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重名,即指同名异方;异名,指一方多名;无名,即没有正式方名。在大量的中药方剂中,重名、异名相当普遍;大量的方书中,还有大约百分之几到百分之九十左右不等的方剂无名。方剂整理和方剂名词审定都有困难,应该引起重视。中药方剂的数目没有准确的统计,仅《太平圣惠方》就接近2万、《普济方》就超过6万,浩如烟海的历代方书中,方剂数目总计又何止几万?总有一天,科学整理这成千上万的方剂,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方剂整理是历史的必然的任务。毫无疑问,这项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其中,关键是方剂名称问题。方剂名称也是当前中医药名词审定的难题,特别是中药方剂的重名、异名和无名问题大量存在,是方剂定名、整理的首要难点。试加论证,就教于方家。一、重名问题重名,即指:同名异方。若干个不同组成的方剂具有相同的方名。同名方往往没有标志,无法及时检索。这个问题在一般情况下,略加注意,或加注文献出处,标注药味数目、功能主治,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方剂整理、名词审定则无从下手,在各种各样的大量重名方中,没有理由只选定某一方名为正名。其他的重名又如何处理?这有一点像汉族人的姓名,面对着多个重姓重名,我们没法判定哪一个人有资格叫此姓此名,其他人都不能叫。举例而言:麻黄汤是《伤寒论》名方,但从《备急千金要方》起,就不断有组成不同、功能主治各异的麻黄汤出现。仅《圣济总录》诸风门中就有麻黄汤15个,都不同于《伤寒论》麻黄汤的组成;《普济方》中,名麻黄汤的有96个,其组成药味如表1:显然,这96个麻黄汤不可能都是《伤寒论》麻黄汤。没有理由限定只有《伤寒论》方才能称为麻黄汤,其余诸方都要重新命名。《太平圣惠方》[1]、《圣济总录》[2]、《普济方》[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4]都有功能各异的,仅由单味麻黄组成的麻黄汤。《普济方》[5]的17味药麻黄汤是转引《备急千金要方》(原无方名)治脚气病方,也不是《伤寒论》方。《普济方》第426卷中有9个麻黄汤;19卷中有4个麻黄汤;另3个卷各有3个麻黄汤;14个卷中各有两个麻黄汤。同样,在《太平圣惠方》中可以找到153个称为人参散的处方、113个称为羚羊角散的处方、68个称为麻黄散的处方。这些同名方不可能都是相同组成的。也不可能平均分散在各卷中,同一文献中有这么多重名方,照一般习惯,标注文献出处或药味数,也是无法区别的。实际上,即使药味数目相同,也未必就是同一处方。以当归补血汤为例:大家熟知的当归补血汤是黄芪、当归两味药组成。然而,无从硬性规定,只有黄芪、当归两味药组成的方剂才可称为当归补血汤。在不同文献中,有78个称为当归补血汤的处方,其中有15方不是两味药组成。尽管63方是黄芪、当归两味药组成,但有10种不同的配伍比率,如表2:看来配伍比率也不能限定为当归补血汤的条件。组成多于两味药的15个当归补血汤处方中,《医学心悟》方是黄芪、当归更加大枣[6],《辨证录》方,黄芪、当归另有熟地[7],《医学摘粹》方,黄芪、当归加鹿茸[8],《鲁府禁方》方是黄芪、当归加红花、独活[9],《医理真传》方黄芪、当归加鹿茸、麦芽、黑姜、炙草等[10]。除这5方可以看作是原方加味外,其余10方中都只有当归,没有黄芪(这10方中只有《原机启微》方[11]在《景岳全书》转引时改称:原机当归补血汤[12])。都不能说是两味方当归补血汤的加味。可见,也不是称为当归补血汤的必然有黄芪、当归两味药。药味数目也不能限定是否可称为当归补血汤。二、异名问题异名,或称别名,即指:一方多名。以紫金锭为例,据《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原名太乙紫金丹,又名太乙紫金锭、紫金丹、太乙玉枢丹、太乙丹、玉枢丹、神仙追毒丸、神仙万病解毒丸、神仙解毒万病丸、万病解毒丸、万病解毒丹、解毒万病丹[13]。”共12个别名。《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22个各地处方中,列举了太乙紫金丹、太乙紫金锭、太乙玉枢丹、玉枢丹、万病解毒丹、太乙紫金片6个别名[14]。在方书中,可以找到多个具有异名的方剂。最常遇到的如八味丸、肾气丸的问题。据《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八味丸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肾气丸[15]。而肾气丸有三方:其一,即《金匮要略》方,又称八味丸、附子八味丸、八味肾气丸、八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桂附八味丸、桂附地黄丸;其二,《备急千金要方》卷19方,有三方:一、由19味药组成;二、《古今录验方》方,由17味药组成;三、由7味药组成;其三,《脉因证治》方,由4味药组成[16](《备急千金要方》卷19原有4个肾气丸方:一、19味药,附注《古今录验方》方,17味药;二、18味药;三、9味药,附注《千金翼方》方,10味药;四、7味药[17]。实际是6个处方)。《医方集解》称:桂附八味丸加车前、牛膝名肾气丸[18](即通常所说济生肾气丸,《济生方》原称加味肾气丸[19])。不仅有多个重名,还有多种异名。这样,肾气丸可以与八味丸互为异名,也可以不是。