形成一维聚合链,一维链之间通过bibp的连接构成二维结构,若将[Pb_2Cl_2]~(2+)单元作为结构点,该二维结构就是典型的(4,4)网格,二维结构又以ABAB的形式堆叠形成三维结构。另外,还研究了配合物的荧光性能,发现加入金属Pb~(2+)使间苯二乙酸的荧光强度变弱,同时发生了红移,渴望将这一性能应用于测定药品、生物样品、有机分子和无机离子等。  相似文献   

11.
以柔性配体1,4-二(2-甲基咪唑-1-基)丁烷(bib)、过渡金属Co(Ⅱ)盐和1,3-金刚烷二甲酸(H_2ada)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配位聚合物[Co(bib)(ada)]_n.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并对其进行红外和紫外等性质表征,重点探究了其在催化降解甲基橙方面的应用和机理.结果表明,配合物属单斜晶体,P2/n空间群.催化实验结果表明,在紫外灯光照下[Co(bib)(ada)]_n对甲基橙有较好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12.
镍(II),苯四甲酸和咪唑的三元配合物已被合成并被表征,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分析和无素分析等实验推测出其可能的结构,其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一种多核配合物,并通过在羧基,配位水分子和结晶水分子间存在的几种氢键形成一种三维网状结构,该配合物化学式为{[Ni(TCB)2/2(IMI)2H2O][Ni(IMI)4(H2O2]}(H2O)2。  相似文献   

13.
水热反应条件下,Zn( NO3)2·4H2O、苯五酸和2,2’-联吡啶反应生成一个新颖的配位聚合物[Zn2(1,2,3,5 -btc)(2,2'-bpy)2 (H2O)]n.0.5nH2O(1,2,3,5-btc=1,2,3,5-苯四酸),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它进行了表征,配合物的结构是由二维配...  相似文献   

14.
在单核化合物[Zn(C9H7N7)(C10H4O8)(H2O)3]·3H2O中,Zn(II)金属中心离子分别和4个氧和2个氮原子配位,其中4个氧原子来自于一个去质子的均四苯甲酸(H2BTCA)和3个配位水分子,氮原子来自5-(2-吡啶基)-3,3'-联(1H-1,2,4-三氮唑)(H2pbt)配体.在这个结构中,相邻的单核单元之间通过分子内和分子间的O-H···O和NH···O氢键作用连接成二维超分子结构,且三唑环与苯环之间以及相邻吡啶环之间存在芳香堆积作用.此外,还研究了标题配合物的固态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热合成方法,以对硝基苯甲酸为配体,合成了1种具有1D链状结构的Tb(Ⅲ)配合物[Tb2(C7H4NO4)6(H2O)4.H2O]n,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的不对称单元中包含2个不等效的Tb(Ⅲ)离子,Tb1为8配位,Tb2为9配位.在晶体中,Tb(Ⅲ)离子被对硝基苯甲酸根连成1D链状结构,其中,对硝基苯甲酸根采取3种配位模式,即螯合双齿,桥联双齿,桥联三齿.而1D链之间又通过3种类型的O—H…O氢键被连成2D氢键网络结构.在室温下,测定了该配合物晶体粉末的IR(红外)、UV-Vis-NIR(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以及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光物理研究表明,该配合物在可见光的激发下(λEx=488nm),表现出较强的Tb(Ⅲ)的特征发射,这主要归功于配体的敏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水热反应条件下,Zn(NO3)2·4H20、苯五酸和2,2'-联吡啶反应生成一个新颖的配位聚合物[zn2(1,2,3,5-htc)(2,2’-bpy)2(H2o)]n·0.5nH2O(1,2,3,5-btc=1,2,3,5-苯四酸),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它进行了表征.配合物的结构是由二维配位层通过π-π堆积和氢键作用形成的三维超分子结构.采取μ4桥连配位模式的1,2,3,5一苯四酸是在高温水热碱性条件下由原来的苯五酸通过原位脱羧反应而形成.CCDC:790205.  相似文献   

17.
在水热条件下,以硝酸锌、2,5-噻吩二酸和4,4'-联吡啶为原料合成了一例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新型配位聚合物{Zn(TDC)(4,4'-bpy)}n(H2TDC=2,5-噻吩二酸,4,4'-bpy=4,4'-联吡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和热分析仪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位聚合物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ccn,晶胞参数:a=1.8333(5)nm;b=1.1391(3)nm;c=1.592(14)nm;α=90°,β=90°,γ=90°;z=8,Dc=1.565 mg.m-3,μ=1.624 mm-1,F(000)=1584。对于I2sigma(I)的数据,最终偏离因子R=0.0315,wR=0.0741;对于所有数据,最终偏离因子R=0.0481,wR=0.0807。在配合物中,Zn(Ⅱ)原子与噻吩二酸配体上的羧基氧原子配位,形成二维格子平面,进而利用Zn(Ⅱ)原子与4,4'-联吡啶形成的一维链支撑,将其拓展为三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多功能配体2,2’-联吡啶-3,3’-二甲酸合成其银的配位聚合物{[Ag4(L)2.(H2O)].3(H2O)}n(1)(其中L=2,2’-联吡啶-3,3’-二甲酸),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方法使用水热法合成该配位聚合物,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其结构,并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及元素分析。结果结构研究发现配合物1为3D金属有机框架结构,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n,a=13.889(4),b=13.470(4),c=13.852(4),α=90°,β=90°,γ=90°。结论配合物的每个不对称结构单元中包含2个晶体学独立的Ag(I)原子,1个配体L,0.5个配位水分子和1.5个游离水分子。每个配体通过桥联了6个不同的Ag(I)原子构筑了一例具有三维框架结构的配位聚合物。  相似文献   

19.
以三苯基氢氧化锡为底物, 酰亚胺酸(HL)为配体, 制备新型配合物(Ph3Sn)(L)·C12H6O3(配合物1), 并用元素分析、 X 射线单晶衍射、 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等方法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 用噻唑蓝(MTT)法测试该配合物的抗癌活性. 实验结果表明: 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 P21/c空间群, 晶胞参数a=2238 50(17) nm, b=1202 30(14) nm, c=1441 0(3) nm,  α=90000(0)°, β=101217(2)°, γ=90000(0)°, V=3804 1(9) nm3, Z=4, Dc=1509 g/cm3; 配合物1为单体结构, 中心金属Sn原子通过与配体羧基中O原子的配位, 形成配位数为4的 扭曲四面体几何配位构型, 在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中, 配合物上的配体与游离萘酐分子间存在π…π相互作用; 配合物1对癌细胞MCF-7和Hepg2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使用晶体设计规则,合成了新型的含有1,2,4-苯三羧酸和4,4’-联吡啶多齿混合配体的有机锌金属配位聚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仪,红外光谱仪及X-射线单晶衍射仪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配合物展示了一个二维面状的超分子结构.在反应过程中,4,4’-联吡啶是作为后期进攻锌原子中心的二次配体,这在锌聚合物中是很罕见的,由于4,4’-联吡啶是一个线性分子,通常4,4’-联吡啶中的两个氮原子用来连接两个金属中心原子.配合物在紫外光照射下有较强的光致发光性质,探索了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为光敏材料的制备提供了实验支持及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