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全面贯彻新课改的形势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在课堂中实施“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方式,就是要培养学生合作习惯,让学生学会合作与展示交流:合作前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要培养合作习惯,要让学生学会展示。在课堂中实施探究教学方式时,教师要设计好探究的问题,组织好探究程序,提供好探究资料,利用好探究资源;教师要关注探究过程,重视对学生评价:既要重视对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也要重视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评价学生的正确回答,也要评价学生错误的回答。  相似文献   

2.
陈玮 《奇闻怪事》2006,(1):76-77
记得钱梦龙老师说过:每次备课。自己要把课文一遍一遍地读,反反复复地琢磨。不同的课文,要有不同的读法,直至确实读出了自己的心得。品出了独特的味儿,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詹天佑》一课我上了两次,读过了很多遍。这一“老曲”能唱出新味儿?备课时我总是: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如何关注学生在互动中生成的资源,让课堂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充满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美丽。充满着智慧的挑战?于是学案形成了,并实践于与学生共成长的课堂中。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生人口统计特征与“学生评教”误差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评教”的测量误差会显著影响到教师课堂工作质量的评定。本文主要从学生“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生源地”和“学生干部”这六个人口统计变量出发研究了“学生评教”误差问题。研究发现,“学生年级”和“学生干部”这两个变量显著影响了“学生评教”误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对“一课一得”进行探讨,认为教师上好一堂语文课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学生的学必须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5.
德国作家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则说:“教是为了不教。”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要能真正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学会学习,教师必须寻找一条适合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自学能力、自得能力、自创能力得到提高,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陈小艳 《海峡科学》2006,(9):151-152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班集体师生共同进行的活动。巴班斯基则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师教得怎样,则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在口语交际课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在教学上,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学了还要会用。  相似文献   

7.
李桂花  夏苹 《奇闻怪事》2007,(11):32-33
“老师,开个玩笑嘛。”看着他那副玩世不恭的嘴脸,我顿时被激怒了,长时间压在心底的火气一下子窜出来了:“开个玩笑?你把课堂当什么地方了?没把老师放在眼里是吧?你这样的学生谁乐意教呀?不想在这里上的话,就快转学,这小地方容不下你这条大鱼。”为了挽回自己所谓的“师道尊严”,我几乎句句是从喉咙里吼出来的,心里郁闷多时的愤懑也一下子倒出来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上,课堂中教和学的关系应体现在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因而课堂上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体育课堂逐步变得“活”起来,学习内容开放、灵活,学生具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课堂气氛活跃等等。然而,在新旧教育思想交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活”而不“实”的倾向,具体表现在:补充教学材料随意性大,教学内容不扎实;片面理解自主学习,教师指导不落实;课堂活跃浮于表面,学习目标不夯实等。怎样防止上述倾向呢?经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这里“导”的实质就是打破教师“包揽全堂,唯恐有失”的任桔,唤起学生沉睡的创造意识。在“导”的作用下,让他们自主学习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要致力于“导”,服务于学生的“学”,围绕着教学目标做学生的“向导”。一、导内容,变被动为主动语文课以教师讲为主,不能一概视为大忌。但教师若变成了演员,学生变成了观众,这种做法已不适应现代学生和现代教学,占用了学生时间,又发配了自我,导致效率低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反观平时的教学,老师们依然是为了完成课前的教学设计而教,依然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而教。这样的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却把学生作为了精彩演出的配角。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理念落在实处?我们认为,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退居”,适度地“旁观”,让教师的“无”换得学生的“有”。  相似文献   

12.
一位科学家曾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缺乏思维能力的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把教学的侧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教师不仅要“供人以鱼”,更应“授之以渔”,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  相似文献   

13.
余青云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3,18(3):100-100,102
从辨证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的动态过程。横向可分为“教”和“学”两部分。“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纵向可分:“准备教”阶段,教师是主体,教材和学生是认识客体;“课堂教”阶段,主客体间相互交流;“教后学”阶段,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材与教师施加的影响.在教学全过程中,师生的主客体地位相互依存而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4.
(一)语文教学“错了位”,要做好“复位”工作;教师要从“演员”的位置恢复到“导演”的位置上来;学生要从“听众、观众”的位置上恢复到“演员”的位置上来。(二)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教师要树立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的信心;要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解悟”能力;要“先学后教”和“读写结合”。  相似文献   

15.
师生之间的矛盾主要滋生在双方活动频繁的课堂教学中。其表现为:认真负责的老师因为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不认真听讲、不及时完成作业等诸多顽皮、恶劣表现而大为恼火,大耍“权威”。或者大声怒斥之,或者愤而推之教室之外,甚至会出现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等严重现象;受“委屈”的学生或者“自以为是”,或者“不予配合”,或者“据理力争”等等,使师生之间的一点点矛盾逐渐升级。甚至出现“火药味”。究其原因:育人者常常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一心只想着维护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绝对权威”,却丝毫不去设身处地地思考一下心智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们内心的承受能力,怎能不落个“不堪回首”的后果?此时,育人者不妨转变身份,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示弱”,让课堂活动中多一些“学生在上”、多一些“学生强人”。  相似文献   

16.
报载:美国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是给学生每人发一个,让学生自己照着画;日本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是把苹果向学生展示一下,讲上三言两语,让学生自己想着画;中国教师教学生画苹果,则是讲一节课的比例、透视、明暗等有关理论,第二节课一边在黑板上打九宫格,一边要求学生在画纸上打上同样的格子,教师画一笔学生画一笔。结果呢?自然是美国的学生画得像葫芦,日本的学生画得像鸭梨,只有咱们中国的学生旗开得胜,画得最像苹果了。后来呢?后来是美国、日本的学校培养了大批画家,而中国的学校却培养出大批的画匠。  相似文献   

17.
学校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优课评比,在好几节课上都听到“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的声音。看来,“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已经被很多教师当成“盾牌”熟练地运用着,成为教师用来应对课堂中一些突发问题的法宝。反思一下,“这个问题”研究的契机是在课后吗?在“课后”去“研究”了吗?教师参与了吗?教师有没有关注研究的结果?教师有没有再安排时间让全班同学交流研究的结果?笔者认为,教师应慎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  相似文献   

18.
提问是传授知识、启发思维、反馈信息的重要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课堂提问运用得好,则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得好:“每堂教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的所感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以一个大问题领起诸多小问题,或按教读顺序层层设问。问题提得好,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那么,如何质疑设问才能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开启思维的门户呢?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准确把握提问的切入点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绝不能搞形式,摆花架子。…  相似文献   

19.
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常拘泥于知识的灌输,课堂上教师的“满堂灌”和学生的“满堂听”使教师成了“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机器,处于“客体”地位。现代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是从问题着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使学生有较多的思考、讨论空间,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在教学中,问很重要,也有艺术。  相似文献   

20.
梅娟 《奇闻怪事》2008,(3):41-41
叶澜教授指出:“作为教师,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服务意识,促进和完善学生的生命发展,在课堂.卜努力做一位真情实意爱学生,真才实学教学生,真知灼见感染学生的‘三真’人。”读着,想着,徐莲珍老师执教《识字7》时发生的精彩一幕便倏地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