称作肾气丸的金匮肾气丸一名桂附八味丸、八味丸;而称作肾气丸的济生肾气丸则是10味药,又不能称为八味丸。这显示了复杂的相互关系。前面提到当归补血汤大多是由当归、黄芪两味药组成的,但如《圣济总录》治石痈久不差的黄芪当归散[20],《兰室秘藏》治劳倦所伤的黄芪当归汤[21]都是由当归、黄芪两味药组成的,却不称当归补血汤。可见在文献中,有的方剂即使由当归、黄芪两味药组成也并不是都叫当归补血汤,是否也可看作当归补血汤的异名?一般习惯以桂枝汤、小建中汤中的组方药味同,剂量比率不同,说明剂量比率在识别不同方剂时的重要性。然而《丹溪心法》由黄芪、防风、白术组成的玉屏风散[22],许多文献引用,三味药的比率则有多种多样:除按原书剂量比率依次为2:1:2的以外,在56个处方中最多的是1:1:2,26方;其次是3:1:1,8方;再次是1:1:1,6方。另外还有11种不同的配伍比率,其中,黄芪、防风、白术三味在方中都有剂量最多的比率。似乎配伍比率也不是是否玉屏风散的关键。早于《丹溪心法》的《病机气宜保命集》白术防风汤,同样是这三味药,以1:2:1比率配伍,也治自汗[23];比《丹溪心法》晚的《证治准绳》止汗的黄芪汤,三药以1:1:1比率配伍[24];治破伤风的白术黄芪汤,三药以3:1.5:2比率配伍[25]。这三方都由黄芪、防风、白术组成,配伍比率相近却未称玉屏风散,似乎也是玉屏风散的异名。上述当归补血汤和玉屏风散的情况,显示另外一类的方剂异名。和重名的情况相类,是否异名,哪一个是正名,都不好武断规定。《病机气宜保命集》(1186)比《丹溪心法》(1481)还早,白术防风汤名称出现得早于玉屏风散,但对于56个称为玉屏风散的方剂,似不能因为白术防风汤名称出现得早,一律改称白术防风汤,以此为正名,或重新命名。同样,也不能因为《圣济总录》(1118)早于《兰室秘藏》(1207),把63个当归补血汤都改称黄芪当归散。异名的存在有其历史渊源,而且大量出现,不可能也不应该在短时间内,弃而不用或重新命名。三、无名问题无名,即没有正式方名。在文献中,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只有主治或功能主治,或只记述疗效,随后给出处方,而没有方名;另一种是附于有正式方名处方之后的“又”或“又方”、“一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则集中总称为“单方”(实际在单方中有单味药的处方,也有多味药的处方,只是大多数没有方名)。无名方有时在其他文献中转引,另加新的方名。前引《普济方》[25]的17味药治脚气病麻黄汤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无方名[26]。从《肘后方》起,许多方书中都可找到多少不等的无名方,表3列出9部方书的部分章节中的处方分类:注;①不包括针灸、按摩、祝由方及后世补入的附方。②肘后备急方,卷1。③备急千金要方,卷7:风毒等;卷8:诸风。④外台秘要,卷14、15:中国一诸风。⑤太平圣惠方,卷55:治黄疸诸方;卷56:治蛊毒诸方;治诸尸诸方;卷57:治瘠渴诸方;卷59:治赤百痢诸方。⑥圣济方总录,卷6~18:诸风门。⑦普济方,卷191~194:水病。⑧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131~133:面门。⑨疡医大全,卷10:正面头面部;卷11:眼目部。⑩临证指南医案,种福堂公选良方。从表3可见:这些方书各有多少不等的无名方、又方。两者相加,多的可达九成以上,少的也有百分之几。这些方转引、检索都相当困难。更不要说整理了。许多大型工具书很少收载这类处方,仿佛它们并不存在,结果是相当一部分方剂无形中被打入冷宫,埋没了前人的知识财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四、小结上述几个难点是客观存在的,无论重名、异名都不可能硬性规定哪一个处方命名是排他的、专属的、独一无二的。其他重名、异名方既不可能重新命名,也不可能作废不用。大量的无名方、又方重新命名更不现实。当前学术界正在开展中医药名词审定,方剂名词是重要的一部分,这些难点不能回避。中药方剂的重名、异名和无名问题长期存在,是历史的事实。继续保持这种状态不利于中医药的继承、发展,也不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比较方便的方法,是否可以考虑对中药方剂逐一编码,就像身份证的编码一样,每一个方剂有一个固定的编码,不论是重名、异名或无名方,只要在某一文献中出现,就给它一个识别编码。编码可以选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统一编码,统一编码只要规定编排文献的顺序,这样编码,一般不至于重号,而且便于追加、增补。但由于方剂数量过大,可能不会少于六位数(可标注一百万以内的方剂),即使指定公认的、权威的专业、专职人员、机构承担编码工作,也难免学术性争议、长期聚讼。或者每部方书单独编码,书中的方剂重新编码。每一个方剂编码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方书编码,后一部分是方剂在本文献中的顺序编码。同一方剂见于不同文献的重名,可以有若干个不同的编码。不同版本的方书,首先重印的出版社有权、有责任给书中的方剂编码,经出版总署认定后,像专利权一样,是排他的。当前,在还没有完成方剂编码以前,首先,是应该正视、承认大量重名、异名、无名方剂的存在,承认在经典方(实际在中医药界并不存在严格的、公认的经典方)之外,还会有相当数量的重名、异名方剂。  相似文献   

2.
六道、首种、六种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道”、“首种”、“六种”是古农书中的几个词汇、迄今尚无确诂。前人多以为,“六道”是指田地中一年可以接连种植的六期作物,尽管具体是哪六期不详,而“首种”则是其中最早种植的作物,“六种”可能即“六道”。该文作者从农业史,特别是粮食作物史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考证。认为“六道”,即六谷,是指六种主要的农作物,即禾、黍、稻、麻、菽、麦;“首种”原本是指主要作物中最重要的作物,但由于粮食作物构成的变化,春秋、战国以前的首种指的是稷(粟),而秦汉以后,首种则指的是麦;而“六种”,即陆种,出现于南方农业生产中,与水种之稻相对,指的是旱地作物。  相似文献   

3.
收集整理规范术语的异名,用于开发面向应用的术语纠错工具,可使规范科技术语的宣传与推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规范词异名是指与国家审定公布的规范科技术语"正名"表达相同概念,但词形不同的非推荐名。规范词异名的认定需经过收词和审词两个阶段。收词方法包括人工收集和自动抽取。通过规则和统计并举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自动抽取,可以有学科领域关联、英文术语一词多译关联、语义网络关联三种路径。规范词异名的人工收集和审词重在确保语义等价。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药国际交流增加,中草药药名能否精准表达不仅关系到国际科研工作者能否进行正确的科技交流,而且关系到临床用药安全问题。文章调查了科技期刊英文交流中有关中草药药名的使用情况,系统归纳出目前存在的6大常见乱象,即同物异名、同名异物、名称相近、基原植物交叉且名称重叠、药材英译混乱、药味写法不一致,举例分析其表述缺陷并说明英文如何精准表达。最后,提出英文科技交流只有综合使用中草药的法定药材名、植物学名、拼音和异名,结合英文使用习惯,才能提高药名的精准表达,提高英文论文的国际可信度。  相似文献   

5.
通过与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共同进行抗病虫害的茶树品种选育和生态控制技术研发,引进日本长崎农林实验场精准施药和施肥以及茶园物理控害的新技术和设备,并进一步集成和优化,形成茶叶安全生产技术体系。从而解决茶叶种植中农药大量使用造成茶叶农药残留超标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增加茶叶出口,提升茶叶产业,提高国内茶叶安全生产水平。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以下标志性成果: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生8名,硕士生8名;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8篇(其中4篇为SCI收录论文),国内学术会议论文14篇;参编专著2部;获自主知识产权7项,6个软件专著,1个标准;引进国际高级人才7名;引进1个设备、2个技术。  相似文献   

6.
中国花卉种质资源种类繁多,是世界公认的“园林之母”,但由于历史、社会和人为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严重的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现象;各种花卉的拉丁名、汉语俗名等多不尽一致,国内花卉市场上花卉的名称也多混乱。所有这些均给中国花卉的生产、销售、国际交流及科学研究带来了麻烦,甚至造成了损失。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与《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列出了绣线菊属中一些不符合命名法规的种类与品种名称,说明了中国花卉命名应遵循的原则,分析了中国花卉名称混乱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避免花卉名称混乱的几项对策。  相似文献   

7.
定形、定音、定义是汉语术语规范工作的重要内容。形态方面,汉语术语的构成要素、科技名词用字、术语的正名和异名等需要加以注意;语音方面,拼写规则、特殊字形注音和多音字读音等当妥善处理;定义方面,需总结术语定义内容的各种形式特征,论证其理据性。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中国引种了大量的外来植物,它们被称为“舶来植物”。因为植物品种繁多,以及中国各个地区方言有所不同,所以出现了很多“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现象,使人们常混淆不清,给农业、中药学等带来了诸多不便。鉴于此,本文对明清时期的14种舶来植物的名称作了初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9.
7)CPT运费付至(……指定目的地) “运费付至(……指定地点)”是指卖方向其指定的承运人交货,但卖方还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目的地的运费。亦即买方承担交货之后一切风险和其他费用。  相似文献   

10.
作者主要以《千金要方》中的方剂为展示主体,通过生药标本实物、原植物图片及文字说明几种展示方式相结合,设计出一种新型生药标本展示形式,使参观者在认识生药标本的同时了解更多中医药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了生药标本室的科普作用,是一种新的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11.
鸦片始传中国的时间学术界一般以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大秦遣使献底也迦为据.底也迦只是含有鸦片的合方,含有鸦片的类似合方在隋唐以前流行于印度和西亚,似有在底也迦之前传入中国之可能,其中印度的眼科医术或许起了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医不传之秘在药量”,方药剂量直接影响中医药临床疗效。开展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目标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量。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理论上,拟形成“以医为本的随证施量策略”和“以药为本的量效关系规律”构建方药剂量理论:参考现代西药量效关系研究模式。在方法学研究上创新性提出以临床疗效评价为中心,以药少而精、药专力宏的示范性经方为载体,建立多学科、多层次、多种技术手段等集成的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方法体系,以全面、系统地阐释方药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两岸科技常用词典》是一部由大陆和台湾合编的、涵盖30个学科领域的科技类工具书。其中两岸的差异名词占总数的19%。经分析,这些差异体现在人名或地名译名差别、对外来科技名词翻译方式不同、使用字母词方面不同、双方汉字用词习惯、修订名词的力度和步伐不同导致的差异等方面。因此,对台湾名词的鉴别与使用也成为编纂该词典的难点之一。具体处理时,对于一个大陆名比对出多个台湾名的情况,通过同名优先原则、释义匹配原则、学科匹配原则来确定;对于比对出不符合释义的单个台湾名和没有比对出台湾名的词,通过与台湾专家不断沟通来商定。  相似文献   

14.
ABCD……这26个字母,既称“拉丁字母”,又称“罗马字母”。两个名称有什么不同?什么时候用“拉丁字母”,什么时候用“罗马字母”,有什么规律?本文从这套字母的发展史谈起,通过考察两个名称在中国及英语国家的使用情况,得出“罗马字母”应该取代“拉丁字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我国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体现在科技领域,文化对科技产品名称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文章通过运用文献查阅法、调查法先对“鲲龙”名称进行介绍,随后又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产品命名现状、特别案例及其命名反思进行分析,以表明我国科技产品中国名称的命名特点及文化对其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噻吩基的正式英文名称thienyl不是从其母体名称thiophene简单地按照IUPAC命名规则构成的。人们极容易按IUPAC命名规则将thiophene去掉元音词尾e后加yl、构成习惯上已用于指称苯硫基(PhS)的thiophenyl来表达噻吩基的英文名称。广大化学工作者必须加倍小心,以免一不留神就误用thiophenyl来表达噻吩基。  相似文献   

17.
军语用字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军事领域汉字的构成和应用规律。以2011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以下简称《军语》)收录的军语为主要对象,通过计量分析,论证了军语用字基本上都为常用汉字,反映了军语大多是按照通俗易懂的原则来定名的。对比1972年版、1982年版、1997年版《军语》词目中的用字情况,发现军语用字的覆盖面正在逐渐扩大,但常用字相对固定,临界字具有位置分布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8.
噻吩基的正式英文名称thienyl不是从其母体名称thiophene简单地按照IUPAC命名规则构成的。人们极容易按IUPAC命名规则将thiophene去掉元音词尾e后加yl、构成习惯上已用于指称苯硫基(PhS)的thiophenyl来表达噻吩基的英文名称。广大化学工作者必须加倍小心,以免一不留神就误用thiophenyl来表达噻吩基。  相似文献   

19.
STS:从SSK到SEE     
STS自SSK以来的显著特点是从规范走向描述,从重构走向解构。不过,这个领域的关注点近来转向研究如何积极介入公共领域的科学争论,规范问题重新受到重视。一种引起广泛讨论的规范性方案是SEE,它代表了STS最新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